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材回归夯实基础】2_3_7课外古诗词曲主题分类训练 边塞征战(原卷版+答案版+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材回归夯实基础】2_3_7课外古诗词曲主题分类训练 边塞征战(原卷版+答案版+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28 11:50:06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2_3_7课外古诗词曲主题分类训练 边塞征战
【常见意象】秋月、孤城、黄沙、冰雪、大漠等与战役相关的景观;旗鼓、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与战争有关的器物;楼兰、天山、阴山、长城、玉门关、瀚海、轮台等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单于、都护、将军、征人、胡儿等与战争有关的人;羌笛、胡笳、琵琶等乐器与《折杨柳》《梅花落》《关山月》等乐曲。
【主旨】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以及对帝王穷兵黩武的不满;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
(一)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塞下曲四首(其一)
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①,八月萧关②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③,皆共④沙尘老。
不学游侠儿⑤,矜夸紫骝⑥好。
  【注释】①空桑林:桑林因秋天落叶而变得空旷、稀疏。②萧关:宁夏古关塞名。③幽并客:幽州和并州的武勇之人。④共:作“向”。⑤游侠儿:都市游侠少年。⑥紫骝:紫红色的骏马。
  唐代边事频繁,其中有抵御外族入侵的战争,也有许多拓地开边的非正义战争。这些战事给国家造成了沉重的负担,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痛苦。
1.说说“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中“寒”的妙处。
一个“寒”字,意为寒冷,突出了边塞的天气恶劣,暗示了戍边将士的艰辛。
2.诗人写“幽并客”与“游侠儿”这两种不同的人,用意何在?
构成对比,诗人对保家卫国、献身沙场的“幽并客”这些勇武的将士的讴歌,对只知游荡街市炫耀自夸的“游侠儿”的批评讽刺,这一“褒”一“贬”的强烈对比,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以身许国的崇高责任感和强烈的爱国热情以及对于战争的厌恶,对于和平生活的向往。
【参考译文】
  知了在枯秃的桑林鸣叫,八月的萧关道秋高气爽。出塞后再入塞气候变冷,关内关外尽是黄芦草。自古以来幽州和并州的豪杰,都与尘土黄沙伴随到老。莫学那自恃勇武游侠儿,自命不凡地把骏马夸耀。
(二)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战城南
杨 炯
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
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
寸心①明白日②,千里暗黄尘。
【注释】①寸心:即心中。②白日:喻指君主。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首联上句开门见山,交代战争的地点,描绘出了塞外广袤的环境,下句与标题照应,侧面描述战争场景。
B.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不仅形象地描绘战场的景象,而且写出了军队的威武和士兵的斗志。
C.颈联由物及人,不但反映了塞外将士们的思想和情绪,而且也表现了诗人对将士们的同情和对战争的反感。
D.诗歌虽然以征战者的口吻讲述了远征边塞的军旅生涯,但诗中的主人公豪情满怀,信心百倍,充满了胜利的希冀。
【解析】A.是正面描写战争场景。
4.本诗的感情是复杂的,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
①对边关将士艰难处境的同情。首联中的“辽远”“苦辛”,颈联中的“冻水”写出了塞外自然环境的苦寒和将士的艰苦,表达诗人深切的同情。②对将士们的英勇无畏的歌颂。颔联两个比喻写出了声势浩大的战场阵势和激烈的战斗场面,歌颂了将士们的英勇无畏,表达了诗人由衷的赞颂。③对边关将士忠君报国的敬仰。尾联写征尘千里遮天蔽日,但将士们心系君王,视死如归,继续驰骋疆场,报效社稷,流露出诗人的敬仰之情。
【参考译文】
  塞北的征途十分遥远,城南的战斗多么苦辛。旌旗飘舞如鸟的彩翼,甲胄映日似鱼的银鳞。冽冽寒水冻伤了骏马,凛凛悲风愁杀了征人。心里充满了阳光,千里边塞滚动着黄尘。
(三)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塞下曲
李 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①。
  【注释】①楼兰:汉代西域国名,此指楼兰国王。据《汉书·傅介子传》记载,西汉昭帝时,楼兰国王屡次截杀通西域的汉使,大将军霍光派平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用计刺杀了楼兰国王。
  这组诗作于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此前一年李白初入长安,此时供奉翰林,胸中正怀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5.“笛中闻折柳”和《春夜洛城闻笛》中“ 此夜曲中闻折柳 ”有异曲同工之妙,蕴含着 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 。
6.赏析尾联“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运用典故(虚实结合),表达了戍边将士心系战场、渴望建功立业的爱国主义情怀。
【参考译文】
