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材回归夯实基础】2_1教材85首古诗词梳理及训练 9年级上册(原卷版+答案版+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材回归夯实基础】2_1教材85首古诗词梳理及训练 9年级上册(原卷版+答案版+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27 19:43:36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
统编版
2025年中考语文 一轮复习(回归教材夯实基础)
专题二 古诗词曲阅读
2_1 教材85首古诗词曲梳理及训练
九年级上册
58 行路难(其一)(李白)
原文 鉴赏
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羞直万钱。 炼字:“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和感情的激荡变化。
手法:以乐景写哀情,用盛宴衬托诗人内心的矛盾痛苦,强化了哀的程度。
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手法:运用象征,用“欲渡黄河”“将登太行”象征对理想的追求,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原文 鉴赏
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修辞:运用典故,借历史人物姜尚、伊尹受到重用的故事,表达诗人期望有朝一日能够得到明主赏识、施展才能抱负的强烈愿望。
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修辞、内容:句式由七言转为三言,节奏短促、跳跃,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现诗人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传达出诗人面对世事多艰,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
原文 鉴赏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炼字:“破”“挂”两个动词富有动感,充满气势,充分表达出诗人的乐观、自信和对理想的追求。
【主旨】本诗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慨,但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情感虽大起大落,但基调豪放乐观,充满昂扬向上的精神,表现了诗人对前途充满乐观的豪迈气概。
1.“拔剑四顾心茫然”中的“顾”在诗中的含义是______,“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一句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2.通过全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一个虽饱含苦闷、愤懑、迷茫之情,却又充满信心,执着地追求理想,满身豪气的诗人形象。
环顾
渴望被重用,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
59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原文 鉴赏
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内容:概写自己“二十三年”的被贬遭遇。“凄凉地”和“弃置身”暗含诗人长期被贬谪的无限辛酸和悲凉。
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修辞:用典。前一句引用向秀“闻笛赋”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旧友的怀念之情;后一句引用王质“烂柯人”的典故,既暗示自己被贬时间之久,也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原文 鉴赏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哲理:客观上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借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发展的规律,蕴含着旧事物必将被新事物取代,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的道理。
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情感:点明酬答之意,回应首联,扣住诗题,既有对友人的感谢之情,也表达了共勉之意。
炼字:“长精神”三字,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韧不拔的气概。
【主旨】诗人借诗答谢友人,表现面对仕宦升沉和世事变迁时乐观豁达、进取向上、坚韧不拔的人生态度。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诗,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的人生态度,后人常用来揭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哲理。
2.请简要赏析“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运用典故,用《思旧赋》的典故怀念志同道合的朋友;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抒发对岁月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暗示贬谪时间长久,表现了对世态变迁的怅惘心情。
乐观(或旷达)进
取、积极向上
新陈代谢(或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60 水调歌头(苏轼)
原文 鉴赏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内容:点明作词时间及缘由。丙辰年,中秋对月,词人心情抑郁惆怅,怀念手足兄弟。
原文 鉴赏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内容:以问句开篇,写出了词人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也显露出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最后两句飞天探月,出尘之思,表现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炼字:“恐”字表现了词人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能够深刻地表现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原文 鉴赏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哲理、情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明月的阴晴圆缺,表明人生不会完美无憾,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要有豁达的胸襟,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词人对天下离人的美好祝愿和乐观旷达的胸襟。
【主旨】全词充满形象的描绘和浪漫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议论和抒情,表达了词人超然达观的思想境界和对亲人的美好祝愿、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之情。
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蕴含了什么哲理?
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正如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本就是自然的规律。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为什么能够引发天下离人的共鸣?
