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1课山地回忆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1课山地回忆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27 12:04: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1课山地回忆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在寒风里,她抱着一篮子水沤(òu)的杨树叶,这该是早饭的食粮。
B.过后再叫她纺,给她爹赚(zhuàn)袜子穿。
C.想起在阜(fù)平穷山恶水之间度过的三年战斗的岁月,使我记起很多人。
D.她穿的衣服很单薄(baó),就是那种蓝色的破袄裤。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屋里蒸气腾腾,一个大娘和一个四十多岁的大伯,围着一盆火坐着。
B.我们这叫包袱账,赚了赔了,反正都在这里面。
C.这像要了几亩地,买回一头牛;这像制好了结婚前的赔送。
D.黄河的波浪激荡着我关于敌后几年生活的回忆,激荡着我对于那女孩子的记念。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近年来,我国冰雪运动吹响了“南展西扩东进”的号角,冰雪运动人数持续增加,冰雪运动产业方兴未艾。
B.面对鲜花和掌声,他谦虚地说:“我除了会打羽毛球,别无长物。”
C.莲花湖鸟巢成了新的“网红打卡地”,市民对政府的这一惠民之举拍手称快。
D.在我国,袁隆平教授是一位鲜为人知的公众人物,他为中国的杂交水稻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圆满通过国家验收,投入运营后将填补国内脉冲中子应用领域。
B.北京国际速滑馆之所以用最新环保技术制冰的原因,是因为要实现低碳冬奥的目标。
C.能否建立创新型的国家,归根到底还是要有大批献身科学、热爱祖国的创新型人才。
D.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颁布实施,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了法律保障。
5.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熟悉的树木、村庄、桥梁、等都在不停地后退,成为杜小康眼中的遥远之物。
B.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C.李纨,宝钗,探春,宝玉听得此信,都远远的站在山坡上瞧看他,只见他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
D.“他就是水生?第五个?都是生人,怕生也难怪的;还是宏儿和他去走走。”母亲说。
6.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个人说话的能力怎样训练?
②我们总是羡慕那些口若悬河、即兴演讲的人,喜欢那些文采飞扬、出口成章的人。
③我觉得最直接的途径就是朗读。
④如果我们面对一篇现成的文字尚不能大声、流利地读出来,又怎么能即兴说出流利的话呢?
⑤但是人的口才不是天生的,它是练出来的。
②④⑤①③ B.④②⑤①③
C.②⑤①③④ D.①③②⑤④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小说没有把着眼点放在炮火连天的战争场面上,而是选择了战斗中间相对平静的阶段,写出了军民之间的日常生活和鱼水之情。
B.“我们是真卫生,你们是装卫生!”女孩口中提到“装”,既写出了乡下人的纯朴真实,又写出了部队上人的虚假,同时也表明女孩心里对作者的反抗。
C.作者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写法,处处从“我”的视角和所见所闻出发进行叙述,增添了身临其境的真切感和主观抒情气氛。
D.孙犁的小说具有散文化特点,本文取材小中见大,构思新颖别致,情感细腻含蓄,文笔清新活泼。
8.学习《山地回忆》后,班级举行以“爱国”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1).【设方案】仿照示例,设计活动方案。
示例方案一:爱国诗词朗诵会
方案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案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对联】活动中,为了凸显爱国主题,学校拟写了一副对联,上联为“战士青春洒热血”,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下联的是( )
A.处世无奇但善良 B.情系边关显本色
C.英雄肝胆壮河山 D.做人有道惟诚信
(3).【说主题】有同学准备了以下三幅图片作为活动的备选背景图,请你帮他选择一张图片来烘托活动主题,并说明理由。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山地回忆
孙犁
从阜平乡下来了一位农民代表,参观天津的工业展览会。我们是老交情,快有十年不见面了。临走的时候,我一定要送点东西给他,我想买几尺布。
为什么我偏偏想起买布来?因为他身上穿的还是那样一种浅蓝的土靛染的粗布裤褂。这种蓝的颜色,使我想起在阜平度过的三年战斗的岁月。
阜平的天气冷,山地不容易见到太阳。那里不种棉花,我刚到那里的时候,老大娘们手里搓着线锤。很多活计用麻代线,连袜底也是用麻纳的。
就是因为袜子,我和这家人认识了,并且成了老交情。那是个冬天,该是一九四一年的冬天,我打游击打到了这个小村庄,情况缓和了,部队决定休息两天。我每天到河边去洗脸。有一天早晨,刮着冷风,只有一抹阳光,黄黄的落在河对面的山坡上。我登在石头上,砸开冰口,正要洗脸,听见在下水流有人喊:“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洗脸到下边洗去!”