  五月的天山仍是大雪纷飞,只有凛冽的寒风,根本看不见盛放的鲜花。听到有人用笛子吹奏《折柳曲》,想着家乡已是春色满园,而在这里,还未曾见到春色。白天在金鼓声中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战斗,晚上抱着马鞍睡觉。但愿腰间悬挂的宝剑,能够早日平定边疆,为国立功。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2_3_7课外古诗词曲主题分类训练 边塞征战
【常见意象】秋月、孤城、黄沙、冰雪、大漠等与战役相关的景观;旗鼓、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与战争有关的器物;楼兰、天山、阴山、长城、玉门关、瀚海、轮台等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单于、都护、将军、征人、胡儿等与战争有关的人;羌笛、胡笳、琵琶等乐器与《折杨柳》《梅花落》《关山月》等乐曲。
【主旨】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以及对帝王穷兵黩武的不满;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
(一)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塞下曲四首(其一)
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①,八月萧关②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③,皆共④沙尘老。
不学游侠儿⑤,矜夸紫骝⑥好。
  【注释】①空桑林:桑林因秋天落叶而变得空旷、稀疏。②萧关:宁夏古关塞名。③幽并客:幽州和并州的武勇之人。④共:作“向”。⑤游侠儿:都市游侠少年。⑥紫骝:紫红色的骏马。
  唐代边事频繁,其中有抵御外族入侵的战争,也有许多拓地开边的非正义战争。这些战事给国家造成了沉重的负担,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痛苦。
1.说说“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中“寒”的妙处。
一个“寒”字,意为寒冷,突出了边塞的天气恶劣,暗示了戍边将士的艰辛。
2.诗人写“幽并客”与“游侠儿”这两种不同的人,用意何在?
构成对比,诗人对保家卫国、献身沙场的“幽并客”这些勇武的将士的讴歌,对只知游荡街市炫耀自夸的“游侠儿”的批评讽刺,这一“褒”一“贬”的强烈对比,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以身许国的崇高责任感和强烈的爱国热情以及对于战争的厌恶,对于和平生活的向往。
【参考译文】
  知了在枯秃的桑林鸣叫,八月的萧关道秋高气爽。出塞后再入塞气候变冷,关内关外尽是黄芦草。自古以来幽州和并州的豪杰,都与尘土黄沙伴随到老。莫学那自恃勇武游侠儿,自命不凡地把骏马夸耀。
(二)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战城南
杨 炯
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
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
寸心①明白日②,千里暗黄尘。
【注释】①寸心:即心中。②白日:喻指君主。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首联上句开门见山,交代战争的地点,描绘出了塞外广袤的环境,下句与标题照应,侧面描述战争场景。
B.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不仅形象地描绘战场的景象,而且写出了军队的威武和士兵的斗志。
C.颈联由物及人,不但反映了塞外将士们的思想和情绪,而且也表现了诗人对将士们的同情和对战争的反感。
D.诗歌虽然以征战者的口吻讲述了远征边塞的军旅生涯,但诗中的主人公豪情满怀,信心百倍,充满了胜利的希冀。
【解析】A.是正面描写战争场景。
4.本诗的感情是复杂的,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
①对边关将士艰难处境的同情。首联中的“辽远”“苦辛”,颈联中的“冻水”写出了塞外自然环境的苦寒和将士的艰苦,表达诗人深切的同情。②对将士们的英勇无畏的歌颂。颔联两个比喻写出了声势浩大的战场阵势和激烈的战斗场面,歌颂了将士们的英勇无畏,表达了诗人由衷的赞颂。③对边关将士忠君报国的敬仰。尾联写征尘千里遮天蔽日,但将士们心系君王,视死如归,继续驰骋疆场,报效社稷,流露出诗人的敬仰之情。
【参考译文】
  塞北的征途十分遥远,城南的战斗多么苦辛。旌旗飘舞如鸟的彩翼,甲胄映日似鱼的银鳞。冽冽寒水冻伤了骏马,凛凛悲风愁杀了征人。心里充满了阳光,千里边塞滚动着黄尘。
(三)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塞下曲
李 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①。
  【注释】①楼兰:汉代西域国名,此指楼兰国王。据《汉书·傅介子传》记载,西汉昭帝时,楼兰国王屡次截杀通西域的汉使,大将军霍光派平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用计刺杀了楼兰国王。
  这组诗作于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此前一年李白初入长安,此时供奉翰林,胸中正怀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5.“笛中闻折柳”和《春夜洛城闻笛》中“ 此夜曲中闻折柳 ”有异曲同工之妙,蕴含着 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 。
6.赏析尾联“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运用典故(虚实结合),表达了戍边将士心系战场、渴望建功立业的爱国主义情怀。
【参考译文】
  五月的天山仍是大雪纷飞,只有凛冽的寒风,根本看不见盛放的鲜花。听到有人用笛子吹奏《折柳曲》,想着家乡已是春色满园,而在这里,还未曾见到春色。白天在金鼓声中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战斗,晚上抱着马鞍睡觉。但愿腰间悬挂的宝剑,能够早日平定边疆,为国立功。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17张PPT)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
