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材回归夯实基础】2_1教材85首古诗词梳理及训练 7年级下册(原卷版+答案版+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材回归夯实基础】2_1教材85首古诗词梳理及训练 7年级下册(原卷版+答案版+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27 19:42:59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2_1教材85首古诗词梳理及训练
13 木兰诗(《乐府诗集》)
原文 鉴赏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声,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内容:木兰决定代父从军。 手法:运用比兴手法,以织机声开篇,展现“木兰当户织”的情景。一问一答,道出木兰的心事,设置悬念。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南市买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内容: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 修辞、手法:前四句运用排比的手法,烘托出木兰准备战马、准备出征的忙碌情景,真实地刻画出木兰的心情。后八句以重复的句式,写木兰踏上征途,马不停蹄,日行夜宿,离家越远思亲越切,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和心情的急切。
万里赴机,关山度若飞。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内容: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 修辞:前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征途之遥,表现出木兰矫健的身姿。中间两句运用对偶,写出军营生活的艰苦。最后两句运用对偶和互文,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十二转,赏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内容:写木兰还朝辞官。 修辞:前两句运用顶针的手法,读起来朗朗上口。三、四句运用对偶、夸张,从侧面写出了木兰的英勇善战、军功之大。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内容: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 手法:前六句运用排比手法,突出家人听到木兰归讯后的喜悦心情。后四句中的“火伴皆惊忙”从侧面衬托了木兰从军时的谨慎和机敏。
雄兔脚扑,雌兔眼迷离;双兔地走,安能我是雄雌? 修辞: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多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地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无穷。
【主旨】通过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木兰勤劳、智慧、勇敢、坚强和不贪图利禄的高贵品质,以及她爱国爱家的崇高精神。
1.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运用对偶和互文的修辞手法,表现了战争的频繁、激烈、残酷和持久。
2.本诗写木兰代父从军后的征战生活,为什么只用了短短的六句话?
因为本诗不在于表现木兰驰骋沙场、杀敌立功的英勇,而重在表现木兰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不慕名利、热爱家乡和亲人的人物特点。
14 竹里馆(王维)
原文 鉴赏
独坐幽里, 弹琴复长。 炼字:“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长啸,体现了诗人高雅安闲、超凡脱俗的气质,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修辞:使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融为一体了。
【主旨】本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1.全诗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我们展现了怎样的画面?
诗中写了幽篁、深林、明月这些景物,展现了清新幽静的月夜山林画面。
2.有人评价这首诗具有“以声写静、以动衬静”的艺术特色,你赞同这个观点吗?
示例:赞同。①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弹琴”“长啸”,这是以声响衬托出静景,即“以声写静”;②以动态的景物“弹琴”“长啸”来渲染、反衬静态的景象,烘托出一种更宁静的环境,即“以动衬静”。
15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原文 鉴赏
谁家玉笛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炼字、修辞:“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触动听者的思乡之情;“满”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写夜的宁静和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炼字:“折柳”即《折杨柳》,是古代关于惜别的一首名曲,寓有惜别怀远之意。“何人”一词概括性极强,实则是突出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主旨】诗人客居在洛阳时偶然听闻笛声,由笛声的绵长与悲切引起思乡的愁绪,表明了诗人思乡之心切。
1.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所展现的画面。
示例:在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不知从何而来的一曲低回呜咽的笛声飘入耳际,曲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城的每一个角落。
2.朗读前两句,你认为最应该重读的是哪一个字?为什么?
示例:我认为最应该重读的是“暗”字。“暗”字,有隐隐约约、断断续续的意思,曲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城的每一个角落,更体现出诗人感触之深、思乡之切。
16 逢入京使(岑参)
原文 鉴赏
故园东望路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修辞: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作了铺垫。
马上相逢无纸笔, 君传语报平安。 情感: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胸襟。柔情与豪情交织相融,感人至深。
【主旨】通过描写诗人远涉边塞,恰好遇到回京的使者,托其带平安口信,来慰问家人的场面,表达了诗人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
1.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2.“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不矛盾。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使者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表达了诗人思家的深情。“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的万千思念;“平安”二字,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
17 晚春(韩愈)
原文 鉴赏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 修辞:这两句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草、树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晚春百花争艳的景象,表达了爱春、惜春之情。
杨花荚无才思, 解漫天作雪飞。 修辞: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将杨花、榆荚拟人化,描绘了它们虽无芳华,却不甘寂寞,因风起舞,化作雪飞,在春光中展露自己的景象,从而寄寓了诗人乘时而进、积极努力的精神。
