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淮安市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2024高一上·清江浦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谈读书(节选)
学问不只是读书,而读书是获得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为学问不仅是个人的事,而且是全人类的事。每门学问到了现在的阶段,是全人类分工努力日积月累所得到的成就,而这成就还没有被湮没,全靠书籍记载才流传下来。书籍是过去人类的精神遗产的宝库,也可以说是人类文化学术前进轨迹上的里程碑。我们就现阶段的文化学术求前进,必定以过去人类已得的成就为出发点。如果抹煞过去人类已取得的成就,我们说不定要把出发点移回到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纵然能前进,也还是开倒车落伍。读书是要清算过去人类成就的总账,把几千年的人类思想经验在短短的几十年内重温一遍,把过去无数人辛苦获来的知识教训,集中到读者一个人身上去受用。有了这种准备,一个人才能在学问途程上作万里长征,去发现新的世界。
历史愈前进,人类的精神遗产愈丰富,书籍愈浩繁,而读书也就愈不易。书籍固然可贵,却也是一种拖累,可能变成研究学问的障碍。它至少有两大流弊。第一,书多易使读者不专精。我国古代学者因书籍难得,皓首穷年才能治一经,书虽读得少,读一部却就是一部,口诵心惟,咀嚼得烂熟,透入身心,变成一种精神的原动力,一生受用不尽。现在书籍易得,一个青年学者就可夸口曾过目万卷,“过目”的虽多,“留心”的却少,譬如饮食,不消化的东西积得愈多,愈易酿成肠胃病,许多肤浅虚骄的习气都由耳食肤受所养成。其次,书多易使读者迷方向。任何一种学问的书籍现在都可装满一个图书馆,其中真正不可不读的基本著作往往不过数千部甚至于数部。许多初学者贪多而不务得,在无足轻重的书籍上浪费时间与精力,就不免把基本要籍耽搁了。比如学哲学的尽管看过无数种的哲学史和哲学概论,却没有看过柏拉图的《对话集》;学经济学的尽管读过无数种的教科书,却没有看过亚当·斯密的《原富》。做学问如作战,须攻坚挫锐,占住要塞。目标太多了,掩埋了坚锐所在,只东打一拳,西踢一脚,就成了“消耗战”。
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可以作为每个读书人的座右铭。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而不求甚解,譬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如暴发户炫耀家私,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选自2012年4月《社会科学论坛》,有删改)
1.下列关于“书籍”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书籍是记载全人类分工努力日积月累所得到的成就,使其不被湮没的工具。
B.书籍是过去人类的精神遗产的宝库,也可以说是人类文化学术前进轨迹上的里程碑。
C.书籍使读者重温了几千年的人类思想经验,受用过去无数人辛苦获来的知识教训。
D.书籍是一种可以帮助人的学习工具,但也可能变成我们研究学问的障碍。
2.下列关于“学问”和“读书”的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获得学问,不一定只靠读书,但读书是获得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
B.要想在文化学术方面求得发展,就必须研究过去人类已得的学问。
C.一个人通过读书,可以拓展自己的视野,从而获得必要的学问。
D.读书可以帮助人获得学问,但如果缺少正确方法,也可能阻碍人获得学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书籍难得,所以我国古代学者一生只能研究一部经书,但由于读得专而精,因此取得了巨大成就。
B.现在每种学问的书籍都非常多,但必须读的著作只有几部,初学者不能贪多求全而放弃了基本要籍。
C.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因此我们必须选择经典作品仔细阅读并深入研究。
D.书既可以多读,也可以少读,不能以读的数量的多少来衡量读书的质量。少读如果彻底,对人的作用也很大。
4.请阐述本文的论述思路。
(2024高一上·清江浦开学考)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街亭(节选)
马伯庸
一阵清凉的山风吹过,马谡拍了拍胯下的坐骑,下意识地屏住了呼吸。对于习惯蜀中温湿气候的他来说,这种陌生的气候虽然感觉很惬意,但仍会让他的身体产生一丝微妙的不适。这种不适既是生理上的,也是心理上的。
湛蓝色的天空没有一点云彩,阳光十分耀眼。从山岭的这个高度回头望去,远方是绵延逶迤的秦岭山脉,起伏不定的山脊仿佛一条藏青色的巨龙横卧在这雍凉大地上。
在马谡的身后,是两万一千名蜀军士兵,他们三人或四人一排,排成一条长长的纵队穿行于狭窄的山路之间。士兵们各自扛着手中的武器或旗帜低头急行,比起指挥官的踌躇满志,他们似乎更加专注于脚下的道路。以这种速度在崎岖山地急行军却仍旧可以保持队列的整齐划一,足以显示出这支部队良好的素质。
在队伍的前头飘扬着两面大旗,一面写着大大的“汉”字,一面写着大大的“马”字;两面旗帜迎风飞舞,金线绣成的穗尖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忽然,一骑斥候出现在队列的正前方,负责前哨的裨将李盛迎上前去问了几句,立刻策马来到马谡身边,对他汇报道:“马参军,前面斥候回报,已经看到断山了。”
马谡“唔”了一声,点了点头,做了一个满意的手势:“照目前的速度,日落之前就可以抵达街亭,很好,按现在的速度继续前进。”
“是,那么斥候还是在队伍前三里的范围内活动?”
“把巡逻范围扩大到五里。要接近街亭了,守军数量还不清楚,谨慎点比较好。”李盛说了一声“得令”,刚拨马要走,又被马谡叫住。
“前军多打起几面旗帜,我要叫他们早早发现我军的存在,然后望风而逃。”
说到这里,马谡的嘴角微微上翘起来。他尽量不动声色地下着指示,想使自己看起来更加镇定自若,来掩盖他澎湃的内心,一想到即将到达的街亭,他的白净脸色就有些微微泛红,双手习惯性地攥紧了缰绳。
马谡的激动不是没有理由的。长久以来,虽然他一直受到诸葛丞相的格外青睐,但始终不曾单独指挥过一支一线部队。这个缺憾令马谡在蜀汉军界总无法获得与其他将领一样的尊敬。很多人视其为只会对着地图与文书高谈阔论的高级文官,这让以“智将”自居的马谡耿耿于怀。
军队与庙堂不同,它有着自己的一套独特哲学与道德评判。这是个经常要跨越生死的团体,务实的思维模式使得军人们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只会看那个人做过什么,而不是他说过什么。这种评价未必会见诸正式公文,但其无形的力量在军队中比天子赐予的符节更有影响力。一名没有实绩的军官或许可以在朝廷获得褒奖,但绝不会得到同僚与下层士兵发自内心的尊敬与信赖,而这种信赖在战争中是至关重要的。
马谡对这一点了解得很清楚,也正因为如此,他变得格外的敏感。别人的眼色与窃窃私语总令马谡如芒在背,先主去世前一句“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给他带来的心理阴影甚至抵消了诸葛丞相的褒奖。马谡是如此迫切地渴望出战的机会,他太需要一次胜利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了。
终于,他得到了这个机会,因为蜀汉的北伐开始了。
5.下面对文章内容及艺术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面旗帜迎风飞舞,金线绣成的穗尖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这从侧面体现出马谡的踌躇满志。
B.“很好,按现在的速度继续前进”,正面体现了马谡的自信。
C.李盛说了一声“得令”,这从侧面体现了马谡对下属管制严苛。
D.“白净脸色就有些微微泛红,双手习惯性地攥紧了缰绳”,通过正面的神态和动作描写,体现了马谡内心的激动。
6.小说是如何塑造马谡这一形象的?你如何评价马谡这一形象?请结合你自身经历简要谈谈。
(2024高一上·清江浦开学考)阅读李白的这首诗歌,完成下面的题目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表面说此处当年曾有凤凰游,今则凤去台空,唯江自流,深层含意则是昔日繁华而今日荒芜,暗含作者兴由之感,为下文蓄势。
A.颔联说“吴宫花草”“晋代衣冠”,让我们联想到六朝的富贵繁华,二者如今一则埋于幽径,一则化作黄土,隐含作者存亡兴废之感。
B.颈联由抒情转为写景,抽出思绪将目光投向了眼前的河山。此二句气象壮丽,境界阔大,与上下文关联不大,表达了作者对此中美景的喜爱。
C.尾联寓意深刻,“浮云蔽日”“长安不见”皆语含深意,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诗人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
8.请简析本首诗表达的思想情感。
(2024高一上·清江浦开学考)语言文字运用及文学常识
9.对下面句子中“幸福”所充当的句子成分,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们的生活幸福。
②我们生活得幸福。
③幸福来之不易。
④幸福生活万年长。
A.①谓语 ②补语 ③主语 ④定语
B.①谓语 ②宾语 ③主语 ④定语
C.①补语 ②谓语 ③主语 ④定语
D.①谓语 ②谓语 ③状语 ④主语
10.下面各句的修辞手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A.他正想给火山拍张照,火山突然一阵咆哮,喷发了。
B.下雨了,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D.林黛玉拿起手中的药,还没吃,病就好了一大半。
11.下列诗句中,“明月”这一意象不能反映古人羁旅行思的一句是( )
A.一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B.东峰下视南溟月,笑踏金波看海光。
C.晓随残月行,夕与新月宿。谁谓月无情,千里远相逐。
D.似璧悲三献,疑珠怯再投。能持千里意,来照楚乡愁。
12.“冷月葬花魂”的诗句,写出了一位才女诗意而悲剧的一生,她还被称为“多病西施”。此才女最有可能是下列中的( )
A.杨玉环 B.林黛玉 C.扈三娘 D.秋瑾
