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 课件(共42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 课件(共42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9.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2-27 14:24: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猜一猜下面几幅图片里的物品是什么
- 黄金 -
- 象牙 -
- 玉米 -
- 可可豆 -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课程标准
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
角色扮演
第一章
古代非洲文明
与外界联系途径
骆驼
船只
天然的屏障和分隔者;
撒哈拉沙漠
可怕的障碍;
尼罗河上游的苏德沼泽地
难以接近的非洲大陆。
东西非平直的海岸线
非洲文明的开端
中古时期,中南非洲的主要居民是黑人,其中班图人是最大的民族,从公元1世纪开始,由于气候变化和北方部族的压迫,班图人的生存受到威胁,很多人背井离乡不断向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迁徙。班图人的迁徙加快了非洲各民族的社会发展进程,促进了非洲内部的交流。
非洲是古代农业重要的发生地。
Ancient African Civilization
培育出了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重要农作物。
农业
驯养了牛,引进了绵羊和山羊等。
畜牧业
掌握了冶铁技术。
手工业
班图人活动区域由西非逐渐扩展到撒哈拉以南地区。
到11世纪,班图人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
扩展
①促进了农业、畜牧业和冶铁技术的传播。
②推动民族融合和国家组织的出现。
影响
盐是一种矿物质,自农耕生活开始,它就是一种巨大的特殊需求。猎人和食物采集者摄入的大量盐分可能是从他们捕获的动物和采集的新鲜植物食品中获取的。盐只有在无法获取新鲜食物的极干燥地区才会成为一种必需的添加剂,那里的人通常会因大量出汗而造成盐分的流失。然而,在饮食相对受限的社会,对盐的需求也极为强烈,比如种田的农民们就是这种情况。
——《非洲通史》
古代非洲的国家
穿越撒哈拉——黄金与盐的交换
穿越沙漠的商队往往由上千头骆驼组成,运送黄金、盐和奴隶。盐在南方堪比黄金,而北方的商人用盐换取黄金。
——伊本·白图泰(14世纪阿拉伯旅行家)
1磅黄金≈1磅盐
加纳王国(约8-11C)
加纳国王的宫殿以木材和黄金建造,连狗项圈都用黄金打造。
—— 阿尔·巴克(阿拉伯地理学家)
黄金之国”的崛起
3
沉默交易
北非商人将盐、布匹放在指定地点,当地居民放置黄金,双方不见面即可完成交易。
情景再现
模拟
沉默交易
ANCIENT WEST
AFRICAN CIVILIZATION
马里王国(约13-15C)
“黄金朝圣”
ANCIENT WEST
AFRICAN CIVILIZATION
马里征服加纳后,进一步扩张,逐步把塞内加尔河和尼日尔河流域纳入版图,成为西非最强大的国家。马里继承并扩大了加纳的贸易,城市和文化相当繁荣。廷巴克图成为西非重要的文化中心,不少学者来此讲学和访问。
曼萨·穆萨1324年麦加朝圣时,随行6万人携带80头骆驼的黄金,导致开罗金价暴跌十余年。
—— 阿尔·巴克(阿拉伯地理学家)
马里控制廷巴克图、加奥等贸易枢纽,将黄金、象牙、奴隶北运,换取地中海地区的马匹、武器。
贸易扩张
穆萨……他从国外请来很多的穆斯林学者,修建王宫和清真寺,创办学习......廷巴克图的桑科尔清真寺是著名学术中心,桑科尔大学有数千名学生,其中有不少是欧洲白人留学生。埃及、摩洛哥的学者应邀前来讲学。图书馆藏有大量图书、文献和资料。马里君主尊重学者,对法官、医生、诗人、教授和建筑师等,都给予很高待遇。
—— 马克垚、朱寰《世界古代史》
桑海帝国(约15-16C)
——国家集权
桑海建立专职贸易大臣,严格管控盐、黄金、奴隶贸易。
贸易垄断
桑海原为马里属国,后利用马里内乱崛起,攻灭马里,确立了在西非的霸主地位,16世纪达于极盛。
扩大对外贸易,奴隶成为生产中的重要力量;
它实行中央集权,官吏直接由国王任免;
兴建学校,鼓励文化发展。
16世纪末,桑海因遭遇外来入侵逐渐衰落(过度依赖奴隶贸易,内部腐败)。
桑海士兵
贸易令牌!
