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人类虽然走到了物种的最顶端,
但病毒更早是地球的主人,比人类的存在更古老。
我们不知道它因何而来,也不知道它为何而去。
——纪录片《非典十年祭》
我们以往认为,人类就是历史的绝对主角,但其实我们往往忽略了,其他物种对历史的影响,有时候来得更大,甚至会左右我们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
——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新课导入
第14课 人类与病魔的斗争史——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课标要求:(1)知道古代历史上疫病的流行与影响;
(2)了解中医药的主要成就和西医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过程。
一、历史上的疫病
一、历史上的疫病
材料1:疫者,民皆病也。 —— 许慎《说文解字》
材料2:瘟之至也,非江海鳞甲之类而不生。疫之至也,非虫兽毛羽而不存。——《上经·尚时》
材料3: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 ——明·吴有性《温疫论》
【思考】影响古代疾病爆发的因素
疾病
人口流动
地理气候
战争因素
落后习俗
灾荒
含义:由细菌、病毒等强烈致病性微生物感染人体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天花
鼠疫
黄热病
斑疹伤寒
西班牙流感
“疫病”≠“疾病”
特点: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时间长、危害大
医疗技术落后
一、历史上的疫病
(一)表现:人类饱受折磨的疫病
1.天花
(1)古埃及时期:天花席卷尼罗河沿岸,法老拉美西斯五世罹患天花。
(2)18世纪时:欧洲天花肆虐,多位君主死于天花,彼得二世、路易十五等。
(3)中国清朝:康熙皇帝得过天花。被天花传染的普通百姓不计其数。
拉美西斯五世木乃伊天花瘢痕
材料1:并散发出不自然的恶臭,伴随呕吐和腹泻而来的是可怕的干渴,这时患病者的身体疼痛发炎并转成溃烂,无法入睡或忍受床榻的触碰......甚至狗也死于此病,吃了人尸体的乌鸦和大雕也死了。
——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史》
材料2:顺治十四个儿女中,四个皇子、五个皇女都死于天花,第三子玄烨得过天花,获得免疫力,被立为皇位继承人,是为康熙皇帝。
——整理自《清史稿》
◎康熙帝
一、历史上的疫病
(一)表现:人类饱受折磨的疫病
2.鼠疫
(1)古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前期,雅典突然爆发严重鼠疫,死亡军民人数在一半以上,雅典政治的走向明显转变。
(2)6世纪时:地中海沿岸爆发鼠疫,大量人口死亡,造成拜占庭帝国人口锐减一半。
材料1:这场大瘟疫造成雅典近1/4人口死亡,包括伯里克利在内的一大批官员都在这场瘟疫中病死,使得城邦的公共管理出现巨大问题,雅典陷入了无休止、混乱的党派纷争之中,法纪废弛......最后雅典战败,逐渐走向衰落.......无疑,这场瘟疫对雅典的垮台有影响。 ——《疾病改变历史》
材料2:“查士丁尼瘟疫”对查士丁尼统治和当时拜占庭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首先,拜占庭帝国中央集权统治受到直接冲击,进而使以皇帝为中心的专制统治发生动摇。其次,大瘟疫造成拜占庭人口大量损失,进而直接对拜占庭政治稳定造成不利影响。最后,拜占庭民众对帝国长盛不衰和皇帝神圣信念发生动摇。——摘编自陈志强《“查士丁尼瘟疫”影响初探》
雅典大瘟疫:希腊之星的陨落
一、历史上的疫病
(一)表现:人类饱受折磨的疫病
2.鼠疫
(3)14世纪时,欧洲鼠疫大流行,由于患者身上出现众多黑斑,故被称为“黑死病”。黑死病流行了3个世纪,欧洲人口死亡过半,导致劳动力短缺,生产停滞,欧洲许多地区发生严重饥荒。