【主旨】全诗通过对晚春的繁丽景色的描绘,赞扬了“杨花”和“榆荚”的勇气,以此鼓励人们乘时而进、积极进取。
1.这首诗突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一手法。
拟人。把“草树”写得有知觉,知道春天将要归去;百花“斗”艳,写出花儿像人一样竞相展示自己的美丽;“无才思”“惟解”赋予了“杨花榆荚”人一般的情感。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对春天的喜爱(或赞美)之情,对春天将尽的留恋之情(或惜春之情);②乘时而进、抓住时机,创造美好未来。
18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原文 鉴赏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情感:这两句俯仰古今,通过写时间的绵长,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之情。 手法:直抒胸臆。感叹古时贤主不可见,后世明君难再遇。
念天地之悠悠, 独然而涕下! 炼字:“独”字是诗眼,写出了诗人纵观古今,寻遍天地,报国无门,怀才不遇,体现了诗人理想破灭、孤寂郁闷的心情。
【主旨】本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1.试赏析“悠悠”一词的表达效果。
“悠悠”形容时间久远和空间广大。把个人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使人显得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孤独感。
2.诗人登上幽州台远眺,产生了怎样的联想?由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联想: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情感:对不被理解、怀才不遇的悲叹。
19 望岳(杜甫)
原文 鉴赏
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修辞:以设问的形式领起,自问自答中道出泰山雄伟阔大的气势。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炼字、修辞:“钟”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大自然赋予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突出泰山之美。“割”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泰山的雄姿和南北迥异之景,使静止的山峰充满活力。
荡胸生曾云, 决入归鸟。 炼字:“决眦”二字将诗人极目远望时的神态描写得活灵活现。 情感:“归鸟”入林,正是黄昏时刻,诗人仍然在望,表达了诗人对大好山河的无限眷念和热爱之情。
会当绝顶, 一览众山小。 炼字:“会当”意即“一定要”,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修辞:用典。化用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典故。
【主旨】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势,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1.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所展现的画面。
示例: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让人心胸也为之荡漾;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
2.本诗尾联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蕴含了怎样深刻的哲理。
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和远大抱负。
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或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
20 登飞来峰(王安石)
原文 鉴赏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修辞:“千寻”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山上古塔的高,表明自己的立足点之高;“鸡鸣”就能“见日升”侧面烘托塔高。开头两句已造成峭拔之势。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身在最高层。 哲理: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或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主旨】这首诗通过描写登飞来峰的所见所想,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1.写景与抒怀相结合,是古代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试分析本诗写景与抒怀相结合的特点。
前两句写出了奇幻、雄伟、生机勃勃的景象,为后面两句作铺垫。后两句写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抒发了自己的广阔胸襟和远大抱负,是前两句的升华。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请你说说它好在哪里。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山的最高峰。一语双关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保守势力的勇气和决心。
21 游山西村(陆游)
原文 鉴赏
莫笑农家腊酒, 丰年留客足鸡。 炼字:“莫笑”二字道出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足”字写出了农家款待客人时倾其所有的盛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的淳朴和好客。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敢于探险,就会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或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道路是曲折的。我们要有乐观主义精神,要准备走曲折的道路)。
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修辞:对偶。写热闹的乡俗民事。 情感:既表现了诗人对古老淳朴的乡村风俗的赞美,也表达了诗人对乡民的热爱。
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无时夜叩门。 炼字:“若许”是“如果可能”的意思,是诗人的设想。“无时”是“随时”的意思,抒写了诗人的悠闲惬意及对古风犹存的乡村的热爱之情。
【主旨】这首诗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农村风光图,诗中也表达了诗人对古风犹存的乡村的热爱。
1.请结合“无时”一词,分析尾联中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无时”一词写出诗人随时都可以去山西村,表达了诗人与村民相处融洽,喜爱山西村的真挚情感。
2.诗歌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对游览之地恋恋不舍,对农村生活十分热爱。
22 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
原文 鉴赏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东指即天涯。 内容: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辅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手法:诗人展开联想,移情于物,以“落花”自喻,表现了诗人超凡脱俗的宽广胸怀。 情感: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表达了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
【主旨】全诗抒发了诗人辞官离京时的复杂感情,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决心和献身精神。
1.这首诗首句是怎样写“离愁”的?