古代非洲的国家
4世纪达到极盛时期。……版图北自埃及南境,南到索马里,西迄尼罗河上游,东迄红海东岸的也门地区。……阿克苏姆国家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其中有象骑军和海军,控制红海水域,独占红海贸易。
——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编》
阿克苏姆王国地处连接地中海与印度洋水路的交通要冲,来自四面八方的移民和商旅极大地促进了不同文明间的相互交融。阿克苏姆文明正是一种在多种文明因素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混合型文明。
信仰
基督教
从事
农牧业
国际贸易
兴旺
政权
特点
公元前后到4世纪
阿克苏姆王国
东非海岸的“斯瓦希里贸易” ——瓷器与香料之路
东非海岸的“斯瓦希里贸易”
瓷器与香料之路
中国《明史》记载郑和船队到达东非:“麻林国(今肯尼亚马林迪)献麒麟(长颈鹿),永乐帝悦之。”
分为三组分别代表摩加迪沙、中国和阿拉伯人的商队,依据线索进行对外贸易。
分组探究
当地柱墓上镶嵌的
中国陶瓷
14-15C
(摩加迪沙)是一座极大的城池。当地人有很多骆驼,每日屠宰数百峰。他们有许多绵羊。他们是一些强悍的商人。当地出产的布匹,以摩加迪沙布出名,是无上珍品,运销埃及等地。
—— 伊本·白图泰《伊本白图泰游记》
南非
津巴布韦国家
11世纪班图人建立;
兴 起
14—15世纪进入鼎盛时期;
鼎盛
隔绝情况下发展起来的文明,石头建筑群。
特征
“津巴布韦”意为“石头建筑” 。大津巴布韦是一个围墙围成的区域,内有房屋和庭院。大津巴布韦遗迹是一个大面积的复合体,有防御工程、塔状建筑和排水系统,占地达一万多亩。
非洲文明的特点
非洲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对人类文化的丰富多样和交流传播有着深远影响。
1
限制了非洲农业的发展;依靠丰富的黄金、象牙等资源进行商业贸易,从而使对外贸易发达。
地理环境对文明影响巨大
3
具有明显的区域延续性和一定的扩散性。
2
发展进程相对孤立缓慢。
4
非洲是否是“闭塞的文明”、“落后的文明”?
——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999年版)
历史上,非洲与欧亚大陆隔绝的程度十分严重。这一与世隔绝至今仍是非洲大陆发展中的一个首要而又持久的因素。
与通常的看法相反,在欧洲扩张之前的时期中,非洲绝不是与世隔绝的,自7世纪以来,外部联系和内部关系开始增多。
——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2005年版)
针对上述观点,结合所学与课后【问题探究】谈谈你的看法?
汪大渊可能到过今摩洛哥和东非沿海地区,撰写《岛夷志略》;
元朝
杜环(第一个到非洲并且留下记载的中国人,经历写成《经行记》);
唐朝
郑和曾到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海口,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
明朝
曾遣使前往黎(qián)
(亚历山大城);
汉武帝
中国重返联合国,非洲“黑人兄弟”发挥了重要作用;
1971年
中国帮助多个非洲国家走出贫困。
新时代
中非交流源远流长
第二章
古代美洲文明
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独立培育出很多其他大陆没有的农作物,包括马铃薯、玉米、番茄和花生等。在农业和贸易发展的基础上,印第安人在中美洲、南美洲创造了玛雅、阿兹特克和印加文明。
印第安人(Native American),是对除因纽特人(又称爱斯基摩人)外的所有美洲土著的统称,并非单指某一个民族或种族。
4世纪
14世纪
15世纪
12世纪
阿兹特克文明
印加文明
玛雅文明
在拉美印第安人创造的这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文明中,我们不难发现,它们所处的地理环境均为山地和高原,平原面积很小,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物产很丰富。阿兹特克文明位于墨西哥中央高原;玛雅文明所在地既有许多山地,也有小块平原,更有大片石灰岩地貌;印加文明处于安第斯山脉和秘鲁高原。……这些文明均属于山地高原型文明。
—— 程洪《论拉丁美洲古代印第安文明的特点》
