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卷分四部分,全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填写在答题纸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如果只到理性认识为止,那么还只说到问题的一半。而且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说来,还只说到非十分重要的那一半。①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而马克思主义看重理论,正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指导行动。认识从实践开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抓着了世界的规律性的认识,必须把它再回到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去,再用到生产的实践、革命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实践以及科学实验的实践中去。这就是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的过程,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继续。理论的东西是否符合于客观真理性这个问题,在由感性到理性之认识运动中是没有完全解决的,也不能完全解决的。要完全地解决这个问题,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②许多自然科学理论之所以被称为真理,不但在于自然科学家们创立这些学说的时候,而且在于为尔后的科学实践所证实的时候。马克思列宁主义之所以被称为真理,也不但在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人科学地构成这些学说的时候,而且在于为尔后革命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实践所证实的时候。辩证唯物论之所以为普遍真理,在于经过无论什么人的实践都不能逃出它的范围。人类认识的历史告诉我们,许多理论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了它们的不完全性。许多理论是错误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其错误。所谓实践是真理的标准,理由就在这个地方。
说到这里,认识运动就算完成了吗?我们的答复是完成了,又没有完成。社会的人们投身于变革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某一客观过程的实践中(不论是关于变革某一自然过程的实践,或变革某一社会过程的实践),由于客观过程的反映和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使得人们的认识由感性的推移到了理性的,造成了大体上相应于该客观过程的法则性的思想、理论、计划或方案,然后再应用这种思想、理论、计划或方案于该同一客观过程的实践,如果能够实现预想的目的,那么,对于这一具体过程的认识运动算是完成了。例如,在变革自然的过程中,某一工程计划的实现,某一科学假想的证实,某一器物的制成,某一农产的收获,在变革社会过程中某一罢工的胜利,某一战争的胜利,某一教育计划的实现,都算实现了预想的目的。然而一般地说来,不论在变革自然或变革社会的实践中,人们原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毫无改变地实现出来的事,是很少的。这是因为从事变革现实的人们,常常受着许多的限制,不但常常受着科学条件和技术条件的限制,而且也受着客观过程的发展及其表现程度的限制(客观过程的方面及本质尚未充分暴露)。在这种情形之下,由于实践中发现前所未料的情况,因而部分地改变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的事是常有的,全部地改变的事也是有的。即是说,原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部分地或全部地不合于实际,部分错了或全部错了的事,都是有的。许多时候须反复失败过多次,才能纠正错误的认识,才能到达于和客观过程的规律性相符合,因而才能够变主观的东西为客观的东西,即在实践中得到预想的结果。但是不管怎样,到了这种时候,人们对于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某一客观过程的认识运动,算是完成了。
(摘自毛泽东《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
材料二:
我们不仅承认实践是真理的标准,而且要从发展的观点看待实践的标准。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它既具有绝对的意义,又具有相对的意义。就一切思想和理论都必须由实践来检验这一点讲,它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就实践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上都有其局限性,不能无条件地完全证实或完全驳倒一切思想和理论这一点来讲,它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但是,今天的实践回答不了的问题,以后的实践终究会回答它,就这点来讲,它又是绝对的。列宁说:“当然,在这里不要忘记:实践标准实质上决不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统一的观点,就是任何思想、任何理论必须无例外地、永远地、不断地接受实践的检验的观点,也就是真理发展的观点。任何思想、理论,即使是已经在一定的实践阶段上证明为真理,在其发展过程中仍然要接受新的实践的检验而得到补充、丰富或者纠正。
