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之旅说课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孤独之旅说课课件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9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7-10-17 19:5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2张PPT。孤独之旅
说课课件

   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目标一、教材地位及意图   《孤独之旅》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第三单元第二篇小说。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巩固小说的相关知识,在独立阅读的基础上学会欣赏小说,并认识成长要经受磨炼才能见到彩虹的道理。 1、已有旧知识
2、一般年龄特征
3、本班学生学习风格
理论依据
1、体裁特点
2、课标要求 分析学生情况教学目标1、积累“厚实”“乖巧”“驱除”“歇斯底里”“一落千丈”五个词语。收集关于环境描写的优美语句。
2、认真朗读课文,理解并体会环境描写、细腻的心理描写对深化主题的作用。
3、陶冶情操,感悟人物的成长经历,树立奋进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正确认识“孤独”教学重点:梳理主人公的成长过程,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深层感悟小说的意味,正确认识“孤独”
读书指导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
点拔法 整体感悟法
合作探究
圈点批注
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导入
作者介绍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再次深入文本,把握大致情节,评说主题
品读细节,了解人物所处的环境背景,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而理解主题
感悟
小结
作业
板书
  前几天有位同学对我说,最近爸妈不在家,我感到特别孤独。同学们,孤独是什么呢?是的,我们长大了,孤独也随之而来,它让我们尝到了各种滋味。但你知道吗,孤独也会使我们变得坚强,使我们的生命更加灿烂。杜小康的孤独之旅就是最好的见证。或许我们能从杜小康身上学到什么。下面我们就来认识这位少年吧!  导入曹文轩,1945年生于江苏盐城农村。1974年进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现任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著有《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默读全文,掌握字词
厚实 乖巧 驱除 歇斯底里 一落千丈
谈初读感受或阅读印象
1、这篇文章你感触最深的地方是什么?
2、哪些情节写得精彩?
3、读了这篇文章能谈谈你的感想吗?用横线勾画出有关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填写出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
出发时,茫然、恐惧 ;到达芦苇荡时害怕 、胆怯;安顿之后感到孤独;时间久了不再忽然地恐慌;那天雨后天晴非常愉快。总之杜小康是这样成长起来的在一段孤独生活中终于“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找出文中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的语段
朗读找出的语段,并体会其表达效果放声朗读吧示范语段:书71页3、4段
四周只是草滩或凹地,已无一户人家。
黄昏,船舱里的小泥炉,飘起第一缕炊烟,它是这里的唯一的炊烟。它们在晚风中向水面飘去,然后又贴着水面,慢慢飘去。当锅中的饭已经煮熟时,河水因晒了一天太阳而开始飘起炊烟一样的热气。此时,热气与炊烟,就再也无法分得清楚了。
品析:交代杜小康和父亲落脚点环境,“无一户人家”显示了环境的孤寂。接下来描写炊烟和河中升起的热气,显示了此处此时的环境。只有炊烟与热气相交织而没有半点声响,衬托出此地的孤寂、冷清,使人备觉孤独。按照老师的示范进行朗读并体会其表达效果吧小结环境描写在文中起来什么作用:(1)芦荡-见证了人物心里变化的过程(2)风雨-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地机会和舞台小结:
环境描写起到了渲染气氛,发抒情感,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合作探究 作者为什么要写杜小康在暴风雨中找鸭子?去掉可以吗? 感 悟 1、孤独到底是什么?似乎不仅仅是形只影单的寂寞,它能造就沉默的勇士,有着更深刻的内涵。你能理解“需要孤独”和“学会孤独”的含义吗?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你对孤独的理解。
2、小说中,杜小康在经历了孤独、暴风雨的磨难后变得成熟、坚强起来。从他的这一经历中你能感悟到什么呢?小 结 ……关心社会生活的良好习惯,不应妨碍你们每个人倾注于内心的生活。在连绵不断的行动和感情的激流里,你们应该为自己保留一间单房,离开人群,单独幽居 ,以便认清自己的力量的弱点,深入思考,然后重新接触大地……
——罗曼·罗兰
作 业1、搜集本文写景的优美语句,摘抄在摘录本上。
2、请以“我不再畏惧孤独”为题写一篇400字的记叙文。板 书 孤独之旅(曹文轩)
杜小康(经受磨难,逐步成熟、坚强)
环境:鸭群、芦荡、风雨(人物成长的广阔背景)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