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阅读综合实践》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阅读综合实践》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28 11:39: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语文部编版 七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阅读综合实践
新课导入
书是灯,照亮前行之路;阅读是舟,渡人过知识之海,阅读指引我们走向更加广阔的未来。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本单元阅读综合实践,含英咀华。
学习目标
1、讲述爱国故事,感受家国情怀,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2、学习做批注的阅读方法,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3、分析语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品味其表达效果。
合作探究
任务一:回顾课文·温故知新
《黄河颂》:写于抗日战争时期,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伟大的民族,歌颂中华民族顽强奋斗的精神和不屈的意志,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表达了中华儿女坚定的决心和一往无前的勇气。
回顾课文内容。
合作探究
任务一:回顾课文·温故知新
回顾课文内容。
《老山界》:具体生动地记述了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的经过,特别是文中描写星夜爬山的场面和夜宿山路的感受,赞扬了红军战士坚强的意志、英勇的精神和乐观的态度,突出了长征胜利的来之不易。
合作探究
任务一:回顾课文·温故知新
回顾课文内容。
《谁是最可爱的人》:反映的是抗美援朝战争,真实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伟大胸怀,歌颂了他们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热情赞颂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
合作探究
任务一:回顾课文·温故知新
回顾课文内容。
《土地的誓言》:写于抗日战争时期,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沦丧的故乡昔日的美丽、丰饶及自己在故乡的美好回忆,抒发了对故乡的深深眷念和对国土沦丧的悲痛愤慨,并发出了为解放故乡而战斗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誓言。
合作探究
任务一:回顾课文·温故知新
回顾课文内容。
《木兰诗》:诗歌从普通人的角度来反映古代战争,记叙了木兰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赞扬了古代人民的家国情怀和牺牲精神,也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否定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追求。
合作探究
任务二:搜集资料·讲讲爱国故事
本单元的课文都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促使我们沉浸其中,品味感悟。围绕其中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如《老山界》《谁是最可爱的人》《木兰诗》,或课文涉及的历史事件,如长征、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搜集资料,准备爱国故事素材。 选取其中最能打动你的一则故事,参考下面的表格和提示,撰写一份提纲,然后依据提纲在小组内讲述这则故事。
合作探究
故事提纲是讲述故事的依凭,也是“如何讲好故事”的重要提示。那么,在提纲撰写阶段,应考虑并落实哪些问题呢?
任务二:搜集资料·讲讲爱国故事
1.“基本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讲述一个故事,这些基本要素必须齐备;
2.“故事内容”包括起因、经过、结果,也可以根据故事的具体情况进一步细化或者调整,但整个故事必须首尾完整,线索清晰,有波澜起伏;
3.“叙述方式”包括人称、视的选择,开头、结尾、设置悬念的具体方式等,事先作一些设计可以把故事讲得更吸引人;