用“浩荡”表现“离愁”的广阔无边,用“白日斜”的环境描写烘托“离愁”(或将“离愁”寄托于景)。
2.你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
以“落红”和“春泥”为喻,表达了诗人虽辞官离京,但仍然关心国家命运的情感。语言生动,内容蕴含哲理,格调昂扬向上。
23 泊秦淮(杜牧)
原文 鉴赏
烟寒水月笼沙, 夜秦淮近酒家。 炼字、修辞:首句写景,“烟”“水”“月”“沙”由两个“笼”字联系起来,运用了互文的写法,描绘了一幅月下河边凄冷、迷蒙的画面,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氛围,奠定了全诗伤感、忧愁的感情基调。 画面:轻轻的雾霭,淡淡的月光,笼罩着透着寒气的河水,两岸沉寂的沙滩,将小舟泊在临近酒家的秦淮河畔。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炼字:“犹”字将历史、现实与想象中的未来联系起来,借“后庭花”的典故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 情感:抒发了诗人振聋发聩的警示。
【主旨】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吸取教训,反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
1.请展开合理的联想与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所展现的画面。
示例:浩渺寒江之上弥漫着迷蒙的烟雾,皓月的清辉洒在白色沙洲之上。入夜,诗人将小舟泊在秦淮河畔,临近酒家。
2.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讽刺那些不从中吸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
24 贾生(李商隐)
原文 鉴赏
求贤访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炼字:“求”“访”,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次句隐括文帝对贾谊的推服赞叹之词。 手法:这两句由“求”到“访”再到“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器重。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情感:对晚唐皇帝求仙访道却不顾国计民生的社会现实的批判,也寄寓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主旨】借贾谊的遭遇,寄寓诗人在政治上备受排挤、壮志难酬的感伤。其着眼点并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上,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重视人才,使其无法在政治上发挥作用。
1.“可怜夜半虚前席”中“可怜”一词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可怜”,是可惜、可悲的意思,是全诗的关键,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只顾求仙问道、不顾苍生疾苦的批判之情,也寄寓了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2.下列对《贾生》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首句中的“逐臣”二字点明了贾谊在被汉文帝召见前的身份——被贬之臣。
B.次句里诗人直接叙述了贾谊过人的政治才能,对其进行高度评价。
C.第三句通过动作描写,赞美了汉文帝求问时极虚心的态度。
D.第四句话直白简洁地陈述了汉文帝求问的内容,进而揭示了诗歌的主题。
【解析】C.没有赞美汉文帝求问时极虚心的态度,而是讽刺了汉文帝不懂得重用人才。
25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杨万里)
原文 鉴赏
莫言下岭便无难, 得行人错喜欢。 内容:第一句包含了下岭前艰难攀登的整个上山过程,以及对所历艰难的种种感受。正因为上山艰难,人们便往往把下岭看得容易和轻松。开头一句,正像是针对这种普遍心理所发的棒喝。 炼字:“莫言”二字,像是自诫,又像是提醒别人,耐人寻味。“赚”字富于幽默的风趣。
入万山围子里, 一山放出一山拦。 修辞: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万山”人的思想和性格,它仿佛给人设置了层层圈套,而人的心情——意外、惊诧、厌烦,直至恍然大悟都体现出来了。 炼字:“放出”“拦”这两个词形象地写出了群山相连的特点,写得生动,富有情趣。
【主旨】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陶醉于一时的成功。
1.“赚得行人错喜欢”中“赚”字用得妙,请赏析。
“赚”字带有一种自嘲,又幽默风趣。行人心目中下岭的容易,与它实际上的艰难形成鲜明对比,因此说“赚”,行人是被自己对下岭的主观想象骗了,诗人在此只点出而不说破,给读者留下悬念。
2.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本诗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
实写翻山越岭,走出一座山峰后还有更多的连绵的山峰在前面阻挡;虚写生活中、人生中的困难一个接着一个,诗人将生活中的困难比喻成山峰,形象生动地告诉人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认真评估自己所面对的困难。
26 约客(赵师秀)
原文 鉴赏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 手法:蛙声愈是此起彼伏,愈是震耳欲聋,就越突出了夏夜的寂静,以动写静,反衬出了一种江南夏夜特有的寂静、和谐的美。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炼字:“有约”点出了诗人曾约客来访;“过夜半”说明了等待时间之久;“敲”字写出了客人迟迟不来诗人的焦急;“落”字写出了客人不来诗人的无奈与失落。
【主旨】诗人描绘出自己寂寞等待友人时的夏夜情景,以环境的幽静烘托诗人心中的烦躁与百无聊赖,抒发了诗人落寞、失望的心情。
1.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所展现的画面。
示例:梅子成熟的季节,在夏夜的乡村,点点雨滴敲打着屋檐,长满青草的池塘传来阵阵蛙鸣。
2.诗人当时是什么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待客时,悠然而略带孤寂;候客不至,心情失落、无奈。通过“闲敲棋子”这一细节描写表现出来的。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7张PPT)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
统编版
2025年中考语文 一轮复习(回归教材夯实基础)
专题二 古诗词曲阅读
2_1 教材85首古诗词曲梳理及训练
七年级下册
13 木兰诗(《乐府诗集》)
原文 鉴赏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内容:木兰决定代父从军。
手法:运用比兴手法,以织机声开篇,展现“木兰当户织”的情景。一问一答,道出木兰的心事,设置悬念。
原文 鉴赏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内容: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
修辞、手法:前四句运用排比的手法,烘托出木兰准备战马、准备出征的忙碌情景,真实地刻画出木兰的心情。后八句以重复的句式,写木兰踏上征途,马不停蹄,日行夜宿,离家越远思亲越切,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和心情的急切。
原文 鉴赏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内容: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
修辞:前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征途之遥,表现出木兰矫健的身姿。中间两句运用对偶,写出军营生活的艰苦。最后两句运用对偶和互文,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
原文 鉴赏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内容:写木兰还朝辞官。
修辞:前两句运用顶针的手法,读起来朗朗上口。三、四句运用对偶、夸张,从侧面写出了木兰的英勇善战、军功之大。
原文 鉴赏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内容: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
手法:前六句运用排比手法,突出家人听到木兰归讯后的喜悦心情。后四句中的
“火伴皆惊忙”从侧面衬托了木兰从军时的谨慎和机敏。
原文 鉴赏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修辞: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多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地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无穷。
【主旨】通过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木兰勤劳、智慧、勇敢、坚强和不贪图利禄的高贵品质,以及她爱国爱家的崇高精神。
1.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运用对偶和互文的修辞手法,表现了战争的频繁、激烈、残酷和持久。
2.本诗写木兰代父从军后的征战生活,为什么只用了短短的六句话?
