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2_1教材85首古诗词梳理及训练
69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原文 鉴赏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炼字:“塞下”二字点明地域是边塞,“秋”字点明季节是秋季,“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风景的不同,“闭”字点明边塞战事吃紧、戒备森严。 修辞:秋季北雁南飞,传说至湖南衡阳城南的回雁峰而止。此处运用典故,以南归大雁的径去不留,反衬边塞的荒凉以及戍边将士无法回家的凄苦。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将军白发征夫泪。 修辞:运用典故,正面揭示了词人和征人们的矛盾心理,即欲建功立业又思念家乡的复杂情感。 手法、情感:“一杯”与“万里”对比强烈,表明了将士们思念家乡却又坚定地驻守边疆的悲壮豪情;“羌管悠悠霜满地”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加重了征人的愁思;“将军白发征夫泪”采用互文的手法,抒发了戍边将士强烈的思乡情怀和渴望建功立业的愿望,也含蓄地表达了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主旨】这首词上片写塞下秋景,景中有情;下片抒发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情中有景。表现了边关将士的爱国和思乡之情,也表达了词人惆怅、伤感、自勉、悲慨等情感。
1.有些同学在默写时会把“衡阳雁去无留意”中的“雁”写成“燕”,请你向他们解释为什么这里用“雁”字。
北雁南飞是塞外秋天特有的景象,用“雁”更符合地域和时令特点。大雁是边塞诗中的常见意象,寄寓着思乡之情,用“雁”更能传达出词人的情感。
2.“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蕴含着词人浓浓的情感,请简要分析它是怎样达到这种效果的。
选择典型意象“羌管”和“霜”,“悠悠”写出了羌笛声的绵长、凄清,透露出词人的悲凉之感;一个“满”字,写出了秋霜之浓,描写绵长悠远的羌笛声和满地白霜,渲染出萧瑟、肃杀的气氛,蕴含着词人的思乡之情。
70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原文 鉴赏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苍,锦帽貂,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炼字:“狂”字贯穿全篇,统领全词,奠定了全词纵情、豪迈的感情基调。“卷平冈”,极言行走之快,可见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修辞:借用“孙权射虎”的典故,词人以孙权自比,表示勇武可用。
酒酣胸胆尚开张。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修辞:“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化用“冯唐出使”的典故,词人以魏尚自喻,含蓄地表现了企望重新受到朝廷重用,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拉开弓”比作“满月”,“射天狼”喻指打败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表达了词人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主旨】本词通过密州出猎时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突出词人的英勇、豪放,并借历史典故委婉地表达词人期望重新得到朝廷重用以及驰骋疆场、杀敌报国、为国效力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情怀。
1.“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和“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同是表达爱国之志,但运用的表现手法不一样,前者运用 典故 ,后者运用 想象 。
2.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所展现的画面。此句表现了怎样的画面特点?怎样的人物特点?
示例: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带着上千骑的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表现了太守出猎的壮观、威武雄壮的场面。表现了人物气宇轩昂、精神抖擞、威风凛凛的特点。
71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原文 鉴赏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炼字:“秋”字点明季节,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修辞:运用了刘备与的卢马的典故以及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绘了惊险刺激的战斗场面,同时借此表达词人想和刘备一样收复中原、统一祖国大业的雄心壮志。
【主旨】本词虚实结合,追忆了梦境中雄壮豪迈的军旅生活,描述了紧张刺激的战斗场面,抒发了词人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和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抑郁愤慨之情。
1.“沙场秋点兵”中“秋”字有什么作用?
“秋”交代了点兵的时间,又渲染了点兵时肃杀、悲凉的气氛。
2.诗多偶句,词则有奇句。以奇句作结往往能起到一种突出点化的作用。请赏析这首词的最后一句。
结语只有五个字“可怜白发生”,一方面表明了前面所描述的年轻时的经历对于现在来说只是一种追忆;另一方面,词人感慨自己年事已高,壮志未遂。现实与上文的梦境形成鲜明对照,变雄壮为悲壮,充满了词人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
72 满江红(秋瑾)
原文 鉴赏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眉,未屑! 炼字:“又”字体现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拭”字写秋色澄明,十分传神。 修辞:用典。“四面歌残终破楚”一句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喻指国破,写出国家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表达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炼字: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词人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 修辞:用典。“青衫湿”借用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典故,寄寓颇深,词人泪湿青衫,表达了知音难遇的情怀,也充满了没能冲出家庭、走向社会、参与革命斗争的忧郁和感慨。
【主旨】本词反映了词人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表现了词人开阔的胸怀。
1.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所展现的画面。
示例:天高气爽,篱笆下菊花盛开,一地金黄;秋风拂来,暗香盈袖,秋天的容颜像擦拭过一般明净。
2.简要赏析“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引用白居易《琵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典故,抒发了词人走向革命前夕的苦闷、知音难觅的悲伤、对自己前途的担忧。
73 定风波(苏轼)
原文 鉴赏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内容:词前小序交代时间、地点,词人当时被贬到黄州,偕友人出游,面对突然遇雨,众人有不同的表现,交代了作词的缘由。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修辞:“谁怕”运用反问,将词人不但超然,更见傲然之态表现出来。“一蓑烟雨”实际上说词人全身都在风吹雨打之中,象征人生的风雨、政治的风雨。而“任平生”是说一生任凭风吹雨打,而始终那样从容、镇定、达观。最后一句是苏轼一生生活的写照。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手法:“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和“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前后呼应。通过这种写法,进一步凸显了词人自己的胸襟、志向和人生态度,词人独立的人格和追求精神自由的个性就表现得更加鲜明了。
【主旨】词人以风趣幽默的笔调,写出途中遇雨的所感所思,表现了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1.古人评苏轼这首词时说:“此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且能道眼前景,以曲笔直写胸臆。”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词人是如何“任天而动”的。
“任天而动”即自然景物引发、牵动人的主观情感。这首词表面写道中遇雨,雨过天晴遂又感春风,又见阳光;实指人生亦会遭遇突如其来的风雨,如政治生活的风浪,而这一切终会过去,不要把它们放在心上。这便是词人的“以曲笔直写胸臆”。
2.比较“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和“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谈谈本词词人的形象特点。
“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不畏严寒,不惧官场黑暗,傲然独立,突出的是孤傲;“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体现出的是淡泊;而“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面对挫折打击,能自我解脱,显示出的是旷达。
74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陈与义)
原文 鉴赏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内容:上片追忆洛中旧游。所忆场面和情景由桥上、桥下、桥边的几幅画面共同组成,但坐中豪英才是画面的重点。 炼字:“疏影”写出午桥的清幽雅致,“杏花”点出游宴的良辰美景是属春夜。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内容:前两句概括了这段时间里国家和个人的急剧变化的情况。“闲登”一句巧妙地将忆中之事与目前的处境联系起来,词人今昔不同的精神状况从中得以再现。最后两句把国家兴亡和人生的感慨都托之于渔唱,进一步表达词人内心寂寞、悲凉的心情。
【主旨】词人以对比的手法,明快的笔调,通过对旧游生活的回忆,抒发了北宋亡国后深沉的感慨和落寞、孤寂的情怀。
1.“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运用了 动静结合 的表现手法,借杏花疏影、景色幽香的静景和伴着清韵悠远的笛声欢歌到天明的动景,描写了 词人当年在良辰美景中与朋友一起借着酒兴尽情戏闹 的游乐情形。
2.全词围绕“闲”的心绪,词人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①从洛阳旧游到如今偏寓江南之“闲”,感慨国事的盛衰兴亡;②从昔日与英豪交往到如今此身独在之“闲”,感慨个人知交零落;③从二十多年的转瞬即逝到夜登小阁之“闲”,感慨时光飞逝而功业无成。