这句诗是词人对天下离人的美好祝愿,道出了离人的心声。天各一方的人都希望对方能够健康常在,远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丽的月光。
61 月夜忆舍弟(杜甫)
原文 鉴赏
戍鼓断人行, 边秋一雁声。 炼字:“雁声”既点明秋季,又喻“兄弟雁行”孤雁失群,诗人联想起兄弟失散,引发忆弟的情怀。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炼字:“是”字用得很妙,明明是主观感受,却说得如此肯定,间接有力地表达出对故乡的思念。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修辞:在“有”“无”的对比中,抒发了诗人深沉的思念之情,也寄予了无限的人生感慨。
原文 鉴赏
寄书长不达, 况乃未休兵。 情感:尾联既是写深沉的“忆”,更是对“未休兵”的“愤”,表达了诗人思念亲人、担忧战乱中流散的家人的思想感情。
【主旨】诗人从听觉、视觉两个方面写边秋夜景,表达对战乱中流散的家人的思念,也寄托了无限的人生感慨。 1.赏析颔联“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表达效果。
①交代时令;②以景衬情(或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突出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点明了主旨;③今夜露白、故乡月明的词序稍作变化,化平凡为神奇,成为千古名句。
2.说说这首诗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
战争频仍,时局动荡,民不聊生。
62 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
原文 鉴赏
三年谪宦此栖迟, 万古惟留楚客悲。 炼字:“此”字点出了“贾谊宅”。“悲”字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不仅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喻了诗人自己谴谪的悲苦命运。
秋草独寻人去后, 寒林空见日斜时。 内容:颔联围绕题目中的“过”字展开描写,“秋草”“人去”“寒林”“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色。
炼字:“空见”二字,写出了无可奈何的痛苦与惆怅。
原文 鉴赏
汉文有道恩犹薄, 湘水无情吊岂知? 手法:以“汉文有道”反衬贾谊被贬的凄凉,以“湘水无情”烘托贾谊的痴心,道出了千古文人的悲剧命运。
寂寂江山摇落处, 怜君何事到天涯! 内容:描绘了一幅荒村日暮图,象征当时国家的衰败局势,与“日斜时”映衬照应,加重了诗篇的时代气息和感彩。
【主旨】这首怀古诗,是诗人有感而发,既悲怜古人,又悲怜自己,抒发了诗人自己被贬的悲愤,以及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情绪。 1.颔联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试作简析。
颔联通过对“人去后”“日斜时”的“秋草”“寒林”等景物的描写,渲染了长沙贾谊故宅的萧条、冷落、寂寥的氛围,烘托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为下文抒发感慨作铺垫。
2.“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表达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表达诗人对贾谊不幸遭遇的悲叹,对诗人自己被贬的悲愤,以及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
63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
原文 鉴赏
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贬潮州路八千。 修辞、情感:运用对比,“朝奏”而“夕贬”,可见获罪之快;“九重天”,可见君心难测;“路八千”,可谓行程遥远,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罪遭贬的怨愤、悲痛之情。
欲为圣明除弊事, 肯将衰朽惜残年! 情感:表达了诗人虽然年老又遭贬,但仍念念不忘为国效力的愿望,体现了诗人无怨无悔、甘愿奉献的精神。
原文 鉴赏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炼字、情感:“横”“拥”两字分别从广度和高度两个层面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诗人贬谪途中大雪阻路、马难前行的艰苦情景,同时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深感前途渺茫的愁思。
知汝远来应有意, 好收吾骨瘴江边。 内容:照应诗题,把侄孙探望之意归结为“好收吾骨瘴江边”,沉痛而又凄凉。
【主旨】这首诗表明了诗人为朝廷革除弊政的忠心和勇气,抒发了内心郁愤以及前途未卜的感伤情绪。
1.赏析颈联中“横”“拥”两字的表达效果。
“横”“拥”两字分别从广度与高度两个层面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自己贬谪途中大雪阻路、马难前行的艰苦情景,同时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深感前途渺茫的愁思。
2.阅读《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试从结构与内容两个方面分析尾联的作用。
结构上:扣题,尾联向侄孙交代后事,沉痛郁闷。内容上:进一步深化诗意,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
64 商山早行(温庭筠)
原文 鉴赏
晨起动征铎, 客行悲故乡。 内容:“晨起动征铎”,写早晨旅店中的情景。“客行悲故乡”中“悲”字,表明客人们离家渐远、前途未卜的悲凉心情。
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手法:运用白描的手法,选取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意象,生动形象地勾勒出商山早行的凄凉画面,将行路寂苦与羁旅愁思表达得淋漓尽致。
原文 鉴赏
槲叶落山路, 枳花明驿墙。 画面:槲叶随地飘洒,枳花明丽可爱,山野的情趣冲淡了羁旅的辛苦,却无法抑止思乡的愁绪。
炼字:“明”字生动传神,描绘了驿外墙边白色枳花的显眼,衬托出拂晓前的暗,突出了行之“早”。
原文 鉴赏
因思杜陵梦, 凫雁满回塘。 内容、手法:尾联回扣首联“悲故乡”,首尾照应。不但在结构上更为完整,而且现实与梦境对照,虚实相生,从而反衬旅居在外的游子的思乡之情。
【主旨】此诗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奈。 1.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尾联的作用。
内容上:思乡之情,反映了诗人留恋故乡的真挚感情,才离开家乡不久,便在夜里梦到自己家附近的池塘,凫雁来回游动,自得其乐,而自己却在离家远行的路上。结构上:与首联中的“客行悲故乡”照应。
2.说说这首诗的“目前之景”和“言外之意”。
目前之景:鸡声茅店,残月当空,人迹板桥,微霜初度,槲叶山路,枳花驿墙。言外之意:道路辛苦,羁旅愁思。
65 咸阳城东楼(许浑)
原文 鉴赏
一上高城万里愁, 蒹葭杨柳似汀洲。 炼字:首联“一上”表明触发诗人情感时间之短瞬,“万里”则极言愁思空间之迢遥广大,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溪云初起日沉阁, 山雨欲来风满楼。 内容:溪云乍起,夕阳沉落,山雨将至,风雨满楼,这些景物描写层层推进,极力营造出一种萧条、苍凉的氛围,暗示唐王朝面临天下大乱无可避免的悲怆命运。此联常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是千古传咏的名句。
原文 鉴赏
鸟下绿芜秦苑夕, 蝉鸣黄叶汉宫秋。 手法:写晚眺近景,虚实结合,以实景叠合虚景,吊古之情油然而生。
行人莫问当年事, 故国东来渭水流。 炼字:“莫问”二字,让读者从悲凉、颓败的自然景物中思考历史的教训;一个“流”字,则暗示出对颓势难救的痛惜之情。
【主旨】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诗,诗人通过对秦苑、汉宫等荒废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对国家衰败的无限感慨。 1.诗中哪个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产生此情感的缘由是什么?