因为本诗不在于表现木兰驰骋沙场、杀敌立功的英勇,而重在表现木兰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不慕名利、热爱家乡和亲人的人物特点。
14 竹里馆(王维)
原文 鉴赏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炼字:“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长啸,体现了诗人高雅安闲、超凡脱俗的气质,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原文 鉴赏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修辞:使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融为一体了。
【主旨】本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1.全诗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我们展现了怎样的画面?
诗中写了幽篁、深林、明月这些景物,展现了清新幽静的月夜山林画面。
2.有人评价这首诗具有“以声写静、以动衬静”的艺术特色,你赞同这个观点吗?
示例:赞同。①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弹琴”“长啸”,这是以声响衬托出静景,即“以声写静”;②以动态的景物“弹琴”“长啸”来渲染、反衬静态的景象,烘托出一种更宁静的环境,即“以动衬静”。
15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原文 鉴赏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炼字、修辞:“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触动听者的思乡之情;“满”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写夜的宁静和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原文 鉴赏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炼字:“折柳”即《折杨柳》,是古代关于惜别的一首名曲,寓有惜别怀远之意。“何人”一词概括性极强,实则是突出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主旨】诗人客居在洛阳时偶然听闻笛声,由笛声的绵长与悲切引起思乡的愁绪,表明了诗人思乡之心切。 1.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所展现的画面。
示例:在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不知从何而来的一曲低回呜咽的笛声飘入耳际,曲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城的每一个角落。
2.朗读前两句,你认为最应该重读的是哪一个字?为什么?
示例:我认为最应该重读的是“暗”字。“暗”字,有隐隐约约、断断续续的意思,曲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城的每一个角落,更体现出诗人感触之深、思乡之切。
16 逢入京使(岑参)
原文 鉴赏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修辞: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作了铺垫。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情感: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胸襟。柔情与豪情交织相融,感人至深。
【主旨】通过描写诗人远涉边塞,恰好遇到回京的使者,托其带平安口信,来慰问家人的场面,表达了诗人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
1.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2.“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不矛盾。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使者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表达了诗人思家的深情。“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的万千思念;“平安”二字,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
17 晚春(韩愈)
原文 鉴赏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修辞:这两句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草、树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晚春百花争艳的景象,表达了爱春、惜春之情。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修辞: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将杨花、榆荚拟人化,描绘了它们虽无芳华,却不甘寂寞,因风起舞,化作雪飞,在春光中展露自己的景象,从而寄寓了诗人乘时而进、积极努力的精神。
【主旨】全诗通过对晚春的繁丽景色的描绘,赞扬了“杨花”和“榆荚”的勇气,以此鼓励人们乘时而进、积极进取。
1.这首诗突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一手法。
拟人。把“草树”写得有知觉,知道春天将要归去;百花“斗”艳,写出花儿像人一样竞相展示自己的美丽;“无才思”“惟解”赋予了“杨花榆荚”人一般的情感。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对春天的喜爱(或赞美)之情,对春天将尽的留恋之情(或惜春之情);②乘时而进、抓住时机,创造美好未来。
18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原文 鉴赏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情感:这两句俯仰古今,通过写时间的绵长,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之情。
手法:直抒胸臆。感叹古时贤主不可见,后世明君难再遇。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炼字:“独”字是诗眼,写出了诗人纵观古今,寻遍天地,报国无门,怀才不遇,体现了诗人理想破灭、孤寂郁闷的心情。
【主旨】本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1.试赏析“悠悠”一词的表达效果。
“悠悠”形容时间久远和空间广大。把个人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使人显得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孤独感。
2.诗人登上幽州台远眺,产生了怎样的联想?由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联想: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情感:对不被理解、怀才不遇的悲叹。
19 望岳(杜甫)
原文 鉴赏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修辞:以设问的形式领起,自问自答中道出泰山雄伟阔大的气势。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炼字、修辞:“钟”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大自然赋予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突出泰山之美。“割”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泰山的雄姿和南北迥异之景,使静止的山峰充满活力。
原文 鉴赏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炼字:“决眦”二字将诗人极目远望时的神态描写得活灵活现。
情感:“归鸟”入林,正是黄昏时刻,诗人仍然在望,表达了诗人对大好山河的无限眷念和热爱之情。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炼字:“会当”意即“一定要”,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修辞:用典。化用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典故。