13.下面选项中,修辞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麦粒的香味和栀子花香不同,婉约而不张狂,提示着人们该收割了。(该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说麦香“婉约而不张狂”,是将麦粒香味拟人化,生动形象,富有情趣,突出了麦香的淡雅。)
B.那年冬天,我去贝加尔湖旅游,零下四十度,呼出的气瞬间凝成一团白雾,湖畔只有冷风,只我一人。 (该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一个“瞬间”将寒冷的程度加以突出强调,表达了对贝加尔湖天气的抱怨。)
C.我不披铠甲,怎有英雄气概?(该句借代和反问连用,“披铠甲”借指“上战场”,将“我”愿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一腔热血加以强调,增强了英雄气概的感染力。)
D.书对我而言,是世俗烦扰中的一枚盾牌,替我抵御人生困惑的侵袭。(该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书”比作“抵御人生困惑的盾牌”,生动地表达了书给“我”人生困惑以指导和启发的阅读意义。)
14.“烟笼寒水月笼沙”描绘了一幅月光和雾气笼罩着寒水白沙的画面,渲染了朦胧清寒的意境。下列与月有关的诗句中,和其意境最为接近的一项是( )
A.秦时明月汉时关 B.尘中见月心亦闲
C.月落乌啼霜满天 D.云破月来花弄影
15.下列对有关文化和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B.孟子名轲,字子舆,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C.“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D.桂冠、鳌头、榜首、问鼎、夺魁都是“第一”的意思。
16.(2024高一上·清江浦开学考)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殷墟发现的甲骨文,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最早的成体系的汉字,它能够完整地记录当时的语言,已经是非常成熟的文字系统。自发现以来,①出土的有字甲骨约有10万片,②单字数量已达4000个左右,③当时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在甲骨文中都有所记载。④甲骨文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⑤是研究汉字发展和中国早期历史的宝贵材料,⑥也见证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实证。⑦20世纪初,在著名学者王国维根据甲骨文验证了商代世系真实性之后,⑧就推想夏后氏世系是真实存在的。
17.(2024高一上·清江浦开学考)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将节日和节气相结合的中国农民丰收节,折射出中华民族对于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延续了中华民族敬畏自然、保护自然、利用自然的优秀传统。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用来表示昼夜的长短;惊蛰、清明、小满、芒种中蕴含着物候特征,启示着气候条件在不断变化......
例如芒种时节,草木葱茏,池塘莲开,北方麦黄,江南梅熟,时光流转之际,已然到了仲夏,是收割和栽种搅缠在一起的时候。中国人在观天察地、认知自然中创造出的二十四节气,为安排农业生产、协调农事活动提供指导,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文明成果的典型代表。这背后包含的“敬天道而事之”的传统智慧、流传的“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的千古箴言,至今仍给人以深刻警示和启迪。正因如此,以农民丰收节为契机弘扬农耕文化,也为中华文明成果赋予了更多新的时代内涵。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为“例如芒种时节,草木生长得很茂盛,池塘里的莲花开花了,北方的麦子和江南的梅子都成熟了,时光流转之际,已然到了仲夏,正是又要忙收割又要忙栽种的时候”,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18.(2024高一上·清江浦开学考)周星驰在电影《喜剧之王》中说:“人如果没有梦想,和一条咸鱼有什么区别?”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文体不限),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C
2.B
3.D
4.首先第一节提出读书是获得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的观点,并指出书籍的价值和读书的重要意义;其次第二节提出书籍可能变成研究学问的障碍的观点,并分析两大流弊:
①书多易使读者不专精,②书多易使读者迷方向;最后第三节得出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的结论。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论证的分析
【解析】【点评】(1)本题要求围绕重要概念对文本信息进行筛选与整合,这类题选项往往是对原文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改动,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之间的比较。
(2)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这类题选项往往是对原文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改动(或删或添或调或漏或拼),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
(2)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推断能力,四个选项所涉及的内容或观点,并非直接出自文本,而是命题人依据文本所做的“推断”性表述,大多以前提与结论的方式组合,构成一个简单复句,形成假设关系、条件关系、因果关系、顺承关系。需要透彻地理解了文本的内涵,真正理解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才能正确地作出正误判断。注意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注意分析文章先讲论点还是论据,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进而梳理文本论证思路脉络。
1.C项“书籍使读者重温了几千年的人类思想经验”理解错误。原文是“读书是要清算过去人类成就的总账,把几千年的人类思想经验在短促的几十年内重温一遍,把过去无数人辛苦获得来的知识教训,集中到读者一个人身上去受用”。原文表述的是“读书”,而非“书籍”。
故答案为:C
2.B项“要想在文化学术方面求得发展,就必须研究过去人类已得的学问”表述错误。此项表述的是文化学术与学问的关系,而非读书与学问的关系。本项属答非所问。
故答案为:B
3.本题需要排除三个错误选项:
A项“我国古代学者一生只能研究一部经书”理解错误。原文说的是“皓首穷年才能治一经,书虽读得少,读一部却就是一部”,并不是一生只能研究一部经书。
B项“必须读的著作只有几部”理解错误。原文说的是“其中真正绝对不可不读的基本著作往往不过数千部甚至于数部”,并不是说必须读的著作只有几部。
C项“我们必须选择经典作品仔细阅读并深入研究”理解错误。原文只说“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所读之书要选得精,并不代表一定要选择经典作品阅读。
故答案为:D
4.本题要求阐述文章的论述思路,注意对全文三个自然段逐一进行概括:
第一段,由“ 学问不只是读书,而读书是获得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 ”“ 书籍是过去人类的精神遗产的宝库,也可以说是人类文化学术前进轨迹上的里程碑”“ 读书是要……,把……,把…… ”三句可知,作者不仅提出读书是获得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的观点,还指出书籍的价值和读书的重要意义。
第二段,由“ 书籍固然可贵,却也是一种拖累,可能变成研究学问的障碍 ”可知,提出书籍可能变成研究学问的障碍的观点。这一段还指出“ 它至少有两大流弊。第一,书多易使读者不专精 ”“ 其次,书多易使读者迷方向 ”。
第三段,由第一句“ 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 ”可知,作者强调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
故答案为:
首先第一节提出读书是获得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的观点,并指出书籍的价值和读书的重要意义;其次第二节提出书籍可能变成研究学问的障碍的观点,并分析两大流弊:①书多易使读者不专精,②书多易使读者迷方向;最后第三节得出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的结论。
【答案】5.C
6.(1)正侧结合。①通过正面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如“把巡逻范围扩大到五里。要接近街亭了,守军数量还不清楚,谨慎点比较好”“白净脸色就有些微微泛红,双手习惯性地攥紧了缰绳”,均体现了马谡在带兵行军过程中既小心谨慎又自信满怀、按捺不住激动的心理特点;②小说还通过大量的心理描写,展现了马谡隐忍、执着、敏感、自信的形象特点;③小说还善用侧面描写,如环境烘托、物象衬托以及士兵形象的对比衬托等,侧面突出马谡紧张、兴奋、小心等心理特点。