黑死病时期“鸟嘴服”
材料1: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黑死病表现为淋巴结鼠疫,但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它也会以肺鼠疫和败血症的形式出现。......伴随疾病出现的皮肤变色,即黑斑。
——肯尼思·基普尔《剑桥世界人类疾病史》
材料2:1348年,意大利最美丽的城市——繁华的佛罗伦萨发生了一场可怖的瘟疫。它最初发生在东方,不到几年工夫,死去的人已不计其数;眼看这场瘟疫一处处蔓延开去,后来不幸传播到西方……从三月到六月,城里死了十万人以上。
——薄伽丘:《十日谈》
一、历史上的疫病
(一)表现:人类饱受折磨的疫病
2.鼠疫
(4)明朝末年:中国鼠疫横行,明军、大顺军以及大量民众染病,患病者发烧,脖子肿大,大批患者死亡。
材料:东死鼠,西死鼠,人见死鼠如见虎。鼠死不几日,人死如圻堵。
——清·师道南《鼠死行》
先秦到清中原地区冬季温度变化示意图
“小冰河”时期
一、历史上的疫病
(一)表现:人类饱受折磨的疫病
3.黄热病
17世纪爆发于墨西哥,在美洲、非洲与欧洲国家流行,肆虐两个世纪。
4.斑疹伤寒
5.西班牙流感
20世纪早期,在俄国和波兰大流行,造成数百万人死亡。
1918-1919年的西班牙大流感,曾经造成全世界死亡2000万以上,比一战的死亡人数还多,成为一战提早结束的原因之一,因为各国都已经没有额外的兵力作战。
治疗西班牙流感的战地医院
1937年南美微生物学家马克斯·泰勒发明黄热病疫苗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奖。
从未一败的拿皇在第6次反法联盟战争中失败了,败得非常惨,不是败给兵器或战术,倒在了病毒下。
天花
鼠疫
黄热病
斑疹伤寒
西班牙流感
天花席卷尼罗河沿岸,法老拉美西斯五世罹患天花
欧洲天花肆虐,彼得二世、路易十五等多位君主就死于天花。
康熙皇帝得过天花。被天花传染的普通百姓不计其数。
古埃及时期
18世纪
中国清朝
6世纪
地中海沿岸爆发鼠疫,人口死亡,拜占庭帝国人口锐减一半
14世纪
欧洲鼠疫大流行(黑死病)。黑死病猖獗了3个世纪,欧洲人口死亡过半,导致劳动力短缺,生产停滞,欧洲许多地区严重饥荒。人文主义思想兴起。
17-19世纪
墨西哥爆发,在美洲、非洲与欧洲国家流行,肆虐两个世纪
20世纪早期
俄国和波兰大流行,造成数百万人死亡
1918-1919年
西班牙流感全球大爆发,全世界死亡人口在2000万以上。
一、历史上的疫病
(一)表现:人类饱受折磨的疫病
古希腊
明朝末年
伯罗奔尼撒战争前期,雅典突然爆发严重鼠疫,死亡军民人数在一半以上,雅典政治的走向明显转变。
中国鼠疫横行
历史悠久、多源发生、患者范围广、死亡人数多
一、历史上的疫病
【合作探究】疾病对人类历史造成的深刻影响
材料2:万历年间的华北鼠疫大流行使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陷于停滞,崇祯鼠疫则在风起云涌的起义浪潮中加速了它的传播和扩散。明王朝是在灾荒、民变、鼠疫和清兵的联合作用下灭亡的。
——曹树基《鼠疫流行与华北社会的变迁:1580—1644年》
(2)政治上:导致社会秩序混乱,政局动荡,国家衰落。
(3)经济上:导致劳动力短缺,生产停滞,经济衰退。
材料1:现代人口学家对染病的广大地区的全面估计,1348-1352年,黑死病把欧洲变成了死亡陷阱,欧洲人口8000万中死亡2400万—2500万,即近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人口的大量死亡造成欧洲社会政治秩序的极大混乱。
——张绪山《14世纪欧洲的黑死病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1)直接:导致大量人口死亡