【主旨】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势,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1.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所展现的画面。
示例: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让人心胸也为之荡漾;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
2.本诗尾联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蕴含了怎样深刻的哲理。
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和远大抱负。
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或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
20 登飞来峰(王安石)
原文 鉴赏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修辞:“千寻”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山上古塔的高,表明自己的立足点之高;“鸡鸣”就能“见日升”侧面烘托塔高。开头两句已造成峭拔之势。
原文 鉴赏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哲理: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或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主旨】这首诗通过描写登飞来峰的所见所想,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1.写景与抒怀相结合,是古代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试分析本诗写景与抒怀相结合的特点。
前两句写出了奇幻、雄伟、生机勃勃的景象,为后面两句作铺垫。后两句写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抒发了自己的广阔胸襟和远大抱负,是前两句的升华。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请你说说它好在
哪里。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山的最高峰。一语双关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保守势力的勇气和决心。
21 游山西村(陆游)
原文 鉴赏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炼字:“莫笑”二字道出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足”字写出了农家款待客人时倾其所有的盛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的淳朴和好客。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敢于探险,就会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或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道路是曲折的。我们要有乐观主义精神,要准备走曲折的道路)。
原文 鉴赏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修辞:对偶。写热闹的乡俗民事。
情感:既表现了诗人对古老淳朴的乡村风俗的赞美,也表达了诗人对乡民的热爱。
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夜叩门。 炼字:“若许”是“如果可能”的意思,是诗人的设想。“无时”是“随时”的意思,抒写了诗人的悠闲惬意及对古风犹存的乡村的热爱之情。
【主旨】这首诗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农村风光图,诗中也表达了诗人对古风犹存的乡村的热爱。
1.请结合“无时”一词,分析尾联中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无时”一词写出诗人随时都可以去山西村,表达了诗人与村民相处融洽,喜爱山西村的真挚情感。
2.诗歌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对游览之地恋恋不舍,对农村生活十分热爱。
22 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
原文 鉴赏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内容: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辅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
原文 鉴赏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手法:诗人展开联想,移情于物,以“落花”自喻,表现了诗人超凡脱俗的宽广胸怀。
情感: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表达了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
【主旨】全诗抒发了诗人辞官离京时的复杂感情,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决心和献身精神。 1.这首诗首句是怎样写“离愁”的?
用“浩荡”表现“离愁”的广阔无边,用“白日斜”的环境描写烘托“离愁”
(或将“离愁”寄托于景)。
2.你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
以“落红”和“春泥”为喻,表达了诗人虽辞官离京,但仍然关心国家命运的情感。语言生动,内容蕴含哲理,格调昂扬向上。
23 泊秦淮(杜牧)
原文 鉴赏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炼字、修辞:首句写景,“烟”“水”“月”“沙”由两个“笼”字联系起来,运用了互文的写法,描绘了一幅月下河边凄冷、迷蒙的画面,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氛围,奠定了全诗伤感、忧愁的感情基调。
画面:轻轻的雾霭,淡淡的月光,笼罩着透着寒气的河水,两岸沉寂的沙滩,将小舟泊在临近酒家的秦淮河畔。
原文 鉴赏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炼字:“犹”字将历史、现实与想象中的未来联系起来,借“后庭花”的典故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
情感:抒发了诗人振聋发聩的警示。
【主旨】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吸取教训,反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 1.请展开合理的联想与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所展现的画面。
示例:浩渺寒江之上弥漫着迷蒙的烟雾,皓月的清辉洒在白色沙洲之上。入夜,诗人将小舟泊在秦淮河畔,临近酒家。
2.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讽刺那些不从中吸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
24 贾生(李商隐)
原文 鉴赏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炼字:“求”“访”,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次句隐括文帝对贾谊的推服赞叹之词。
手法:这两句由“求”到“访”再到“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器重。
原文 鉴赏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情感:对晚唐皇帝求仙访道却不顾国计民生的社会现实的批判,也寄寓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主旨】借贾谊的遭遇,寄寓诗人在政治上备受排挤、壮志难酬的感伤。其着眼点并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上,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重视人才,使其无法在政治上发挥作用。 1.“可怜夜半虚前席”中“可怜”一词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可怜”,是可惜、可悲的意思,是全诗的关键,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只顾求仙问道、不顾苍生疾苦的批判之情,也寄寓了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2.下列对《贾生》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中的“逐臣”二字点明了贾谊在被汉文帝召见前的身份——被贬之臣。