(2)评价:历史中马谡固然有刚愎自用的一面,但其性格形成或许也有一定的外部因素,与其经历起伏有关;看到他急于证明自己时,我仿佛看到了我们自己努力想要自我证明的时候,由此,我现在对马谡又多了一些理解。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形象;领悟文本的艺术魅力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对文意、文章的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手法等内容的考核,设错点概括类一般为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类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选择题错误的选项命制一般都有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2)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概括小说人物形象的特点,首先要关注小说中对人物的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的细节。另外,还要重视小说中的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素,结合故事情节、跟文中其他人物的对比、小说要表现的主题、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等进行综合分析。
5.C项“这从侧面体现了马谡对下属管制严苛”分析错误。李盛的“得令”只是常规的应答,并不能看出马谡的“严苛”,只能体现出蜀汉军队的管理有序。
故答案为:C。
6.本题作答首先注意人物塑造方法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具体有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细节等,侧面描写一般为人物、物象或者环境的侧面烘托。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即可“”
(1)本文通过正侧结合的方法塑造了马谡形象。
①“把巡逻范围扩大到五里。要接近街亭了,守军数量还不清楚,谨慎点比较好”“前军多打起几面旗帜,我要叫他们早早发现我军的存在,然后望风而逃” 等为语言描写,“谨慎”及要让敌人“望风而逃”体现了马谡在带兵行军过程中既小心谨慎又自信满怀的心理状态;“白净脸色就有些微微泛红,双手习惯性地攥紧了缰绳”为神态和动作描写,脸“泛红”“攥紧了缰绳”生动刻画出马谡按捺不住激动的心理特点;
②小说还有大量的心理描写,如“澎湃的内心”“耿耿于怀”“格外的敏感”“别人的眼色与窃窃私语总令马谡如芒在背”“马谡是如此迫切地渴望出战的机会,他太需要一次胜利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展现了马谡隐忍、执着、敏感、自信的形象特点;
③小说还善用侧面描写,“两面大旗,一面写着大大的‘汉’字,一面写着大大的‘马’字”“两面旗帜迎风飞舞,金线绣的穗尖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是两万一千名蜀军士兵,他们三人或四人一排,排成一条长长的纵队穿行于狭窄的山路之间。士兵们各自扛着手中的武器或旗帜低头急行,比起指挥官的踌躇满志,他们似乎更加专注于脚下的道路”用壮丽的环境和军旗这一物象及士兵等的对比衬托马谡紧张、兴奋、小心又踌躇满志的形象。
(2)评价。评价马谡这一人物要结合历史和本文内容综合分析,既要把握历史中的马谡自以为是、刚愎自用的性格,又要抓住文中呈现的马谡性格形成的外部因素——先主的遗言,将士们的猜疑,不得重用的悲哀……所以不能一味批评马谡,因为他的身上有我们每个想极力证明自己的人的影子,多一些理解更好。其他评价言之成理并能联系自身经历即可。
故答案为:(1)正侧结合。①通过正面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如“把巡逻范围扩大到五里。要接近街亭了,守军数量还不清楚,谨慎点比较好”“白净脸色就有些微微泛红,双手习惯性地攥紧了缰绳”,均体现了马谡在带兵行军过程中既小心谨慎又自信满怀、按捺不住激动的心理特点;②小说还通过大量的心理描写,展现了马谡隐忍、执着、敏感、自信的形象特点;③小说还善用侧面描写,如环境烘托、物象衬托以及士兵形象的对比衬托等,侧面突出马谡紧张、兴奋、小心等心理特点。
(2)评价:历史中马谡固然有刚愎自用的一面,但其性格形成或许也有一定的外部因素,与其经历起伏有关;看到他急于证明自己时,我仿佛看到了我们自己努力想要自我证明的时候,由此,我现在对马谡又多了一些理解。
【答案】7.C
8.首联借助神话传说,感叹山川依旧,人事全非,点染出空旷辽阔、凄凉冷落的气氛,也衬托出诗人遭受打击后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颔联以吴宫废墟和晋代坟丘作映衬,突出了诗人吊古伤今的悲愤。
颈联由怀古凭吊转入眼前的实景,看见三山半隐半现于青天之外,江水被白鹭洲分为两支。境界旷达,秀丽雄伟,比起前面的怀古伤心来,使人精神振奋。
尾联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诗人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表达出对权臣当道的黑暗政治的不满。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古诗词的综合鉴赏与评价能力。这类题往往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一般错在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
7.C项“与上下文似关联不大,表达了作者对此中美景的喜爱”赏析错误,“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三峰并列,矗立在缥缈的云雾之中,若隐若现,好似落在了青天之外;秦淮河西入长江,被白鹭洲横截,江水一分为二,形成两条河流。此二句气象壮丽,境界阔大,写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颈联与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形成古今对比,抒发作者古今兴亡盛衰之感。
故答案为:C。
8.本题分析情感应结合具体诗句逐一分析:①首联“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写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借助神话传说,感叹山川依旧,人事全非,点染出空旷辽阔、凄凉冷落的气氛,也衬托出诗人遭受打击后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②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意思是吴国宫殿的鲜花芳草遮没荒凉小径,晋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以吴宫废墟和晋代坟丘作映衬,突出了诗人吊古伤今的悲愤。
③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写三山云雾中隐现如落青天外,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两条河流。由怀古凭吊转入眼前的实景,看见三山半隐半现于青天之外,江水被白鹭洲分为两支。境界旷达,秀丽雄伟,比起前面的怀古伤心来,使人精神振奋。
④尾联“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意思是那些悠悠浮云总是遮蔽太阳的光辉,登高不见长安城,怎么不让人内心沉痛忧郁。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诗人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表达出对权臣当道的黑暗政治的不满。
故答案为:首联借助神话传说,感叹山川依旧,人事全非,点染出空旷辽阔、凄凉冷落的气氛,也衬托出诗人遭受打击后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颔联以吴宫废墟和晋代坟丘作映衬,突出了诗人吊古伤今的悲愤。
颈联由怀古凭吊转入眼前的实景,看见三山半隐半现于青天之外,江水被白鹭洲分为两支。境界旷达,秀丽雄伟,比起前面的怀古伤心来,使人精神振奋。
尾联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诗人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表达出对权臣当道的黑暗政治的不满。
【答案】9.A
10.B
11.B
12.B
13.B
14.C
15.B
【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红楼梦》;语法知识;作品的人物形象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句子成分的分析能力,首先注意确定句子的主干,即找出句子的主语、谓语和宾语,这是句子的基本结构,也称为“主干”。除了主干外,句子中还有许多修饰成分,它们用于描述、限定或补充主干部分。定语:修饰名词或代词的成分,通常放在被修饰词的前面。状语: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或整个句子的成分,表示动作的时间、地点、方式、原因等。补语:补充说明主语或宾语的状态或特征,通常由形容词、名词、动词的非谓语形式等充当。
(2)本题考查赏析比喻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的能力。用比喻来对某某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以此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使语言生动形象,还可以使深刻的、抽象的道理浅显、具体地表达出来。
(3)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意象的能力。诗歌意象是诗人在创作过程中为表达一定的审美理想或思想感情而精心营构的、融入了诗人情感和思想的主客统一的符号化表象。意象是客观的生活场景和诗人的主观的思想感情相交融,通过审美意象的创造而以文字表现出来的艺术景象或境界。诗歌意象是诗歌的基本构成因素,是诗歌的灵魂和本质特征,它对诗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本题考查整本书阅读的相关知识积累能力。名著阅读主要是考查考生对课文所涉及到的重要作家作品以及作品内容、作品人物的识记情况和相关文体知识、文化常识的了解情况。平时要以课文为依托,作相应的知识积累。同时还要与文学常识配合起来进行。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考纲规定了9种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所以首先必须弄清这几种修辞手法的特点、用法、表达效果作用,其次结合语境认真分析。