材料3:频繁爆发的瘟疫导致了整个帝国不断出现饥荒和通货膨胀,造成了罗马经济生活的极度混乱,甚至到了崩溃的边缘。罗马帝国时期,在生产技术和资源方面并没有根本性的进步和提高,所以人口的下降就意味着粮食和商品生产的减少。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一、历史上的疫病
【合作探究】疾病对人类历史造成的深刻影响
材料4:“这场瘟疫极大地冲击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使教会失去了精神上的权威,失去了人们的支持。许多人的信仰发生了动摇和变化,人们把目光从对天国的期许中转向了对现世的关注。……一些具有推动意义的新思想得以酝酿和传播,促使中世纪向近现代社会发展。”
——李荷《灾难中的转变:黑死病对欧洲文化的影响》
(4)思想上:导致信仰危机,精神冲击,客观上可能引起新思想的酝酿与传播。
材料5:经历黑死病的洗礼,医疗体系同样受到很大的冲击,开始走向一个全新的方向……医院的药物发生了变化,公共卫生和健康开始发展,这些公共机构报告流行病的情况,负责实施隔离,出现了专门对付瘟疫的医生。
——赵立行《1348年黑死病与理性意识的觉醒》
(5)医学上:客观上推动了医疗与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一、历史上的疫病
(二)斗争:古代和近代对疫病的防治
1.古代
(1)重视公共卫生
①古罗马把修建饮水道、下水道当作重要工程。
②中国古代不少地方官组织人力清理污水、疏通井渠河道;在大灾之后,及时掩埋尸体,发放药物,采取各种方法预防疫病。
汉长安城直城门南门道地下3米处发现的巨型排水涵洞
古罗马公共水道系统
材料:明清时期,传染成为说明疫情传播的主要用语。医生认为兵灾之后,大量死尸产生的疫气导致人们生病。民间助葬组织大量出现,地方士绅和政府出资安葬弃尸以减少疫气。 ——梁其姿《“传染”概念的历史演变》
一、历史上的疫病
(二)斗争:古代和近代对疫病的防治
1.古代
(2)探索防治方法
①东晋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记载了青蒿对疟疾的治疗作用。
②中国古人为了防治天花,发明了人痘接种,人痘接种法在明朝中期广泛使用,后来传到欧洲。
人痘接种法
葛洪《肘后备急方》
(3)建立救治机构
①西汉后期,政府对疫病患者进行隔离。
②隋唐时期,寺庙病坊也收治病人。
③古罗马时期的医院也收治疫病患者。
宋代安乐坊
唐代寺庙病坊和养病坊
一、历史上的疫病
(二)斗争:古代和近代对疫病的防治
2.近代医学进步
(1)18世纪晚期,英国医生詹纳发明牛痘接种法,使天花的发病率大大降低
(2)19世纪,细胞与细菌学说发展迅速
(3)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创立的巴氏灭菌法,被广泛应用到医学领域
(4)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明了青霉素,改变了人类对细菌传染束手无策的状态
英国医生琴纳1796年试用牛痘预防天花,获得成功。人类最终消灭天花。
巴斯德创立的巴氏灭菌法及1885年研制出狂犬病疫苗,战胜狂犬病,是他对人类的重大贡献。
弗莱明发现的青霉素
措施 时期 具体实施
重视公 共卫生 古罗马 把修建饮水道、下水道当作重要工程
古中国 组织人力清理污水、疏通井渠河道;在大灾之后,及时掩埋尸体,发放药物 。
探索疫病防治方法 东晋 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记载了青蒿对疟疾的治疗作用。
明代 中国古人为了防治天花,发明了人痘接种。此法在明代中期已经广泛使用,后来传到欧洲。
建立救治机构 西汉后期 政府对疫病患者进行隔离。
隋唐时期
寺庙病坊也收治病人。
古罗马 医院收治疫病患者。
近代医学的进步 18C晚期 英国医生琴纳发明牛痘接种法,使天花的发病率大大降低。
19世纪 生物学家巴斯德创立的巴氏灭菌法,被广泛应用到医学领域。
1928年 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改变了人类对细菌传染束手无策的状态。
一、历史上的疫病
思考点:古人哪些防治疫病的措施值得今天借鉴?