4.还可以考虑借助一些媒介手段,如音乐、图片等,增强讲述的感染力。
合作探究
任务二:搜集资料·讲讲爱国故事
基本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故事内容 起因:
经过:
结果:
叙述方式 (提示:如使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怎样开头、结尾、设置悬念,等等。)
其他
合作探究
任务二:搜集资料·讲讲爱国故事
基本要素 时间:1934 年冬 地点:老山界(越城岭)
人物:红军战士(“我” 及红军队伍) 事件: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故事内容 起因:1934 年冬,中央红军在突破敌人的湘江封锁线后,面临着翻越老山界这一艰难任务。当时队伍行军缓慢,战士们疲惫不堪,且天色渐晚,还未到达预定的宿营地,若无法在当晚翻过老山界,就只能在深山中露宿。
经过:红军战士们在行军途中,先是遇到了瑶民母女。通过与瑶民的交谈,了解到她们的艰难生活,也得到了瑶民的帮助。之后,战士们开始登山,山路陡峭,火把排成 “之” 字形,夜晚寒气逼人,大家只能裹着毯子在狭窄的山路上休息。半夜,战士们被冻醒,又继续前进。在攀登雷公岩时,遇到了极大的困难,石梯几乎垂直且狭窄,旁边就是悬崖,但战士们凭借顽强的毅力和团结互助的精神,成功克服了这些险阻。
结果:红军战士们经过艰苦的行军,最终成功翻越了老山界。这次经历不仅锻炼了战士们的意志,还让队伍养成了用脸盆、饭盒子、茶缸煮饭吃的习惯,为后续的长征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让战士们更加坚定了革命胜利的信心。
叙述方式 以第一人称 “我” 的视角讲述,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让读者更能感同身受地体会红军战士的艰辛与伟大。
其他 通过描写老山界的险峻山势、恶劣环境以及红军战士的言行,展现长征的艰难困苦,凸显红军的英勇无畏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老山界》故事提纲
合作探究
任务二:搜集资料·讲讲爱国故事
基本要素 时间:抗美援朝战争时期(1950 - 1953 年)。地点:朝鲜战场
人物:志愿军战士(如松骨峰战斗中的烈士们、马玉祥等)、作者魏巍。
事件:作者通过讲述志愿军战士在朝鲜战场上的英勇事迹,展现他们的伟大精神,解答 “谁是最可爱的人” 这一问题。
故事内容 起因:1950 年 6 月,美国悍然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同年 10 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开启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的正义之战。作者魏巍随军采访,被志愿军战士的事迹深深感动,想要向祖国人民讲述这些战士的故事,解答 “谁是最可爱的人” 这一问题。
经过: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战士们展现出了英勇无畏的精神。松骨峰战斗中,志愿军某部先头连为切断敌人逃路,在书堂站与敌人展开殊死战斗,最终以巨大的牺牲成功阻击敌人。战士马玉祥在汉江南岸阻击敌人时,他不顾危险,冲进着火的屋子,救出了被困的朝鲜儿童。此外,作者还遇到一位战士,他认为自己吃雪、蹲防空洞是为了祖国人民能过上幸福的生活,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令人动容。
结果:作者通过这些事迹,深情地告诉祖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们就是最可爱的人。他们为了国家和人民,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的精神值得人们永远敬仰和铭记。
叙述方式 以作者的视角进行讲述,穿插与战士们的亲身经历和对话,使故事更具可信度和感染力,便于读者理解和感受志愿军战士的伟大精神。
其他 运用大量细节描写和抒情议论,让读者深刻感受到志愿军战士的可爱之处。
《谁是最可爱的人》故事提纲
合作探究
任务二:搜集资料·讲讲爱国故事
基本要素 时间:古代(具体朝代未明确提及,一般认为是北朝时期)。
地点:木兰家乡、战场(从家乡到黄河边,再到燕山等地)、朝廷。
人物:木兰、木兰家人(父亲、母亲、姐姐、弟弟)、可汗、天子等。
事件:木兰替父从军,征战沙场多年,凯旋归来,拒绝高官厚禄,选择回家与亲人团聚。
故事内容 起因:朝廷大规模征兵,木兰家中父亲被列入征兵名册,但父亲年事已高,又没有年长的兄长可以替父从军。木兰心怀对父亲的担忧和对家庭的责任感,毅然决定女扮男装,替父从军。
