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归去来兮辞并序
两晋无文章,幸独有《归去来辞》一篇耳—— 欧阳修
在1600多年前一位中国的诗人给我们描述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的社会,那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桃花源。他就是陶渊明。陶渊明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可现实的黑暗把他那“大济苍生”的壮志击得粉碎。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陶渊明选择了归隐的道路。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正是作者诀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是他隐士情怀的最好表白。
新课导入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陶渊明及文章背景;了解辞的文体特点; 掌握重要文言知识思维发展与提升:围绕“归”字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及情感思路
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文章语言,品味文章的语言美和画面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陶渊明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理解诗人在看似“归去”的满足自适背后那浓浓的无奈与失落
陶渊明(约365- 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自称“五柳先生”,世称“婧节先生”。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官而去,从此归隐田园。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作者介绍
前期(41岁以前),他渴望进取,“大志济于苍生”,做过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起主导作用的是儒家精神。
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这个时期起主导作用的显然是道家思想。
他的作品有两类题材: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寄托他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另一类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
主要作品:《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分辞》《桃花源诗》等。
后世称誉 :“隐逸诗人之宗” “田园诗派之鼻祖”。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士族家庭,从29岁起因生活所迫开始出仕,做了几任小官,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东晋义熙元年(405),他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令便弃官归田,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并序》,以明心志。《归去来兮辞并序》可以说是他结束仕途生活的宣言书。
写作背景
归去:回去。
来:助词,无义
兮:语气助词,用在古代诗辞赋中,表感叹或者停顿, 相当于现代的“啊”“呀”
辞:是战国后期诗人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也称楚辞。
文题解读
辞是介于散文和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比诗自由,比散文整齐,是战国后期诗人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也称楚辞。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
特点:①篇幅长短不限,句子以四六言为主。四句一节,每一节表达一个完整的句子,读后稍作停顿。
②注重文采,讲究铺排,善于用典。
③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
文体介绍
辞以抒情为主
赋以叙事为主
辞,更接近于诗,重在抒情,形式上尽管后来也有若干变化,但四句一节、每句三拍的格局还是保持了下来。
赋,是有韵的散文,常用关联词,长短句明显增多,内容则以咏物说理为主,写法上讲究铺排,即所谓“以事形为本,以义正为助”。如: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等。
辞和赋的区别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
序言
宾语前置
指孩童
满
凭借
距离
维持生计。前者为动词,后者为名词
营生的本领
害怕
指军阀混战
爱惜人才
恰逢
被
指有了做官的念头
忧虑解除而放松的样子
没有门路
文本解读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
违反自己的意志
回去的心情
依恋的样子
本性
造作勉强
做官
身心都感到痛苦
感叹
顺随
谋生糊口
收拾行装
宾前,役使自己
不久
秋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八月
序言
第一层:
出仕原因
第二层:
辞官原因
第三层:
交代写作的时间和背景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程氏妹丧于武昌
质性自然,
任性随情
序言中交代了哪些信息?
家贫子多、养家无术、亲故劝告、
诸侯惠爱、彭泽不远、公田有利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第一段
芜:田地荒废
胡:同何,为什么
以:让 为:被
形:身体
役:役使,奴役
奚:何,为什么
惆怅:失意的样子
悟:领悟,认识到
来者:未来
谏:挽回
追:补救
实:确实
迷途:指出来做官
觉:觉悟
今是:今日的归隐是对的
非:错误
遥遥:漂流摇荡的样子
飏:船缓缓前进
征夫:行人
恨:遗憾;恨
熹微:光线微弱
回家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既然自己让心灵被形体所役使,为什么如此失意而独自伤悲?我悔悟过去的错误无法挽回,但在未来的岁月中还可以补救。确实我走入迷途大概还不算远,已觉悟到现在回家为正确的而过去做官是错误的。 船在水面上轻快地飘荡着前进,微风吹拂着我的衣裳。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只遗憾晨光微弱,天还不亮。
开门见山,直抒胸臆,既有对自己久滞官场导致田园荒芜的自责,表达了自己归田之志的坚决。抒发了自己当初为了谋生而出仕的痛苦。
精读首段
开篇连用两个反问句,有何作用?