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强调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永远没有完结,就是承认我们的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或最终完成,就是承认由于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我们的认识可能犯错误,需要由实践来检验,凡经实践证明是错误的或者不符合实际的东西,就应当改变,不应再坚持。事实上这种改变是常有的。
(摘自《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包括从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飞跃到社会实践,而后者更加重要。
B. 改造世界的实践,表现为生产实践、革命实践以及科学实验,三者逐层深入,用以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
C. 实践能够检验理论的错误、理论真理性的不完全性,进而将其纠正,基于此,人们说实践是真理的标准。
D.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的绝对性,既表现在实践检验思想和理论的无例外性,也表现在实践的发展性。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看重理论,是因为那些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的理论,总是能够指导人们的行动与实践。
B. 在变革现实的过程中,人们原定的理论、方案很少能完全实现,这是由科技条件有限、客观事物发展及表现不充分决定的。
C.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可以避免人们将知识变成教条,有利于人们放弃或者改变错误的或不符合实际的认识。
D. 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体现了真理发展的观点,因为任何真理都可能被丰富或者纠正。
3. 下列选项不能证明材料二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观点的一项是( )
A. 门捷列夫根据原子量的变化,制定了元素周期表,有人赞成,有人反对。
B. 毛泽东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C.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说明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
D. 朱熹说:“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4. 材料一画线处使用了对举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
5. 人们常说“失败乃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这两句俗语中包含着认识运动的一般规律,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万小坎
张品成
腊月里了,乡间人都盼了能把头剃个光鲜,师徒两个这些日子在村子间转悠。他们这回去的是苦草坝。
响器在万小坎的手里,他巧妙地甩敲了,弄出那种特殊的清脆响声。那叫“唤头”,剃头匠从不吆喝,他们用那种响器弄了声音,标志着自己出现在那么个地方。万小坎看着那些细碎的声音组合了排着队伍,亮闪闪地跃上树梢跃上屋脊,夹杂在雾岚炊烟里,往远处蹦跳。然后,狗柔柔地叫着,鸡缓缓地飞,人们挤出窄门,往声音的来路颠颠小跑。
一村人喜欢看到万小坎师徒两人的剃头挑子出现,他们围住了剃头挑子。师徒二人把挑子搁下来就成了摊子,老少们围的是剃头摊子了。他们摸着自己蓬乱的头发,希望那两只“蝴蝶”在他们的头上那么飞。他们叫“胡师傅,胡师傅……”
日子要是这么过下去,万小坎和师傅也就和许多川北的匠人一样,不好不坏地过下去。但这一年,红军来了。
红军里有很多能说会道的人物,男的女的,每一回都说得人心血沸腾,心里一堆干柴被那些话语点了,一堆堆的大火烧起来。
万小坎知道这一切,他很认真地给士兵们剃头。他剃得比什么时候都认真,慢工细活。有人就不耐烦了,“就刮毛也这么慢的?利索点哟。”
万小坎还是细致入微干自己的活儿。
“绣花吧,你看你那么……”有人说。
万小坎不管他们,他想手艺人就是要做到极致,像自己的师傅胡泊万一样。他想做世界上最好的剃头匠,他想让他经手的每个头颅都绣上花,任他们咋说,他还是一丝不苟……
“你真绣上花了……利娃子老树蔸样一张丑脸,你把他头发收拾成花,也没女人要他……”一个麻脸男人说。
叫利娃子的士兵扭过头,那张脸确实长得不怎么样,但稚嫩。
“我娘说过了中秋就给我和满秀完婚的……”利娃子说。
“哦。”麻脸哦了一声,走过来很重地拍了拍利娃子的肩,一些碎发被拍落下来,在风里飘了一会儿,落在草丛里。
麻脸对万小坎说:“你就在他脑壳上真绣上几朵花的哟,他是新郎了。”
“我绣不了花。”万小坎憨笑着说。
只有胡泊万听懂了麻脸的话,他说:“他叫你把剃刀在那脑壳上多过几下。”
很久以后万小坎才明白,山里做匪盗的侠客有那种说法,一颗脑壳过刀的次数就那么点。剃刀也是刀哟,剃刀过了,大刀就不会挨身了。
那年轻士兵是最后一个,万小坎说:“你过来过来,就你了。”
那个年轻士兵在林子隐蔽处,一动不动。到底还是万小坎走了过去。
士兵蔫蔫的,目光盯着万小坎手里的剃刀,那剃刀闪着冷光。但他没动,万小坎过去,扳住了那颗头颅。
万小坎握剃刀的手又一次悬着,他扳着那颗脑壳,前前后后端详了一番。万小坎一直在找一个合适的头型,今天他终于找到了。万小坎说:“哦哦,你原来在这?!”