“愁”字。愁的缘由:①官宦在外,思念家乡;②国势动荡,危机四伏;③江山依旧,世事沧桑。
2.诗歌尾联中的“当年事”指的是什么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前朝秦汉的兴亡之事。对唐王朝气息奄奄、颓势难救的衰败形势的痛惜与感慨
之情。
66 无题(李商隐)
原文 鉴赏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炼字:连用两个“难”字,突出强调了“别亦难”,第一个“难”指相见困难,第二个“难”指离别及离别后二人心境的痛苦难堪。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手法:颔联托物寓意,以浅显通俗的比喻,巧妙自然的双关,写对爱情的至死不渝。这两句现常用来赞美无私奉献、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
原文 鉴赏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情感:拟写对对方的相思之情,从“晓镜”的青春易老,到
“夜吟”的顾影自怜,道尽相思的悲苦与无奈。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情感:用“蓬山”和“青鸟”两个意象,进一步表达惆怅而又伤感的思念之情。
【主旨】本诗运用比喻、象征的手法,托物寓意、借景言情。主要表现了与恋人离别时的忧伤和痛苦,抒发了诗人缠绵执着的相思之情,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愿望的追求。 1.尾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将对方住处比作“蓬山”有何
深意?
将对方住处比作“蓬山”,含有可望而不可即之意,其间必有难以逾越的障碍。
2.“东风无力百花残”这句景物描写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①点明离别的季节;②渲染离别的气氛;③烘托人物凄楚的心情。
67 行香子(秦观)
原文 鉴赏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炼字:“绕”字与“满”字写出春意之浓,是春到农村的标志景象。“东风”点明时令,“豪兴”说明兴趣正浓。
原文 鉴赏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内容、手法:视野由近及远。围墙、茅堂、青旗、流水、小桥,动静结合,风光如画而又富含诗韵。上片结句写花,下片结句写莺、燕、蝶,画面一静一动,互相呼应,使全篇结构匀称,回环往复,意趣盎然。
【主旨】本词运用白描的手法、浅近的语言,描绘了一幅醉人的田园春景,表达词人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 1.这首词随词人的游踪展开景物描写,词人笔下的景色具有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这首词的白描手法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
这首词语言简洁,极少修饰;如“红、白、黄”“啼、舞、忙”,有静有动,有色有声,描绘出一幅百花盛开,莺歌燕舞的美好图画。
色彩明丽
生机
勃发(或欣欣向荣)
68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
原文 鉴赏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内容:上片着重描写词人的少年时代,不谙世事,喜欢登高,为写“新词”,没有愁苦,勉强说
“愁”,揭示了内心深处微妙的感情活动,非常率真地写出了词人少年时代的精神风貌。
原文 鉴赏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内容:下片着重描写自己的中老年时代。历尽世事艰难,满腔愁苦,却无从诉说。后一句生动地表现了词人尝遍了心酸之后无可言说的复杂况味。
【主旨】全词以“愁”字作为线索,运用对比的手法,充分表达了词人愁绪之深。 1.“对比”是这首词的一大特色,说说这首词对比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第一组:“少年”和“而今”对比;第二组:“强说愁”与“欲说还休”对比;第三组:“不识”与“识尽”对比。
2.赏析词下片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效果。
“欲说还休”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渲染了“有苦无处诉”的气氛,加强了艺术效果,使读者深刻体会到词人为国事忧愁,极端痛苦,悲愤愁苦溢于言表。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2_1教材85首古诗词梳理及训练
58 行路难(其一)(李白)
原文 鉴赏
金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直万钱。 停杯投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炼字:“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和感情的激荡变化。 手法:以乐景写哀情,用盛宴衬托诗人内心的矛盾痛苦,强化了哀的程度。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手法:运用象征,用“欲渡黄河”“将登太行”象征对理想的追求,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闲来垂钓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修辞:运用典故,借历史人物姜尚、伊尹受到重用的故事,表达诗人期望有朝一日能够得到明主赏识、施展才能抱负的强烈愿望。
行路难,行路难, 多路,今安在? 修辞、内容:句式由七言转为三言,节奏短促、跳跃,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现诗人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传达出诗人面对世事多艰,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 炼字:“破”“挂”两个动词富有动感,充满气势,充分表达出诗人的乐观、自信和对理想的追求。
【主旨】本诗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慨,但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情感虽大起大落,但基调豪放乐观,充满昂扬向上的精神,表现了诗人对前途充满乐观的豪迈气概。
1.“拔剑四顾心茫然”中的“顾”在诗中的含义是 环顾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一句表达了诗人 渴望被重用,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 的思想感情。
2.通过全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一个虽饱含苦闷、愤懑、迷茫之情,却又充满信心,执着地追求理想,满身豪气的诗人形象。
原文 鉴赏
巴山楚水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内容:概写自己“二十三年”的被贬遭遇。“凄凉地”和“弃置身”暗含诗人长期被贬谪的无限辛酸和悲凉。