(6)本题考查分析古诗词意境的能力,意境是作者独特情意与探究物境的高度融合。它浸润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能引发读者的想象和思索。意境由“意”(情)和“境”(景)两个主体构成,是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分析古诗意境需要综合考虑景物、情感、表现手法等多个方面,通过深入理解和熟悉诗中的意境,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诗歌的艺术乐趣。
(7)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积累文学文化常识,可以采用以下四种方法:①以新带旧法,用新的知识带动回忆旧的知识;②以点带面法,即把某一名家的作品作为一个“点”,再由这一“点”扩展到这个名家所有其他重要作品这个“面”;③纵向扩展法,就是从历史时间先后,纵向的角度去梳理和记忆文学常识;④横向比较法,就是把同一属性的文学常识搜集在一起,找出它们的异同,并据其异同进行组合记忆。
9.①中“快乐”是谓语,陈述主语“生活”的状态;
②中“快乐”在“生活”谓语之后,由“得”连接,是典型的补语;
③和④的“快乐”虽然都在句首,但在③中直接作主语,在④中作定语修饰“生活”。
故答案为:A。
10.首先注意例句“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使用比喻修辞手法,把景色喻为山水画。再比对四个选项:A.“咆哮”一词用于形容火山,是拟人化的表达,属于拟人修辞手法,与例句不同。
B.将“雨水从房顶落下”的景象比作“万千条瀑布”,是比喻的修辞手法,与例句相同。
C.通过“家书”的价值与“万金”的对比,强调家书的珍贵,是夸张的修辞手法,与例句不同。
D.通过夸张的手法表现林黛玉病情的突然好转,与吃药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属于夸张修辞手法,与例句不同。
故答案为:B。
11.A“ 一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 描写中秋月圆,月光洒到庭院,院中梧桐树影婆娑,我一人羁旅异乡,节日里看这月亮下的树影。出自晏殊的 《中秋月》。
B“东峰下视南溟月,笑踏金波看海光 ”这句诗描绘了诗人站在东峰上俯瞰南溟(南海)的景象,月光映照在海面上,诗人仿佛踏着金色的波光欣赏海面的光景。表现的是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
C“ 晓随残月行,夕与新月宿。谁谓月无情,千里远相逐 ”出自白居易《客中月》。这句诗描绘了诗人在旅途中,早上伴随着残月出发,晚上则与新月为伴住宿的情景。诗人通过与月亮的相伴,表达了自己在旅途中孤独、寂寞的情感。
D“ 似璧悲三献,疑珠怯再投。能持千里意,来照楚乡愁 ”出自唐代张子容的《璧池望秋月》。这句诗的意思是:月亮仿佛经历了三次祭祀后被抛弃的美玉一样悲叹,又像明珠畏惧再次被人投掷;然而,它仍能承载千里之外的情思,用皎洁的光芒照亮我这楚地的乡愁。
故答案为:B
12.本题从“月”这一意象出发,考了意象、表现手法和文学常识,是一道比较新颖的题目。冷月葬花魂,出自《红楼梦》第七十六回,是林黛玉和史湘云联诗的最后一句。此句意境优美,宛若天成,甫出黛玉之口便语惊四座,使得湘云认输,妙玉叹服。不仅是潇湘妃子才思敏捷的集中体现,更是她一生悲剧命运的影射,可谓寓意无穷,妙不可言。
故答案为:B
13.B项“该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对贝加尔湖天气的抱怨”赏析错误。“零下四十度,呼出的气瞬间凝成一团白雾”应是现实情景,不是夸张;“表达了对贝加尔湖天气的抱怨”判断错误,“瞬间”只是常规描述,看不出抱怨之情。
故答案为:B。
14.本题作答首先注意题干诗句“ 渲染了朦胧清寒的意境 ”,再比对四个选项:A“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出塞二首·其一》。这句诗以简洁而深邃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让人感受到岁月的沧桑和边疆的雄浑。
B“ 尘中见月心亦闲 ” 刘禹锡在诗中,通过这一句表达了即使身处纷扰的尘世,看到月亮也能让人心情宁静。
C“月落乌啼霜满天 ”的意思是月亮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形容夜晚清冷孤寂的景象。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
D“ 云破月来花弄影 ”这句话的意思是天黑后,云层散开,月亮露出,月光下的花枝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舞弄着自己的倩影。这句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夜晚月光下花影摇曳的静谧美景。出自宋代张先的《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故答案为:C
15.B项“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表述错误,孟子属于战国时期,不是春秋时期。
故答案为:B
16.【答案】②“已达”后面不能接约数,将“左右”删除。
⑥将“见证了”改为“是”,或将“实证”删除。
⑦将“在”删除。
【知识点】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
【解析】【分析】②句,“已达4000个左右 ”词语搭配不当,“已达”后面不能再接约数,应该将“左右”删除。
⑥句,“ 也见证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实证 ”句式杂糅,要么将“见证了”改为“是”,要么将“实证”删除。
⑦句,“ 在著名学者王国维根据甲骨文验证了商代世系真实性之后 ”,介词滥用,造成主语残缺,应该将“在”删除。这样后面“ 就推想夏后氏世系是真实存在的 ”的主语就有了,即“著名学者王国维”。
故答案为:
②“已达”后面不能接约数,将“左右”删除。
⑥将“见证了”改为“是”,或将“实证”删除。
⑦将“在”删除。
【点评】本题考查现代汉语常见语病辨析及修改能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17.【答案】①原句“草木葱茏,池塘莲开,北方麦黄,江南梅熟”为四字短句构成排比,句式一致,语言简练,内容紧凑,有节奏感和音韵美;
②“收割和栽种搅缠在一起”使用了比拟的修辞,“搅缠”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农民又要收割、又要栽种的紧张繁忙的状态。改动后的句子则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知识点】语句表达效果的对比、鉴赏
【解析】【分析】原句与改句的不同主要有:
①句式不同,原句中“草木葱茏,池塘莲开,北方麦黄,江南梅熟”是四个短句,显得简洁明快,音韵和谐;且四个短句构成排比,句式一致,内容紧凑,增强了语势;改句“草木生长得很茂盛,池塘里的莲花开花了,北方的麦子和江南的梅子都成熟了”以长句为主,没有原句简洁,节奏感和韵律也没有原句强。
②修辞手法不同,原句中“收割和栽种搅缠在一起”使用了比拟的修辞,“搅缠”本为形容“物”,这里用来形容“人”,写出了农民既要收割,又要栽种,忙得不可开交的状态;改句直接说成“正是又要忙收割又要忙栽种的时候”,改动后的句直接说农民子又要忙收割又要忙栽种,没有使用比拟手法,这固然写出了农民繁忙的状态,但是没有“搅缠”生动形象。
故答案为:
①原句“草木葱茏,池塘莲开,北方麦黄,江南梅熟”为四字短句构成排比,句式一致,语言简练,内容紧凑,有节奏感和音韵美;
②“收割和栽种搅缠在一起”使用了比拟的修辞,“搅缠”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农民又要收割、又要栽种的紧张繁忙的状态。改动后的句子则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语言文字表达与运用效果分析能力。这类题要求先分析原句与改句对比,原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句式有什么特点、语序是否调整,有什么精妙的用词等等,进而对应着分析表达效果,可从内容、情感、意境等方面进行分析。除了答个别的,要答出对整个段落的效果及作者的情感态度。
18.【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为哲理类材料作文,首先审清材料要求,然后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关键句以及材料的中心内容来确定材料的中心立意。本题注意分析“人如果没有梦想,和咸鱼有什么区别呢?”一句 ,首先要剖析“梦想”与“咸鱼”的隐喻。梦想,是心灵的灯塔,照亮前行的道路,赋予生命以色彩。它就像夜空中最亮的星,不断引领着我们突破自我,追求卓越。而“咸鱼”,在这里则象征着一种缺乏目标、随波逐流的生活状态,它代表了生活的平庸与快乐味,是对生命充满活力的浪费。
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生物,是因为我们拥有思考、梦想与追求的能力。梦想,是人性中最璀璨的火花,它让我们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生存,更是为了生活——一种有质量、有温度、有追求的生活。没有梦想的人生,就像失去了方向的船,只能在茫茫大海中漂泊,最终可能迷失自我,沦为生活的奴隶。
然而,梦想并非遥不可及的幻影,它需要我们通过实际行动去追寻、去实现。正如电影中的尹天仇,虽然屡屡遭遇苦难,但他从未放弃对喜剧表演的热爱与追求。故事告诉我们,梦想的力量在于坚持与努力,即使前路坎坷,也要勇往直前。
参考立意:
①实现梦想需要奋斗
②实干成就梦想
③为梦想插上实干的翅膀
④一切活动家都是梦想家
【点评】本题考查哲理类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哲理性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过程,其实就是对我们思想素质和思维品质的考查的过程。 注意先需要找关键词和关键句,探究关键词的比喻义或象征意义,化虚为实或化实为虚,再把握材料全局,确立几个关键词之间的必然联系, 联系现实,准确立意。 从这三步骤入手,才能拨得云开见月明,通过作文审题立意,探讨人生、生命、自然、社会。
