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极地地区
【基础达标】
1.世界上淡水资源最丰富的大洲是 ( )
A.亚洲 B.南美洲
C.南极洲 D.北美洲
2.下列行为不属于科学考察范畴的是 ( )
A.在直升机上发出并接收反射回来的无线电信号
B.多国联合组队穿越南极
C.利用钻孔机从冰层中钻取冰芯
D.某国在南极附近海域捕鲸
我国南极泰山站的房屋采用圆环形外表、蝶形结构和高架设计。读图,回答3~4题。
3.泰山站的房屋设计主要是为了 ( )
A.防止风雪掩埋
B.防御洪水灾害
C.避免动物侵扰
D.适应崎岖地形
4.下列科学研究,不属于南极科考队员科考项目的是 ( )
A.雨林调查 B.冰川考察
C.气象监测 D.天文观测
【能力巩固】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冰川融化,北冰洋沿岸每年有两个月时间可以通航。北极航线中的东北航道是指穿过北冰洋,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海上航道。读图,回答5~6题。
5.北极航线中的东北航道与传统航线相比,东北航道 ( )
A.更加便利了中美之间的商贸协作
B.更加有助于“南南合作”
C.可以缓解波斯湾的石油运输压力
D.提高了北冰洋沿岸各港口的航运价值
6.东北航道通航的时间段可能是 ( )
A.2—3月
B.5—6月
C.8—9月
D.12月至次年1月
每年南极海域的暖季是南极磷虾的产卵期。几乎所有的南极动物都直接或间接依赖南极磷虾生存。读1996—2016年南极磷虾平均密度分布图,回答7~9题。
7.下列月份,正值南极磷虾产卵期的是 ( )
A.1月 B.4月
C.6月 D.9月
8.1996—2016年,南极磷虾平均密度最低的海域扇区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9.近年来,南极磷虾平均密度明显降低,最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 )
A.冰川面积增大
B.生物种类增多
C.海洋污染减轻
D.企鹅数量减少
随着交通运输业与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南极游”逐渐成为新风尚。下图为南极、北极地区简图。读图,回答10~12题。
10.人们在体验时发现,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更冷,其原因为南极地区 ( )
A.纬度更高
B.降水更少
C.海拔更高
D.海洋面积更广
11.两极地区共同的地理特征为 ( )
A.地处中纬度
B.有极昼极夜现象
C.地形以高原为主
D.火山、地震频发
12.前往北极地区旅游可以看到的特有动物是 ( )
A.袋鼠
B.企鹅
C.北极熊
D.大象
【素养拓展】
13.同学们在新闻里了解到我国第39次南极科学考察圆满结束,取得了多项考察成果,彰显了我国综合国力和科技水平。神秘的南极大陆、多样的科考项目、令人惊叹的极地景观,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老师的支持下,同学们对本次南极科考的“考察成果综述”进行了学习。下面是同学们对其中四项成果的探究,请你也加入其中吧!下图示意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站位置。
成果一:在赴昆仑站途中,科考队员完成了冰雪剖面物理性能监测、气象站标校和大气环境样品采集等多项任务。
【找一找】在南极地区确定地理位置和辨别方向。
【我的答案】科考队从位于约 (填纬度)的中山站出发,前往昆仑站,行进的方向大致是 。
成果二:在昆仑站,科考队员精确测定了0.5太赫兹观测窗口大气透过率。该站是国际公认的开展大气环境监测和天文学观测的极佳地点。
【比一比】与我国其他科学考察站相比,昆仑站开展大气环境监测和天文学观测的有利条件。
【我的结论】其有利条件之一是昆仑站的纬度较 。
成果三: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受大气、生物等多要素共同影响。在罗斯海及附近海域,科考队获取了大量海洋生物的研究样本,积累了南极海洋环境长期监测数据。
【议一议】在罗斯海海域开展生态系统调查的目的。
【我的理解】生态系统调查的目的是评估全球 变化及 活动对南极生态环境的影响。
成果四:南极考察每次都要向科考站运输人员和物资。本次共带去了约3 000吨物资,运回155吨建筑垃圾和其他废弃物。科考队用实际行动保护了南极大陆这块净土。
【想一想】生活垃圾——我们怎么办
【我的行动】①如何减少生活垃圾:
。
②回收利用:在垃圾投放前,对生活垃圾进行 。
【参考答案】
1.C 2.D 3.A 4.A 5.D 6.C 7.A 8.B 9.D
10.C 11.B 12.C
13.成果一:70° S 向南
成果二:高
成果三:气候 人类
成果四:①光盘行动,少使用一次性餐具;超市购物,少购买塑料购物袋;网购商品少要求额外包装;等等 ②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