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极 地 地 区
【素养目标】
1.读两极地区图,知道极地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动物等。
2.运用地图和资料,知道极地地区资源的分布,了解我国在极地地区的主要科考站,理解人类对极地地区进行科学考察和极地地区环境保护的意义。
3.通过学习,进一步感受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强保护极地地区环境的意识。
【重点】
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特点、极地地区环境保护的意义。
【难点】
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自主预习】
【知识点一】冰雪覆盖的地区
1.读两极地区示意图,完成填空。
(1)南极地区主要位于 以南,包括 洲及其周边的海域。A是 洋,B是 洋,C是 洋。
(2)北极地区主要位于 以北,包括 洋的大部分以及沿岸的陆地和岛屿。D是 洲,E是 洲,F是 洲。
2. 是南极地区的主体,覆盖着2 000多米厚的冰层,有“ ”之称。南极大陆附近海面上漂浮的 是南极地区独特的自然景观。南极地区年降水量约50毫米,气候干燥,被称为“ ”;年平均风速为17—18米/秒,有“ ”之称。
3.北极大部分地区终年冰封,降水比南极地区 ,但不及南极地区 。
4. 是南极的代表动物, 是北极的代表动物。
【知识点二】科学考察的宝地
1.南极地区被称为自然资源的“ ”——地下埋藏着丰富的 资源,地上储存着大量的 资源,海域及沿岸栖息着无数的 生物。
2.南极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原始独特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进行 、冰川、 、生物、 、天文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天然实验室。
3.我国至今建立了 站、 站、 站、泰山站、 站五个南极科学考察站。
4.北极地区 、 储量丰富,约占世界总储量的1/4。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地区 、 开采规模逐渐扩大, 、 等悄然兴起。
5.我国在北极地区建立的科学考察站是 站。
【知识点三】保护极地环境
1.列举极地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
2.为了保护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人类对南极地区的考察和利用只限于 ( )
A.经济目的 B.旅游目的
C.科学利用 D.和平利用
【合作探究】
1.阅读课本,比较两极地区的异同。
比较项目 南极地区 北极地区
位置
范围
相邻(临)的大洲或大洋
自转方向
自然环境 (气候)特点
代表性动物
自然资源
常住人口
我国主要 科考站及 其经纬度
科考时间
2.假如要组织一支科学考察队去南极考察,请你设计一条从中国上海出发,到南极中山站的海上航线。
3.结合你对极地地区环境保护的学习,谈谈你对环境保护的看法。
4.【探究活动】南极的开发与保护。
2024年2月7日我国第5个南极科学考察站——秦岭站胜利建成并投入使用。依托秦岭站,研究人员将开展大气环境、海洋基础环境、生物生态等多圈层、多学科的监测和科学研究工作,为评估南极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提供基础支撑。
(1)简析秦岭站选择在12月至次年2月建设的主要原因。
(2)说出秦岭站建设过程中需要克服的困难。
(3)谈一谈秦岭站在未来可能发挥的作用。
(4)为践行“绿色考察”倡议,请列举南极科考队可能采取的具体措施。
【参考答案】
知识点一
1.(1)南极圈 南极 太平 印度 大西
(2)北极圈 北冰 北美 亚 欧
2.南极大陆 冰雪高原 冰山 白色荒漠 风库
3.多 寒冷
4.企鹅 北极熊
知识点二
1.大仓库 矿产 固体淡水 海洋
2.地质 海洋 气象
3.长城 中山 昆仑 秦岭
4.石油 天然气 渔业 油气 航运 旅游业
5.黄河
知识点三
1.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石油泄漏,导致环境污染;等等。
2.D
合作探究
1.主要位于南极圈以南 主要位于北极圈以北 包括南极大陆及其周边的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的部分海域 包括北冰洋的大部分及其周围的亚洲、欧洲、北美洲的部分陆地和岛屿 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 亚洲、欧洲和北美洲 顺时针方向 逆时针方向 酷寒(冰雪高原)、干旱(白色荒漠)、烈风(风库) 终年寒冷 企鹅 北极熊 固冰,铜、铁、锰、铀、铅锌、金、镍等金属矿产,煤、石油等非金属矿产,海洋生物 固冰,石油、天然气,海洋生物 暂无常住人口 因纽特人 昆仑站(80°25' S,77°06' E)、中山站(69°25' S,76°10' E)、长城站(62°12' S,58°57' W)、泰山站(73°51' S,76°58' E)、秦岭站(74°56' S,163°42' E) 黄河站(78°55' N,11°56' E) 每年11月至次年2月 每年5月至8月
2.从上海往南穿过马六甲海峡,途经印度尼西亚,中途停靠澳大利亚佛利曼特尔进行淡水、物资补给,2至3天后继续往南,穿越西风带到达中山站。
3.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加工要做到有序进行,在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不能以污染或牺牲环境为代价,同时我们还要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能乱甩废弃物,注重自己生产生活环境的治理及生态修复,此外,我们还要保护环境,美化环境。
4.(1)此时南极地区为暖季,气温相对较高,同时有极昼现象,日照时间长,有利于科学考察和建设工作的开展。
(2)酷寒、干燥、多狂风(烈风)等。
(3)依托秦岭站在未来可以更好地研究和观测地球环境的变化;研究和观测全球的气候变化;研究和观测南极地区海洋生态的变化;等等。
(4)尽量减少垃圾的产生;做到垃圾减量化和分类投放,生活垃圾尽量带回国处理;保护南极的生物;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