75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
原文 鉴赏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手法、情感:词人借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托物言志,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去桂,人道是,清光更多。 手法、情感:运用想象、象征的手法,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树。这一神话传说的运用,更直接、强烈地表现了词人的现实理想与为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更鲜明地揭示了词的主旨。
【主旨】此词将问月的情趣和隐喻融为一体,强烈地表达了词人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地的政治理想和爱国情思。
1.这首词通过 古代的神话传说 ,强烈地表达了 词人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地的政治理想 。
2.“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概括。
此句通过描写自己的行和言,表达了词人因岁月流逝、功业无成而生的愁思与抑郁,更表达了词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与痛苦。
76 浣溪沙(纳兰性德)
原文 鉴赏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炼字:“吹断”二字写尽了北国深秋之险恶,“若为情”的发问中表达了词人对到任的迷茫与不安。
一抹晚烟荒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内容、手法:运用白描的手法,前两句写晚烟飘过,斜阳返照,那荒凉的营垒,那破败的关城,显得更加萧索,更加寂寥。末句抚今追昔,怀古伤情,由眼前之景联想到对人生、世事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主旨】这首词描绘了深秋远寒、荒烟落日的凄凉之景,抒发了词人奉命出塞的凄惘、惆怅之情。
1.这首词作通过刻画“ 北风 ”“ 晚烟 ”“ 戍垒 ”“ 斜日 ”等边塞之景,将 塞外的荒凉 和 词人内心的悲怆 合二为一,凄凉中透露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今古之悲。
2.这首词下片开头两句的量词“一”“半”极富表现力,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一”“半”两个量词,写出了与丰富、繁多完全相反的萧疏、稀薄之感,映衬塞外的空阔、荒凉。
77 十五从军征(《乐府诗集》)
原文 鉴赏
十五从军征, 八十始得归。 炼字:一个“始”字巧妙地传达出老兵从军多年,思念家乡,盼望与亲人团聚的迫切心情,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凉、悲伤的感彩。
道逢乡里人: “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 松柏累累。” 手法、情感:运用语言描写,写老兵在归乡途中与乡里人的对话,表现了老兵对家人的关切,也反映了乡里人见到几十年未归的老兵时的复杂心情。后两句用环境描写,暗示老兵的亲人都已去世的悲惨遭遇。
兔从狗入, 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 井上生旅葵。 手法:运用白描的手法,通过近景描写,展现了一幅家园无人打扫而荒凉破败的景象,从侧面表现了老兵从军时间之久和战乱给百姓生活带来的苦难。
舂谷持作饭, 采持作。 饭一时熟, 不知阿谁。 内容:用野谷和野葵做饭,再次表明家园荒芜,没有粮食。“不知饴阿谁”表现了老兵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悲惨境遇,将哀情推向极致。
出门东向看, 泪落沾我衣。 手法:通过动作描写,生动刻画了老兵内心对家人团聚的期盼与最终失望哀伤的心情。
【主旨】这首诗流露出当时兵役制度给普通百姓带来的苦难,以及乱世中人们对战争的厌恶之情。
1.本诗描写了哪些景物?运用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描写了松柏、兔、雉、旅谷、旅葵等景物。通过环境描写渲染了凄凉、悲伤的心情。
2.试分析这首诗歌通过描写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主题。
全诗通过对一个久别家乡、重归故里的老兵回家时所见情景的描述,表现了他的孤独和凄凉,揭示了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不合理,以及战争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78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原文 鉴赏
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 炼字:“卷”和“折”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北风之猛,“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飞”字勾勒出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画面。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修辞: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春景写冬景,发挥联想,既写出诗人的欣喜之情,又表现了边塞特有奇异风光。 炼字:“忽如”不仅写出了“胡天”的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达出诗人的惊喜、好奇之情。
散入珠帘湿罗幕, 不暖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内容:从正面描写天气寒冷,表现了边塞将士的苦寒生活,反映了战争的艰苦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同时为送别场面渲染了悲凉的气氛。后两句从军旅生活方面写天气的寒冷,属于侧面描写。
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 手法:承上启下,由咏雪过渡到送别,从正面描写天气寒冷。 炼字:“愁”“惨”二字,写出了诗人对友人长途跋涉的担忧之情。 修辞: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勾勒出瑰奇壮丽的沙漠雪景,写出诗人的离愁别绪,也说明前途充满艰辛。
中军置酒饮归客, 胡琴与羌笛。 手法:用“胡琴”“琵琶”“羌笛”等具有西域特色的乐器给军中宴饮增添了几分苍凉悲壮的豪气,渲染了送别的隆重场景。
纷纷雪下辕门, 风红旗冻不翻。 炼字:“掣”字真实地表现了红旗被冻住,北风扯着也不飘动的情状。 手法:运用象征手法,写边塞的奇寒和红旗在风中坚强挺立的画面,象征边塞将士不屈的斗志,写出了诗人心中奔涌的豪情。
轮台东门送君去, 去时雪满天山路。 情感:前句表现诗人依依难舍的感情,后句从高山雪滑、路途艰险,写出诗人对归客的关怀。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炼字、手法:运用留白手法,引发读者的思考。“空”字写出了边塞空旷、苍凉之景,表明处境恶劣,人迹罕至,表现诗人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的心情。
【主旨】本诗以西北边塞的奇寒雪景为背景,以咏雪为主线,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意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1.这首诗是 唐 代诗人岑参的作品。此诗描写了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抒写了 塞外送别、雪中送客 之情,表现 离愁和乡思 ,却充满奇思异想,并不令人感到伤感。
2.说说你对这首诗题目的理解。
交代了诗的体裁——是歌行体,是送别诗;点明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大雪中送别好友武判官;点出了送别的背景——下雪天。
79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原文 鉴赏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不尽长江滚滚流。 手法:上片借景抒情,落笔眼前遐思,词人登楼远望,想到中原沦陷的故土,思接千载,慨叹历史兴亡之事远逝难追,感情沉郁悲怆。
年少万兜,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修辞:采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引用曹操的话,颂扬孙权的雄才大略、不畏强敌,流露出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之气的南宋朝廷的讽刺,表达了词人的爱国情怀。
【主旨】本词词人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饱含着词人爱国、卫国的强烈感情。
1.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通过一问一答,反映了词人登临远望,由眼前美景而引发的家国之思,表达了对金兵占领的广大中原地区的怀念。
2.叠词能够突出意象的情态,如《诗经》里“蒹葭苍苍”“关关雎鸠”“青青子衿”等。请结合词作,从韵律、内容上谈谈你对“悠悠”或“滚滚”的理解。
示例:“悠悠”,在音韵上,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律美,又与下文“滚滚”相和;内容上,兼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和词人思绪之无穷。
80 过零丁洋(文天祥)
原文 鉴赏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落四周星。 内容:此句自叙生平,思今忆昔。一说个人出处,二说国家危亡,两件大事。
山河破碎风飘, 身世浮沉雨打萍。 修辞、情感:运用对偶、比喻的修辞手法,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飘絮,诗人一生坎坷如同风雨中浮萍,将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和对自己坎坷命运的悲叹。
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修辞:用双关、对偶的修辞手法,巧妙设计了地名与心情的双关,渲染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手法: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 情感:表现出诗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
【主旨】诗人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达了忠贞为国、视死如归的决心以及崇高的民族气节。
1.首联写了文天祥的一生所经历的两件大事,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前句写诗人因科举考试走入仕途;后句写诗人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抗元。
2.请对颔联作简要的赏析。
这两句诗用工整的对偶和生动形象的比喻,将危亡的国势比作风中柳絮,将坎坷的身世比作雨中浮萍,把国家的破败与个人的不幸联结起来,形象地展现了当时风雨飘摇的政治形势。
81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原文 鉴赏