1 / 1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淮安市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2024高一上·清江浦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谈读书(节选)
学问不只是读书,而读书是获得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为学问不仅是个人的事,而且是全人类的事。每门学问到了现在的阶段,是全人类分工努力日积月累所得到的成就,而这成就还没有被湮没,全靠书籍记载才流传下来。书籍是过去人类的精神遗产的宝库,也可以说是人类文化学术前进轨迹上的里程碑。我们就现阶段的文化学术求前进,必定以过去人类已得的成就为出发点。如果抹煞过去人类已取得的成就,我们说不定要把出发点移回到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纵然能前进,也还是开倒车落伍。读书是要清算过去人类成就的总账,把几千年的人类思想经验在短短的几十年内重温一遍,把过去无数人辛苦获来的知识教训,集中到读者一个人身上去受用。有了这种准备,一个人才能在学问途程上作万里长征,去发现新的世界。
历史愈前进,人类的精神遗产愈丰富,书籍愈浩繁,而读书也就愈不易。书籍固然可贵,却也是一种拖累,可能变成研究学问的障碍。它至少有两大流弊。第一,书多易使读者不专精。我国古代学者因书籍难得,皓首穷年才能治一经,书虽读得少,读一部却就是一部,口诵心惟,咀嚼得烂熟,透入身心,变成一种精神的原动力,一生受用不尽。现在书籍易得,一个青年学者就可夸口曾过目万卷,“过目”的虽多,“留心”的却少,譬如饮食,不消化的东西积得愈多,愈易酿成肠胃病,许多肤浅虚骄的习气都由耳食肤受所养成。其次,书多易使读者迷方向。任何一种学问的书籍现在都可装满一个图书馆,其中真正不可不读的基本著作往往不过数千部甚至于数部。许多初学者贪多而不务得,在无足轻重的书籍上浪费时间与精力,就不免把基本要籍耽搁了。比如学哲学的尽管看过无数种的哲学史和哲学概论,却没有看过柏拉图的《对话集》;学经济学的尽管读过无数种的教科书,却没有看过亚当·斯密的《原富》。做学问如作战,须攻坚挫锐,占住要塞。目标太多了,掩埋了坚锐所在,只东打一拳,西踢一脚,就成了“消耗战”。
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可以作为每个读书人的座右铭。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而不求甚解,譬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如暴发户炫耀家私,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选自2012年4月《社会科学论坛》,有删改)
1.下列关于“书籍”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书籍是记载全人类分工努力日积月累所得到的成就,使其不被湮没的工具。
B.书籍是过去人类的精神遗产的宝库,也可以说是人类文化学术前进轨迹上的里程碑。
C.书籍使读者重温了几千年的人类思想经验,受用过去无数人辛苦获来的知识教训。
D.书籍是一种可以帮助人的学习工具,但也可能变成我们研究学问的障碍。
2.下列关于“学问”和“读书”的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获得学问,不一定只靠读书,但读书是获得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
B.要想在文化学术方面求得发展,就必须研究过去人类已得的学问。
C.一个人通过读书,可以拓展自己的视野,从而获得必要的学问。
D.读书可以帮助人获得学问,但如果缺少正确方法,也可能阻碍人获得学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书籍难得,所以我国古代学者一生只能研究一部经书,但由于读得专而精,因此取得了巨大成就。
B.现在每种学问的书籍都非常多,但必须读的著作只有几部,初学者不能贪多求全而放弃了基本要籍。
C.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因此我们必须选择经典作品仔细阅读并深入研究。
D.书既可以多读,也可以少读,不能以读的数量的多少来衡量读书的质量。少读如果彻底,对人的作用也很大。
4.请阐述本文的论述思路。
【答案】1.C
2.B
3.D
4.首先第一节提出读书是获得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的观点,并指出书籍的价值和读书的重要意义;其次第二节提出书籍可能变成研究学问的障碍的观点,并分析两大流弊:
①书多易使读者不专精,②书多易使读者迷方向;最后第三节得出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的结论。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论证的分析
【解析】【点评】(1)本题要求围绕重要概念对文本信息进行筛选与整合,这类题选项往往是对原文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改动,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之间的比较。
(2)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这类题选项往往是对原文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改动(或删或添或调或漏或拼),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
(2)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推断能力,四个选项所涉及的内容或观点,并非直接出自文本,而是命题人依据文本所做的“推断”性表述,大多以前提与结论的方式组合,构成一个简单复句,形成假设关系、条件关系、因果关系、顺承关系。需要透彻地理解了文本的内涵,真正理解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才能正确地作出正误判断。注意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注意分析文章先讲论点还是论据,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进而梳理文本论证思路脉络。
1.C项“书籍使读者重温了几千年的人类思想经验”理解错误。原文是“读书是要清算过去人类成就的总账,把几千年的人类思想经验在短促的几十年内重温一遍,把过去无数人辛苦获得来的知识教训,集中到读者一个人身上去受用”。原文表述的是“读书”,而非“书籍”。
故答案为:C
2.B项“要想在文化学术方面求得发展,就必须研究过去人类已得的学问”表述错误。此项表述的是文化学术与学问的关系,而非读书与学问的关系。本项属答非所问。
故答案为:B
3.本题需要排除三个错误选项:
A项“我国古代学者一生只能研究一部经书”理解错误。原文说的是“皓首穷年才能治一经,书虽读得少,读一部却就是一部”,并不是一生只能研究一部经书。
B项“必须读的著作只有几部”理解错误。原文说的是“其中真正绝对不可不读的基本著作往往不过数千部甚至于数部”,并不是说必须读的著作只有几部。
C项“我们必须选择经典作品仔细阅读并深入研究”理解错误。原文只说“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所读之书要选得精,并不代表一定要选择经典作品阅读。
故答案为:D
4.本题要求阐述文章的论述思路,注意对全文三个自然段逐一进行概括:
第一段,由“ 学问不只是读书,而读书是获得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 ”“ 书籍是过去人类的精神遗产的宝库,也可以说是人类文化学术前进轨迹上的里程碑”“ 读书是要……,把……,把…… ”三句可知,作者不仅提出读书是获得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的观点,还指出书籍的价值和读书的重要意义。
第二段,由“ 书籍固然可贵,却也是一种拖累,可能变成研究学问的障碍 ”可知,提出书籍可能变成研究学问的障碍的观点。这一段还指出“ 它至少有两大流弊。第一,书多易使读者不专精 ”“ 其次,书多易使读者迷方向 ”。
第三段,由第一句“ 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 ”可知,作者强调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
故答案为:
首先第一节提出读书是获得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的观点,并指出书籍的价值和读书的重要意义;其次第二节提出书籍可能变成研究学问的障碍的观点,并分析两大流弊:①书多易使读者不专精,②书多易使读者迷方向;最后第三节得出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的结论。
(2024高一上·清江浦开学考)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街亭(节选)
马伯庸
一阵清凉的山风吹过,马谡拍了拍胯下的坐骑,下意识地屏住了呼吸。对于习惯蜀中温湿气候的他来说,这种陌生的气候虽然感觉很惬意,但仍会让他的身体产生一丝微妙的不适。这种不适既是生理上的,也是心理上的。
湛蓝色的天空没有一点云彩,阳光十分耀眼。从山岭的这个高度回头望去,远方是绵延逶迤的秦岭山脉,起伏不定的山脊仿佛一条藏青色的巨龙横卧在这雍凉大地上。
在马谡的身后,是两万一千名蜀军士兵,他们三人或四人一排,排成一条长长的纵队穿行于狭窄的山路之间。士兵们各自扛着手中的武器或旗帜低头急行,比起指挥官的踌躇满志,他们似乎更加专注于脚下的道路。以这种速度在崎岖山地急行军却仍旧可以保持队列的整齐划一,足以显示出这支部队良好的素质。
在队伍的前头飘扬着两面大旗,一面写着大大的“汉”字,一面写着大大的“马”字;两面旗帜迎风飞舞,金线绣成的穗尖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忽然,一骑斥候出现在队列的正前方,负责前哨的裨将李盛迎上前去问了几句,立刻策马来到马谡身边,对他汇报道:“马参军,前面斥候回报,已经看到断山了。”
马谡“唔”了一声,点了点头,做了一个满意的手势:“照目前的速度,日落之前就可以抵达街亭,很好,按现在的速度继续前进。”
“是,那么斥候还是在队伍前三里的范围内活动?”