B.次句里诗人直接叙述了贾谊过人的政治才能,对其进行高度评价。
C.第三句通过动作描写,赞美了汉文帝求问时极虚心的态度。
D.第四句话直白简洁地陈述了汉文帝求问的内容,进而揭示了诗歌的主题。
【解析】C.没有赞美汉文帝求问时极虚心的态度,而是讽刺了汉文帝不懂得重用人才。
C
25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杨万里)
原文 鉴赏
莫言下岭便无难, 赚得行人错喜欢。 内容:第一句包含了下岭前艰难攀登的整个上山过程,以及对所历艰难的种种感受。正因为上山艰难,人们便往往把下岭看得容易和轻松。开头一句,正像是针对这种普遍心理所发的棒喝。
炼字:“莫言”二字,像是自诫,又像是提醒别人,耐人寻味。“赚”字富于幽默的风趣。
原文 鉴赏
政入万山围子里, 一山放出一山拦。 修辞: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万山”人的思想和性格,它仿佛给人设置了层层圈套,而人的心情——意外、惊诧、厌烦,直至恍然大悟都体现出来了。
炼字:“放出”“拦”这两个词形象地写出了群山相连的特点,写得生动,富有情趣。
【主旨】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陶醉于一时的成功。
1.“赚得行人错喜欢”中“赚”字用得妙,请赏析。
“赚”字带有一种自嘲,又幽默风趣。行人心目中下岭的容易,与它实际上的艰难形成鲜明对比,因此说“赚”,行人是被自己对下岭的主观想象骗了,诗人在此只点出而不说破,给读者留下悬念。
2.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本诗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
实写翻山越岭,走出一座山峰后还有更多的连绵的山峰在前面阻挡;虚写生活中、人生中的困难一个接着一个,诗人将生活中的困难比喻成山峰,形象生动地告诉人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认真评估自己所面对的困难。
26 约客(赵师秀)
原文 鉴赏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手法:蛙声愈是此起彼伏,愈是震耳欲聋,就越突出了夏夜的寂静,以动写静,反衬出了一种江南夏夜特有的寂静、和谐的美。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炼字:“有约”点出了诗人曾约客来访;“过夜半”说明了等待时间之久;“敲”字写出了客人迟迟不来诗人的焦急;“落”字写出了客人不来诗人的无奈与失落。
【主旨】诗人描绘出自己寂寞等待友人时的夏夜情景,以环境的幽静烘托诗人心中的烦躁与百无聊赖,抒发了诗人落寞、失望的心情。
1.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所展现的画面。
示例:梅子成熟的季节,在夏夜的乡村,点点雨滴敲打着屋檐,长满青草的池塘传来阵阵蛙鸣。
2.诗人当时是什么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待客时,悠然而略带孤寂;候客不至,心情失落、无奈。通过“闲敲棋子”这一细节描写表现出来的。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2_1教材85首古诗词梳理及训练
13 木兰诗(《乐府诗集》)
原文 鉴赏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声,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内容:木兰决定代父从军。 手法:运用比兴手法,以织机声开篇,展现“木兰当户织”的情景。一问一答,道出木兰的心事,设置悬念。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南市买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内容: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 修辞、手法:前四句运用排比的手法,烘托出木兰准备战马、准备出征的忙碌情景,真实地刻画出木兰的心情。后八句以重复的句式,写木兰踏上征途,马不停蹄,日行夜宿,离家越远思亲越切,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和心情的急切。
万里赴机,关山度若飞。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内容: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 修辞:前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征途之遥,表现出木兰矫健的身姿。中间两句运用对偶,写出军营生活的艰苦。最后两句运用对偶和互文,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十二转,赏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内容:写木兰还朝辞官。 修辞:前两句运用顶针的手法,读起来朗朗上口。三、四句运用对偶、夸张,从侧面写出了木兰的英勇善战、军功之大。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内容: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 手法:前六句运用排比手法,突出家人听到木兰归讯后的喜悦心情。后四句中的“火伴皆惊忙”从侧面衬托了木兰从军时的谨慎和机敏。
雄兔脚扑,雌兔眼迷离;双兔地走,安能我是雄雌? 修辞: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多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地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无穷。
【主旨】通过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木兰勤劳、智慧、勇敢、坚强和不贪图利禄的高贵品质,以及她爱国爱家的崇高精神。
1.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运用对偶和互文的修辞手法,表现了战争的频繁、激烈、残酷和持久。
2.本诗写木兰代父从军后的征战生活,为什么只用了短短的六句话?
因为本诗不在于表现木兰驰骋沙场、杀敌立功的英勇,而重在表现木兰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不慕名利、热爱家乡和亲人的人物特点。
14 竹里馆(王维)
原文 鉴赏
独坐幽里, 弹琴复长。 炼字:“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长啸,体现了诗人高雅安闲、超凡脱俗的气质,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修辞:使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融为一体了。
【主旨】本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1.全诗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我们展现了怎样的画面?
诗中写了幽篁、深林、明月这些景物,展现了清新幽静的月夜山林画面。
2.有人评价这首诗具有“以声写静、以动衬静”的艺术特色,你赞同这个观点吗?
示例:赞同。①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弹琴”“长啸”,这是以声响衬托出静景,即“以声写静”;②以动态的景物“弹琴”“长啸”来渲染、反衬静态的景象,烘托出一种更宁静的环境,即“以动衬静”。
15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原文 鉴赏
谁家玉笛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炼字、修辞:“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触动听者的思乡之情;“满”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写夜的宁静和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炼字:“折柳”即《折杨柳》,是古代关于惜别的一首名曲,寓有惜别怀远之意。“何人”一词概括性极强,实则是突出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主旨】诗人客居在洛阳时偶然听闻笛声,由笛声的绵长与悲切引起思乡的愁绪,表明了诗人思乡之心切。
1.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所展现的画面。
示例:在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不知从何而来的一曲低回呜咽的笛声飘入耳际,曲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城的每一个角落。
2.朗读前两句,你认为最应该重读的是哪一个字?为什么?