峰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关路。望西都,意。伤心秦汉经行处,宫万间都做了土。 炼字:“聚”和“怒”写出了山河的动态与灵性,将山的雄伟与水的奔腾之势勾勒出来,有力地烘托了作者吊古伤今的悲愤伤感之情。 手法:面对昔日帝都的遗址,作者展开充分的想象,突出了历史的变迁。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情感:此句是曲眼,升华了整首曲的主题。从对现实场景的描写转入议论抒情,作者通过对历史清醒的认识,对老百姓的疾苦感到无比愤慨和深切同情。
【主旨】作者抚今追昔,从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想到人民的苦难,一针见血地指出封建统治阶级与人民的对立,表达了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
1.曲中“踌躇”一词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踌躇”生动地写出了作者此时内心的不平静,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历代王朝兴亡的感慨,以及对动乱中遭受苦难的人民的同情。
2.作者在这首曲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广大人民苦难生活的同情;对统治者热衷争权夺利不顾百姓死活的批判;对历史兴亡变迁的感慨。
82 南安军(文天祥)
原文 鉴赏
梅花南北路, 风雨湿征衣。 内容:点明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 手法:写梅花不是实景,而是因梅岭而说到梅花,借以和“风雨”对照,初步显示了行程中心情的沉重。
出岭同谁出? 归乡如此归! 炼字:两“出”字和两“归”字的重复对照,使得声情激荡起来。 情感:抒发了本次行程中的悲苦心情。
山河千古在, 城郭一时非。 手法:将山河依旧与城郭易主进行对比,表达了诗人的亡国之痛。
饿死真吾志, 梦中行采薇。 修辞:引用伯夷、叔齐的典故,表明诗人宁愿绝食饿死在家乡,也不与元军合作的决心。
【主旨】诗人以高亢的诗篇,表现出自己强烈的爱国情感,显示出民族正气。
1.诗歌颈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对比。将祖国山河依旧与城郭已面目全非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的亡国之痛。
2.诗歌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诗人至死不渝、以死明志、保持爱国的节操, 以及誓死报国的决心。
83 别云间(夏完淳)
原文 鉴赏
三年旅客, 今日又南冠。 炼字:“又”字,无限感慨,突出了诗人壮志未酬的悲伤。 修辞:此处用“南冠”这一典故,除了表示诗人的囚犯身份之外,还暗示即使在被押的险恶处境下,也不忘故国的爱国隐衷。
无限山河泪, 谁言天地宽。 修辞:“谁言天地宽”使用反问的手法,更可激发所有抗清义士的共鸣。
已知泉路近, 欲别故乡难。 情感:流露出对故乡、亲人的依恋不舍之情,感情极为沉痛、悲壮。
毅归来日, 灵旗空际看。 修辞:“毅魄”系用屈原《国殇》中的“魂魄毅兮为鬼雄”的典故,说明诗人自己为国捐躯的爱国精神,用典恰当,含义丰富。 情感:诗人至死不忘抗清,这种崇高的民族气节和不屈的斗争精神,实在令人钦佩不已。
【主旨】全诗表达的不是对生命苦短的感慨,而是对山河沦丧的极度悲愤,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1.颔联写出的悲痛的心情包含哪些方面?
颔联写出的悲痛心情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哀个人不幸,二是悲国事不可收拾。
2.这首诗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写作背景相同,都是诗人在被押解途中所作,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同:都包含着诗人对山河破碎的满腔悲愤、对救亡图存大业未就的遗憾和强烈的爱国之情、视死如归的精神。异:《别云间》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84 山坡羊·骊山怀古(张养浩)
原文 鉴赏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内容:回顾骊山的历史,用“今何处”一个问句,强调了对从古到今历史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的感慨,并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文“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内容:“都变做了土”,是对封建王朝的一种诅咒,更是对封建王朝社会历史的规律性的概括。
【主旨】批判了封建统治者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残酷厮杀焚烧及夺得政权后大兴土木的奢侈无度,表明了一位封建文人对历史兴亡的感叹。
1.这首小令的前六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示例:当年骊山上供帝王们寻欢作乐的华清池和规模宏大的阿房宫一样,已经荡然无存。眼下只见弯曲的河流、萧疏的衰草以及那莽苍的林木。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争权夺利、骄奢淫逸行径的愤慨之情。
85 朝天子·咏喇叭(王磐)
原文 鉴赏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 修辞:借喇叭、唢呐写宦官集团小人得志,气焰十分嚣张的情状,生动传神。句中的“小”和“大”互为反衬,给人的印象极其鲜明,是对宦官的嘲讽和蔑视。
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 内容:这充满嘲讽意味的句子,尖锐地指出阉宦在官船上设喇叭,是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价,向人民示威,用以掩盖其内心的恐惧。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 修辞:使用互文的修辞手法,即军民听了喇叭都又愁又怕,是写统治集团在精神上给军民造成的巨大压力和痛苦。又用对偶句式加强它,成功地从侧面反映了太监对劳动人民压迫和剥削的程度。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情感:分析了宦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讽刺了宦官在运河沿岸装腔作势、鱼肉百姓的罪恶行径,传达出人民对宦官的愤恨。
【主旨】表面上引用喇叭和唢呐,实际上借物抒怀,讽刺和揭露了明代宦官狐假虎威、残害百姓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人民的痛恨情绪。
1.这首散曲表面写的是喇叭和唢呐,实际上处处写的都是宦官,“曲小”“腔大”“水尽鹅飞”各比喻什么?
“曲小”比喻宦官的地位低下,“腔大”比喻他们的仗势欺人,“水尽鹅飞”则形容他们把百姓欺压得倾家荡产。
2.《朝天子·咏喇叭》借物咏怀,讽刺和揭露了什么现象?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讽刺和揭露了明代宦官大摆威风、残害百姓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人民对其的痛恨情绪。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68张PPT)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
统编版
2025年中考语文 一轮复习(回归教材夯实基础)
专题二 古诗词曲阅读
2_1 教材85首古诗词曲梳理及训练
九年级下册
69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原文 鉴赏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炼字:“塞下”二字点明地域是边塞,“秋”字点明季节是秋季,“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风景的不同,“闭”字点明边塞战事吃紧、戒备森严。
修辞:秋季北雁南飞,传说至湖南衡阳城南的回雁峰而止。此处运用典故,以南归大雁的径去不留,反衬边塞的荒凉以及戍边将士无法回家的凄苦。
原文 鉴赏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修辞:运用典故,正面揭示了词人和征人们的矛盾心理,即欲建功立业又思念家乡的复杂情感。
手法、情感:“一杯”与“万里”对比强烈,表明了将士们思念家乡却又坚定地驻守边疆的悲壮豪情;“羌管悠悠霜满地”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加重了征人的愁思;“将军白发征夫泪”采用互文的手法,抒发了戍边将士强烈的思乡情怀和渴望建功立业的愿望,也含蓄地表达了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原文 鉴赏
【主旨】这首词上片写塞下秋景,景中有情;下片抒发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情中有景。表现了边关将士的爱国和思乡之情,也表达了词人惆怅、伤感、自勉、悲慨等情感。 1.有些同学在默写时会把“衡阳雁去无留意”中的“雁”写成“燕”,请你向他们解释为什么这里用“雁”字。
北雁南飞是塞外秋天特有的景象,用“雁”更符合地域和时令特点。大雁是边塞诗中的常见意象,寄寓着思乡之情,用“雁”更能传达出词人的情感。
2.“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蕴含着词人浓浓的情感,请简要分析它是怎样达到这种效果的。
选择典型意象“羌管”和“霜”,“悠悠”写出了羌笛声的绵长、凄清,透露出词人的悲凉之感;一个“满”字,写出了秋霜之浓,描写绵长悠远的羌笛声和满地白霜,渲染出萧瑟、肃杀的气氛,蕴含着词人的思乡之情。
70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原文 鉴赏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炼字:“狂”字贯穿全篇,统领全词,奠定了全词纵情、豪迈的感情基调。“卷平冈”,极言行走之快,可见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修辞:借用“孙权射虎”的典故,词人以孙权自比,表示勇武可用。
原文 鉴赏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修辞:“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化用“冯唐出使”的典故,词人以魏尚自喻,含蓄地表现了企望重新受到朝廷重用,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拉开弓”比作“满月”,“射天狼”喻指打败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表达了词人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原文 鉴赏
【主旨】本词通过密州出猎时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突出词人的英勇、豪放,并借历史典故委婉地表达词人期望重新得到朝廷重用以及驰骋疆场、杀敌报国、为国效力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情怀。 1.“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和“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同是表达爱国之志,但运用的表现手法不一样,前者运用______,后者运用_____。
2.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所展现的画面。此句表现了怎样的画面特点?怎样的人物特点?