“把巡逻范围扩大到五里。要接近街亭了,守军数量还不清楚,谨慎点比较好。”李盛说了一声“得令”,刚拨马要走,又被马谡叫住。
“前军多打起几面旗帜,我要叫他们早早发现我军的存在,然后望风而逃。”
说到这里,马谡的嘴角微微上翘起来。他尽量不动声色地下着指示,想使自己看起来更加镇定自若,来掩盖他澎湃的内心,一想到即将到达的街亭,他的白净脸色就有些微微泛红,双手习惯性地攥紧了缰绳。
马谡的激动不是没有理由的。长久以来,虽然他一直受到诸葛丞相的格外青睐,但始终不曾单独指挥过一支一线部队。这个缺憾令马谡在蜀汉军界总无法获得与其他将领一样的尊敬。很多人视其为只会对着地图与文书高谈阔论的高级文官,这让以“智将”自居的马谡耿耿于怀。
军队与庙堂不同,它有着自己的一套独特哲学与道德评判。这是个经常要跨越生死的团体,务实的思维模式使得军人们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只会看那个人做过什么,而不是他说过什么。这种评价未必会见诸正式公文,但其无形的力量在军队中比天子赐予的符节更有影响力。一名没有实绩的军官或许可以在朝廷获得褒奖,但绝不会得到同僚与下层士兵发自内心的尊敬与信赖,而这种信赖在战争中是至关重要的。
马谡对这一点了解得很清楚,也正因为如此,他变得格外的敏感。别人的眼色与窃窃私语总令马谡如芒在背,先主去世前一句“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给他带来的心理阴影甚至抵消了诸葛丞相的褒奖。马谡是如此迫切地渴望出战的机会,他太需要一次胜利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了。
终于,他得到了这个机会,因为蜀汉的北伐开始了。
5.下面对文章内容及艺术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面旗帜迎风飞舞,金线绣成的穗尖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这从侧面体现出马谡的踌躇满志。
B.“很好,按现在的速度继续前进”,正面体现了马谡的自信。
C.李盛说了一声“得令”,这从侧面体现了马谡对下属管制严苛。
D.“白净脸色就有些微微泛红,双手习惯性地攥紧了缰绳”,通过正面的神态和动作描写,体现了马谡内心的激动。
6.小说是如何塑造马谡这一形象的?你如何评价马谡这一形象?请结合你自身经历简要谈谈。
【答案】5.C
6.(1)正侧结合。①通过正面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如“把巡逻范围扩大到五里。要接近街亭了,守军数量还不清楚,谨慎点比较好”“白净脸色就有些微微泛红,双手习惯性地攥紧了缰绳”,均体现了马谡在带兵行军过程中既小心谨慎又自信满怀、按捺不住激动的心理特点;②小说还通过大量的心理描写,展现了马谡隐忍、执着、敏感、自信的形象特点;③小说还善用侧面描写,如环境烘托、物象衬托以及士兵形象的对比衬托等,侧面突出马谡紧张、兴奋、小心等心理特点。
(2)评价:历史中马谡固然有刚愎自用的一面,但其性格形成或许也有一定的外部因素,与其经历起伏有关;看到他急于证明自己时,我仿佛看到了我们自己努力想要自我证明的时候,由此,我现在对马谡又多了一些理解。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形象;领悟文本的艺术魅力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对文意、文章的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手法等内容的考核,设错点概括类一般为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类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选择题错误的选项命制一般都有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2)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概括小说人物形象的特点,首先要关注小说中对人物的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的细节。另外,还要重视小说中的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素,结合故事情节、跟文中其他人物的对比、小说要表现的主题、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等进行综合分析。
5.C项“这从侧面体现了马谡对下属管制严苛”分析错误。李盛的“得令”只是常规的应答,并不能看出马谡的“严苛”,只能体现出蜀汉军队的管理有序。
故答案为:C。
6.本题作答首先注意人物塑造方法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具体有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细节等,侧面描写一般为人物、物象或者环境的侧面烘托。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即可“”
(1)本文通过正侧结合的方法塑造了马谡形象。
①“把巡逻范围扩大到五里。要接近街亭了,守军数量还不清楚,谨慎点比较好”“前军多打起几面旗帜,我要叫他们早早发现我军的存在,然后望风而逃” 等为语言描写,“谨慎”及要让敌人“望风而逃”体现了马谡在带兵行军过程中既小心谨慎又自信满怀的心理状态;“白净脸色就有些微微泛红,双手习惯性地攥紧了缰绳”为神态和动作描写,脸“泛红”“攥紧了缰绳”生动刻画出马谡按捺不住激动的心理特点;
②小说还有大量的心理描写,如“澎湃的内心”“耿耿于怀”“格外的敏感”“别人的眼色与窃窃私语总令马谡如芒在背”“马谡是如此迫切地渴望出战的机会,他太需要一次胜利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展现了马谡隐忍、执着、敏感、自信的形象特点;
③小说还善用侧面描写,“两面大旗,一面写着大大的‘汉’字,一面写着大大的‘马’字”“两面旗帜迎风飞舞,金线绣的穗尖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是两万一千名蜀军士兵,他们三人或四人一排,排成一条长长的纵队穿行于狭窄的山路之间。士兵们各自扛着手中的武器或旗帜低头急行,比起指挥官的踌躇满志,他们似乎更加专注于脚下的道路”用壮丽的环境和军旗这一物象及士兵等的对比衬托马谡紧张、兴奋、小心又踌躇满志的形象。
(2)评价。评价马谡这一人物要结合历史和本文内容综合分析,既要把握历史中的马谡自以为是、刚愎自用的性格,又要抓住文中呈现的马谡性格形成的外部因素——先主的遗言,将士们的猜疑,不得重用的悲哀……所以不能一味批评马谡,因为他的身上有我们每个想极力证明自己的人的影子,多一些理解更好。其他评价言之成理并能联系自身经历即可。
故答案为:(1)正侧结合。①通过正面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如“把巡逻范围扩大到五里。要接近街亭了,守军数量还不清楚,谨慎点比较好”“白净脸色就有些微微泛红,双手习惯性地攥紧了缰绳”,均体现了马谡在带兵行军过程中既小心谨慎又自信满怀、按捺不住激动的心理特点;②小说还通过大量的心理描写,展现了马谡隐忍、执着、敏感、自信的形象特点;③小说还善用侧面描写,如环境烘托、物象衬托以及士兵形象的对比衬托等,侧面突出马谡紧张、兴奋、小心等心理特点。
(2)评价:历史中马谡固然有刚愎自用的一面,但其性格形成或许也有一定的外部因素,与其经历起伏有关;看到他急于证明自己时,我仿佛看到了我们自己努力想要自我证明的时候,由此,我现在对马谡又多了一些理解。
(2024高一上·清江浦开学考)阅读李白的这首诗歌,完成下面的题目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表面说此处当年曾有凤凰游,今则凤去台空,唯江自流,深层含意则是昔日繁华而今日荒芜,暗含作者兴由之感,为下文蓄势。
A.颔联说“吴宫花草”“晋代衣冠”,让我们联想到六朝的富贵繁华,二者如今一则埋于幽径,一则化作黄土,隐含作者存亡兴废之感。
B.颈联由抒情转为写景,抽出思绪将目光投向了眼前的河山。此二句气象壮丽,境界阔大,与上下文关联不大,表达了作者对此中美景的喜爱。
C.尾联寓意深刻,“浮云蔽日”“长安不见”皆语含深意,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诗人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
8.请简析本首诗表达的思想情感。
【答案】7.C
8.首联借助神话传说,感叹山川依旧,人事全非,点染出空旷辽阔、凄凉冷落的气氛,也衬托出诗人遭受打击后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颔联以吴宫废墟和晋代坟丘作映衬,突出了诗人吊古伤今的悲愤。
颈联由怀古凭吊转入眼前的实景,看见三山半隐半现于青天之外,江水被白鹭洲分为两支。境界旷达,秀丽雄伟,比起前面的怀古伤心来,使人精神振奋。
尾联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诗人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表达出对权臣当道的黑暗政治的不满。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古诗词的综合鉴赏与评价能力。这类题往往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一般错在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
7.C项“与上下文似关联不大,表达了作者对此中美景的喜爱”赏析错误,“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三峰并列,矗立在缥缈的云雾之中,若隐若现,好似落在了青天之外;秦淮河西入长江,被白鹭洲横截,江水一分为二,形成两条河流。此二句气象壮丽,境界阔大,写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颈联与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形成古今对比,抒发作者古今兴亡盛衰之感。
故答案为:C。