拉丁美洲地形图
玛雅人的“可可豆货币”——丛林中的市场
一个大番茄=1粒可可豆
一个火鸡鸡蛋=3粒可可豆
一个南瓜=4粒可可豆
买一个奴隶=100粒可可豆
情景体验:用“可可豆”进行贸易
玛雅人的“可可豆货币”——丛林中的市场
玛雅人把一年分为18个月,测算的地球年为365.2420天,现代测算为365.2422天,误差仅0.0002天(大约18秒)。
情景三
卡斯蒂略金字塔
玛雅数字
发明了独特的文字,用复杂的历法纪年,并采用20进制, 也知道“零”的概念。
文化
城市建筑精美,典型是用于祭祀的金字塔庙宇;
建筑
发展了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农业;能造出精美的陶器。
经济
建立了众多城市国家;产生了氏族阶级分化;氏族首领、贵族和祭祀构成了统治阶级;一般氏族成员成为平民。
政治
“阿兹特克帝国”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帝国。它没有全境统一的行政机构。墨西哥谷地部落联盟不是政治联盟,而是军事联盟。盟主阿兹特克酋长为最高军事统帅,指导向外扩张、征服活动。扩张、征服的目的不是霸占领土,而是扩大税收的范围和增加纳贡的部落……阿兹特克部落在特诺奇蒂特兰建立了城邦国家,实行神权政治。它的酋长成了最高统治者——国王,同时也是大祭司,行使宗教最高职能,又是军事统帅。
—— 郝名玮、徐世澄《拉丁美洲文明》
阿兹特克人国家进入鼎盛时期。
16世纪初
阿兹特克文明兴起于今墨西哥地区。
14世纪
被西班牙所灭。
1521年
上层阶级垄断官职,掌握军队;被征服者由原来部落首领管理,但需纳税。
经济基础是农业,发明“浮动园地”,扩大耕地面积。
特诺奇蒂特兰作为都城,全城水渠和道路纵横交错。
政治
经济
城市
阿兹特克文明
尚武强国
阿兹特克人的势力建立在持久备战的基础上。所有男人都要携带武器;国家军火库始终备有武器,供需要时使用。······在整个帝国范围并没有建立起统一的行政管理制度,也不在被征服地区驻防军队,而由他们自己管理地方事务并负责征收贡赋。
—— 林被甸、董经胜《拉丁美洲史》
先进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面积:约为10平方公里
人口:20万到30万
人口密度:
2-3万人/平方公里
对比:
深圳人口密度: 约6000人/平方公里(2016年)
“浮动园地”是一些在湖底丛生的杂草上面铺垫上湖土、由生长的杂草固定在湖底的浮岛。每次播种之前,农民们都要挖些新的湖土,铺在“浮动园地”上,因此其表面随着一次次耕种而不断增高。“浮动园地”使阿兹特克人口和财富不断剧增。
——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印加“文字”
帝国的统治方法包括:土地、矿藏和牲畜归国家所有;废黜世袭的地方首领;为同化被征服的民族,强迫他们迁至新地区定居;在国家的主持下,举行集体婚礼;信仰国教,这一宗教认为“印加”是太阳的后裔。
毫不奇怪,印加帝国被认为是有史以来世界上最成功的的极权主义国家之一。
——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印加人把新近被征服或特别不听话的民族迁往库斯科(首都)。为了与广大统治地区联系,印加人修建了两万英里经过铺砌的道路、桥梁,这个陆地交通网远远胜过当时欧洲的任何道路系统。利用这些道路,携带着多色结绳,经过专门训练的通讯员将种种信息尤其是人口普查资料,带往驻扎在帝国各处的地方长官。利用多色结绳,这些结绳,整个帝国都在掌控之中。
—— 摘编自(美)谢里尔·E·马丁马可·瓦塞尔曼《拉丁美洲史》
12世纪:
印加人以库斯科为都城建立国家;
13世纪:
逐渐崛起;
15世纪末16世纪初:
印加国家发展到鼎盛时期。
情景四
印加帝国的宏观调配——无货币、无市场
印加人的统治
最高统治者是国王,世袭继承,拥有行政、立法和军事大权。土地、矿藏和牲畜归国家所有。
1
将全国划分为四大政区,每个政区设立一个长官,以贵族充任;按照人口多少设置各级官员。
2
为征税和征兵,编制详细的人口调查表。
3
修建完善的道路系统,用于传递政府的命令和情报,以及调动军队。
4
将征服地区的部分或全部居民迁移到新地区,以防止反抗。
5
情景四
印加帝国的宏观调配——无货币、无市场
印加的两条驿道自北而南纵贯全国,沿海那条长4055公里,内地的与之平行的一条长达5529公里。道路最宽的地方有7.2米。(海螺信使能在一个星期内一站站地把信送出1500英里)。
马丘比丘
古城
TIANKONG
ZHICHENG