示例: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带着上千骑的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表现了太守出猎的壮观、威武雄壮的场面。表现了人物气宇轩昂、精神抖擞、威风凛凛的特点。
典故
想象
71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原文 鉴赏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炼字:“秋”字点明季节,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修辞:运用了刘备与的卢马的典故以及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绘了惊险刺激的战斗场面,同时借此表达词人想和
刘备一样收复中原、统一祖国大业的雄心壮志。
原文 鉴赏
【主旨】本词虚实结合,追忆了梦境中雄壮豪迈的军旅生活,描述了紧张刺激的战斗场面,抒发了词人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和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抑郁愤慨之情。 1.“沙场秋点兵”中“秋”字有什么作用?
“秋”交代了点兵的时间,又渲染了点兵时肃杀、悲凉的气氛。
2.诗多偶句,词则有奇句。以奇句作结往往能起到一种突出点化的作用。请赏析这首词的最后一句。
结语只有五个字“可怜白发生”,一方面表明了前面所描述的年轻时的经历对于现在来说只是一种追忆;另一方面,词人感慨自己年事已高,壮志未遂。现实与上文的梦境形成鲜明对照,变雄壮为悲壮,充满了词人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
72 满江红(秋瑾)
原文 鉴赏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炼字:“又”字体现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拭”字写秋色澄明,十分传神。
修辞:用典。“四面歌残终破楚”一句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喻指国破,写出国家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表达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原文 鉴赏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炼字: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词人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
修辞:用典。“青衫湿”借用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典故,寄寓颇深,词人泪湿青衫,表达了知音难遇的情怀,也充满了没能冲出家庭、走向社会、参与革命斗争的忧郁和感慨。
原文 鉴赏
【主旨】本词反映了词人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表现了词人开阔的胸怀。 1.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所展现的画面。
示例:天高气爽,篱笆下菊花盛开,一地金黄;秋风拂来,暗香盈袖,秋天的容颜像擦拭过一般明净。
2.简要赏析“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引用白居易《琵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典故,抒发了词人走向革命前夕的苦闷、知音难觅的悲伤、对自己前途的担忧。
73 定风波(苏轼)
原文 鉴赏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内容:词前小序交代时间、地点,词人当时被贬到黄州,偕友人出游,面对突然遇雨,众人有不同的表现,交代了作词的缘由。
原文 鉴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修辞:“谁怕”运用反问,将词人不但超然,更见傲然之态表现出来。“一蓑烟雨”实际上说词人全身都在风吹雨打之中,象征人生的风雨、政治的风雨。而“任平生”是说一生任凭风吹雨打,而始终那样从容、镇定、达观。最后一句是苏轼一生生活的写照。
原文 鉴赏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手法:“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和“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前后呼应。通过这种写法,进一步凸显了词人自己的胸襟、志向和人生态度,词人独立的人格和追求精神自由的个性就表现得更加鲜明了。
【主旨】词人以风趣幽默的笔调,写出途中遇雨的所感所思,表现了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1.古人评苏轼这首词时说:“此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且能道眼前景,以曲笔直写胸臆。”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词人是如何“任天而动”的。
“任天而动”即自然景物引发、牵动人的主观情感。这首词表面写道中遇雨,雨过天晴遂又感春风,又见阳光;实指人生亦会遭遇突如其来的风雨,如政治生活的风浪,而这一切终会过去,不要把它们放在心上。这便是词人的“以曲笔直写胸臆”。
2.比较“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和“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谈谈本词词人的形象特点。
“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不畏严寒,不惧官场黑暗,傲然独立,突出的是孤傲;“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体现出的是淡泊;而“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面对挫折打击,能自我解脱,显示出的是旷达。
74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陈与义)
原文 鉴赏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内容:上片追忆洛中旧游。所忆场面和情景由桥上、桥下、桥边的几幅画面共同组成,但坐中豪英才是画面的重点。
炼字:“疏影”写出午桥的清幽雅致,“杏花”点出游宴的良辰美景是属春夜。
原文 鉴赏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内容:前两句概括了这段时间里国家和个人的急剧变化的情况。“闲登”一句巧妙地将忆中之事与目前的处境联系起来,词人今昔不同的精神状况从中得以再现。最后两句把国家兴亡和人生的感慨都托之于渔唱,进一步表达词人内心寂寞、悲凉的心情。
原文 鉴赏
【主旨】词人以对比的手法,明快的笔调,通过对旧游生活的回忆,抒发了北宋亡国后深沉的感慨和落寞、孤寂的情怀。 1.“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运用了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借杏花疏影、景色幽香的静景和伴着清韵悠远的笛声欢歌到天明的动景,描写了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游乐情形。
2.全词围绕“闲”的心绪,词人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①从洛阳旧游到如今偏寓江南之“闲”,感慨国事的盛衰兴亡;②从昔日与英豪交往到如今此身独在之“闲”,感慨个人知交零落;③从二十多年的转瞬即逝到夜登小阁之“闲”,感慨时光飞逝而功业无成。
动静结合
词人当年在
良辰美景中与朋友一起借着酒兴尽情戏闹
75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
原文 鉴赏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手法、情感:词人借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托物言志,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
原文 鉴赏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手法、情感:运用想象、象征的手法,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树。这一神话传说的运用,更直接、强烈地表现了词人的现实理想与为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更鲜明地揭示了词的主旨。
【主旨】此词将问月的情趣和隐喻融为一体,强烈地表达了词人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地的政治理想和爱国情思。
1.这首词通过________________,强烈地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概括。
此句通过描写自己的行和言,表达了词人因岁月流逝、功业无成而生的愁思与抑郁,更表达了词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与痛苦。
古代的神话传说
词人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
复中原失地的政治理想
76 浣溪沙(纳兰性德)
原文 鉴赏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炼字:“吹断”二字写尽了北国深秋之险恶,“若为情”的发问中表达了词人对到任的迷茫与不安。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内容、手法:运用白描的手法,前两句写晚烟飘过,斜阳返照,那荒凉的营垒,那破败的关城,显得更加萧索,更加寂寥。末句抚今追昔,怀古伤情,由眼前之景联想到对人生、世事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主旨】这首词描绘了深秋远寒、荒烟落日的凄凉之景,抒发了词人奉命出塞的凄惘、惆怅之情。
1.这首词作通过刻画“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边塞之景,将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合二为一,凄凉中透露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今古之悲。
2.这首词下片开头两句的量词“一”“半”极富表现力,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一”“半”两个量词,写出了与丰富、繁多完全相反的萧疏、稀薄之感,映衬塞外的空阔、荒凉。
北风
晚烟
戍垒
斜日
塞外的荒凉
词人内心的悲怆
77 十五从军征(《乐府诗集》)
原文 鉴赏
十五从军征, 八十始得归。 炼字:一个“始”字巧妙地传达出老兵从军多年,思念家乡,盼望与亲人团聚的迫切心情,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凉、悲伤的感彩。
原文 鉴赏
道逢乡里人: “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 松柏冢累累。” 手法、情感:运用语言描写,写老兵在归乡途中与乡里人的对话,表现了老兵对家人的关切,也反映了乡里人见到几十年未归的老兵时的复杂心情。后两句用环境描写,暗示老兵的亲人都已去世的悲惨遭遇。
原文 鉴赏
兔从狗窦入, 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 井上生旅葵。 手法:运用白描的手法,通过近景描写,展现了一幅家园无人打扫而荒凉破败的景象,从侧面表现了老兵从军时间之久和战乱给百姓生活带来的苦难。