8.本题分析情感应结合具体诗句逐一分析:①首联“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写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借助神话传说,感叹山川依旧,人事全非,点染出空旷辽阔、凄凉冷落的气氛,也衬托出诗人遭受打击后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②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意思是吴国宫殿的鲜花芳草遮没荒凉小径,晋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以吴宫废墟和晋代坟丘作映衬,突出了诗人吊古伤今的悲愤。
③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写三山云雾中隐现如落青天外,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两条河流。由怀古凭吊转入眼前的实景,看见三山半隐半现于青天之外,江水被白鹭洲分为两支。境界旷达,秀丽雄伟,比起前面的怀古伤心来,使人精神振奋。
④尾联“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意思是那些悠悠浮云总是遮蔽太阳的光辉,登高不见长安城,怎么不让人内心沉痛忧郁。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诗人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表达出对权臣当道的黑暗政治的不满。
故答案为:首联借助神话传说,感叹山川依旧,人事全非,点染出空旷辽阔、凄凉冷落的气氛,也衬托出诗人遭受打击后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颔联以吴宫废墟和晋代坟丘作映衬,突出了诗人吊古伤今的悲愤。
颈联由怀古凭吊转入眼前的实景,看见三山半隐半现于青天之外,江水被白鹭洲分为两支。境界旷达,秀丽雄伟,比起前面的怀古伤心来,使人精神振奋。
尾联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诗人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表达出对权臣当道的黑暗政治的不满。
(2024高一上·清江浦开学考)语言文字运用及文学常识
9.对下面句子中“幸福”所充当的句子成分,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们的生活幸福。
②我们生活得幸福。
③幸福来之不易。
④幸福生活万年长。
A.①谓语 ②补语 ③主语 ④定语
B.①谓语 ②宾语 ③主语 ④定语
C.①补语 ②谓语 ③主语 ④定语
D.①谓语 ②谓语 ③状语 ④主语
10.下面各句的修辞手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A.他正想给火山拍张照,火山突然一阵咆哮,喷发了。
B.下雨了,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D.林黛玉拿起手中的药,还没吃,病就好了一大半。
11.下列诗句中,“明月”这一意象不能反映古人羁旅行思的一句是( )
A.一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B.东峰下视南溟月,笑踏金波看海光。
C.晓随残月行,夕与新月宿。谁谓月无情,千里远相逐。
D.似璧悲三献,疑珠怯再投。能持千里意,来照楚乡愁。
12.“冷月葬花魂”的诗句,写出了一位才女诗意而悲剧的一生,她还被称为“多病西施”。此才女最有可能是下列中的( )
A.杨玉环 B.林黛玉 C.扈三娘 D.秋瑾
13.下面选项中,修辞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麦粒的香味和栀子花香不同,婉约而不张狂,提示着人们该收割了。(该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说麦香“婉约而不张狂”,是将麦粒香味拟人化,生动形象,富有情趣,突出了麦香的淡雅。)
B.那年冬天,我去贝加尔湖旅游,零下四十度,呼出的气瞬间凝成一团白雾,湖畔只有冷风,只我一人。 (该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一个“瞬间”将寒冷的程度加以突出强调,表达了对贝加尔湖天气的抱怨。)
C.我不披铠甲,怎有英雄气概?(该句借代和反问连用,“披铠甲”借指“上战场”,将“我”愿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一腔热血加以强调,增强了英雄气概的感染力。)
D.书对我而言,是世俗烦扰中的一枚盾牌,替我抵御人生困惑的侵袭。(该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书”比作“抵御人生困惑的盾牌”,生动地表达了书给“我”人生困惑以指导和启发的阅读意义。)
14.“烟笼寒水月笼沙”描绘了一幅月光和雾气笼罩着寒水白沙的画面,渲染了朦胧清寒的意境。下列与月有关的诗句中,和其意境最为接近的一项是( )
A.秦时明月汉时关 B.尘中见月心亦闲
C.月落乌啼霜满天 D.云破月来花弄影
15.下列对有关文化和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B.孟子名轲,字子舆,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C.“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D.桂冠、鳌头、榜首、问鼎、夺魁都是“第一”的意思。
【答案】9.A
10.B
11.B
12.B
13.B
14.C
15.B
【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红楼梦》;语法知识;作品的人物形象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句子成分的分析能力,首先注意确定句子的主干,即找出句子的主语、谓语和宾语,这是句子的基本结构,也称为“主干”。除了主干外,句子中还有许多修饰成分,它们用于描述、限定或补充主干部分。定语:修饰名词或代词的成分,通常放在被修饰词的前面。状语: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或整个句子的成分,表示动作的时间、地点、方式、原因等。补语:补充说明主语或宾语的状态或特征,通常由形容词、名词、动词的非谓语形式等充当。
(2)本题考查赏析比喻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的能力。用比喻来对某某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以此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使语言生动形象,还可以使深刻的、抽象的道理浅显、具体地表达出来。
(3)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意象的能力。诗歌意象是诗人在创作过程中为表达一定的审美理想或思想感情而精心营构的、融入了诗人情感和思想的主客统一的符号化表象。意象是客观的生活场景和诗人的主观的思想感情相交融,通过审美意象的创造而以文字表现出来的艺术景象或境界。诗歌意象是诗歌的基本构成因素,是诗歌的灵魂和本质特征,它对诗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本题考查整本书阅读的相关知识积累能力。名著阅读主要是考查考生对课文所涉及到的重要作家作品以及作品内容、作品人物的识记情况和相关文体知识、文化常识的了解情况。平时要以课文为依托,作相应的知识积累。同时还要与文学常识配合起来进行。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考纲规定了9种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所以首先必须弄清这几种修辞手法的特点、用法、表达效果作用,其次结合语境认真分析。
(6)本题考查分析古诗词意境的能力,意境是作者独特情意与探究物境的高度融合。它浸润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能引发读者的想象和思索。意境由“意”(情)和“境”(景)两个主体构成,是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分析古诗意境需要综合考虑景物、情感、表现手法等多个方面,通过深入理解和熟悉诗中的意境,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诗歌的艺术乐趣。
(7)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积累文学文化常识,可以采用以下四种方法:①以新带旧法,用新的知识带动回忆旧的知识;②以点带面法,即把某一名家的作品作为一个“点”,再由这一“点”扩展到这个名家所有其他重要作品这个“面”;③纵向扩展法,就是从历史时间先后,纵向的角度去梳理和记忆文学常识;④横向比较法,就是把同一属性的文学常识搜集在一起,找出它们的异同,并据其异同进行组合记忆。
9.①中“快乐”是谓语,陈述主语“生活”的状态;
②中“快乐”在“生活”谓语之后,由“得”连接,是典型的补语;
③和④的“快乐”虽然都在句首,但在③中直接作主语,在④中作定语修饰“生活”。
故答案为:A。
10.首先注意例句“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使用比喻修辞手法,把景色喻为山水画。再比对四个选项:A.“咆哮”一词用于形容火山,是拟人化的表达,属于拟人修辞手法,与例句不同。
B.将“雨水从房顶落下”的景象比作“万千条瀑布”,是比喻的修辞手法,与例句相同。
C.通过“家书”的价值与“万金”的对比,强调家书的珍贵,是夸张的修辞手法,与例句不同。
D.通过夸张的手法表现林黛玉病情的突然好转,与吃药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属于夸张修辞手法,与例句不同。
故答案为:B。
11.A“ 一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 描写中秋月圆,月光洒到庭院,院中梧桐树影婆娑,我一人羁旅异乡,节日里看这月亮下的树影。出自晏殊的 《中秋月》。
B“东峰下视南溟月,笑踏金波看海光 ”这句诗描绘了诗人站在东峰上俯瞰南溟(南海)的景象,月光映照在海面上,诗人仿佛踏着金色的波光欣赏海面的光景。表现的是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
C“ 晓随残月行,夕与新月宿。谁谓月无情,千里远相逐 ”出自白居易《客中月》。这句诗描绘了诗人在旅途中,早上伴随着残月出发,晚上则与新月为伴住宿的情景。诗人通过与月亮的相伴,表达了自己在旅途中孤独、寂寞的情感。
