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3《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七下3《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28 10:04: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下3《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幅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作者采用先抑后扬的写法,前半部分极力描写托尔斯泰平凡甚至“粗劣”的长相,到后半部分,着力描绘人物的眼睛,展示其灵瑰的深邃、伟大,这样层层蓄势、反转,形成文章张力,给读者带来巨大的心灵冲击,本文的语言浓墨重彩,气势非凡,诸多形象的比喻、奇妙的夸张扑面而来,令人应接不暇。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文时较大的障碍是对列夫·托尔斯泰知之甚少,在讲解时需补充相应的背景资料,让学生产生兴趣再深入了解。
三、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感悟托尔斯泰对人性、社会的深刻洞察与自我救赎的精神追求,赞美其高贵的精神世界。
语言运用:感知课文对列夫·托尔斯泰的独到细致的刻画,体会作者的崇敬、赞美之情。
思维能力:把握传主独特的外貌特征,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人生追求及其精神境界。
审美创造:品评语言,学习课文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语描写人物形象的手法,体会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握传主独特的外貌特征,进而探索其精神世界,体会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
难点:描摩精彩的语句,品味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感受典雅优美、酣畅淋漓的语言风格。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曾有一名作家,他在大学里讲授俄国作家时,让学生把窗帘拉上,把灯也都灭掉。然后他打开了一盏灯,说:“在俄国文学中,这是普希金。”打开第二盏灯,说:“这是果戈里。”打开第三盏灯,说:“这是契诃夫。”接着他一把扯开教室的窗帘,教室里霎时间充满了阳光,他说:“这是托尔斯泰。”
西方评论界曾说托尔斯泰是从文艺复兴时期以来唯一能挑战荷马、但丁和莎士比亚的伟大作家。小学时我们也学习过他的作品《跳水》、《穷人》,感受过他动人的文字。
那么这样一位伟大的作家究竟长什么样子呢?
2.整体感知
任务一:绘托翁肖像
在自主学习时我们已经通读了课文,并且勾画出了文章中描写托尔斯泰外貌的句子。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将你自主学习的成果与小组成员分享,为托尔斯泰绘制一幅肖像画,稍后我们找代表来说说,你的小组为何将托尔斯泰画成这样。
任务二:析托翁外貌
展示小组合作成果,并要求学生分析文中具体句子(从比喻、夸张的修辞角度),指出托尔斯泰外貌的特点。
示例:
①“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托尔斯泰脸上的胡须比作植被,其他皮肤比作空地、比作树皮,生动形象地写出他胡须很多、很长,脸上有皱纹,肤色黝黑的特点。
②“在四方脸中间,我们见到的是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拳头打塌了的样子。在乱蓬蓬的头发后面,怎么也遮不住那对难看的招风耳。凹陷的脸颊中间生着两片厚厚的嘴唇。”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托尔斯泰鼻子又宽又扁塌塌的,有招风耳,嘴唇厚厚的。
追问:读到这样的描述,你觉得托尔斯泰是个外形的人?
明确:平凡、丑陋、粗鄙……
追问:文中作者的想法呢?请你找到并和大家分享。
示例:
①“因为,无可否认的是,这个出身于名门望族的男子长相粗劣,生就一张田野村夫的脸孔。”
②“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③“这副劳动者的忧郁面孔上笼罩着消沉的阴影,滞留着愚钝和压抑:在他脸上找不到一点奋发向上的灵气,找不到精神光彩,找不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眉宇之间那种像大理石穹顶一样缓缓隆起的非凡器宇。他的面容没有一点光彩可言。谁不承认这一点谁就没有讲真话。无疑,这张脸平淡无奇,障碍重重,没法弥补,不是传播智慧的庙堂,而是禁锢思想的囚牢;这张脸蒙昧阴沉,郁郁寡欢,丑陋可憎。”
④“永远流浪的天才灵魂,竟然在一个土头土脑的俄国人身上找到了简陋归宿,从这个人身上看不出有任何精神的东西,缺乏诗人、幻想者和创造者的气质。从少年到青壮年,甚至到老年,托尔斯泰一直都是长相平平,混在人群里找都找不出来。”
追问:“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看到同学们在这张平凡甚至说得上丑陋的脸上都点缀上了一双明亮的眼睛,请小组成员来分析一下托尔斯泰的眼睛。
示例:
①“只见面前的小个子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虽然每个见过托尔斯泰的人都谈过这种犀利目光,但再好的图片都没法加以反映。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仿佛被催眠术控制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探寻,任何掩饰都抵挡不住。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在这种入木三分的审视之下,谁都没法遮遮掩掩。”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托尔斯泰的目光比作黑豹的目光、锃亮的钢刀、枪弹、金刚刀,生动形象地写出托尔斯泰目光的深邃、犀利,写出他有敏锐的洞察力。
②“这是出现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高尔基对它们恰如其分的描述,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引用高尔基的话,以夸张的描述表现了托尔斯泰的眼睛不仅敏锐,而且蕴涵丰富的情感。
③“它们可以照耀在精神世界的最高处,同样也可以成功地把探照灯光射进最阴暗的灵魂深处。”表现了托尔斯泰敏锐的洞察力,他对人性的观察全面而深刻。
追问:托尔斯泰的眼睛犀利、有洞察力、有丰富情感,这样的一双眼睛是他心灵、精神世界的折射,想必他一定有明亮如眼睛的心灵、无比高尚的精神。所以作者才称他为“天才的灵魂”。那么作者为何要这样安排文章内容?描写托尔斯泰平凡丑陋的面容难道是在故意贬低他吗?
明确: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突出了托尔斯泰目光的犀利和敏锐,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研读课文
任务三:悟托翁精神
如何理解“看透事物本质”却会缺乏幸福?结合资料,请你说一说。
资料链接:
托尔斯泰早年过着贵族生活,到晚年却放弃了自己的权利、财产和贵族身份,与家庭决裂,离家出走,甘愿做一个农民,最后病死在一个小站上。
托尔斯泰对19世纪俄国黑暗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批判和反思,控诉了社会的不平等和压迫。他同情农民的不幸遭遇,但想不到办法彻底解救他们,尤其对社会革命持怀疑态度。农民中也只是有人感激他,鲜有人理解他的思想。
示例:
托尔斯泰是享誉世界的大文豪,是一个观察敏锐、情感丰富、能够看清世间真相的智者,他无疑是幸福的;但托尔斯泰看透了世间的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却无力去改变它,这是他自己最大的痛苦与不幸。
4.小结
但托尔斯泰曾说:“幸福在于为别人生活。”虽然他外貌平凡而丑陋,但他的眼睛犀利,能够揭露人世间的黑暗。虽然他的人生波动起伏,内心挣扎痛苦,但他努力托举普通民众,痛恨批判沙皇统治,让大家幸福,就是他的幸福。
本节课将要结束,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表面可能和本课无关,但我相信它会给你们启发,请同学们齐读。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鲁迅”
六、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结合今天所学,完成书25页写作实践一。
2.提升作业:阅读《安娜·卡列尼娜》原著或者观看电影、影视剧,你觉得哪一个角色与托尔斯泰相像?
七、板书设计
3列夫·托尔斯泰
茨威格
平凡丑陋 灵魂高贵
欲扬先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