原文 鉴赏
舂谷持作饭, 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 不知饴阿谁。 内容:用野谷和野葵做饭,再次表明家园荒芜,没有粮食。“不知饴阿谁”表现了老兵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悲惨境遇,将哀情推向极致。
原文 鉴赏
出门东向看, 泪落沾我衣。 手法:通过动作描写,生动刻画了老兵内心对家人团聚的期盼与最终失望哀伤的心情。
【主旨】这首诗流露出当时兵役制度给普通百姓带来的苦难,以及乱世中人们对战争的厌恶之情。 1.本诗描写了哪些景物?运用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描写了松柏、兔、雉、旅谷、旅葵等景物。通过环境描写渲染了凄凉、悲伤的
心情。
2.试分析这首诗歌通过描写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主题。
全诗通过对一个久别家乡、重归故里的老兵回家时所见情景的描述,表现了他的孤独和凄凉,揭示了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不合理,以及战争给劳动人民带来的
苦难。
77 十五从军征(《乐府诗集》)
原文 鉴赏
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 炼字:“卷”和“折”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北风之猛,“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飞”字勾勒出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画面。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修辞: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春景写冬景,发挥联想,既写出诗人的欣喜之情,又表现了边塞特有奇异风光。
炼字:“忽如”不仅写出了“胡天”的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达出诗人的惊喜、好奇之情。
原文 鉴赏
散入珠帘湿罗幕, 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内容:从正面描写天气寒冷,表现了边塞将士的苦寒生活,反映了战争的艰苦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同时为送别场面渲染了悲凉的气氛。后两句从军旅生活方面写天气的寒冷,属于侧面描写。
原文 鉴赏
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 手法:承上启下,由咏雪过渡到送别,从正面描写天气寒冷。
炼字:“愁”“惨”二字,写出了诗人对友人长途跋涉的担忧之情。
修辞: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勾勒出瑰奇壮丽的沙漠雪景,写出诗人的离愁别绪,也说明前途充满艰辛。
中军置酒饮归客, 胡琴琵琶与羌笛。 手法:用“胡琴”“琵琶”“羌笛”等具有西域特色的乐器给军中宴饮增添了几分苍凉悲壮的豪气,渲染了送别的隆重场景。
原文 鉴赏
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炼字:“掣”字真实地表现了红旗被冻住,北风扯着也不飘动的情状。
手法:运用象征手法,写边塞的奇寒和红旗在风中坚强挺立的画面,象征边塞将士不屈的斗志,写出了诗人心中奔涌的豪情。
轮台东门送君去, 去时雪满天山路。 情感:前句表现诗人依依难舍的感情,后句从高山雪滑、路途艰险,写出诗人对归客的关怀。
原文 鉴赏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炼字、手法:运用留白手法,引发读者的思考。“空”字写出了边塞空旷、苍凉之景,表明处境恶劣,人迹罕至,表现诗人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的心情。
【主旨】本诗以西北边塞的奇寒雪景为背景,以咏雪为主线,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意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1.这首诗是____代诗人岑参的作品。此诗描写了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抒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表现_____________,却充满奇思异想,并不令人感到伤感。
2.说说你对这首诗题目的理解。
交代了诗的体裁——是歌行体,是送别诗;点明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大雪中送别好友武判官;点出了送别的背景——下雪天。
唐
塞外送别、雪中送客
离愁和乡思
79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原文 鉴赏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手法:上片借景抒情,落笔眼前遐思,词人登楼远望,想到中原沦陷的故土,思接千载,慨叹历史兴亡之事远逝难追,感情沉郁悲怆。
原文 鉴赏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修辞:采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引用曹操的话,颂扬孙权的雄才大略、不畏强敌,流露出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之气的南宋朝廷的讽刺,表达了词人的爱国情怀。
【主旨】本词词人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饱含着词人爱国、卫国的强烈感情。
1.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通过一问一答,反映了词人登临远望,由眼前美景而引发的家国之思,表达了对金兵占领的广大中原地区的怀念。
2.叠词能够突出意象的情态,如《诗经》里“蒹葭苍苍”“关关雎鸠”“青青子衿”等。请结合词作,从韵律、内容上谈谈你对“悠悠”或“滚滚”的理解。
示例:“悠悠”,在音韵上,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律美,又与下文“滚滚”相和;内容上,兼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和词人思绪之无穷。
80 过零丁洋(文天祥)
原文 鉴赏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内容:此句自叙生平,思今忆昔。一说个人出处,二说国家危亡,两件大事。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修辞、情感:运用对偶、比喻的修辞手法,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飘絮,诗人一生坎坷如同风雨中浮萍,将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和对自己坎坷命运的悲叹。
原文 鉴赏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修辞:用双关、对偶的修辞手法,巧妙设计了地名与心情的双关,渲染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手法: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
情感:表现出诗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
【主旨】诗人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达了忠贞为国、视死如归的决心以及崇高的民族气节。
1.首联写了文天祥的一生所经历的两件大事,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前句写诗人因科举考试走入仕途;后句写诗人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抗元。
2.请对颔联作简要的赏析。
这两句诗用工整的对偶和生动形象的比喻,将危亡的国势比作风中柳絮,将坎坷的身世比作雨中浮萍,把国家的破败与个人的不幸联结起来,形象地展现了当时风雨飘摇的政治形势。
81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原文 鉴赏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炼字:“聚”和“怒”写出了山河的动态与灵性,将山的雄伟与水的奔腾之势勾勒出来,有力地烘托了作者吊古伤今的悲愤伤感之情。
手法:面对昔日帝都的遗址,作者展开充分的想象,突出了历史的变迁。
原文 鉴赏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情感:此句是曲眼,升华了整首曲的主题。从对现实场景的描写转入议论抒情,作者通过对历史清醒的认识,对老百姓的疾苦感到无比愤慨和深切同情。
【主旨】作者抚今追昔,从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想到人民的苦难,一针见血地指出封建统治阶级与人民的对立,表达了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 1.曲中“踌躇”一词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踌躇”生动地写出了作者此时内心的不平静,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历代王朝兴亡的感慨,以及对动乱中遭受苦难的人民的同情。
2.作者在这首曲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广大人民苦难生活的同情;对统治者热衷争权夺利不顾百姓死活的批判;对历史兴亡变迁的感慨。
82 南安军(文天祥)
原文 鉴赏
梅花南北路, 风雨湿征衣。 内容:点明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
手法:写梅花不是实景,而是因梅岭而说到梅花,借以和“风雨”对照,初步显示了行程中心情的沉重。
出岭同谁出? 归乡如此归! 炼字:两“出”字和两“归”字的重复对照,使得声情激荡
起来。
情感:抒发了本次行程中的悲苦心情。
原文 鉴赏
山河千古在, 城郭一时非。 手法:将山河依旧与城郭易主进行对比,表达了诗人的亡国之痛。
饿死真吾志, 梦中行采薇。 修辞:引用伯夷、叔齐的典故,表明诗人宁愿绝食饿死在家乡,也不与元军合作的决心。
【主旨】诗人以高亢的诗篇,表现出自己强烈的爱国情感,显示出民族正气。 1.诗歌颈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对比。将祖国山河依旧与城郭已面目全非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的亡国之痛。
2.诗歌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诗人至死不渝、以死明志、保持爱国的节操, 以及誓死报国的决心。
83 别云间(夏完淳)
原文 鉴赏
三年羁旅客, 今日又南冠。 炼字:“又”字,无限感慨,突出了诗人壮志未酬的悲伤。
修辞:此处用“南冠”这一典故,除了表示诗人的囚犯身份之外,还暗示即使在被押的险恶处境下,也不忘故国的爱国隐衷。
无限山河泪, 谁言天地宽。 修辞:“谁言天地宽”使用反问的手法,更可激发所有抗清义士的共鸣。
已知泉路近, 欲别故乡难。 情感:流露出对故乡、亲人的依恋不舍之情,感情极为沉痛、悲壮。
原文 鉴赏
毅魄归来日, 灵旗空际看。 修辞:“毅魄”系用屈原《国殇》中的“魂魄毅兮为鬼雄”的典故,说明诗人自己为国捐躯的爱国精神,用典恰当,含义丰富。
情感:诗人至死不忘抗清,这种崇高的民族气节和不屈的斗争精神,实在令人钦佩不已。
【主旨】全诗表达的不是对生命苦短的感慨,而是对山河沦丧的极度悲愤,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1.颔联写出的悲痛的心情包含哪些方面?