印第安人认为,整个世界都由各种各样的神统治,他们必须小心侍奉这些神灵,方能得到神对他们这些弱小生灵的保护,这种多神崇拜的原始宗教思想,本身便反映出印第安人对于自然界的无可奈何。同时,宗教信仰上的极度混乱状态,从侧面反映了印第安人各文明之间交往的极度缺乏,加上几乎没有文字,语言杂乱,交通工具缺少,更加剧了各文明的孤立,生产力也就难以迅速发展。
—— 摘编自程洪《论拉丁美洲古代印第安文明的特点》
特 点
多神崇拜的
原始宗教盛行;
各文明内部缺乏交流;
社会演进缓慢;
独立发展,与其他大陆
几乎处于相互隔绝状态。
根据材料概括美洲文明的特点
思考
古代美洲文明的消亡
15世纪玛雅文明衰亡,原因不详……
1521年,西班牙殖民者攻克了特诺奇提特兰,俘虏了国王,阿兹特克帝国灭亡。
1532年,西班牙殖民者弗朗西斯科·皮萨罗率军入侵印加帝国,利用谎言与杀戮覆灭了整个帝国,在印加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了西班牙的殖民地。
尽管这些成就令人刮目,但事实仍然是,一小撮西班牙征服者,便轻而易举地摧毁了这三大文化,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千百年来的孤立隔绝所造成的恶果……
……数千年来的孤立隔绝使印第安人在军事上与在生理上一样不堪一击。1500年时美洲印第安人的技术水平,仅相当于公元前1500年的西欧人和公元前3500年的中东人的技术水平。尽管他们在培育植物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除了仅能最低限度地保证远远少于旧大陆居民的食物需求之外,他们从未发展过耕作技术,他们只有石质、木质及骨质工具,还不能熔炼矿石,因此也就没有西班牙人那样的刀剑和火器。起初,美洲印第安人被西班牙人的火器发出的声响和射杀效果,吓得魂不附体。那些冲锋陷阵的骑兵,也令他们胆战心惊,以为人和马是合为一体的可怕动物。
——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王红生译:《全球分裂一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
孤立发展,内部之间缺乏交往、学习;生产力相对落后。
玛雅文明的辉煌和消失,既不是因为神力,也不是因为外星的力量,而是因为其自身文明体系的建立和崩塌。
MaYa
WenMing
古代美洲文明的消亡
疾病的传播无须人类的主动性,而是不顾人类的主观意图,在人类当时根本不理解的情况下就发生了。…一般来说,当船只开始定期往来于海洋时,它们显然装载着货物和细菌从一个港口到另一个港口对人类生命的影响有时是非常严重的。例如,欧洲船只就把大量非洲疾病转移到新大陆,很可能包括黄热病和疟疾,这些通过老鼠传播的病菌使中南美洲许多地区几乎人烟灭绝。此外,长期流行于欧洲人中的疾病,当它们散布到没有遗传或获得免疫力的印第安人中时是灾难性的,如天花、麻疹或斑疹、伤寒等。也许作为回报,美洲印第安人把梅毒传播给了旧大陆,虽然梅毒的发源地是否是美洲还不确定。
—— [美]威廉·麦克尼尔《世界史:从史前到21世纪全球文明的互动》


原因
古代美洲文明的消亡
事实证明,在海地岛,哥伦布下达的黄金缴纳定额是不可能完成的。岛上没有金矿,印第安人交出了仅有的几件黄金饰物之后,唯一的希望就是整日呆在河里淘洗颗粒微小的金砂了,但是洗出的数量远远不够,完不成定额就会被剁去双手而处死。那些企图逃入深山的印第安人被猎狗追捕而遭到杀害。绝望的印第安人只好集体自杀,用毒药来了此一生。在两年时间内,岛上人口的一半,估计为12.5万到50万人都死掉了。到1515年仅有1万印第安人幸存,25年之后,除了还有几个父亲是西班牙征服者的混血儿梅斯蒂索人以外,整个种族都从地球上消灭了。
——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


原因


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印加人有许多共同之处。他们在肥沃的高地上发现了农耕民族培育玉米的办法。但他们都没有铁,玛雅人还没有铜。除了秘鲁的美洲驼和羊驼能略有帮助,没有驯养动物配合他们劳作。他们也没有带轮子的车。印加人对象形文字一无所知。在算数、天文历法方面,似乎只有玛雅人和阿兹特克人取得了显著的进步,然而,他们的知识范围只面向了贵族阶层和祭祀阶级,不面向平民阶级。西班牙的政府导致贵族阶层和祭司阶层消亡。结果当地人很快失去了自己的知识和文化……
知识传播的
公平性
文化传承的
脆弱性
文化交流的
双向性