示例:我认为最应该重读的是“暗”字。“暗”字,有隐隐约约、断断续续的意思,曲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城的每一个角落,更体现出诗人感触之深、思乡之切。
16 逢入京使(岑参)
原文 鉴赏
故园东望路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修辞: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作了铺垫。
马上相逢无纸笔, 君传语报平安。 情感: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胸襟。柔情与豪情交织相融,感人至深。
【主旨】通过描写诗人远涉边塞,恰好遇到回京的使者,托其带平安口信,来慰问家人的场面,表达了诗人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
1.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2.“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不矛盾。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使者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表达了诗人思家的深情。“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的万千思念;“平安”二字,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
17 晚春(韩愈)
原文 鉴赏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 修辞:这两句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草、树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晚春百花争艳的景象,表达了爱春、惜春之情。
杨花荚无才思, 解漫天作雪飞。 修辞: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将杨花、榆荚拟人化,描绘了它们虽无芳华,却不甘寂寞,因风起舞,化作雪飞,在春光中展露自己的景象,从而寄寓了诗人乘时而进、积极努力的精神。
【主旨】全诗通过对晚春的繁丽景色的描绘,赞扬了“杨花”和“榆荚”的勇气,以此鼓励人们乘时而进、积极进取。
1.这首诗突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一手法。
拟人。把“草树”写得有知觉,知道春天将要归去;百花“斗”艳,写出花儿像人一样竞相展示自己的美丽;“无才思”“惟解”赋予了“杨花榆荚”人一般的情感。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对春天的喜爱(或赞美)之情,对春天将尽的留恋之情(或惜春之情);②乘时而进、抓住时机,创造美好未来。
18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原文 鉴赏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情感:这两句俯仰古今,通过写时间的绵长,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之情。 手法:直抒胸臆。感叹古时贤主不可见,后世明君难再遇。
念天地之悠悠, 独然而涕下! 炼字:“独”字是诗眼,写出了诗人纵观古今,寻遍天地,报国无门,怀才不遇,体现了诗人理想破灭、孤寂郁闷的心情。
【主旨】本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1.试赏析“悠悠”一词的表达效果。
“悠悠”形容时间久远和空间广大。把个人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使人显得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孤独感。
2.诗人登上幽州台远眺,产生了怎样的联想?由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联想: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情感:对不被理解、怀才不遇的悲叹。
19 望岳(杜甫)
原文 鉴赏
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修辞:以设问的形式领起,自问自答中道出泰山雄伟阔大的气势。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炼字、修辞:“钟”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大自然赋予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突出泰山之美。“割”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泰山的雄姿和南北迥异之景,使静止的山峰充满活力。
荡胸生曾云, 决入归鸟。 炼字:“决眦”二字将诗人极目远望时的神态描写得活灵活现。 情感:“归鸟”入林,正是黄昏时刻,诗人仍然在望,表达了诗人对大好山河的无限眷念和热爱之情。
会当绝顶, 一览众山小。 炼字:“会当”意即“一定要”,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修辞:用典。化用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典故。
【主旨】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势,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1.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所展现的画面。
示例: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让人心胸也为之荡漾;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
2.本诗尾联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蕴含了怎样深刻的哲理。
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和远大抱负。
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或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
20 登飞来峰(王安石)
原文 鉴赏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修辞:“千寻”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山上古塔的高,表明自己的立足点之高;“鸡鸣”就能“见日升”侧面烘托塔高。开头两句已造成峭拔之势。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身在最高层。 哲理: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或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主旨】这首诗通过描写登飞来峰的所见所想,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1.写景与抒怀相结合,是古代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试分析本诗写景与抒怀相结合的特点。
前两句写出了奇幻、雄伟、生机勃勃的景象,为后面两句作铺垫。后两句写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抒发了自己的广阔胸襟和远大抱负,是前两句的升华。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请你说说它好在哪里。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山的最高峰。一语双关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保守势力的勇气和决心。
21 游山西村(陆游)
原文 鉴赏
莫笑农家腊酒, 丰年留客足鸡。 炼字:“莫笑”二字道出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足”字写出了农家款待客人时倾其所有的盛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的淳朴和好客。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敢于探险,就会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或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道路是曲折的。我们要有乐观主义精神,要准备走曲折的道路)。
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修辞:对偶。写热闹的乡俗民事。 情感:既表现了诗人对古老淳朴的乡村风俗的赞美,也表达了诗人对乡民的热爱。
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无时夜叩门。 炼字:“若许”是“如果可能”的意思,是诗人的设想。“无时”是“随时”的意思,抒写了诗人的悠闲惬意及对古风犹存的乡村的热爱之情。
【主旨】这首诗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农村风光图,诗中也表达了诗人对古风犹存的乡村的热爱。
1.请结合“无时”一词,分析尾联中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无时”一词写出诗人随时都可以去山西村,表达了诗人与村民相处融洽,喜爱山西村的真挚情感。
2.诗歌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对游览之地恋恋不舍,对农村生活十分热爱。
22 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
原文 鉴赏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东指即天涯。 内容: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辅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手法:诗人展开联想,移情于物,以“落花”自喻,表现了诗人超凡脱俗的宽广胸怀。 情感: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表达了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
【主旨】全诗抒发了诗人辞官离京时的复杂感情,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决心和献身精神。
1.这首诗首句是怎样写“离愁”的?