这样冷天,我来砸冰洗脸,反倒妨碍了人。心里一时挂火,就也大声说:“离着这么远,会弄脏你的菜!”
洗菜的人也恼了,说:“菜是下口的东西呀!你在上流洗脸,为什么不脏?”
我站立起来转过身去,才看见洗菜的是个女孩子,也不过十六七岁。风吹红了她的脸,象带霜的柿叶,水冻肿了她的手,象上冻的红萝卜。她穿的衣服很单薄,就是那种蓝色的破袄裤。
十月严冬的河滩上,敌人往返烧毁过几次的村庄的边沿,在寒风里,她抱着一篮子水沤的杨树叶,这该是早饭的食粮。
不知道为什么,我一时心平气和下来。我说:“我错了,我不洗了,你在这块石头上来洗吧!”
她冷冷地望着我,过了一会儿才说:你刚在那石头上洗了脸,又叫我站上去洗菜!”
我笑着说:“你看你这人,我在上水洗,你说下水脏,现在叫你到上水来,我到下水去,你还说不行,那怎么办哩?”
“怎么办,我还得往上走!”
她说着,扭着身子逆着河流往上去了。登在一块尖石上,把菜篮浸进水里,把两手插在袄襟底下取暖,望着我笑了。
“什么时候,才能打败鬼子?”女孩子望着我,“我们的房,叫他们烧过两三回了!”
“也许三年,也许五年,也许十年八年。可是不管三年五年,十年八年,我们总是要打下去。”
“光着脚打下去?”女孩子转脸望了我脚上一下,就又低下头去洗菜了。
我一时没弄清是怎么回事,就问:“你说什么?”
“说什么?”女孩子也装没有听见,“我问你为什么不穿袜子,脚不冷吗?不会求人做一双?”
“哪里有布呀?就是有布,求谁做去呀?”
“我给你做。”女孩子洗好菜站起来,“我家就住在那个坡子上,”她用手一指,“你要没有布,我家里有点,还够做一双袜子。”
她端着菜走了,我看了看我那只穿着一双“踢倒山”的鞋子,冻得发黑的脚,一时觉得我对于面前这山,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
第五天,我穿上了新袜子。
女孩子的父亲计划贩红枣到曲阳去卖。上级允许我帮老乡去作运输,每天打早起,我同大伯背上一百多斤红枣,顺着河滩,爬山越岭,送到曲阳去。女孩子早起晚睡给我们做饭,饭食很好。一天,大伯说:“同志,你知道我是沾你的光吗?”
“怎么沾了我的光?”
“往年,我一个人背枣,我们妞儿是不会给我吃这么好的!”
我笑了。女孩子说:“沾他什么,他穿了我们的袜子,就该给我们做活了!”
又说:“你们跑了快半月,赚了多少钱?”
我们一同数了票子,一共赚了五千多块钱,女孩子说:“够了。”
“够干什么了?”大伯问。
“够给我买张织布机子了!”
我们到了曲阳,把枣卖了,就去买了一架机子。大伯不怕多花钱,一定要买一架好的,把全部盈余都用光了。我们分着背了回来,累的浑身流汗。
这一天,这一家人最高兴。这像要了几亩地,买回一头牛。
以后,女孩子就学习纺织的全套手艺了:纺,拐,浆,落,经,镶,织。
当她卸下第一匹布的那天,我出发了。从此以后,我走遍山南塞北,那双袜子,整整穿了三年也没有破。
我同大伯一同到百货公司去买布,送他和大娘一人一身蓝士林布,送给女孩子一身红色的。大伯没见过这样鲜艳的红布,对我说:“多买上几尺,再买点黄色的!”
“干什么用?”我问。
“这里家家门口挂着新旗,咱那山沟里准还没有哩!你给了我一张国旗的样子,一块带回去,叫妞儿给做一个,开会过年的时候,挂起来!”