尊重和保护
多样性
隔绝状态下文明的局限
美洲大陆东临大西洋,西濒太平洋,远离欧亚大陆,因大洋的阻隔,印第安文明的发展长期处于独立缓慢发展状态。
但独立发展,
并不意味着封闭。
文明失落是常态,不失落是意外。
—— 李零
美洲农作物传播路线示意图
阿兹特克文明
印加文明
玛雅文明
WHY DOES
CIVILIZATION DECLINE
地理障碍
交通方式
贸易范围
核心商品
经济模式
外部联系
衰落原因
古代非洲
古代美洲
撒哈拉沙漠
安第斯山脉、亚马逊雨林
骆驼商队、印度洋帆船
人力运输(无大型畜力、印加道路系统(山地运输)
跨区域(连接北非、地中海、阿拉伯、印度)
区域内部
黄金、盐、奴隶、象牙
可可豆、玉石、黑曜石、马铃薯
市场导向
玛雅:物物交换、可可豆货币
印加:国家调控
通过撒哈拉和印度洋贸易网连接欧亚文明
孤立性较强。16世纪前与欧亚非大陆无直接交流
过度依赖黄金贸易;外部入侵
地理隔绝导致抗风险能力弱;
西班牙殖民冲击
现代中欧班列
推动区域交通一体化
委内瑞拉石油危机
古代非洲的骆驼商队
印加道路系统
马里帝国因黄金贸易崩溃
印加国家调控的稳定性
北欧福利国家平衡
古代
非洲文明
古代
美洲文明
东非文明
城市繁荣、对外贸易发达。
(阿克苏姆王国、摩加迪沙、桑给巴尔、蒙巴萨)
西非文明
黄金资源丰富、中央集权、廷巴克图成为文化中心。
(加纳、马里、桑海)
南非文明
14、15世纪达到鼎盛、巨石建筑群。
(津巴布韦)
玛雅文明
城市国家、金字塔庙宇、独特文字、20进位制,0。
阿兹特克文明
“浮动园地”,都城诺奇蒂特兰。
印加文明
国王集权、官僚体系、详细人口调查、修路、移民。
1.(2024·张家口)1324—1325年,马里帝国第九位国王曼萨·穆萨前往麦加朝圣。他在开罗大肆采购,竟至黄金充斥于市,金价大跌,12年后仍不能恢复原价。在14世纪上半叶欧洲人绘制的地图上,标示出了马里之名,并绘有曼萨·穆萨的形象。这反映出此时马里( )
A.经济发展水平提高 B.统治阶层腐化堕落
C.原始资本积累加速 D.对外交往较为活跃
D
[解析]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马里帝国作为西非国家,其国王前往麦加朝圣,这说明其信奉伊斯兰教,早已与阿拉伯国家建立联系,朝圣之旅进一步活跃了马里的对外交往,以至于让欧洲也了解到了它的存在,D项正确;曼萨·穆萨挥金如土是因为其黄金资源丰富,与经济水平、腐化堕落无关,排除A、B两项;马里帝国当时并未出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能将其财富称作原始资本,排除C项。
2.(2023·兰州)阿兹特克文明有高度密集的人口,产生了初级的文字和阶级分化,而且他们的生计活动富有创造力,利用浮动园地和水利设施达到了很高的生产效益和生态维护效能,但没有使用金属工具,也不会使用畜力甚至没有发达的陶器制作。据此可知阿兹特克文明( )
A.依然处于原始社会 B.文明演进动力不足
C.无法建立中心城市 D.尚未进入国家阶段
B
[解析] 根据材料“没有使用金属工具,也不会使用畜力甚至没有发达的陶器制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洲的阿兹特克相对亚欧文明来说,地理位置封闭,文明演进动力不足,没有产生金属工具以及发达的工具,B项正确;阿兹特克有了阶级分化,不属于原始社会,排除A项;C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材料没有体现阿兹特克文明是否进入国家阶段,排除D项。
3.(2024·桂平)如表为古代美洲玛雅人的婚姻习俗。这些习俗( C )
“婚役” 婚前,男子要在女方家里居住六七年之久,帮岳父打“长工”,如果表现不好,岳父可将男子赶走,男子就会成为众人的笑柄
“聘礼” 男方必须要准备比较贵重的聘礼,常常给男方再婚带来很大的经济压力
A.助长了玛雅社会的奢侈之风
B.维护了贵族等级制度
C.有利于增强玛雅社会的稳定
D.提高了女性社会地位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为了结婚,玛雅男子要付出多年的体力支出和金钱支出,如果在婚姻关系中表现不好,要受到社会和家庭的双重压力,故这些习俗使得玛雅家庭注重婚姻关系,增强了玛雅社会的稳定性,C项正确;由材料看不出“奢侈”,排除A项;这些习俗对所有人都适用的,并非贵族,排除B项;这些付出和聘礼,无关女性社会地位,排除D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