怀旧空吟, 到乡翻似烂人。 修辞:用典。前一句引用向秀“闻笛赋”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旧友的怀念之情;后一句引用王质“烂柯人”的典故,既暗示自己被贬时间之久,也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沉舟侧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哲理:客观上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借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发展的规律,蕴含着旧事物必将被新事物取代,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的道理。
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杯酒长精神。 情感:点明酬答之意,回应首联,扣住诗题,既有对友人的感谢之情,也表达了共勉之意。 炼字:“长精神”三字,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韧不拔的气概。
【主旨】诗人借诗答谢友人,表现面对仕宦升沉和世事变迁时乐观豁达、进取向上、坚韧不拔的人生态度。
59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诗,表达了诗人 乐观(或旷达)进取、积极向上 的人生态度,后人常用来揭示 新陈代谢(或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的哲理。
2.请简要赏析“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运用典故,用《思旧赋》的典故怀念志同道合的朋友;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抒发对岁月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暗示贬谪时间长久,表现了对世态变迁的怅惘心情。
60 水调歌头(苏轼)
原文 鉴赏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内容:点明作词时间及缘由。丙辰年,中秋对月,词人心情抑郁惆怅,怀念手足兄弟。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内容:以问句开篇,写出了词人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也显露出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最后两句飞天探月,出尘之思,表现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炼字:“恐”字表现了词人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能够深刻地表现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转朱阁,低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哲理、情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明月的阴晴圆缺,表明人生不会完美无憾,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要有豁达的胸襟,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词人对天下离人的美好祝愿和乐观旷达的胸襟。
【主旨】全词充满形象的描绘和浪漫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议论和抒情,表达了词人超然达观的思想境界和对亲人的美好祝愿、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之情。
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蕴含了什么哲理?
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正如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本就是自然的规律。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为什么能够引发天下离人的共鸣?
这句诗是词人对天下离人的美好祝愿,道出了离人的心声。天各一方的人都希望对方能够健康常在,远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丽的月光。
61 月夜忆舍弟(杜甫)
原文 鉴赏
戍鼓断人行, 边秋一雁声。 炼字:“雁声”既点明秋季,又喻“兄弟雁行”孤雁失群,诗人联想起兄弟失散,引发忆弟的情怀。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炼字:“是”字用得很妙,明明是主观感受,却说得如此肯定,间接有力地表达出对故乡的思念。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修辞:在“有”“无”的对比中,抒发了诗人深沉的思念之情,也寄予了无限的人生感慨。
寄书长不达, 况乃未休兵。 情感:尾联既是写深沉的“忆”,更是对“未休兵”的“愤”,表达了诗人思念亲人、担忧战乱中流散的家人的思想感情。
【主旨】诗人从听觉、视觉两个方面写边秋夜景,表达对战乱中流散的家人的思念,也寄托了无限的人生感慨。
1.赏析颔联“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表达效果。
①交代时令;②以景衬情(或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突出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点明了主旨;③今夜露白、故乡月明的词序稍作变化,化平凡为神奇,成为千古名句。
2.说说这首诗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
战争频仍,时局动荡,民不聊生。
62 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
原文 鉴赏
三年谪宦此栖迟, 万古惟留楚客悲。 炼字:“此”字点出了“贾谊宅”。“悲”字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不仅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喻了诗人自己谴谪的悲苦命运。
秋草独寻人去后, 寒林空见日斜时。 内容:颔联围绕题目中的“过”字展开描写,“秋草”“人去”“寒林”“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色。 炼字:“空见”二字,写出了无可奈何的痛苦与惆怅。
汉文有道恩犹薄, 湘水无情吊岂知? 手法:以“汉文有道”反衬贾谊被贬的凄凉,以“湘水无情”烘托贾谊的痴心,道出了千古文人的悲剧命运。
寂寂江山摇落处, 怜君何事到天涯! 内容:描绘了一幅荒村日暮图,象征当时国家的衰败局势,与“日斜时”映衬照应,加重了诗篇的时代气息和感彩。