1949年12月(选自《白洋淀纪事》,有删改)
【注】踢倒山:旧时山区农村常穿老式布鞋。
9.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回忆的方式叙述故事,故事的回忆由从阜平乡下来的农民代表的穿着引发,回忆结束后又回到故事起点接续叙述。
B.小说以故事情节的连贯、缜密和完整取胜,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来刻画人物形象,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小说的艺术结构。
C.结尾部分写“我”同大伯到百货公司去买布,与开头写“我”买布的想法遥相呼应,这样写使小说结构紧凑,首尾圆合。
D.小说善用白描笔法,对环境与人物只是简单的勾勒,叙事也只在朴素的对话中展开,但却清新质朴,具有浓郁生活气息。
10.文中划线部分是“我”和女孩子的一段对话,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对话者的心理。
11.孙犁在《文学和生活的路》中曾说:“善良的东西,美好的东西,能达到一种极致。在一定的时代,在一定的环境,可以达到顶点。我经历了美好的极致,那就是抗日战争。”请结合这句话,简要分析小说中的“善良”与“美好”。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把炒米
(1)炊事班老班长和一个大个子战士,还有一个小个子战士;有一次作战中没有突围出去,与队伍失去了联系,被敌人围困在一个叫苇子沟的山上。
(2)已经第七天了。
(3)这七天,三人是靠吃野菜啃树皮活过来的。
(4)此时,三人都无力地靠在一棵粗壮的老榆树上,三人的目光都很贪婪地望着米袋里的那一把炒米。
(5)望着那一把炒米,老班长的喉蠕动了几下,小个子战士艰难地咽下唾沫,大个子战士的那张嘴很大地张着……
(6)谁也没敢动那一把炒米,老班长有话:不到关键时刻,谁也不许动。这句话是昨天夜里老班长端着枪说的。
(7)昨夜里,老班长刚刚眯瞪,就被一阵撕扯声惊醒。老班长睁眼一看,见是大个子战士和小个子战士争夺米袋里的那一把炒米。
(8)老班长愤怒地抓过枪,拉上枪栓骂道:“妈个蛋,都给我住手!这米不到关键时刻谁也不能动,谁动我就崩了谁!”
(9)第八天夜里,夜色漆染一样的黑,老班长拿过那个米袋,走到大个子战士面前说:“你赶快把这把米嚼下去,趁今晚上没月亮,天黑突出去。我们在北面打枪把敌人吸引过来,你就在南面突围。突出去找到部队来救我们。”
(10)大个子战士激动地接过米袋,稍迟疑一下就把米抓到嘴边。小个子战士忽然冲上去,一把抢过米袋对老战士说:“还是叫我吃吧!我个子小,突围灵。”
(11)老班长被小个子战士的突然举动激怒了。他夺过米袋,一拳就打在小个子战士的鼻子上,骂道:“混帐小子,灵巧个屁,个子顶不住枪杆高!”
(12)小个子战士就不再言语,流着泪抹着鼻内流出的殷红的血。
(13)大个子战士狼吞虎咽地把那把米嚼了进去。
(14)突围开始。老班长和小个子战士在北面山坡上的一阵枪声把敌人吸引了过来。
(15)突围出去的大个子战士,回望着苇子沟的北山时,那里的枪声正一阵紧似一阵……
(16)几天以后,大个子战士带着队伍来营救老班长和小个子战士时,却在苇子沟的北坡上,发现了老战士和小个子战士布满了弹孔的尸体。
(17)大个子战士痛悔地仰天长哭之后,和其他战士一起把二人的尸体掩埋在苇子沟的北山上。
(18)几十年过后,一个大个子将军来到苇子沟,在苇子沟的北山上,立下一块墓碑,上写:“革命烈士刘冬生父子之墓”。
12.三个战土遇到了什么困难 这些困难是为了突出什么
13.小说安排了两个小战士两次“抢米”的细节,老班长的两次态度分别是怎样的 这两处细节描的作用是什么
14.你认为文段(9)中的划线句子,是老班长说的真话吗 谈谈你的看法。
15.文段(12)中写小战士“流着泪”,结合全文思考一下,小战士为什么流泪
16.你认为小说最为震撼我们的是第几段 结合全文,从结构上谈谈这一段的作用。
17.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和主题。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各题。