“什么,你认识我吗?!”
“你是书生脸,小白脸哟。我给你弄出彩,我给你弄得人人竖大拇指。你不必闭眼睛,你不必那么紧张,你放松。”两只“蝴蝶”就绕了那脑壳瓢飞了。
万小坎把剪刀剃刀放下。走出几步远,立在那反反复复看了几下,拍了巴掌跳起老高。哎哎,你睁开眼,你自己看看。
那士兵没法看,他摸了摸自己的后脑,一脸诧异。他说:“你没弄我头发?!”
“我弄了,我怎么没弄你头发,我说了你一头秀发经我手,它会更出彩。”万小坎递那块镜片到那人手里。
“呀呀!”那娃儿看了看镜里的自己,也叫了起来。
万小坎喊:“呀!师傅师傅!”胡泊万忙完了活儿,和几个士兵在那抽烟,万小坎突发的喊声让他吓一跳。“怎么了?!怎么了?!”他慌急了往那边跑。
万小坎笑笑的。他朝林子里喊:“你出来,你出来!”那士兵走了出来。
有片刻,四周静悄悄的。士兵抬起头,愣住了。他看见有个人站在他面前,他知道那不是一般的人。那是参谋徐敬乾。
“你叫苟三顺?”那男人说。苟三顺点了点头。他把脖子拧了,他想他犯事了,犯大事了,连长把这么大的官都惊动了。“你的事,你们连长都跟我说了。”徐敬乾着眼镜,副书生模样,长得很俊朗,眉清目秀,像戏里的人物。
参谋徐敬乾朝胡泊万招了招手,“胡师傅,你帮我剃头,剃他们那样的光头。”
胡泊万迟疑了一下,到底还是操起了手里的剃刀,然后那只手蝴蝶样翻飞了几下,一大片的黑发掉落在木凳周边。参谋徐敬乾摸了摸光秃秃的头,举着那面小镜子看了看,对苟三顺笑笑说:“好了,苟三顺,你看看我现在不是也挺好的吗?娃儿,听话,执行命令哟,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叫苟三顺的士兵点了点头,他坐在那凳子上,他朝万小坎招着手。
胡泊万说:“我给他剃,我来。”师傅胡泊万双手舞动了几下,把那头秀发剃了个光光。
回去的路上,万小坎一直没说话。胡泊万说:“你生师傅的气了?”
万小坎摇了摇头。
“那你不说话?”
万小坎说:“苟三顺说上战场我不怕死,我就怕光了头死。”
胡泊万说:“这娃儿胡说,他不会死!”
万小坎说:“他当然不会死。”
“那就是了,他活了你怕没给他剃头机会吗?工农得了天下,不必刀呀枪的你来我往,苟三顺也不必剃光头。你再给他剃头现手艺不成?”