①古代有一定的公共卫生观念。采取了清理污水、
隔离患者以及掩埋尸体等措施,在今天还有借鉴意义。
②依赖中医药探索治疗疫病的方法,对治疗天花、疟疾、
伤寒等疫病形成一定的经验。
③建立专门机构,隔离病人予以救治,符合现代科学。
材料1: 古罗马伴随着对外征战和城市的扩大,曾发生过多次瘟疫。但当时罗马人把瘟疫的发生与神罚联系起来,于是大量修建神庙,定期向神献祭,而医疗和医生都得不到重视。医疗条件的限制使罗马人相信对疫病的预防胜于治疗,他们认为最佳的预防方式是卫生清洁,于是在罗马城修建大量的公共浴场和公共厕所,修建了许多输水和排污管道,成立了水务委员会作为维护城市用水的机构,并催生出与之配套的公共卫生法。 ——《古罗马城输水道、排水道的建设及其对公共卫生的意义》
材料2: 明朝后期疫病发生频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1580年、1639年出现两次延续多年的瘟疫。疫情出现后,明朝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诊治,并散发相关的药剂,向灾民派发小额救济钱物,同时设坛做法事,祈福禳灾。明朝防疫的消极反应在很大程度上受“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影响,认为瘟疫是天神“震怒”的表现,这种观念使人丧失了与疫病积极斗争的意志。崇祯十六年(1643年),北京鼠疫流行,不到7个月时间,就造成了20万人死亡,蔓延势烈,形势惨重。
——据程杨等《中国明清时期疫病时空分布规律的定量研究》
根据材料,概括古罗马和明朝在疫病防治方式上各有何特点?
明政府:政府消极应对;重点在灾后赈济救助;受儒家思想影响,防疫措施迷信色彩浓厚。
古罗马:政府主导;注重疾病预防;注重修建大量公共卫生设施;重神学,轻科学。
一、历史上的疫病
二、锻造:战胜灾疫的锐利武器
中医
西医
对疫病的治疗,有两个殊途同归的治疗手段:
二、锻造:战胜灾疫的锐利武器
二、锻造:战胜灾疫的锐利武器
(一)中医药的成就
1.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
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的《黄帝内经》,总结了先秦、秦汉时期大量的医家经验,以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阐明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是一部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
由《素问》《灵柩》两部分构成,完成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构建
《黄帝内经》书影
材料:《内经》作为中国古代医学文献中最重要的典籍之一,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书中充分反映出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两大特点,对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诊断、治疗、预防、养生等内容,有着比较全面的论述。《内经》的成书,标志着中国医学从经验积累的阶段上升到理论总结的阶段,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不仅如此,《内经》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亦有不可忽略的影响。历史上朝鲜、日本等国都曾把《内经》作为医学教科书,其主要内容曾被译成日、英、德、法等国文字。
——王振国《中外医学史》
二、锻造:战胜灾疫的锐利武器
(一)中医药的成就
2.临床诊断治疗经验丰富
(1)战国时期的扁鹊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进行诊断。
(2)东汉晚期,名医华佗精通外科手术,创制了麻醉药“麻沸散”以及健身方法“五禽戏”。
(3)东汉时期,张仲景提出辩证施治的原则,著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4)唐朝,“药王”孙思邈著成临床百科全书《千金方》。
(5)治疗的方法:针灸、推拿、拔火罐、内服中药等。
二、锻造:战胜灾疫的锐利武器
(一)中医药的成就
3.中药典籍整理
(1)唐朝的《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
(2)明朝李时珍总结千百年来中药学的经验,著成《本草纲目》。这部著作集中药学知识之大成,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
《本草纲目》书影
集明朝以前本草之大成,创立先进的药物分类法
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逐级分类的纲目体系
每药标正名为刚,纲之下列目
《本草纲目》体例的特点有:
详细介绍了每一味药的产地和外形特征,再按气味等说明其功能