从本段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自责
自悔
自醒
自我宽慰
保洁守志的倔强以及对官场的厌恶
归途的欢快与急切
归去之因
logo
第二节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瞻:本义:向远处或向高处看:高瞻远瞩。
衡宇:简陋的房子。“衡”同“横”
载 … 载:又…又
就:接近
引:举起
眄miǎn:斜视,本文指随意看
怡:使愉快:怡情养性
审:明白,知道
策:拄着
岫:峰峦
景:本义,日光
倚着南窗寄托我傲世的情怀,深知这简陋狭小的小屋反而容易使我心安。每天在园中游玩趣味无穷,小园虽然有门却经常关闭着。拄着拐杖,走走歇歇,时时抬头向着远方眺望。云气自然而然地冒出山峰,小鸟飞倦了也知道飞回巢中;阳光暗淡,太阳即将落山,我手扶着孤松,徘徊流连,不忍离去。
到家后诗人享受了有哪些田园乐趣?
亲情之乐: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饮酒之乐: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
赏菊之乐:松菊犹存
游园之乐: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诗人为什么两次提到松菊,有何意义?
“松菊”在中国古代文人笔下常常是高洁、脱俗、正直的象征。
诗人将松树的傲岸不群、挺拔向上,菊花的素雅淡泊,与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自然联系起来,象征自己坚贞、不同流合污的逸士之操。
3.“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这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 有什么表达效果
用典、夸张。“审容膝之易安”用典。晋·皇甫谧《高士传.陈仲子》:“陈仲子者,齐人也,……楚王闻其贤,欲以为相,妻曰:‘夫子左琴右书,乐在其中矣!结驷连骑,所安不过容膝,食方丈于前,所甘不过一肉。’于是出谢使者。遂相与逃去,为人灌园。”后以“容膝”言居室之狭小。
对比。即“寄傲”精神上的富足、孤高与“审容膝之易安”物质生活的清贫之间的对比。鲜明的对比突出傲世的情怀。
结驷列骑:高车骏马连接成队,形容高贵显赫
4.如何理解“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两句?
托物言志、拟人、借景抒情,把云和鸟人格化,说明出仕是无心的,并不是有意追求,表现了作者的反省和自责;“倦飞”,是因为已厌倦了官场的污浊和黑暗。作者触景生情,形象地表现了“脱离官场”“回归田园”的心情。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从“室中之乐”到“园中之乐” 创造了一个安乐闲适、自由自在的意境,也抒发了作者洁身自好、孤芳自赏 / 厌恶官场,固穷守节的隐士情怀。
5.在这一段里,作者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情怀?
logo
第三节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言:助词,无义:静言思之
焉求:求焉,宾语前置
悦:以……为快乐?喜欢:
亲戚:古指家人,今天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成员
情话:知心话,今指男女间谈情说爱的话。
琴书:名词作动词,弹琴读书
畴:本义:已耕作的田地;
命:指派,发令:遂命酒
棹:划着;
窈窕:幽深
向荣:向,近,临。荣,草木茂盛。
行:不久、将要。行将就木
回去吧,请让我与世俗断绝交游。(既然)世俗的一切都和我相违背,再出游又能追求什么呢?喜欢亲人的知心话,乐于弹琴读书来消愁解忧。农人把春天到来的消息告诉我,我将要去西边的田地耕作。有时候驾着小蓬车,有时划着孤舟。既要循着曲折幽深的沟壑,又要经过高低不平的山丘。树木欣欣向荣,泉水涓涓流淌。我真羡慕自然万物得到好时节,感叹自己的一生将要结束。
2.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有哪些?
人情之乐:亲戚情话、邻里和睦
农闲之乐:琴书消忧、寻壑经丘(探幽揽胜)
1.“归去来兮”“息交以绝游”,作者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情怀?