村野的火星 (节选) 王愿坚
彭绍明醒来的时候, 天已经黑了多时了。他真想再睡一会儿, 哪怕打一个盹儿也好。这像头发一样披散着的、长长的榕树根,把人严严地罩住, 又挡风又保密;这厚厚的树叶子又软又暖和……可是不行, 时间实在不早了。他伸手从脖子上摸下一只蚂蚁,没有捏死, 却把它轻轻地一弹, 弹出老远,想道:倒亏它咬了我这一口,要不, 还不知要睡到什么时候哩。
他仰起头望望外面。林子里漆黑漆黑的, 什么动静也没有。只有树梢头鸟巢里的鸟儿, 大概为了挤紧些取暖,咕咕地叫两声, 把几根枯枝抖落下来。风,轻轻地摇落败叶,晃着竹林, 最后在林边上抓住了几片枯黄的草叶, 像吹口哨似的, 发出单调而又尖厉的响声。这声音使树林显得十分凄冷, 使人更加心烦。
他吃力地坐起身, 把盖在身上的枯草、落叶轻轻地拨了拨, 把那件单军衣穿好。他顺手掏了掏口袋,从里面抓出了半截生红薯, 啃了两口,又半躺在地上,习惯地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听了听,然后从怀里掏出驳壳枪, 扳开机头,用拇指把枪栓一顶, 唰”地推上了一颗红子。他关上保险, 一手持枪,一手扶地, 悄悄地爬出了树林。
林子外面是一片空旷的田野。月亮,像被谁刮了一马勺, 剩下个细细的牙儿贴在天上,沉静地盯着地面。他倚棵小树坐下,摸索着把伤口又扎了扎, 把剩下的一点红薯塞进口里。他一面吃一而想:要是和同志们在一起该多好!”可是队伍呢 他小意识地四下里望望, 田野里是那么空旷、寂静, 只有淡淡的月光把他干瘦的影子斜斜地投射在地面上。
彭绍明开始这夜游的生活已经整整一个星期了。他是红三军团五师一个连队的通信员。长征的部队突破敌人第三道封锁线以后,正兼程向湘水前进。他的连队接受了一项艰巨的任务, 为了整个长征部队能安全渡过湘水, 必须不惜一切代价, 把敌人挡住。
战斗是异常激烈的, 敌人排炮密集地轰击着这个小小的山头, 整连整营的白军集团冲锋。战士们拼死地坚持着, 熬过了艰苦的一天。傍晚, 阵地终于被敌人突破了, 连队接到了立即撤出战斗的命令。可就在小彭向各排传达完命令, 向连长报告的时候, 两颗炮弹在他的身边炸开来, 一阵昏黑, 他失去了知觉。
不知过了多久, 他醒来了, 朦胧中闻到一股刺异的血腥气味;睁眼一看, 身旁是连的指导员, 负了重伤, 已是奄奄一息了。看见彭绍明醒过来, 指导员强打起精神, 把驳壳枪和两条子弹, 以及一条满装银圆的米袋子递给了他。
好, 把这些东西交给你。”他把彭绍明的共青团团证和自己的党证放在彭绍明手里,用力抓住他的手, 断断续续地说:小影, 你记住:不管你走到哪里,你都是个少共团员, 是革命的……”他又一连吐了两口血, 话都含混不清了, 就……就是剩一滴血,也要为……人民……流!”说完, 他手一松,闭上了眼晴。
彭绍明含着眼泪,掩埋了自己的首长以后,带上战友的遗物和要求, 沿着山石和丛林坚持着向西走。他原希望能赶上自己的部队,但当他走到江边上时,只见江岸上一片火把通明,敌人已经修好了被红军炸毁的浮桥, 大队的国民党军队正急急忙忙地拥过江去。要想赶过这密密层层的追兵,赶上自己的部队,已经不可能了。
他躲在一丛小树后面, 望着那滔滔的江水和成群的敌兵,呆呆地坐着, 思索着, 直到天快亮了,他才拿定了主意:往回走, 只要有一口气, 也要回到苏区去!回到自己人中间, 去进行斗争!
从此, 他走上了回头路。
为了安全地通过这段白区, 他不得不昼伏夜行:白天, 他找个僻静的山坳、树丛躲藏起来, 睡上一会儿;夜里, 当路断人稀的时候他拄根大竹杖, 一瘸一拐地赶路。渴了, 到水塘里喝口生水, 饿了,到收获过的红薯田里扒点剩下的红薯啃啃。就这么着, 一天天, 一步步地往东赶。
这些, 对于一个负了伤的、十七岁的娃娃说来,是够困难的, 但都还能够忍受。最使他难耐的,还是这可怕的孤独。他是在红色政权下面长大的。过去,在童子团里,小朋发成群结队地在一起念书、劳动。参加了红军, 又是在一个和乐的大家庭里,学习和战斗。而现在, 却是一个人,披星戴月, 踟蹰在这荒凉的郊野里。只到这时,他才深深地感到, 一个人离开了同志们,离开了集体,是多么痛苦。这种对孤独的恐惧, 对回到集体的热望, 也成了他激励自己的力量。 标答
走, 快点走, 多走一步就早一点赶到苏区, 早一点见到自己的亲人!”