颔联写出的悲痛心情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哀个人不幸,二是悲国事不可收拾。
2.这首诗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写作背景相同,都是诗人在被押解途中所作,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同:都包含着诗人对山河破碎的满腔悲愤、对救亡图存大业未就的遗憾和强烈的爱国之情、视死如归的精神。异:《别云间》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84 山坡羊·骊山怀古(张养浩)
原文 鉴赏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内容:回顾骊山的历史,用“今何处”一个问句,强调了对从古到今历史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的感慨,并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文“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原文 鉴赏
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内容:“都变做了土”,是对封建王朝的一种诅咒,更是对封建王朝社会历史的规律性的概括。
【主旨】批判了封建统治者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残酷厮杀焚烧及夺得政权后大兴土木的奢侈无度,表明了一位封建文人对历史兴亡的感叹。 1.这首小令的前六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示例:当年骊山上供帝王们寻欢作乐的华清池和规模宏大的阿房宫一样,已经荡然无存。眼下只见弯曲的河流、萧疏的衰草以及那莽苍的林木。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争权夺利、骄奢淫逸行径的愤慨之情。
85 朝天子·咏喇叭(王磐)
原文 鉴赏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 修辞:借喇叭、唢呐写宦官集团小人得志,气焰十分嚣张的情状,生动传神。句中的“小”和“大”互为反衬,给人的印象极其鲜明,是对宦官的嘲讽和蔑视。
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 内容:这充满嘲讽意味的句子,尖锐地指出阉宦在官船上设喇叭,是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价,向人民示威,用以掩盖其内心的恐惧。
原文 鉴赏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 修辞:使用互文的修辞手法,即军民听了喇叭都又愁又怕,是写统治集团在精神上给军民造成的巨大压力和痛苦。又用对偶句式加强它,成功地从侧面反映了太监对劳动人民压迫和剥削的程度。
原文 鉴赏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情感:分析了宦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讽刺了宦官在运河沿岸装腔作势、鱼肉百姓的罪恶行径,传达出人民对宦官的愤恨。
【主旨】表面上引用喇叭和唢呐,实际上借物抒怀,讽刺和揭露了明代宦官狐假虎威、残害百姓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人民的痛恨情绪。 1.这首散曲表面写的是喇叭和唢呐,实际上处处写的都是宦官,“曲小”“腔大”“水尽鹅飞”各比喻什么?
“曲小”比喻宦官的地位低下,“腔大”比喻他们的仗势欺人,“水尽鹅飞”则形容他们把百姓欺压得倾家荡产。
2.《朝天子·咏喇叭》借物咏怀,讽刺和揭露了什么现象?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讽刺和揭露了明代宦官大摆威风、残害百姓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人民对其的痛恨情绪。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2_1教材85首古诗词梳理及训练
69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原文 鉴赏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炼字:“塞下”二字点明地域是边塞,“秋”字点明季节是秋季,“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风景的不同,“闭”字点明边塞战事吃紧、戒备森严。 修辞:秋季北雁南飞,传说至湖南衡阳城南的回雁峰而止。此处运用典故,以南归大雁的径去不留,反衬边塞的荒凉以及戍边将士无法回家的凄苦。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将军白发征夫泪。 修辞:运用典故,正面揭示了词人和征人们的矛盾心理,即欲建功立业又思念家乡的复杂情感。 手法、情感:“一杯”与“万里”对比强烈,表明了将士们思念家乡却又坚定地驻守边疆的悲壮豪情;“羌管悠悠霜满地”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加重了征人的愁思;“将军白发征夫泪”采用互文的手法,抒发了戍边将士强烈的思乡情怀和渴望建功立业的愿望,也含蓄地表达了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主旨】这首词上片写塞下秋景,景中有情;下片抒发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情中有景。表现了边关将士的爱国和思乡之情,也表达了词人惆怅、伤感、自勉、悲慨等情感。
1.有些同学在默写时会把“衡阳雁去无留意”中的“雁”写成“燕”,请你向他们解释为什么这里用“雁”字。
北雁南飞是塞外秋天特有的景象,用“雁”更符合地域和时令特点。大雁是边塞诗中的常见意象,寄寓着思乡之情,用“雁”更能传达出词人的情感。
2.“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蕴含着词人浓浓的情感,请简要分析它是怎样达到这种效果的。
选择典型意象“羌管”和“霜”,“悠悠”写出了羌笛声的绵长、凄清,透露出词人的悲凉之感;一个“满”字,写出了秋霜之浓,描写绵长悠远的羌笛声和满地白霜,渲染出萧瑟、肃杀的气氛,蕴含着词人的思乡之情。
70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原文 鉴赏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苍,锦帽貂,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炼字:“狂”字贯穿全篇,统领全词,奠定了全词纵情、豪迈的感情基调。“卷平冈”,极言行走之快,可见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修辞:借用“孙权射虎”的典故,词人以孙权自比,表示勇武可用。
酒酣胸胆尚开张。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修辞:“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化用“冯唐出使”的典故,词人以魏尚自喻,含蓄地表现了企望重新受到朝廷重用,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拉开弓”比作“满月”,“射天狼”喻指打败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表达了词人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主旨】本词通过密州出猎时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突出词人的英勇、豪放,并借历史典故委婉地表达词人期望重新得到朝廷重用以及驰骋疆场、杀敌报国、为国效力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情怀。
1.“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和“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同是表达爱国之志,但运用的表现手法不一样,前者运用 典故 ,后者运用 想象 。
2.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所展现的画面。此句表现了怎样的画面特点?怎样的人物特点?
示例: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带着上千骑的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表现了太守出猎的壮观、威武雄壮的场面。表现了人物气宇轩昂、精神抖擞、威风凛凛的特点。
71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原文 鉴赏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炼字:“秋”字点明季节,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修辞:运用了刘备与的卢马的典故以及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绘了惊险刺激的战斗场面,同时借此表达词人想和刘备一样收复中原、统一祖国大业的雄心壮志。
【主旨】本词虚实结合,追忆了梦境中雄壮豪迈的军旅生活,描述了紧张刺激的战斗场面,抒发了词人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和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抑郁愤慨之情。
1.“沙场秋点兵”中“秋”字有什么作用?