经过:木兰开始忙碌地准备出征所需的物品。之后,她告别了父母,踏上了征程。一路上,她日夜兼程,历经艰辛,奔赴战场。在战场上,木兰凭借着自己的勇敢和智慧,与敌人奋勇厮杀。历经无数次战斗,许多将士壮烈牺牲,而木兰经过多年征战,终于凯旋。归来后,木兰受到天子的接见,天子对她进行了丰厚的赏赐,并询问她的愿望。木兰拒绝了尚书郎的官职,只希望能骑上千里马,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
结果:木兰回到家中,家人都非常高兴。木兰回到自己的房间,换上了旧时的衣裳,对着镜子整理云鬓、贴上花黄。出门与同行的伙伴相见,伙伴们才惊讶地发现,一同征战多年的木兰竟是女子。
叙述方式 以第三人称视角讲述木兰的故事,全面展现木兰的经历和形象,使读者对故事有更客观、全面的了解。
其他 运用民歌常用的铺陈排比手法,如 “东市买骏马…… 北市买长鞭” 等,增强故事的节奏感和表现力,生动地展现了木兰从军的准备过程和征战生活。
《木兰诗》故事提纲
合作探究
任务三:批注课文·记录理解感悟
作批注是一种常用的读书方法。它既可以及时记录自己的感悟、理解、评价或困惑,也可以提示一些重点或精彩之处。学习本单元课文中的批注,小组讨论:这些批注是从哪些角度撰写的?对我们自己作批注有哪些启发?在此基础上,试给本单元3篇未作批注的课文各作3~5处批注。注意:要有1~2处关注到抒情方式及其表达效果。
合作探究
任务三:批注课文·记录理解感悟
学习批注类型和批注步骤。
1.圈点批注法
固定符号:使用特定的符号(如“·”、“〇”、“ ”等)来标记重要或有疑问的部分。
圈点:在文本中标记出重点、难点或深有体会的部分。
批注:在圈点的基础上,写下对文本内容、结构、写作手法等方面的评价和感想。
2.批注的类型
注释:对不认识或难懂的字、词进行解释,并指明出处。
提要: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把握文章脉络。
批语:记录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思想、见解、疑问。
警语:在发现优美语句、典范引文、重要段落时,提醒自己注意。
合作探究
任务三:批注课文·记录理解感悟
学习批注类型和批注步骤。
3.具体操作步骤
标注自然段的序号:为了方便查找和引用。
粗读文本:初步了解文本结构和主要内容。
仔细圈点:在阅读过程中,对细节进行深入标注。
精读文本:全面理解文本,对之前的标注进行补充和修正。
4.注意事项
语言简洁:批注应简洁明了,避免冗长的描述。
真实感受:尽量表达真实的感受和见解,避免过度修饰。
多次阅读:如果计划多次阅读同一文本,每次批注可以用不同的笔迹进行,以便于区分。
合作探究
任务三:批注课文·记录理解感悟
学习批注的技巧。
1.阐释型批注:用批注来阐释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着重解决读懂“写什么”的问题。
①对词语的阐释——勾画含义深刻的词语,写出词语的本义和在语境中的意义;
②对句子的理解——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深层含义;
③对段落的概括——概括段落大意,进而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
④对主题的把握——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赏析型批注:用来欣赏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着重解决读懂“怎么写”的问题。
①词句——词语和句子运用的巧妙之处;
②段落——段落在文章内容和结构中的作用;
③篇章——整篇文章在构思和表达上的精妙之处。
合作探究
任务三:批注课文·记录理解感悟
学习批注的技巧。
3.质疑型批注:用来对原文内容和表达的探究。无论是文章的内容还是表达,对文章进行更深层面的品读。
①内容有没有漏洞?②遣词造句是否准确?
③有没有更好的表达?④我是作者会怎么写?……
4.补充型批注:这种批注要根据原文的主题和思路,补充相应的内容。
①叙事类文本可以补充人物言行心理,补充故事发生的场景,补充情节的发展变化等。
②说理性文本,可以补充作者论述的道理,或者补充支撑道理所需的论据等。
5.感想式批注:由读的内容结合个人阅读积累和生活阅历、生长环境等来批注。
6.联想型批注:阅读引起联想,自觉的由文本迁移到文外。 “牵课内动课外”。联想的内容可以是各种形式的,诗歌、文章、图片、歌曲、视频等等。
合作探究
任务三:批注课文·记录理解感悟
学习本单元课文中的批注,讨论:这些批注是从哪些角度撰写的?
——《黄河颂》批注二
结构和
写作手法
——《黄河颂》批注三
表达效果
合作探究
任务三:批注课文·记录理解感悟
结尾特点、阅读感受
——《黄河颂》批注五
学习本单元课文中的批注,讨论:这些批注是从哪些角度撰写的?
——《土地的誓言》批注三
内容、语言特色
合作探究
任务三:批注课文·记录理解感悟
课文中的批注对我们自己作批注有哪些启发?一般来讲,哪些地方可以写些批注呢?