D“ 似璧悲三献,疑珠怯再投。能持千里意,来照楚乡愁 ”出自唐代张子容的《璧池望秋月》。这句诗的意思是:月亮仿佛经历了三次祭祀后被抛弃的美玉一样悲叹,又像明珠畏惧再次被人投掷;然而,它仍能承载千里之外的情思,用皎洁的光芒照亮我这楚地的乡愁。
故答案为:B
12.本题从“月”这一意象出发,考了意象、表现手法和文学常识,是一道比较新颖的题目。冷月葬花魂,出自《红楼梦》第七十六回,是林黛玉和史湘云联诗的最后一句。此句意境优美,宛若天成,甫出黛玉之口便语惊四座,使得湘云认输,妙玉叹服。不仅是潇湘妃子才思敏捷的集中体现,更是她一生悲剧命运的影射,可谓寓意无穷,妙不可言。
故答案为:B
13.B项“该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对贝加尔湖天气的抱怨”赏析错误。“零下四十度,呼出的气瞬间凝成一团白雾”应是现实情景,不是夸张;“表达了对贝加尔湖天气的抱怨”判断错误,“瞬间”只是常规描述,看不出抱怨之情。
故答案为:B。
14.本题作答首先注意题干诗句“ 渲染了朦胧清寒的意境 ”,再比对四个选项:A“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出塞二首·其一》。这句诗以简洁而深邃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让人感受到岁月的沧桑和边疆的雄浑。
B“ 尘中见月心亦闲 ” 刘禹锡在诗中,通过这一句表达了即使身处纷扰的尘世,看到月亮也能让人心情宁静。
C“月落乌啼霜满天 ”的意思是月亮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形容夜晚清冷孤寂的景象。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
D“ 云破月来花弄影 ”这句话的意思是天黑后,云层散开,月亮露出,月光下的花枝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舞弄着自己的倩影。这句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夜晚月光下花影摇曳的静谧美景。出自宋代张先的《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故答案为:C
15.B项“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表述错误,孟子属于战国时期,不是春秋时期。
故答案为:B
16.(2024高一上·清江浦开学考)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殷墟发现的甲骨文,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最早的成体系的汉字,它能够完整地记录当时的语言,已经是非常成熟的文字系统。自发现以来,①出土的有字甲骨约有10万片,②单字数量已达4000个左右,③当时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在甲骨文中都有所记载。④甲骨文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⑤是研究汉字发展和中国早期历史的宝贵材料,⑥也见证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实证。⑦20世纪初,在著名学者王国维根据甲骨文验证了商代世系真实性之后,⑧就推想夏后氏世系是真实存在的。
【答案】②“已达”后面不能接约数,将“左右”删除。
⑥将“见证了”改为“是”,或将“实证”删除。
⑦将“在”删除。
【知识点】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
【解析】【分析】②句,“已达4000个左右 ”词语搭配不当,“已达”后面不能再接约数,应该将“左右”删除。
⑥句,“ 也见证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实证 ”句式杂糅,要么将“见证了”改为“是”,要么将“实证”删除。
⑦句,“ 在著名学者王国维根据甲骨文验证了商代世系真实性之后 ”,介词滥用,造成主语残缺,应该将“在”删除。这样后面“ 就推想夏后氏世系是真实存在的 ”的主语就有了,即“著名学者王国维”。
故答案为:
②“已达”后面不能接约数,将“左右”删除。
⑥将“见证了”改为“是”,或将“实证”删除。
⑦将“在”删除。
【点评】本题考查现代汉语常见语病辨析及修改能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17.(2024高一上·清江浦开学考)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将节日和节气相结合的中国农民丰收节,折射出中华民族对于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延续了中华民族敬畏自然、保护自然、利用自然的优秀传统。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用来表示昼夜的长短;惊蛰、清明、小满、芒种中蕴含着物候特征,启示着气候条件在不断变化......
例如芒种时节,草木葱茏,池塘莲开,北方麦黄,江南梅熟,时光流转之际,已然到了仲夏,是收割和栽种搅缠在一起的时候。中国人在观天察地、认知自然中创造出的二十四节气,为安排农业生产、协调农事活动提供指导,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文明成果的典型代表。这背后包含的“敬天道而事之”的传统智慧、流传的“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的千古箴言,至今仍给人以深刻警示和启迪。正因如此,以农民丰收节为契机弘扬农耕文化,也为中华文明成果赋予了更多新的时代内涵。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为“例如芒种时节,草木生长得很茂盛,池塘里的莲花开花了,北方的麦子和江南的梅子都成熟了,时光流转之际,已然到了仲夏,正是又要忙收割又要忙栽种的时候”,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答案】①原句“草木葱茏,池塘莲开,北方麦黄,江南梅熟”为四字短句构成排比,句式一致,语言简练,内容紧凑,有节奏感和音韵美;
②“收割和栽种搅缠在一起”使用了比拟的修辞,“搅缠”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农民又要收割、又要栽种的紧张繁忙的状态。改动后的句子则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知识点】语句表达效果的对比、鉴赏
【解析】【分析】原句与改句的不同主要有:
①句式不同,原句中“草木葱茏,池塘莲开,北方麦黄,江南梅熟”是四个短句,显得简洁明快,音韵和谐;且四个短句构成排比,句式一致,内容紧凑,增强了语势;改句“草木生长得很茂盛,池塘里的莲花开花了,北方的麦子和江南的梅子都成熟了”以长句为主,没有原句简洁,节奏感和韵律也没有原句强。
②修辞手法不同,原句中“收割和栽种搅缠在一起”使用了比拟的修辞,“搅缠”本为形容“物”,这里用来形容“人”,写出了农民既要收割,又要栽种,忙得不可开交的状态;改句直接说成“正是又要忙收割又要忙栽种的时候”,改动后的句直接说农民子又要忙收割又要忙栽种,没有使用比拟手法,这固然写出了农民繁忙的状态,但是没有“搅缠”生动形象。
故答案为:
①原句“草木葱茏,池塘莲开,北方麦黄,江南梅熟”为四字短句构成排比,句式一致,语言简练,内容紧凑,有节奏感和音韵美;
②“收割和栽种搅缠在一起”使用了比拟的修辞,“搅缠”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农民又要收割、又要栽种的紧张繁忙的状态。改动后的句子则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语言文字表达与运用效果分析能力。这类题要求先分析原句与改句对比,原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句式有什么特点、语序是否调整,有什么精妙的用词等等,进而对应着分析表达效果,可从内容、情感、意境等方面进行分析。除了答个别的,要答出对整个段落的效果及作者的情感态度。
18.(2024高一上·清江浦开学考)周星驰在电影《喜剧之王》中说:“人如果没有梦想,和一条咸鱼有什么区别?”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文体不限),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为哲理类材料作文,首先审清材料要求,然后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关键句以及材料的中心内容来确定材料的中心立意。本题注意分析“人如果没有梦想,和咸鱼有什么区别呢?”一句 ,首先要剖析“梦想”与“咸鱼”的隐喻。梦想,是心灵的灯塔,照亮前行的道路,赋予生命以色彩。它就像夜空中最亮的星,不断引领着我们突破自我,追求卓越。而“咸鱼”,在这里则象征着一种缺乏目标、随波逐流的生活状态,它代表了生活的平庸与快乐味,是对生命充满活力的浪费。
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生物,是因为我们拥有思考、梦想与追求的能力。梦想,是人性中最璀璨的火花,它让我们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生存,更是为了生活——一种有质量、有温度、有追求的生活。没有梦想的人生,就像失去了方向的船,只能在茫茫大海中漂泊,最终可能迷失自我,沦为生活的奴隶。
然而,梦想并非遥不可及的幻影,它需要我们通过实际行动去追寻、去实现。正如电影中的尹天仇,虽然屡屡遭遇苦难,但他从未放弃对喜剧表演的热爱与追求。故事告诉我们,梦想的力量在于坚持与努力,即使前路坎坷,也要勇往直前。
参考立意:
①实现梦想需要奋斗
②实干成就梦想
③为梦想插上实干的翅膀
④一切活动家都是梦想家
【点评】本题考查哲理类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哲理性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过程,其实就是对我们思想素质和思维品质的考查的过程。 注意先需要找关键词和关键句,探究关键词的比喻义或象征意义,化虚为实或化实为虚,再把握材料全局,确立几个关键词之间的必然联系, 联系现实,准确立意。 从这三步骤入手,才能拨得云开见月明,通过作文审题立意,探讨人生、生命、自然、社会。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