【主旨】这首怀古诗,是诗人有感而发,既悲怜古人,又悲怜自己,抒发了诗人自己被贬的悲愤,以及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情绪。
1.颔联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试作简析。
颔联通过对“人去后”“日斜时”的“秋草”“寒林”等景物的描写,渲染了长沙贾谊故宅的萧条、冷落、寂寥的氛围,烘托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为下文抒发感慨作铺垫。
2.“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表达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表达诗人对贾谊不幸遭遇的悲叹,对诗人自己被贬的悲愤,以及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
63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
原文 鉴赏
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潮州路八千。 修辞、情感:运用对比,“朝奏”而“夕贬”,可见获罪之快;“九重天”,可见君心难测;“路八千”,可谓行程遥远,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罪遭贬的怨愤、悲痛之情。
欲为圣明除事, 肯将衰朽惜残年! 情感:表达了诗人虽然年老又遭贬,但仍念念不忘为国效力的愿望,体现了诗人无怨无悔、甘愿奉献的精神。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炼字、情感:“横”“拥”两字分别从广度和高度两个层面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诗人贬谪途中大雪阻路、马难前行的艰苦情景,同时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深感前途渺茫的愁思。
知汝远来应有意, 好收吾骨江边。 内容:照应诗题,把侄孙探望之意归结为“好收吾骨瘴江边”,沉痛而又凄凉。
【主旨】这首诗表明了诗人为朝廷革除弊政的忠心和勇气,抒发了内心郁愤以及前途未卜的感伤情绪。
1.赏析颈联中“横”“拥”两字的表达效果。
“横”“拥”两字分别从广度与高度两个层面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自己贬谪途中大雪阻路、马难前行的艰苦情景,同时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深感前途渺茫的愁思。
2.阅读《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试从结构与内容两个方面分析尾联的作用。
结构上:扣题,尾联向侄孙交代后事,沉痛郁闷。内容上:进一步深化诗意,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
64 商山早行(温庭筠)
原文 鉴赏
晨起动征铎, 客行悲故乡。 内容:“晨起动征铎”,写早晨旅店中的情景。“客行悲故乡”中“悲”字,表明客人们离家渐远、前途未卜的悲凉心情。
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手法:运用白描的手法,选取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意象,生动形象地勾勒出商山早行的凄凉画面,将行路寂苦与羁旅愁思表达得淋漓尽致。
槲叶落山路, 枳花明驿墙。 画面:槲叶随地飘洒,枳花明丽可爱,山野的情趣冲淡了羁旅的辛苦,却无法抑止思乡的愁绪。 炼字:“明”字生动传神,描绘了驿外墙边白色枳花的显眼,衬托出拂晓前的暗,突出了行之“早”。
因思杜陵梦, 凫雁满回塘。 内容、手法:尾联回扣首联“悲故乡”,首尾照应。不但在结构上更为完整,而且现实与梦境对照,虚实相生,从而反衬旅居在外的游子的思乡之情。
【主旨】此诗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奈。
1.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尾联的作用。
内容上:思乡之情,反映了诗人留恋故乡的真挚感情,才离开家乡不久,便在夜里梦到自己家附近的池塘,凫雁来回游动,自得其乐,而自己却在离家远行的路上。结构上:与首联中的“客行悲故乡”照应。
2.说说这首诗的“目前之景”和“言外之意”。
目前之景:鸡声茅店,残月当空,人迹板桥,微霜初度,槲叶山路,枳花驿墙。言外之意:道路辛苦,羁旅愁思。
65 咸阳城东楼(许浑)
原文 鉴赏
一上高城万里愁, 蒹葭杨柳似汀洲。 炼字:首联“一上”表明触发诗人情感时间之短瞬,“万里”则极言愁思空间之迢遥广大,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溪云初起日沉阁, 山雨欲来风满楼。 内容:溪云乍起,夕阳沉落,山雨将至,风雨满楼,这些景物描写层层推进,极力营造出一种萧条、苍凉的氛围,暗示唐王朝面临天下大乱无可避免的悲怆命运。此联常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是千古传咏的名句。
鸟下绿芜秦苑夕, 蝉鸣黄叶汉宫秋。 手法:写晚眺近景,虚实结合,以实景叠合虚景,吊古之情油然而生。
行人莫问当年事, 故国东来渭水流。 炼字:“莫问”二字,让读者从悲凉、颓败的自然景物中思考历史的教训;一个“流”字,则暗示出对颓势难救的痛惜之情。
【主旨】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诗,诗人通过对秦苑、汉宫等荒废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对国家衰败的无限感慨。
1.诗中哪个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产生此情感的缘由是什么?
“愁”字。愁的缘由:①官宦在外,思念家乡;②国势动荡,危机四伏;③江山依旧,世事沧桑。
2.诗歌尾联中的“当年事”指的是什么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前朝秦汉的兴亡之事。对唐王朝气息奄奄、颓势难救的衰败形势的痛惜与感慨之情。
66 无题(李商隐)
原文 鉴赏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炼字:连用两个“难”字,突出强调了“别亦难”,第一个“难”指相见困难,第二个“难”指离别及离别后二人心境的痛苦难堪。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手法:颔联托物寓意,以浅显通俗的比喻,巧妙自然的双关,写对爱情的至死不渝。这两句现常用来赞美无私奉献、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情感:拟写对对方的相思之情,从“晓镜”的青春易老,到“夜吟”的顾影自怜,道尽相思的悲苦与无奈。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情感:用“蓬山”和“青鸟”两个意象,进一步表达惆怅而又伤感的思念之情。
【主旨】本诗运用比喻、象征的手法,托物寓意、借景言情。主要表现了与恋人离别时的忧伤和痛苦,抒发了诗人缠绵执着的相思之情,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愿望的追求。
1.尾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将对方住处比作“蓬山”有何深意?
