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第23课《海底世界》说课稿
汇报时间
汇报人:
目录
01
一、教材分析
02
二、教学过程与策略
一、教材分析
Powerpoint design
202X
PART
0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激发对语言文字的热爱,注重语言积累、感悟和运用。《海底世界》以生动语言和丰富想象,为学生开启神秘海底之旅,是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优质素材,能让学生领略自然科学魅力,激发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本课位于三年级下册“自然与科学”主题单元,以文学形式普及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素养。课文细腻描绘海底奇妙景象,内容丰富、结构清晰、语言优美,富有感染力。
《海底世界》是优秀文学作品,也是科学普及、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宝贵资源。学习本课,学生能拓宽视野,了解海洋生物和海底环境知识,提升语言能力和审美情趣,为后续自然科学课程奠定基础。
(一)课标与教材要求、理念
三年级学生好奇心旺盛,喜欢探索未知,对海底世界充满想象和好奇。他们具备基本阅读理解能力,但对科普文章中的专业术语和抽象概念理解有难度。学生开始形成想象力和创造力,但缺乏系统性和逻辑性,需教师引导启发。教学中,教师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和表达,提升语文素养。
”
(二)学情分析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掌握关键词汇,理解海底世界的奇妙景象及其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方式,感受课文语言美和意境美,提高语言感悟和表达能力;学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感受人类探索海底世界的艰辛与伟大,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目标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海底世界的奇妙景象及其特点。
难点:体会课文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将感受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表达;理解并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突破策略:
利用多媒体展示海底世界图片和视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感受海底世界奇妙。
通过朗读指导,帮助学生体会课文语言韵律美和节奏感,引导关注修辞手法运用。
组织小组讨论分享活动,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描述心中的海底世界,尝试运用修辞手法创作。
引入海底世界科普知识,如深海生物、海底地形等,拓宽学生知识面,激发探索欲。
重难点及突破策略
(三)目标定位与教材处理
二、教学过程与策略
Powerpoint design
202X
PART
02
播放海底世界视频片段,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激发兴趣,引入课题《海底世界》。
(一)导入新课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发音,引导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教师适时补充纠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分段落学习:逐段朗读课文,引导理解每段主要内容,感受海底世界奇妙景象。通过提问讨论,引导深入理解课文细节和修辞手法。
小组讨论和分享:组织小组讨论活动,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描述心中的海底世界。请小组代表上台分享,其他同学点评补充。
找出比喻句和拟人句:请学生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尝试解释其含义和作用。教师讲解示例,帮助理解修辞手法运用方法和效果。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介绍海底世界更多奥秘,如深海生物、海底火山等,引导思考人类与海洋关系,培养环保意识。
01
引导思考:我们能为保护海洋环境做些什么?鼓励学生提出建议想法。
02
(四)拓展延伸
01
回顾本课所学内容,强调海底世界奇妙和人类探索精神。
02
鼓励学生保持好奇心,勇于探索未知领域,为未来科学探索打基础。
(五)总结提升
选择课文中的一个场景,用自己的话写一篇小短文,描述海底世界奇妙景象。要求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收集关于海底世界的科普资料或图片,准备下节课分享。
01
02
(六)作业布置
利用网络资源,收集海底世界图片、视频和科普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01
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资源,查阅相关书籍资料,拓宽知识面。
02
鼓励学生利用电子设备进行资料搜集和创作,培养信息处理能力。
03
(七)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01
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02
利用多媒体展示海底世界奇妙景象,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感受。
03
鼓励学生使用电子设备进行资料搜集和创作,培养信息处理能力。利用班级微信群等平台进行作品分享交流。
(八)教学方法与信息技术应用
渗透环保教育,引导关注海洋生态,培养保护环境意识。
通过想象表达,培养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分享活动,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引导思考人类与海洋关系,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
(九)德育与核心素养培育
谢谢大家
汇报时间:
汇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