……
(1957年11月7日)
18.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漆黑林子、鸟叫声、风吹叶落之声, 小说第二段环境描写所营造的氛围与彭绍明脱离大部队内心的感受相映衬。
B. 在彭绍明醒来后,小说插入了其身份介绍和 夜游生活”的背景, 这既是故事发展的需要, 也丰富了叙述艺术。
C. 连指导员这一形象出场不多却意义重大, 其遗志成为彭绍明前进的动力, 也成为他克服困难、最终成长的精神信仰。
D. 身处漆黑树林、遭遇战友牺牲、目睹敌军堵住过江之路,彭绍明回归大部队的渴望因恐惧而变得越来越迫切。
19. 本文节选自小说开端, 假如后续部分以 在返回苏区路上“为情境, 下列最能体现彭绍明作为革命的村野 火星”的情节是 ( )
A. 在返回苏区路上,彭绍明遇到了围追堵截的敌人,英勇奋战之后光荣牺牲。
B. 在返回苏区路上,除了忍受肚子饿、身体受伤之外,彭绍明一路顺利抵达苏区。
C. 在返回苏区路上,彭绍明路过一个敌军占领的村子, 团结村民一起智勇抗敌。
D. 在返回苏区路上,彭绍明正好遇到另一批 掉队”的战士, 结伴顺利抵达苏区。
20. 文本虽然只节选了小说一部分,但彭绍明的形象却鲜活、真实,请从 少年”和 战士“两个角度简要分析。
21. 有学者评论王愿坚的小说:善于找到有别于他人的新的 独特的角度”。除人物形象独特外, 本文中 独特的角度”还有哪些 请加以分析。
答案
1.D 2.B 3.A 4.D 5.D 6.C 7.B
8.(1)示例:爱国名言展示会;爱国诗画欣赏会。
(2)C
(3)示例一:图A.长城代表祖国的山河,我们为之描画为之歌咏,正是爱国的体现。示例二:图B。甲骨文,代表祖国的语言文字和历史文化,我们为之沉醉为之感动。示例三:图C。“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我们关心祖国的命运,为之奋斗为之努力学习。
9.B
10.①“什么时候,才能打败鬼子?”“我们的房,叫他们烧过两三回了!”表明了妞儿对“打败鬼子”的期盼和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②“不管三年五年,十年八年,我们总是要打下去”,表明“我”对抗日的坚定意志与抗日必胜的信心。③“光着脚打下去?”“我给你做”,表明妞儿对八路军战士的心疼和支持。
11、①本文虽然以抗战为题材,却没有直接描写战争的血腥,而是描写饶有趣味的日常生活场景。②本文不写人的丑恶,而是集中笔墨塑造了善良而单纯的妞儿美好形象。③作者并不着力揭示战争之恶,而是歌颂民族大义,赞美人性的美。
12.“没有突围出去”“与部队失去了联系”“被敌人围困”“七天,艰难咽下唾沫”“嘴很大地张着” 13.“谁动我就崩了谁”“一拳就打在小个子战士鼻子上”作用是为了表现老班长舍生忘死的无私形象。 
14.应该不是真话。老班长肯定知道自己和孩子等不到营救的那一刻。 
15.一是因为父亲打了他;二是对父亲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感到不理解、委屈。 
16.文章最后一段。这一出乎意料的情节出现,使上文老班长的种种行为有了感情基础,让人顿感老班长形象的高大。 
17.老班长舍弃自己儿子而把炒米和生的希望让给一个大个子战士的故事,表现了老班长忘我的牺牲精神
18. D
19. C
20.①“少年”的特征:面对孤独,恐惧、退缩;渴望亲人;②“战士”的特征:斗争经验丰富,孤身在野外生活,娴熟运用武器,与白军周旋。
21.①选材独特:小说通过描写少年战士的经历和内心感受,表现革命战争星火燎原的宏大主题。②叙违方式独特.以少年战士的独特视角叙述故事,既展示其自身的成长,也借其视角传递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判断。③情节推进独特:人物内心的变化与“火星”燎原这个故事相辅相成,共同推进情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