将对方住处比作“蓬山”,含有可望而不可即之意,其间必有难以逾越的障碍。
2.“东风无力百花残”这句景物描写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①点明离别的季节;②渲染离别的气氛;③烘托人物凄楚的心情。
67 行香子(秦观)
原文 鉴赏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炼字:“绕”字与“满”字写出春意之浓,是春到农村的标志景象。“东风”点明时令,“豪兴”说明兴趣正浓。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内容、手法:视野由近及远。围墙、茅堂、青旗、流水、小桥,动静结合,风光如画而又富含诗韵。上片结句写花,下片结句写莺、燕、蝶,画面一静一动,互相呼应,使全篇结构匀称,回环往复,意趣盎然。
【主旨】本词运用白描的手法、浅近的语言,描绘了一幅醉人的田园春景,表达词人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
1.这首词随词人的游踪展开景物描写,词人笔下的景色具有 色彩明丽 、 生机勃发(或欣欣向荣) 的特点。
2.这首词的白描手法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
这首词语言简洁,极少修饰;如“红、白、黄”“啼、舞、忙”,有静有动,有色有声,描绘出一幅百花盛开,莺歌燕舞的美好图画。
68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
原文 鉴赏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内容:上片着重描写词人的少年时代,不谙世事,喜欢登高,为写“新词”,没有愁苦,勉强说“愁”,揭示了内心深处微妙的感情活动,非常率真地写出了词人少年时代的精神风貌。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内容:下片着重描写自己的中老年时代。历尽世事艰难,满腔愁苦,却无从诉说。后一句生动地表现了词人尝遍了心酸之后无可言说的复杂况味。
【主旨】全词以“愁”字作为线索,运用对比的手法,充分表达了词人愁绪之深。
1.“对比”是这首词的一大特色,说说这首词对比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第一组:“少年”和“而今”对比;第二组:“强说愁”与“欲说还休”对比;第三组:“不识”与“识尽”对比。
2.赏析词下片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效果。
“欲说还休”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渲染了“有苦无处诉”的气氛,加强了艺术效果,使读者深刻体会到词人为国事忧愁,极端痛苦,悲愤愁苦溢于言表。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2_1教材85首古诗词梳理及训练
58 行路难(其一)(李白)
原文 鉴赏
金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直万钱。 停杯投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炼字:“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和感情的激荡变化。 手法:以乐景写哀情,用盛宴衬托诗人内心的矛盾痛苦,强化了哀的程度。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手法:运用象征,用“欲渡黄河”“将登太行”象征对理想的追求,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闲来垂钓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修辞:运用典故,借历史人物姜尚、伊尹受到重用的故事,表达诗人期望有朝一日能够得到明主赏识、施展才能抱负的强烈愿望。
行路难,行路难, 多路,今安在? 修辞、内容:句式由七言转为三言,节奏短促、跳跃,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现诗人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传达出诗人面对世事多艰,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 炼字:“破”“挂”两个动词富有动感,充满气势,充分表达出诗人的乐观、自信和对理想的追求。
【主旨】本诗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慨,但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情感虽大起大落,但基调豪放乐观,充满昂扬向上的精神,表现了诗人对前途充满乐观的豪迈气概。
1.“拔剑四顾心茫然”中的“顾”在诗中的含义是 环顾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一句表达了诗人 渴望被重用,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 的思想感情。
2.通过全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一个虽饱含苦闷、愤懑、迷茫之情,却又充满信心,执着地追求理想,满身豪气的诗人形象。
原文 鉴赏
巴山楚水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内容:概写自己“二十三年”的被贬遭遇。“凄凉地”和“弃置身”暗含诗人长期被贬谪的无限辛酸和悲凉。
怀旧空吟, 到乡翻似烂人。 修辞:用典。前一句引用向秀“闻笛赋”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旧友的怀念之情;后一句引用王质“烂柯人”的典故,既暗示自己被贬时间之久,也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沉舟侧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哲理:客观上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借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发展的规律,蕴含着旧事物必将被新事物取代,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的道理。
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杯酒长精神。 情感:点明酬答之意,回应首联,扣住诗题,既有对友人的感谢之情,也表达了共勉之意。 炼字:“长精神”三字,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韧不拔的气概。
【主旨】诗人借诗答谢友人,表现面对仕宦升沉和世事变迁时乐观豁达、进取向上、坚韧不拔的人生态度。
59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诗,表达了诗人 乐观(或旷达)进取、积极向上 的人生态度,后人常用来揭示 新陈代谢(或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的哲理。
2.请简要赏析“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运用典故,用《思旧赋》的典故怀念志同道合的朋友;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抒发对岁月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暗示贬谪时间长久,表现了对世态变迁的怅惘心情。
60 水调歌头(苏轼)
原文 鉴赏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内容:点明作词时间及缘由。丙辰年,中秋对月,词人心情抑郁惆怅,怀念手足兄弟。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内容:以问句开篇,写出了词人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也显露出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最后两句飞天探月,出尘之思,表现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炼字:“恐”字表现了词人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能够深刻地表现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转朱阁,低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哲理、情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明月的阴晴圆缺,表明人生不会完美无憾,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要有豁达的胸襟,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词人对天下离人的美好祝愿和乐观旷达的胸襟。
【主旨】全词充满形象的描绘和浪漫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议论和抒情,表达了词人超然达观的思想境界和对亲人的美好祝愿、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之情。
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蕴含了什么哲理?