体现了从低级到高级的生物进化思想
体例完备,全书框架一目了然
全书内容丰富,涵盖面广,功用全面
二、锻造:战胜灾疫的锐利武器
(一)中医药的成就
4.中医药事业焕发新的生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在中西医结合方针的指导下,中医药的治疗水平取得长足进步。
(2)全国广泛设立中医院与中医院校,掀起学习研究中医的高潮。
(3)中医药工作者不断整理中医典籍,挖掘秘方验方,开发中成药制剂。屠呦呦等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从青蒿中分离出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对人类防治疟疾发挥了巨大作用。
材料:当年我面临研究困境时,又重新温习中医古籍,进一步思考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有关“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截疟记载。这使我联想到提取过程可能需要避免高温,由此改用低沸点溶剂的提取方法
——屠呦呦诺贝尔奖获奖演讲
青蒿素化学元素
时期 人物 成就 意 义
战国
望闻问切
战国至西汉
《黄帝内经》
总结秦汉经验,以阴阳五行解释,阐明人与自然关系,中医基础理论著作
东汉晚期
提出辩证施治原则,奠定中医临床学基础
唐朝
《唐本草》
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
北宋
使用医学教学模型“针灸铜人”
建立在经络学基础上,效果显著,简便经济,受中外欢迎
明朝
《本草纲目》
“东方药学巨典”
清朝
西医传入并逐渐发展
公共卫生事业初步发展起来
新中国成立后
中西结合,中医药焕发新生机
青蒿素
中医诊断的四种基本方法
二、锻造:战胜灾疫的锐利武器
扁鹊
不详
华佗
张仲景
“麻沸散”、“五禽戏”
《伤寒杂病论》
孙思邈
《千金方》
政府
尊称“药王”、临床百科全书
屠呦呦
李时珍
东晋
葛洪
《肘后备急方》
记载了青蒿素对疟疾的治疗作用
二、锻造:战胜灾疫的锐利武器
(二)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1.背景:
近代以来,西医以化学、生物学、物理学等实验科学为依托,借助精密仪器及数据分析,在解剖学、诊断学、药学等方面取得很大成就。
近代科技推动医学发展
17世纪
英国生理学家威廉·哈维著成《心血运动论》,揭示了血液循环的规律。
17-18世纪
荷兰人列文虎克通过手工磨制的显微镜,对肉眼不可见的微生物进行了细致观察。
19世纪
人们将生理与临床结合起来,探索各种药物的功能和作用,创立了实验药理学。
伦勃朗的油画《杜普教授的解剖学课》
二、锻造:战胜灾疫的锐利武器
(二)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2.历程:
(1)明末清初:西医传入中国,但影响有限。
(2)近代以来:
西式医院建立
西医院校建立
引入西方公共卫生措施
①西医凭借其特有的消毒、化验等手段,积极采取措施预防传染病、隔离传染源、治疗感染者、普及公共卫生知识,对人们的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②中国的一些大城市借鉴了西方的公共卫生措施,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初步发展起来
把教学、科研与临床结合在一起,培养了相当数量的西医人才
这些医院分科完备,技术先进。牛痘接种法、麻醉术、放射技术以及其他近代西医成就陆续被引入中国
二、锻造:战胜灾疫的锐利武器
【思考】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西医在近代中国迅速传播的背景与影响?
(二)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材料: 19世纪中叶以后,西医在中国日益广泛而深入地传播开来。许多传教士在华行医、建立医院、开办医学校、翻译医学书籍和出版医学刊物。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开始官派留学生,1872—1875年选派120名幼童赴美留学,其中有5人从事医学工作。明治维新后日本西医发展很快,不少中国留学生在日本间接吸收了西医知识。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些清廷官员和洋务人士(如荣禄、李鸿章等)体验到了西医的功效,就带头或动员富商捐资教会医院,各地受医人数大为增加。20世纪初,中医人士开始自发地学习西医,西医影响逐渐超过了中医。
——摘编自郭剑波《论近代“西医东渐”的途径与反响》
(1)背景:①列强入侵打开中国国门;②西方文明的传入;③洋务运动的兴起;
④受到日本的影响。
(2)影响:
①推动了中国近代医学事业的发展;②促进国人思想解放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③动摇了中医的地位。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