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青岛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除法的初步认识》信息窗1的内容《认识平均分》,它是建立在认识了乘法和掌握了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的。从“怎样分竹笋”这一问题入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并体会平均分的意义,使学生感受和认识除法的本质,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活动的经验。
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接触到了“分东西”这个活动,积累了不少有关“分”的经验,也会遇到有关平均分的问题,这都为学习平均分提供了很大帮助。同时,二年级学生有较强的好奇心,通过“森林聚会”“分食物”等故事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在故事中主动提问、主动学习。
教学目标
1.结合情境图理解平均分;
2.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概括能力;
3.在初步认识平均分的同时,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
德育目标: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索的精神、信心和与同学合作学习、互相交流的能力 。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平均分;
2.难点:经历感知平均分的过程。
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许多聪明可爱的小动物。今天老师接到这些小动物们的邀请函,他们想邀请同学们去参加一个森林聚会,我们来看看是什么样聚会吧。原来是小动物们在举行丰收庆祝会。
仔细观察,都来了那些小动物?评价性语言:你观察得真仔细。再来观察,这些小动物都带来了哪些食物?每种食物都有几个?这些食物分别是哪些小动物的最爱?评价性语言:你对小动物的了解可真不少。桌子上摆满了小动物们爱吃的食物,同学们看熊猫兄弟,他们在目不转睛地盯着竹笋看呢,猜一猜他们在想什么?(预设:这六个竹笋怎么分?)
【设计意图】通过森林聚会情境图导入新课,学生说说有哪些小动物,有哪些食物,引出“怎样分竹笋”等问题。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初步认识平均分的含义
组织性语言:怎么分竹笋?想不想帮帮他们?现在请同学们用六个小圆片代替这六个竹笋,帮熊猫兄弟分一分。(学生动手操作分小圆片)谁能来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预设:给熊猫哥哥1个,弟弟5个;给哥哥2个,弟弟4个;……给哥哥3个,弟弟3个)评价性语言:在生活中,你也一定是个懂得分享的好孩子;你也一定是个懂得谦让的好哥哥。
启发性语言:仔细观察这几种分法,哪一种分法能让熊猫兄弟都满意?(预设:哥哥3个,弟弟3个)他们分得谁多谁少?(预设:同样多)每份分得同样多。(板书:同样多)在数学上,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板书)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认识平均分。(板书)
【设计意图】学生结合自己在生活中分东西的经历,用学具把分的过程摆出来,体会分东西的过程。分完后学生交流不同的分法,白板呈现“同样多”和“不同样多”两种情况,进而引出平均分的概念。
启发性语言:一起来看平均分的过程。6个竹笋平均分给2只熊猫,每只熊猫分3个。你能再说一遍分竹笋的过程吗?评价性语言:你的表达得条理清晰、声音响亮;这么多同学都学会了。
过渡性语言:听说平均分很公平,小猪和小猫也想平均分。启发性语言:你能看出哪一种是平均分吗?(预设:第一种)为什么这是平均分?是的,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能不能帮小猪改成平均分?(预设:把一个西瓜去掉,每人分1个;添上一个西瓜,每人分两个;把右边小猪的一个西瓜割成两半,一人分一半)不管怎样改变,我们就是要让每一份都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设计意图】通过看图判断哪种分法是平均分,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判断依据,并把不平均分的情况改成平均分,进一步巩固平均分的意义。
2.按份数平均分
过渡性语言:看到同学们帮熊猫兄弟分好了竹笋,小猴也着急了。关于小猴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预设:有12个桃子,3只小猴)启发性语言: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预设:平均每只小猴能分几个桃子?)评价性语言:这个问题可真有研究价值。
组织性语言:现在请同桌两人合作,数出12个小圆片,动手帮小猴平均分。分完以后同桌两人说一说你们是怎么分的。(学生动手操作分小圆片)请几对同桌投影演示。(学生汇报平均分的方法)评价性语言:同学们配合得真默契。启发性语言:我们来归纳这四种分法。(动画演示)一个一个分,两个两个分,三个三个分,四个四个分,最后每只小猴都分到4个桃子,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你能说一说分桃子的过程吗?(预设:12个桃子平均分给三只小猴,每只小猴分4个)
【设计意图】学生借助学具,在实际操作中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形象直观地了解每种分法,进一步感受平均分的意义——每份分得同样多;学习用数学语言表述平均分的过程,锻炼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过渡性语言:爱吃萝卜的小兔也想平均分,16个萝卜平均分给4只小兔,你想怎么分?(预设:一个一个分,两个两个分,三个三个分,四个四个分,每只小兔能分四个萝卜)你能说一说分萝卜的过程吗?16个萝卜平均分给4只小兔,每只小兔分4个。
(三)巩固练习
过渡性语言:我们帮小猴和小兔分好了食物,为表达感谢,它们拿出9根香蕉想平均分给班里的3名同学。组织性语言:你能帮它们分一分吗?打开课本53页,第2(1)题,帮小朋友们连一连。(学生动笔连线)启发性语言:每个小朋友分几根香蕉?你是怎么分的?(动画展示:一个一个分,两个两个分,三个三个分,四个四个分)评价性语言:你的思路可真清晰。最后每个小朋友分到了3根,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你能说一说分香蕉的过程吗?(预设:9根香蕉,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3根)
过渡性语言:小动物们不仅送给我们香蕉,还想送给我们学习用品——铅笔。组织性语言:同学们请大声读题。谁来解答?(预设: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3支)启发性语言:都同意分给两个小朋友吗?谁能来改正?平均分给小明和另外两个小朋友,一共是3个小朋友,所以每个小朋友分2支。评价性语言:要注意题目里面的陷阱,你真是个既认真又仔细的小朋友。
【设计意图】通过分萝卜、分香蕉和分铅笔的练习,让学生理解和巩固平均分的含义。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分的过程,重点体会每份分得同样多。同时通过把铅笔分给几个小朋友的问题,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数学素养。
过渡性语言:老师这里有一个难题敢不敢挑战?请同学们读题。组织性语言:老师发现很多同学被难住了。现在请同桌二人就如何站队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启发性语言:大家用了以前学过的什么知识?(预设:乘法口诀)谁能来说一说想法?(预设:二九十八,每行2人,有9行;每行9人,有2行;三六十八,每行3人,有6行;每行6人,有3行)评价性语言:同学们考虑得全面且严谨。
【设计意图】排队这一问题基于学生体育课或做操时排队的经验,从实际生活出发激发学生讨论兴趣;联系旧知识——乘法口诀,体会平均分和乘法口诀的联系;同时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难度提升,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促进数学思维的形成。
(四)小结概括
帮小动物们分好食物以后,这节课就快要结束了,你都学会了哪些知识?(平均分)什么是平均分?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老师相信你们不仅学会了知识,还学会了同桌之间相互合作,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也希望大家能够互帮互助、共同成长。
课堂反馈
二年级(上)
班级: 姓名:
课题 信息窗1——认识平均分
检 测 内 容 1.连一连 (1)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小猴吃,每只小猴吃( )个。 (2)12支铅笔,平均分给小明和另外3个小朋友,每人分( )支。
思 考 题 2.想一想 24名同学排队做操,每队人数同样多。如果让你来设计队形,你想怎样设计?
改 正
等级 评价
板书设计
认识平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