1.文章结构上的关键之处
如《谁是最爱的人》第1段结尾“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起了点题的作用,第4段句成段,起着结构上的过渡作用,文章结尾“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与开头呼应,再次题,语气上更为强烈,起了收束全文的作用,这些地方就可以简要作些批注。
2.文章写法上有特色之处
如《黄河颂》全文具有强烈的抒彩,《谁是最可爱的人》叙述时多处引用受访者的话,《老山界》中生动的描写,这些都是文本鲜明的艺术特色,可以在文中相应的地方作批注。
3.阅读时有所感悟之处
如读到《土地的誓言》文章结尾,读者会很自然地将自己对故乡的情感与文中内容相联系,又通过文章写作的特殊时代背景获得思想的深化,这就可以以批注的形式记下来。
合作探究
任务三:批注课文·记录理解感悟
本单元有3篇课文未作批注,试给每篇课文各作3~5处批注。注意:要有1~2处关注到抒情方式及其表达效果。
《老山界》批注示例 原句 批注
“不要掉队呀!”“不要落后做乌龟呀!“我们顶着天啦!” 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就在这里睡觉 怎么行呢 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但就在路上睡吗 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吗 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
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鸣咽,像波涛在澎湃。
呼喊声和笑声传递出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犯愁的心理,真切自然
以声写静,四个比喻写出声音的起伏变幻
合作探究
任务三:批注课文·记录理解感悟
本单元有3篇课文未作批注,试给每篇课文各作3~5处批注。注意:要有1~2处关注到抒情方式及其表达效果。
【选段】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赏析型批注】形象生动地描写了红军夜晚爬山的壮丽景象,既表现了老山界山势的陡峭和险峻,也表现了红军战士行军的艰难,而对这景象的赞叹,更表现了红军面对艰险时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质疑型批注】你怎样理解作者眼中的“奇观”?这里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
【联想型批注】这种景象,不由让人想起李白的诗句“手可摘星辰”,但是红军战士可不怕欢声笑语 动了天上的人。
合作探究
任务三:批注课文·记录理解感悟
本单元有3篇课文未作批注,试给每篇课文各作3~5处批注。注意:要有1~2处关注到抒情方式及其表达效果。
《谁是最可爱的人》批注示例 原句 批注
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 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让我们的烈士们千载万世永垂不朽吧!
朋友,当你听到这段英雄事迹的时候,你的感想如何呢 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 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
设问,凸显点明主旨的语句
直接抒情,表达对烈士的崇敬和怀念
排比、反问连用,强烈地抒发对英雄的敬仰,以第二人称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合作探究
任务三:批注课文·记录理解感悟
本单元有3篇课文未作批注,试给每篇课文各作3~5处批注。注意:要有1~2处关注到抒情方式及其表达效果。
【选段】亲爱的朋友们,当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走向工厂的时候,当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时候,当你喝完一杯豆浆,提着书包走向学校的时候,当你安安静静坐到办公桌前计划这一天工作的时候,当你向孩子嘴里塞着苹果的时候,当你和爱人悠闲散步的时候,朋友,你是否意识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
【赏析型批注】联系祖国人民的幸福生活,揭示志愿军战士在朝鲜奋不顾身的原因,抒发对他们的热情赞美。
【质疑型批注】这段文字的内容和人称与上面有什么不同?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
【感想型批注】这们今天的和平安定幸福,正是无数革命先烈流血牺牲换来的,我们一定要珍惜当前的生活,努力学习,不负前辈的期望。
合作探究
任务三:批注课文·记录理解感悟
本单元有3篇课文未作批注,试给每篇课文各作3~5处批注。注意:要有1~2处关注到抒情方式及其表达效果。
《木兰诗》批注示例 原句 批注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替父从军,孝勇可钦
飒爽英姿,可以想见
战争残酷,归来不易
合作探究
任务三:批注课文·记录理解感悟
本单元有3篇课文未作批注,试给每篇课文各作3~5处批注。注意:要有1~2处关注到抒情方式及其表达效果。
【选段】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赏析型批注】运用排比、互文的修辞手法,层次分明地铺陈出木兰紧张而又周密地准备出征的情形,语言简洁而灵活。
【质疑型批注】木兰真的跑遍了四处集市吗?你在别处见过这种民歌的写法吗?
【感想型批注】对木兰动作的细致描绘,形象刻画出木兰温柔娇羞的女孩形象。
【选段】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质疑型批注】战斗生活一笔带过,为什么归家情景却写得这样详细?