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正如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本就是自然的规律。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为什么能够引发天下离人的共鸣?
这句诗是词人对天下离人的美好祝愿,道出了离人的心声。天各一方的人都希望对方能够健康常在,远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丽的月光。
61 月夜忆舍弟(杜甫)
原文 鉴赏
戍鼓断人行, 边秋一雁声。 炼字:“雁声”既点明秋季,又喻“兄弟雁行”孤雁失群,诗人联想起兄弟失散,引发忆弟的情怀。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炼字:“是”字用得很妙,明明是主观感受,却说得如此肯定,间接有力地表达出对故乡的思念。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修辞:在“有”“无”的对比中,抒发了诗人深沉的思念之情,也寄予了无限的人生感慨。
寄书长不达, 况乃未休兵。 情感:尾联既是写深沉的“忆”,更是对“未休兵”的“愤”,表达了诗人思念亲人、担忧战乱中流散的家人的思想感情。
【主旨】诗人从听觉、视觉两个方面写边秋夜景,表达对战乱中流散的家人的思念,也寄托了无限的人生感慨。
1.赏析颔联“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表达效果。
①交代时令;②以景衬情(或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突出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点明了主旨;③今夜露白、故乡月明的词序稍作变化,化平凡为神奇,成为千古名句。
2.说说这首诗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
战争频仍,时局动荡,民不聊生。
62 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
原文 鉴赏
三年谪宦此栖迟, 万古惟留楚客悲。 炼字:“此”字点出了“贾谊宅”。“悲”字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不仅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喻了诗人自己谴谪的悲苦命运。
秋草独寻人去后, 寒林空见日斜时。 内容:颔联围绕题目中的“过”字展开描写,“秋草”“人去”“寒林”“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色。 炼字:“空见”二字,写出了无可奈何的痛苦与惆怅。
汉文有道恩犹薄, 湘水无情吊岂知? 手法:以“汉文有道”反衬贾谊被贬的凄凉,以“湘水无情”烘托贾谊的痴心,道出了千古文人的悲剧命运。
寂寂江山摇落处, 怜君何事到天涯! 内容:描绘了一幅荒村日暮图,象征当时国家的衰败局势,与“日斜时”映衬照应,加重了诗篇的时代气息和感彩。
【主旨】这首怀古诗,是诗人有感而发,既悲怜古人,又悲怜自己,抒发了诗人自己被贬的悲愤,以及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情绪。
1.颔联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试作简析。
颔联通过对“人去后”“日斜时”的“秋草”“寒林”等景物的描写,渲染了长沙贾谊故宅的萧条、冷落、寂寥的氛围,烘托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为下文抒发感慨作铺垫。
2.“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表达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表达诗人对贾谊不幸遭遇的悲叹,对诗人自己被贬的悲愤,以及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
63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
原文 鉴赏
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潮州路八千。 修辞、情感:运用对比,“朝奏”而“夕贬”,可见获罪之快;“九重天”,可见君心难测;“路八千”,可谓行程遥远,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罪遭贬的怨愤、悲痛之情。
欲为圣明除事, 肯将衰朽惜残年! 情感:表达了诗人虽然年老又遭贬,但仍念念不忘为国效力的愿望,体现了诗人无怨无悔、甘愿奉献的精神。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炼字、情感:“横”“拥”两字分别从广度和高度两个层面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诗人贬谪途中大雪阻路、马难前行的艰苦情景,同时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深感前途渺茫的愁思。
知汝远来应有意, 好收吾骨江边。 内容:照应诗题,把侄孙探望之意归结为“好收吾骨瘴江边”,沉痛而又凄凉。
【主旨】这首诗表明了诗人为朝廷革除弊政的忠心和勇气,抒发了内心郁愤以及前途未卜的感伤情绪。
1.赏析颈联中“横”“拥”两字的表达效果。
“横”“拥”两字分别从广度与高度两个层面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自己贬谪途中大雪阻路、马难前行的艰苦情景,同时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深感前途渺茫的愁思。
2.阅读《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试从结构与内容两个方面分析尾联的作用。
结构上:扣题,尾联向侄孙交代后事,沉痛郁闷。内容上:进一步深化诗意,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
64 商山早行(温庭筠)
原文 鉴赏
晨起动征铎, 客行悲故乡。 内容:“晨起动征铎”,写早晨旅店中的情景。“客行悲故乡”中“悲”字,表明客人们离家渐远、前途未卜的悲凉心情。
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手法:运用白描的手法,选取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意象,生动形象地勾勒出商山早行的凄凉画面,将行路寂苦与羁旅愁思表达得淋漓尽致。
