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极地地区
【素养目标】
1.读两极地区图,知道极地地区的范围、资源、气候特点、代表动物等。
2.运用地图和资料,了解我国在极地地区的主要科考站,理解人类对极地地区进行科学考察和极地环境保护的意义。
3.通过学习,进一步感受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强保护极地地区环境的意识。
【重点】
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特点、极地环境保护的意义。
【难点】
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特点。
【自主预习】
【知识点一】特殊的自然环境
1.极地地区气候 ,终年冰天雪地,自然环境十分特殊。
2.北极地区一般指 以北的区域,包括 洋的大部分,以及亚洲、欧洲、 的北部。这里生活着 、海象、驯鹿等动物。
3.南极地区一般指 以南的区域,包括南极大陆及其周围的岛屿和海洋。南极大陆地形以 为主,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大陆。
4.南极地区自然条件十分恶劣,沿海有一些地衣和苔藓,生活着 、 、鲸、食蟹海豹等动物。此外南极地区还拥有丰富的 。
【知识点二】极地地区科学考察
1.目前我国在南极地区建成的科考站有 ,在北极地区建成的科考站是 。
2.位于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的科学考察站是 ;位于南极点附近的科学考察站是 ;位于地球最冷点的科学考察站是 。
【知识点三】极地地区环境保护
1.人类活动对极地地区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有全球气温上升,极地地区冰川 ,海平面上升;极地地区上空的臭氧浓度不断降低,臭氧层 ;野生动物数量日益减少,严重威胁极地地区的 。
2.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尤其是《 》协商国加强了南极地区的考察管理与环境保护工作,最大限度地防止或降低对南极地区环境的影响。
【合作探究】
1.阅读教材,比较两极地区的异同。
比较项目 南极地区 北极地区
位置
范围
相邻(临)的大洲或大洋
自转方向
自然环境 (气候)特点
代表性动物
自然资源
常住人口
我国主要 科考站及 其经纬度
科考时间
2.结合你对极地地区环境保护的学习,谈谈你对环境保护的看法。
3.【探究活动】南极的开发与保护
2024年2月7日我国第5个南极科学考察站——秦岭站建成并投入使用。依托秦岭站,研究人员将开展大气环境、海洋基础环境、生物生态等多圈层、多学科的监测和科学研究工作,为评估南极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提供基础支撑。
(1)简析秦岭站选择在12月至次年2月建设的主要原因。
(2)说出秦岭站建设过程中需要克服的困难。
(3)谈一谈秦岭站在未来可能发挥的作用。
(4)为践行“绿色考察”倡议,请列举南极科考队可能采取的具体措施。
【参考答案】
自主预习
知识点一
1.严寒
2.北极圈 北冰 北美洲 北极熊
3.南极圈 高原
4.企鹅 磷虾 矿藏
知识点二
1.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秦岭站 黄河站
2.中国昆仑站 美国阿蒙森—斯科特站 俄罗斯东方站
知识点三
1.加速融化 变薄并出现空洞 生物多样性
2.南极条约
合作探究
1.主要位于南极圈以南 主要位于北极圈以北 包括南极大陆及其周围的岛屿和海洋 包括北冰洋的大部分,以及亚洲、欧洲、北美洲的北部 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 亚洲、欧洲和北美洲 顺时针方向 逆时针方向 酷寒(冰雪高原)、干旱(白色荒漠)、烈风(风库) 终年寒冷 企鹅 北极熊 固冰,铜、铁、锰、铀、铅锌、金、镍等金属矿产,煤、石油等非金属矿产,海洋生物 固冰,石油、天然气,海洋生物 暂无常住人口 因纽特人 昆仑站(80°25' S,77°06' E)、中山站(69°25' S,76°10' E)、长城站(62°12' S,58°57' W)、秦岭站(74°56' S,163°42' E) 黄河站(78°55' N,11°56' E)
每年11月至次年2月 每年5月至8月
2.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加工要做到有序进行,在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不能以污染或牺牲环境为代价,同时我们还要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能乱丢废弃物,注重自己生产生活环境的治理及生态修复。此外,我们还要保护环境,美化环境。
3.(1)此时南极地区为暖季,气温相对较高,同时有极昼现象,日照时间长,有利于科学考察和建设工作的开展。
(2)酷寒、干燥、多狂风(烈风)等。
(3)依托秦岭站在未来可以更好地研究和观测地球环境的变化,研究和观测全球的气候变化,研究和观测南极地区海洋生态的变化,等等。
(4)尽量减少垃圾的产生;做到垃圾减量化和分类投放,生活垃圾尽量带回国处理;保护南极的生物;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