用“浩荡”表现“离愁”的广阔无边,用“白日斜”的环境描写烘托“离愁”(或将“离愁”寄托于景)。
2.你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
以“落红”和“春泥”为喻,表达了诗人虽辞官离京,但仍然关心国家命运的情感。语言生动,内容蕴含哲理,格调昂扬向上。
23 泊秦淮(杜牧)
原文 鉴赏
烟寒水月笼沙, 夜秦淮近酒家。 炼字、修辞:首句写景,“烟”“水”“月”“沙”由两个“笼”字联系起来,运用了互文的写法,描绘了一幅月下河边凄冷、迷蒙的画面,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氛围,奠定了全诗伤感、忧愁的感情基调。 画面:轻轻的雾霭,淡淡的月光,笼罩着透着寒气的河水,两岸沉寂的沙滩,将小舟泊在临近酒家的秦淮河畔。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炼字:“犹”字将历史、现实与想象中的未来联系起来,借“后庭花”的典故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 情感:抒发了诗人振聋发聩的警示。
【主旨】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吸取教训,反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
1.请展开合理的联想与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所展现的画面。
示例:浩渺寒江之上弥漫着迷蒙的烟雾,皓月的清辉洒在白色沙洲之上。入夜,诗人将小舟泊在秦淮河畔,临近酒家。
2.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讽刺那些不从中吸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
24 贾生(李商隐)
原文 鉴赏
求贤访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炼字:“求”“访”,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次句隐括文帝对贾谊的推服赞叹之词。 手法:这两句由“求”到“访”再到“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器重。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情感:对晚唐皇帝求仙访道却不顾国计民生的社会现实的批判,也寄寓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主旨】借贾谊的遭遇,寄寓诗人在政治上备受排挤、壮志难酬的感伤。其着眼点并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上,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重视人才,使其无法在政治上发挥作用。
1.“可怜夜半虚前席”中“可怜”一词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可怜”,是可惜、可悲的意思,是全诗的关键,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只顾求仙问道、不顾苍生疾苦的批判之情,也寄寓了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2.下列对《贾生》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首句中的“逐臣”二字点明了贾谊在被汉文帝召见前的身份——被贬之臣。
B.次句里诗人直接叙述了贾谊过人的政治才能,对其进行高度评价。
C.第三句通过动作描写,赞美了汉文帝求问时极虚心的态度。
D.第四句话直白简洁地陈述了汉文帝求问的内容,进而揭示了诗歌的主题。
【解析】C.没有赞美汉文帝求问时极虚心的态度,而是讽刺了汉文帝不懂得重用人才。
25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杨万里)
原文 鉴赏
莫言下岭便无难, 得行人错喜欢。 内容:第一句包含了下岭前艰难攀登的整个上山过程,以及对所历艰难的种种感受。正因为上山艰难,人们便往往把下岭看得容易和轻松。开头一句,正像是针对这种普遍心理所发的棒喝。 炼字:“莫言”二字,像是自诫,又像是提醒别人,耐人寻味。“赚”字富于幽默的风趣。
入万山围子里, 一山放出一山拦。 修辞: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万山”人的思想和性格,它仿佛给人设置了层层圈套,而人的心情——意外、惊诧、厌烦,直至恍然大悟都体现出来了。 炼字:“放出”“拦”这两个词形象地写出了群山相连的特点,写得生动,富有情趣。
【主旨】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陶醉于一时的成功。
1.“赚得行人错喜欢”中“赚”字用得妙,请赏析。
“赚”字带有一种自嘲,又幽默风趣。行人心目中下岭的容易,与它实际上的艰难形成鲜明对比,因此说“赚”,行人是被自己对下岭的主观想象骗了,诗人在此只点出而不说破,给读者留下悬念。
2.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本诗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
实写翻山越岭,走出一座山峰后还有更多的连绵的山峰在前面阻挡;虚写生活中、人生中的困难一个接着一个,诗人将生活中的困难比喻成山峰,形象生动地告诉人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认真评估自己所面对的困难。
26 约客(赵师秀)
原文 鉴赏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 手法:蛙声愈是此起彼伏,愈是震耳欲聋,就越突出了夏夜的寂静,以动写静,反衬出了一种江南夏夜特有的寂静、和谐的美。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炼字:“有约”点出了诗人曾约客来访;“过夜半”说明了等待时间之久;“敲”字写出了客人迟迟不来诗人的焦急;“落”字写出了客人不来诗人的无奈与失落。
【主旨】诗人描绘出自己寂寞等待友人时的夏夜情景,以环境的幽静烘托诗人心中的烦躁与百无聊赖,抒发了诗人落寞、失望的心情。
1.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所展现的画面。
示例:梅子成熟的季节,在夏夜的乡村,点点雨滴敲打着屋檐,长满青草的池塘传来阵阵蛙鸣。
2.诗人当时是什么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待客时,悠然而略带孤寂;候客不至,心情失落、无奈。通过“闲敲棋子”这一细节描写表现出来的。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