槲叶落山路, 枳花明驿墙。 画面:槲叶随地飘洒,枳花明丽可爱,山野的情趣冲淡了羁旅的辛苦,却无法抑止思乡的愁绪。 炼字:“明”字生动传神,描绘了驿外墙边白色枳花的显眼,衬托出拂晓前的暗,突出了行之“早”。
因思杜陵梦, 凫雁满回塘。 内容、手法:尾联回扣首联“悲故乡”,首尾照应。不但在结构上更为完整,而且现实与梦境对照,虚实相生,从而反衬旅居在外的游子的思乡之情。
【主旨】此诗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奈。
1.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尾联的作用。
内容上:思乡之情,反映了诗人留恋故乡的真挚感情,才离开家乡不久,便在夜里梦到自己家附近的池塘,凫雁来回游动,自得其乐,而自己却在离家远行的路上。结构上:与首联中的“客行悲故乡”照应。
2.说说这首诗的“目前之景”和“言外之意”。
目前之景:鸡声茅店,残月当空,人迹板桥,微霜初度,槲叶山路,枳花驿墙。言外之意:道路辛苦,羁旅愁思。
65 咸阳城东楼(许浑)
原文 鉴赏
一上高城万里愁, 蒹葭杨柳似汀洲。 炼字:首联“一上”表明触发诗人情感时间之短瞬,“万里”则极言愁思空间之迢遥广大,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溪云初起日沉阁, 山雨欲来风满楼。 内容:溪云乍起,夕阳沉落,山雨将至,风雨满楼,这些景物描写层层推进,极力营造出一种萧条、苍凉的氛围,暗示唐王朝面临天下大乱无可避免的悲怆命运。此联常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是千古传咏的名句。
鸟下绿芜秦苑夕, 蝉鸣黄叶汉宫秋。 手法:写晚眺近景,虚实结合,以实景叠合虚景,吊古之情油然而生。
行人莫问当年事, 故国东来渭水流。 炼字:“莫问”二字,让读者从悲凉、颓败的自然景物中思考历史的教训;一个“流”字,则暗示出对颓势难救的痛惜之情。
【主旨】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诗,诗人通过对秦苑、汉宫等荒废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对国家衰败的无限感慨。
1.诗中哪个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产生此情感的缘由是什么?
“愁”字。愁的缘由:①官宦在外,思念家乡;②国势动荡,危机四伏;③江山依旧,世事沧桑。
2.诗歌尾联中的“当年事”指的是什么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前朝秦汉的兴亡之事。对唐王朝气息奄奄、颓势难救的衰败形势的痛惜与感慨之情。
66 无题(李商隐)
原文 鉴赏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炼字:连用两个“难”字,突出强调了“别亦难”,第一个“难”指相见困难,第二个“难”指离别及离别后二人心境的痛苦难堪。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手法:颔联托物寓意,以浅显通俗的比喻,巧妙自然的双关,写对爱情的至死不渝。这两句现常用来赞美无私奉献、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情感:拟写对对方的相思之情,从“晓镜”的青春易老,到“夜吟”的顾影自怜,道尽相思的悲苦与无奈。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情感:用“蓬山”和“青鸟”两个意象,进一步表达惆怅而又伤感的思念之情。
【主旨】本诗运用比喻、象征的手法,托物寓意、借景言情。主要表现了与恋人离别时的忧伤和痛苦,抒发了诗人缠绵执着的相思之情,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愿望的追求。
1.尾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将对方住处比作“蓬山”有何深意?
将对方住处比作“蓬山”,含有可望而不可即之意,其间必有难以逾越的障碍。
2.“东风无力百花残”这句景物描写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①点明离别的季节;②渲染离别的气氛;③烘托人物凄楚的心情。
67 行香子(秦观)
原文 鉴赏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炼字:“绕”字与“满”字写出春意之浓,是春到农村的标志景象。“东风”点明时令,“豪兴”说明兴趣正浓。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内容、手法:视野由近及远。围墙、茅堂、青旗、流水、小桥,动静结合,风光如画而又富含诗韵。上片结句写花,下片结句写莺、燕、蝶,画面一静一动,互相呼应,使全篇结构匀称,回环往复,意趣盎然。
【主旨】本词运用白描的手法、浅近的语言,描绘了一幅醉人的田园春景,表达词人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
1.这首词随词人的游踪展开景物描写,词人笔下的景色具有 色彩明丽 、 生机勃发(或欣欣向荣) 的特点。
2.这首词的白描手法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
这首词语言简洁,极少修饰;如“红、白、黄”“啼、舞、忙”,有静有动,有色有声,描绘出一幅百花盛开,莺歌燕舞的美好图画。
68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
原文 鉴赏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内容:上片着重描写词人的少年时代,不谙世事,喜欢登高,为写“新词”,没有愁苦,勉强说“愁”,揭示了内心深处微妙的感情活动,非常率真地写出了词人少年时代的精神风貌。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内容:下片着重描写自己的中老年时代。历尽世事艰难,满腔愁苦,却无从诉说。后一句生动地表现了词人尝遍了心酸之后无可言说的复杂况味。
【主旨】全词以“愁”字作为线索,运用对比的手法,充分表达了词人愁绪之深。
1.“对比”是这首词的一大特色,说说这首词对比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第一组:“少年”和“而今”对比;第二组:“强说愁”与“欲说还休”对比;第三组:“不识”与“识尽”对比。
2.赏析词下片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效果。
“欲说还休”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渲染了“有苦无处诉”的气氛,加强了艺术效果,使读者深刻体会到词人为国事忧愁,极端痛苦,悲愤愁苦溢于言表。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