“秋”交代了点兵的时间,又渲染了点兵时肃杀、悲凉的气氛。
2.诗多偶句,词则有奇句。以奇句作结往往能起到一种突出点化的作用。请赏析这首词的最后一句。
结语只有五个字“可怜白发生”,一方面表明了前面所描述的年轻时的经历对于现在来说只是一种追忆;另一方面,词人感慨自己年事已高,壮志未遂。现实与上文的梦境形成鲜明对照,变雄壮为悲壮,充满了词人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
72 满江红(秋瑾)
原文 鉴赏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眉,未屑! 炼字:“又”字体现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拭”字写秋色澄明,十分传神。 修辞:用典。“四面歌残终破楚”一句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喻指国破,写出国家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表达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炼字: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词人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 修辞:用典。“青衫湿”借用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典故,寄寓颇深,词人泪湿青衫,表达了知音难遇的情怀,也充满了没能冲出家庭、走向社会、参与革命斗争的忧郁和感慨。
【主旨】本词反映了词人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表现了词人开阔的胸怀。
1.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所展现的画面。
示例:天高气爽,篱笆下菊花盛开,一地金黄;秋风拂来,暗香盈袖,秋天的容颜像擦拭过一般明净。
2.简要赏析“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引用白居易《琵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典故,抒发了词人走向革命前夕的苦闷、知音难觅的悲伤、对自己前途的担忧。
73 定风波(苏轼)
原文 鉴赏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内容:词前小序交代时间、地点,词人当时被贬到黄州,偕友人出游,面对突然遇雨,众人有不同的表现,交代了作词的缘由。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修辞:“谁怕”运用反问,将词人不但超然,更见傲然之态表现出来。“一蓑烟雨”实际上说词人全身都在风吹雨打之中,象征人生的风雨、政治的风雨。而“任平生”是说一生任凭风吹雨打,而始终那样从容、镇定、达观。最后一句是苏轼一生生活的写照。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手法:“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和“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前后呼应。通过这种写法,进一步凸显了词人自己的胸襟、志向和人生态度,词人独立的人格和追求精神自由的个性就表现得更加鲜明了。
【主旨】词人以风趣幽默的笔调,写出途中遇雨的所感所思,表现了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1.古人评苏轼这首词时说:“此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且能道眼前景,以曲笔直写胸臆。”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词人是如何“任天而动”的。
“任天而动”即自然景物引发、牵动人的主观情感。这首词表面写道中遇雨,雨过天晴遂又感春风,又见阳光;实指人生亦会遭遇突如其来的风雨,如政治生活的风浪,而这一切终会过去,不要把它们放在心上。这便是词人的“以曲笔直写胸臆”。
2.比较“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和“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谈谈本词词人的形象特点。
“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不畏严寒,不惧官场黑暗,傲然独立,突出的是孤傲;“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体现出的是淡泊;而“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面对挫折打击,能自我解脱,显示出的是旷达。
74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陈与义)
原文 鉴赏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内容:上片追忆洛中旧游。所忆场面和情景由桥上、桥下、桥边的几幅画面共同组成,但坐中豪英才是画面的重点。 炼字:“疏影”写出午桥的清幽雅致,“杏花”点出游宴的良辰美景是属春夜。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内容:前两句概括了这段时间里国家和个人的急剧变化的情况。“闲登”一句巧妙地将忆中之事与目前的处境联系起来,词人今昔不同的精神状况从中得以再现。最后两句把国家兴亡和人生的感慨都托之于渔唱,进一步表达词人内心寂寞、悲凉的心情。
【主旨】词人以对比的手法,明快的笔调,通过对旧游生活的回忆,抒发了北宋亡国后深沉的感慨和落寞、孤寂的情怀。
1.“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运用了 动静结合 的表现手法,借杏花疏影、景色幽香的静景和伴着清韵悠远的笛声欢歌到天明的动景,描写了 词人当年在良辰美景中与朋友一起借着酒兴尽情戏闹 的游乐情形。
2.全词围绕“闲”的心绪,词人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①从洛阳旧游到如今偏寓江南之“闲”,感慨国事的盛衰兴亡;②从昔日与英豪交往到如今此身独在之“闲”,感慨个人知交零落;③从二十多年的转瞬即逝到夜登小阁之“闲”,感慨时光飞逝而功业无成。
75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
原文 鉴赏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手法、情感:词人借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托物言志,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去桂,人道是,清光更多。 手法、情感:运用想象、象征的手法,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树。这一神话传说的运用,更直接、强烈地表现了词人的现实理想与为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更鲜明地揭示了词的主旨。
【主旨】此词将问月的情趣和隐喻融为一体,强烈地表达了词人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地的政治理想和爱国情思。
1.这首词通过 古代的神话传说 ,强烈地表达了 词人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地的政治理想 。
2.“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概括。
此句通过描写自己的行和言,表达了词人因岁月流逝、功业无成而生的愁思与抑郁,更表达了词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与痛苦。
76 浣溪沙(纳兰性德)
原文 鉴赏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炼字:“吹断”二字写尽了北国深秋之险恶,“若为情”的发问中表达了词人对到任的迷茫与不安。
一抹晚烟荒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内容、手法:运用白描的手法,前两句写晚烟飘过,斜阳返照,那荒凉的营垒,那破败的关城,显得更加萧索,更加寂寥。末句抚今追昔,怀古伤情,由眼前之景联想到对人生、世事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主旨】这首词描绘了深秋远寒、荒烟落日的凄凉之景,抒发了词人奉命出塞的凄惘、惆怅之情。
1.这首词作通过刻画“ 北风 ”“ 晚烟 ”“ 戍垒 ”“ 斜日 ”等边塞之景,将 塞外的荒凉 和 词人内心的悲怆 合二为一,凄凉中透露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今古之悲。
2.这首词下片开头两句的量词“一”“半”极富表现力,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一”“半”两个量词,写出了与丰富、繁多完全相反的萧疏、稀薄之感,映衬塞外的空阔、荒凉。
77 十五从军征(《乐府诗集》)
原文 鉴赏
十五从军征, 八十始得归。 炼字:一个“始”字巧妙地传达出老兵从军多年,思念家乡,盼望与亲人团聚的迫切心情,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凉、悲伤的感彩。
道逢乡里人: “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 松柏累累。” 手法、情感:运用语言描写,写老兵在归乡途中与乡里人的对话,表现了老兵对家人的关切,也反映了乡里人见到几十年未归的老兵时的复杂心情。后两句用环境描写,暗示老兵的亲人都已去世的悲惨遭遇。
兔从狗入, 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 井上生旅葵。 手法:运用白描的手法,通过近景描写,展现了一幅家园无人打扫而荒凉破败的景象,从侧面表现了老兵从军时间之久和战乱给百姓生活带来的苦难。
舂谷持作饭, 采持作。 饭一时熟, 不知阿谁。 内容:用野谷和野葵做饭,再次表明家园荒芜,没有粮食。“不知饴阿谁”表现了老兵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悲惨境遇,将哀情推向极致。
出门东向看, 泪落沾我衣。 手法:通过动作描写,生动刻画了老兵内心对家人团聚的期盼与最终失望哀伤的心情。
【主旨】这首诗流露出当时兵役制度给普通百姓带来的苦难,以及乱世中人们对战争的厌恶之情。
1.本诗描写了哪些景物?运用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描写了松柏、兔、雉、旅谷、旅葵等景物。通过环境描写渲染了凄凉、悲伤的心情。
2.试分析这首诗歌通过描写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主题。
全诗通过对一个久别家乡、重归故里的老兵回家时所见情景的描述,表现了他的孤独和凄凉,揭示了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不合理,以及战争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78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原文 鉴赏
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 炼字:“卷”和“折”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北风之猛,“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飞”字勾勒出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画面。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修辞: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春景写冬景,发挥联想,既写出诗人的欣喜之情,又表现了边塞特有奇异风光。 炼字:“忽如”不仅写出了“胡天”的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达出诗人的惊喜、好奇之情。
散入珠帘湿罗幕, 不暖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内容:从正面描写天气寒冷,表现了边塞将士的苦寒生活,反映了战争的艰苦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同时为送别场面渲染了悲凉的气氛。后两句从军旅生活方面写天气的寒冷,属于侧面描写。
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 手法:承上启下,由咏雪过渡到送别,从正面描写天气寒冷。 炼字:“愁”“惨”二字,写出了诗人对友人长途跋涉的担忧之情。 修辞: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勾勒出瑰奇壮丽的沙漠雪景,写出诗人的离愁别绪,也说明前途充满艰辛。