万小坎点了点头,他记住了苟三顺的名字。
后来,他真的没忘了去找苟三顺。他又跟那支队伍剃头了。那个连长已经易人了,易人就是说先前的那个连长牺牲了。他问到苟三顺,那连长摇了摇头。那连长说连队在空山坝作战是主力。哦哦,他哦着。万小坎听说了空山坝交火的事,四下里都在传,打得惨烈,双方死伤了很多人。连长告诉他,连队里已经没有叫苟三顺的人了,活下来的都还待在连里,不在的话可能就“光荣”了。
万小坎很伤心,那些日子里,那张标致的白脸老在他眼前晃。
(《小说月报》2024.2,有改动)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村里人喜欢看到万小坎师徒两人的剃头挑子出现,体现了那个年代朴实纯真的人际关系,如文中第二段描写的环境般带有诗意的美好。
B. 麻脸对万小坎说“你就在他脑壳上真绣上几朵花的哟”,看似戏谑实则关心,寄寓了麻脸对利娃子上战场可以躲过大刀的衷心祝愿。
C. 叫苟三顺的年轻士兵起初不愿意剃光头,万小坎认为他的头型好也不想他剃光头,后来惊动了参谋徐敬乾,苟三顺不得已才剃了头。
D. 结尾部分胡泊万对万小坎的询问和安慰显师徒情深,“工农得了天下再给苟三顺剃头现手艺”的愿望因苟三顺的去世最终没能实现。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别于一般战争题材小说的宏大叙述模式,本文以小见大,不着眼于血腥的战争场面,关注普通个体在战争中的真实心理。
B. 小说独具匠心地运用了全知型叙事视角,好似有一双隐藏的眼睛时刻观察着小说中的人物,使得整部小说的叙事极为流畅。
C. 小说以短句为主,口语化和个性化的语言符合人物性格特征,大量的对话不仅丰满了人物形象,也推动了情节的顺利展开。
D. 小说情节大起大落,对“小场景”叙事的偏好体现了平实和丰富的历史书写,从琐碎的生活细节中反映出更为真实的历史。
8. 分析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9. “张品成的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在文坛独树一帜,儿童性是其主要特色之一。”请结合文本,谈谈对本文“儿童性”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节选自《汉书·苏武传》)
材料二:
卢循自始兴寇长沙,道覆寇南康、庐陵、豫章,诸守相皆委任奔走。道覆顺流而下,舟械甚盛。安成忠肃公何无忌自寻阳引兵拒卢循。长史邓潜之谏曰:“国家安危,在此一举。闻循兵舰大盛,势居上流,宜决南塘,守二城以待之,彼必不敢舍我远下。蓄力养锐,俟其疲老,然后击之,此万全之策也。今决成败于一战,万一失利,悔将无及。”参军殷阐曰:“循所将之众皆三吴旧贼,百战余勇,始兴溪子,拳捷善斗,未易轻也。将军宜留屯豫章,征兵属城,兵至合战,未为晚也。若以此众轻进,殆必有悔。”无忌不听。三月壬申,与徐道覆遇于豫章,贼令强弩数百登西岸小山邀射之。会西风暴急飘无忌所乘小舰向东岸贼乘风以大舰逼之众遂奔溃。无忌厉声曰:“取我苏武节来!”节至,执以督战。贼众云集,无忌辞色无挠,握节而死。于是中外震骇,朝议欲奉乘舆北走就刘裕;既而知贼未至,乃止。
(节选自《资治通鉴·晋纪三十七》)
材料三:
古人有言:“君子杀身以成仁,不求生以害仁。”又云:“非死之难,处死之难。”信哉斯言也!是知陨节苟合其宜,义夫岂吝其没?捐躯若得其所,烈士不爱其存。故能守铁石之深衷,厉松筠之雅操,见贞心于岁暮,标劲节于严风,赴鼎镬其如归,履危亡而不顾,书名竹帛,画象丹青,前史以为美谈,后来仰其徽烈者也。晋自元康之后,政乱朝昏,祸难荐兴,艰虞孔炽,遂使奸凶放命,戎狄交侵,函夏沸腾,苍生涂炭,干戈日用,战争方兴。虽背恩忘义之徒不可胜载,而蹈节轻生之士无乏于时。无忌挟功名之大志,挺文武之良才,追旧而恸感时人,率义而响震勍敌,因机效捷,处死不懦,比乎向时之辈,岂同日而言欤!