合作探究
任务四:写作表达·品味修辞效果
写作时,根据表达的需要,经常要使用不同的修辞手法,有时单独使用,有时也会综合使用,以提高语言的表现力。以小组为单位,分析下列语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品味其表达效果。再从本单元或其他学过的课文中找出一些精彩的语句进行赏析,全班分享交流。
合作探究
任务四:写作表达·品味修辞效果
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①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②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③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④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⑤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⑥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⑦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⑧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⑨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⑩反语: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合作探究
任务四:写作表达·品味修辞效果
常见的修辞手法答题模式。
①比喻: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表达了作者…情感。
②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情感。
③夸张: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事物)……的特征,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增强了表达效果。
④排比: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优美,节奏鲜明,增强文章气势,抒发……强烈感情(或使……观点更鲜明),增加了感染力。
⑤对偶: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工整,音韵和谐,内容呼应,意蕴铿锵,读起来朗朗上口。
⑥反复: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文章主题,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⑦设问:自问自答,吸引读者,引发读者的思考,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⑧反问:加强语气,强烈表明……的态度,抒发了……的情感。
⑨引用: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引经据典,含蓄典雅,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表现力,收到言简意明的效果。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严密。
⑩反语: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显得幽默风趣,讽刺了……,流露出作者……的感情。
对比: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把……与……进行对比,突出了……的特点,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合作探究
任务四:写作表达·品味修辞效果
分析下列语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品味其表达效果。
1.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修辞手法:对偶、夸张。
表达效果:运用对偶手法,使上下句句式整齐,结构工稳,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节奏感;运用夸张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黄河的宏大气魄和壮丽景象,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感染力。
2.回头向来路望去,那些小山都成了“矮子”。
修辞手法:比喻。
表达效果:将小山比作“矮子”,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视角变化带来的视觉冲击,突出了老山界的高大和宏伟,也表现了红军蔑视困难的大无畏精神。
合作探究
任务四:写作表达·品味修辞效果
分析下列语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品味其表达效果。
3.可是,我要说,这是由于他跟我们的战士接触太少,还没有了解我们的战士:他们的品质是那样地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地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地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地美丽和宽广!
修辞手法:排比。
表达效果:通过一组排比句,集中展现了战士们的高尚品质和坚强意志,增强了语言的气势、节奏感和感染力。
合作探究
任务四:写作表达·品味修辞效果
分析下列语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品味其表达效果。
4.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听见蒙古狗深夜的嗥鸣和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梁,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修辞手法:排比、拟人。
表达效果:通过排比和拟人的手法,描绘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和生活场景,营造出一种浓郁的乡愁和怀旧情感,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合作探究
任务四:写作表达·品味修辞效果
再从本单元或其他学过的课文中找出一些精彩的语句进行赏析,全班分享交流。
1.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黄河颂》)
修辞手法:拟人。
表达效果:这几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黄河当作一个巨人,黄河干流是巨人的躯干,黄河流域中的无数条支流是巨人身上千万条“臂膀”歌颂了黄河流域宽广、支流众多、恢宏磅礴的特点。
合作探究
任务四:写作表达·品味修辞效果
再从本单元或其他学过的课文中找出一些精彩的语句进行赏析,全班分享交流。
2.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赏析】修辞手法:运用排比手法
表达效果:叙述了自己在故乡土地上的美好回忆,突出自己与故乡土地的亲密关系,过去的欢乐中隐含着现实的痛苦和悲愤。句式整齐优美,节奏鲜明,增强文章气势,增加了感染力。
合作探究
任务四:写作表达·品味修辞效果
再从本单元或其他学过的课文中找出一些精彩的语句进行赏析,全班分享交流。
3.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春》)
修辞手法:比喻、排比。
表达效果:连用三个比喻构成排比,分别把春天比作“娃娃”“小姑娘”“青年”,体现了人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成长过程,依次表现了不同阶段春天给人的不同感觉,极具动态过程,生动而形象。
合作探究
任务四:写作表达·品味修辞效果
再从本单元或其他学过的课文中找出一些精彩的语句进行赏析,全班分享交流。
4.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雨的四季》)
修辞手法:拟人、比喻。
表达效果:综合使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明亮的眼睛”“手臂”将树拟人化,把“萌发的叶子”比作“绿茵菌的波浪”,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在春雨滋润下树木充满生机的特点,从侧面表现了春雨的滋润之功。
谢谢聆听
谢谢观赏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