中军置酒饮归客, 胡琴与羌笛。 手法:用“胡琴”“琵琶”“羌笛”等具有西域特色的乐器给军中宴饮增添了几分苍凉悲壮的豪气,渲染了送别的隆重场景。
纷纷雪下辕门, 风红旗冻不翻。 炼字:“掣”字真实地表现了红旗被冻住,北风扯着也不飘动的情状。 手法:运用象征手法,写边塞的奇寒和红旗在风中坚强挺立的画面,象征边塞将士不屈的斗志,写出了诗人心中奔涌的豪情。
轮台东门送君去, 去时雪满天山路。 情感:前句表现诗人依依难舍的感情,后句从高山雪滑、路途艰险,写出诗人对归客的关怀。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炼字、手法:运用留白手法,引发读者的思考。“空”字写出了边塞空旷、苍凉之景,表明处境恶劣,人迹罕至,表现诗人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的心情。
【主旨】本诗以西北边塞的奇寒雪景为背景,以咏雪为主线,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意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1.这首诗是 唐 代诗人岑参的作品。此诗描写了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抒写了 塞外送别、雪中送客 之情,表现 离愁和乡思 ,却充满奇思异想,并不令人感到伤感。
2.说说你对这首诗题目的理解。
交代了诗的体裁——是歌行体,是送别诗;点明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大雪中送别好友武判官;点出了送别的背景——下雪天。
79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原文 鉴赏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不尽长江滚滚流。 手法:上片借景抒情,落笔眼前遐思,词人登楼远望,想到中原沦陷的故土,思接千载,慨叹历史兴亡之事远逝难追,感情沉郁悲怆。
年少万兜,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修辞:采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引用曹操的话,颂扬孙权的雄才大略、不畏强敌,流露出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之气的南宋朝廷的讽刺,表达了词人的爱国情怀。
【主旨】本词词人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饱含着词人爱国、卫国的强烈感情。
1.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通过一问一答,反映了词人登临远望,由眼前美景而引发的家国之思,表达了对金兵占领的广大中原地区的怀念。
2.叠词能够突出意象的情态,如《诗经》里“蒹葭苍苍”“关关雎鸠”“青青子衿”等。请结合词作,从韵律、内容上谈谈你对“悠悠”或“滚滚”的理解。
示例:“悠悠”,在音韵上,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律美,又与下文“滚滚”相和;内容上,兼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和词人思绪之无穷。
80 过零丁洋(文天祥)
原文 鉴赏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落四周星。 内容:此句自叙生平,思今忆昔。一说个人出处,二说国家危亡,两件大事。
山河破碎风飘, 身世浮沉雨打萍。 修辞、情感:运用对偶、比喻的修辞手法,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飘絮,诗人一生坎坷如同风雨中浮萍,将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和对自己坎坷命运的悲叹。
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修辞:用双关、对偶的修辞手法,巧妙设计了地名与心情的双关,渲染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手法: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 情感:表现出诗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
【主旨】诗人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达了忠贞为国、视死如归的决心以及崇高的民族气节。
1.首联写了文天祥的一生所经历的两件大事,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前句写诗人因科举考试走入仕途;后句写诗人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抗元。
2.请对颔联作简要的赏析。
这两句诗用工整的对偶和生动形象的比喻,将危亡的国势比作风中柳絮,将坎坷的身世比作雨中浮萍,把国家的破败与个人的不幸联结起来,形象地展现了当时风雨飘摇的政治形势。
81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原文 鉴赏
峰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关路。望西都,意。伤心秦汉经行处,宫万间都做了土。 炼字:“聚”和“怒”写出了山河的动态与灵性,将山的雄伟与水的奔腾之势勾勒出来,有力地烘托了作者吊古伤今的悲愤伤感之情。 手法:面对昔日帝都的遗址,作者展开充分的想象,突出了历史的变迁。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情感:此句是曲眼,升华了整首曲的主题。从对现实场景的描写转入议论抒情,作者通过对历史清醒的认识,对老百姓的疾苦感到无比愤慨和深切同情。
【主旨】作者抚今追昔,从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想到人民的苦难,一针见血地指出封建统治阶级与人民的对立,表达了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
1.曲中“踌躇”一词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踌躇”生动地写出了作者此时内心的不平静,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历代王朝兴亡的感慨,以及对动乱中遭受苦难的人民的同情。
2.作者在这首曲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广大人民苦难生活的同情;对统治者热衷争权夺利不顾百姓死活的批判;对历史兴亡变迁的感慨。
82 南安军(文天祥)
原文 鉴赏
梅花南北路, 风雨湿征衣。 内容:点明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 手法:写梅花不是实景,而是因梅岭而说到梅花,借以和“风雨”对照,初步显示了行程中心情的沉重。
出岭同谁出? 归乡如此归! 炼字:两“出”字和两“归”字的重复对照,使得声情激荡起来。 情感:抒发了本次行程中的悲苦心情。
山河千古在, 城郭一时非。 手法:将山河依旧与城郭易主进行对比,表达了诗人的亡国之痛。
饿死真吾志, 梦中行采薇。 修辞:引用伯夷、叔齐的典故,表明诗人宁愿绝食饿死在家乡,也不与元军合作的决心。
【主旨】诗人以高亢的诗篇,表现出自己强烈的爱国情感,显示出民族正气。
1.诗歌颈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对比。将祖国山河依旧与城郭已面目全非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的亡国之痛。
2.诗歌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诗人至死不渝、以死明志、保持爱国的节操, 以及誓死报国的决心。
83 别云间(夏完淳)
原文 鉴赏
三年旅客, 今日又南冠。 炼字:“又”字,无限感慨,突出了诗人壮志未酬的悲伤。 修辞:此处用“南冠”这一典故,除了表示诗人的囚犯身份之外,还暗示即使在被押的险恶处境下,也不忘故国的爱国隐衷。
无限山河泪, 谁言天地宽。 修辞:“谁言天地宽”使用反问的手法,更可激发所有抗清义士的共鸣。
已知泉路近, 欲别故乡难。 情感:流露出对故乡、亲人的依恋不舍之情,感情极为沉痛、悲壮。
毅归来日, 灵旗空际看。 修辞:“毅魄”系用屈原《国殇》中的“魂魄毅兮为鬼雄”的典故,说明诗人自己为国捐躯的爱国精神,用典恰当,含义丰富。 情感:诗人至死不忘抗清,这种崇高的民族气节和不屈的斗争精神,实在令人钦佩不已。
【主旨】全诗表达的不是对生命苦短的感慨,而是对山河沦丧的极度悲愤,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1.颔联写出的悲痛的心情包含哪些方面?
颔联写出的悲痛心情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哀个人不幸,二是悲国事不可收拾。
2.这首诗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写作背景相同,都是诗人在被押解途中所作,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同:都包含着诗人对山河破碎的满腔悲愤、对救亡图存大业未就的遗憾和强烈的爱国之情、视死如归的精神。异:《别云间》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84 山坡羊·骊山怀古(张养浩)
原文 鉴赏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内容:回顾骊山的历史,用“今何处”一个问句,强调了对从古到今历史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的感慨,并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文“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内容:“都变做了土”,是对封建王朝的一种诅咒,更是对封建王朝社会历史的规律性的概括。
【主旨】批判了封建统治者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残酷厮杀焚烧及夺得政权后大兴土木的奢侈无度,表明了一位封建文人对历史兴亡的感叹。
1.这首小令的前六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示例:当年骊山上供帝王们寻欢作乐的华清池和规模宏大的阿房宫一样,已经荡然无存。眼下只见弯曲的河流、萧疏的衰草以及那莽苍的林木。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争权夺利、骄奢淫逸行径的愤慨之情。
85 朝天子·咏喇叭(王磐)
原文 鉴赏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 修辞:借喇叭、唢呐写宦官集团小人得志,气焰十分嚣张的情状,生动传神。句中的“小”和“大”互为反衬,给人的印象极其鲜明,是对宦官的嘲讽和蔑视。
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 内容:这充满嘲讽意味的句子,尖锐地指出阉宦在官船上设喇叭,是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价,向人民示威,用以掩盖其内心的恐惧。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 修辞:使用互文的修辞手法,即军民听了喇叭都又愁又怕,是写统治集团在精神上给军民造成的巨大压力和痛苦。又用对偶句式加强它,成功地从侧面反映了太监对劳动人民压迫和剥削的程度。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情感:分析了宦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讽刺了宦官在运河沿岸装腔作势、鱼肉百姓的罪恶行径,传达出人民对宦官的愤恨。
【主旨】表面上引用喇叭和唢呐,实际上借物抒怀,讽刺和揭露了明代宦官狐假虎威、残害百姓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人民的痛恨情绪。
1.这首散曲表面写的是喇叭和唢呐,实际上处处写的都是宦官,“曲小”“腔大”“水尽鹅飞”各比喻什么?
“曲小”比喻宦官的地位低下,“腔大”比喻他们的仗势欺人,“水尽鹅飞”则形容他们把百姓欺压得倾家荡产。
2.《朝天子·咏喇叭》借物咏怀,讽刺和揭露了什么现象?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讽刺和揭露了明代宦官大摆威风、残害百姓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人民对其的痛恨情绪。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