统编版
2025年中考语文 一轮复习(回归教材夯实基础)
专题二 古诗词曲阅读
2_3 课外古诗词曲主题分类及训练
主题七 边塞征战
【常见意象】秋月、孤城、黄沙、冰雪、大漠等与战役相关的景观;旗鼓、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与战争有关的器物;楼兰、天山、阴山、长城、玉门关、瀚海、轮台等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单于、都护、将军、征人、胡儿等与战争有关的人;羌笛、胡笳、琵琶等乐器与《折杨柳》《梅花落》《关山月》等乐曲。
【主旨】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以及对帝王穷兵黩武的不满;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
(一)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塞下曲四首(其一)
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①,八月萧关②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③,皆共④沙尘老。
不学游侠儿⑤,矜夸紫骝⑥好。
  【注释】①空桑林:桑林因秋天落叶而变得空旷、稀疏。②萧关:宁夏古关塞名。③幽并客:幽州和并州的武勇之人。④共:作“向”。⑤游侠儿:都市游侠少年。⑥紫骝:紫红色的骏马。
  唐代边事频繁,其中有抵御外族入侵的战争,也有许多拓地开边的非正义战争。这些战事给国家造成了沉重的负担,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痛苦。
1.说说“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中“寒”的妙处。
一个“寒”字,意为寒冷,突出了边塞的天气恶劣,暗示了戍边将士的艰辛。
2.诗人写“幽并客”与“游侠儿”这两种不同的人,用意何在?
构成对比,诗人对保家卫国、献身沙场的“幽并客”这些勇武的将士的讴歌,对只知游荡街市炫耀自夸的“游侠儿”的批评讽刺,这一“褒”一“贬”的强烈对比,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以身许国的崇高责任感和强烈的爱国热情以及对于战争的厌恶,对于和平生活的向往。
【参考译文】
  知了在枯秃的桑林鸣叫,八月的萧关道秋高气爽。出塞后再入塞气候变冷,关内关外尽是黄芦草。自古以来幽州和并州的豪杰,都与尘土黄沙伴随到老。莫学那自恃勇武游侠儿,自命不凡地把骏马夸耀。
(二)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战城南
杨 炯
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
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
寸心①明白日②,千里暗黄尘。
【注释】①寸心:即心中。②白日:喻指君主。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上句开门见山,交代战争的地点,描绘出了塞外广袤的环境,下句与标题照应,侧面描述战争场景。
B.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不仅形象地描绘战场的景象,而且写出了军队的威武和士兵的斗志。
C.颈联由物及人,不但反映了塞外将士们的思想和情绪,而且也表现了诗人对将士们的同情和对战争的反感。
D.诗歌虽然以征战者的口吻讲述了远征边塞的军旅生涯,但诗中的主人公豪情满怀,信心百倍,充满了胜利的希冀。
【解析】A.是正面描写战争场景。
A
4.本诗的感情是复杂的,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
①对边关将士艰难处境的同情。首联中的“辽远”“苦辛”,颈联中的“冻水”写出了塞外自然环境的苦寒和将士的艰苦,表达诗人深切的同情。②对将士们的英勇无畏的歌颂。颔联两个比喻写出了声势浩大的战场阵势和激烈的战斗场面,歌颂了将士们的英勇无畏,表达了诗人由衷的赞颂。③对边关将士忠君报国的敬仰。尾联写征尘千里遮天蔽日,但将士们心系君王,视死如归,继续驰骋疆场,报效社稷,流露出诗人的敬仰之情。
【参考译文】
  塞北的征途十分遥远,城南的战斗多么苦辛。旌旗飘舞如鸟的彩翼,甲胄映日似鱼的银鳞。冽冽寒水冻伤了骏马,凛凛悲风愁杀了征人。心里充满了阳光,千里边塞滚动着黄尘。
(三)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塞下曲
李 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①。
 【注释】①楼兰:汉代西域国名,此指楼兰国王。据《汉书·傅介子传》记载,西汉昭帝时,楼兰国王屡次截杀通西域的汉使,大将军霍光派平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用计刺杀了楼兰国王。
  这组诗作于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此前一年李白初入长安,此时供奉翰林,胸中正怀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5.“笛中闻折柳”和《春夜洛城闻笛》中“________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妙,蕴含着_____________________。
6.赏析尾联“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运用典故(虚实结合),表达了戍边将士心系战场、渴望建功立业的爱国主义情怀。
此夜曲中闻折柳
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
【参考译文】
  五月的天山仍是大雪纷飞,只有凛冽的寒风,根本看不见盛放的鲜花。听到有人用笛子吹奏《折柳曲》,想着家乡已是春色满园,而在这里,还未曾见到春色。白天在金鼓声中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战斗,晚上抱着马鞍睡觉。但愿腰间悬挂的宝剑,能够早日平定边疆,为国立功。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