再一次表明自己厌恶官场,固穷守节的坚定决心。
3.最后四句抒发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描写草木生机勃勃、泉水奔流不息来抒发对田园生活的无限热爱;
触景生情,以万物能够顺应天时,自在生长,反衬自己的“不得时”抒发了自己生不逢时的伤感;
以自然的永恒反衬自己生命的短暂,抒发人生苦短的惆怅;
结构上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实现过渡。
logo
第四节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委: 随从,顺从
怀:怀念,留恋,爱惜:去国怀乡
植:安放,放置:植其杖而芸者,植,倚立也。‘植’同‘置’把他的杖插在地上就去锄草
耘耔:耘:除草;耔,培苗,耘耔,泛指耕种
算了吧!人寄身于天地之间能有多长时间?为什么不随心所欲,生死都顺随自然?为什么心神惶惶不安,到底想要到哪里去?富贵不是我之所求,仙境不可期求。爱惜美好的时光,我独自外出,有时椅着棍杖除草培土。登上东边山坡我放声长啸,面对着清清的溪流把诗歌吟唱;姑且顺应自然的变化走到生命的尽头,乐天安命,还疑虑什么呢?
2.诗人为什么向往这样的生活?在这一段提到哪些原因?
人生短暂、不慕富贵、仙境难求
1.在这一段中,诗人表明了自己的志向,他所向往的生活是怎样的?
良辰美景,独自出游,除草培土,躬事农桑,登山长啸,临水赋诗,一生志愿,于此足矣。
3.作者对归隐田园完全心甘情愿了吗?结合文中句子分析。
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乐夫天命复奚疑?
反问其实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解劝,体现出他虽然顺应了自己的本性回归了田园,但心中还有彷徨、犹疑、不甘、无奈,表面上是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实际上是无可奈何、听天由命。反映了诗人归隐田园的复杂心情。
第二段:归家之乐
(亲情、饮酒、赏菊、游园)
第一段:
辞官——归途(自责自悟)
第三段:
田园之乐
(人情、农闲)
第四段:
反思感悟(乐天知命)
小结
概括诗人形象
风格
遗世独立
心胸旷达
淡远潇洒
处世态度
隐士情怀:
隐居是古代正直文人因失意仕途或不满浊世等而采取的避世的一种人生态度,是古代知识分子“独善其身”的高洁人格体现。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精神上的一个归宿,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厌恶官场,蔑视权贵
娱情诗酒、躬耕田园
固守穷节,知天乐命
淡泊明志,闲适自在
1.语言清新流畅,骈散相间,音节和谐。感情真挚,文气平和,诗意浓郁。
2.引用典故,仿佛信手拈来,语如己出,浑然无用典之迹。
3.多种修辞,如对偶、反问、双关。
4.多种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5.象征(松、菊)手法的运用。
艺术特点
主旨: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政治宣言。文章以绝大篇幅写了他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想家归隐田园的无限乐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特点:语言清新流畅,骈散相间,音节和谐。感情真挚,文气平和,诗意浓郁。
1.《归去来兮辞》起笔二句“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表达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2.我们经常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两句来表达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
3.《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诗人问道于行人,恨晨光微弱,不见前路,写出还家之归心似箭。
4.《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两句写诗人拄杖或游或息,时时昂首远望,畅享自然风景。
5.《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两句省察生命之有限,生年无多,何不顺从心愿而行?
归去来兮 田园将芜胡不归
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
问征夫以前路 恨晨光之熹微
策扶老以流憩 时矫首而遐观
寓形宇内复几时 曷不委心
情景式默写
6.《归去来兮辞》中回顾当初为了谋生而出仕,而今感到悲哀,自责之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归去来兮辞》中认为自己走入迷途还不太远,现在辞官是正确,以前做官是错误的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8.《归去来兮辞》诗中陶渊明用“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是对历史和现状的对比否定了过去肯定了现在。
9.《归去来兮辞》用“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表现归程的轻松愉快,心灵得到了极大的释放。
10.《归去来兮辞》写陶渊明回家后看到的自然环境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11.《归去来兮辞》中写陶渊明回到家中精神得到了自然的寄托,身心得到了得到很大的安慰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迷途其未远 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 风飘飘而吹衣
三径就荒 松菊犹存
倚南窗以寄傲 审容膝之易安
既自以心为形役 奚惆怅而独悲
实迷途其未远 觉今是而昨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