(节选自《晋书·第五十五、五十九》)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会西风暴A急B飘C无忌D所乘小舰E向东岸F贼乘风G以大舰H逼之I众遂奔溃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乳,生育,生子,与《<论语>十二章》“见贤思齐焉”中的“齐”用法相同。
B. 委,扔下、放弃,与《过秦论》“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中的“委”词义不同。
C. 为,是、算得上,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为天下笑”中的“为”词义不同。
D. 爱,吝惜,与《苏武传》“於靬王爱之,给其衣食”中的“爱”词义不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单于先后以囚禁在地窖、流放到北海来处置苏武,欲以绝境之苦威逼,消磨其生存的意志。
B. 殷阐与邓潜之见解相同,又对其加以补充,建议留守豫章,待集结兵力再战,勿轻敌冒进。
C. 何无忌胸怀建功扬名的大志,发挥才能,感念旧恩,效忠于晋朝皇帝,感动了当时之人。
D. 晋朝从元康后,奸邪凶暴之徒肆意妄为,使戎狄各民族交替入侵,天下百姓为战争所苦。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2)信哉斯言也!是知陨节苟合其宜,义夫岂吝其没?
14. 材料三言“虽背恩忘义之徒不可胜载,而蹈节轻生之士无乏于时”。面对各自的困境,苏武与何无忌的表现有何异同?请结合材料加以简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利州南渡
[唐]温庭筠
澹然空水带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
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
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落日的余晖照着江水,波浪起伏;弯曲的小岛在暮色苍茫中与青山相连。
B. 颔联写目送着江上之船载着嘶鸣的马随波而去,柳荫下的人们等待着船儿归来靠岸。
C. 颈联草丛中的鸥鸟暗示超凡脱俗、悠然自得,高飞的白鹭象征着尘世间的喧嚣与纷扰。
D. 尾联诗人问谁能理解范蠡忘记机巧功利之心,放舟于烟波浩渺的五湖去追寻他呢?
16. 律诗讲究“起承转合”,“转”就是变化,以增加诗歌的层次感和深度。同样是写景,本诗颈联相对于颔联有哪些变化?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青年学子如东升旭日,肩负着伟大复兴的重任,应当以《<论语>十二章》中曾子所说的“______,______”自勉。
(2)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阐明了“______,______”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3)“鱼雁传书”里的“鱼雁”是书信的代称。《春江花月夜》中借此典故含蓄地表达书信不能往来,暗含相思之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生活中有不少人都怕搬家,在一个地方住得越久,零碎物品越多,搬家时越要面对断舍离的痛苦。相比这种实物囤积,数字囤积则更普遍,毕竟我们的“数字杂物间”成本低、容量大。从种类来看,数字囤积的心理根源与实物囤积相差无几。一是人类自古就对物品稀缺感到恐惧,每一样东西仿佛都贴着“以后有用”的标签,只要占有了它们,就会生出安全感。二是情感依赖,就如同一件旧衣、一本日记、一张票根附着情感一样, A ,一旦删除,就好像自己的某段回忆也会消失。
也有种数字囤积不太一样——“学习型囤积”。收藏的文章、下载的学习资料,让人有一种收藏即拥有的错觉,还附赠一点“努力上进”的慰藉。比如看到一篇长文,觉得深刻又重要却不想此刻通篇细读,那么赶紧按下收藏键;买了一本电子书,告诉自己“以后一定认真读完”,但它只是安静地躺在书架上,既没被打开,也没被消化。这是一种假性学习,让我们误以为自己正在变得充实、上进,实际上, B 。
数字时代,囤积变得前所未有的简单,点一点就可以“拥有”,①可真正值得我们在意的不是“拥有”,②更是“使用”。③数字囤积需要断舍离吗?④答案或许是肯定的。⑤这些数字资源是舍还是留,⑥就取决于它们是否被使用。⑦数字空间的管理是生活条理性的延伸,⑧一个人如果在日常生活中能学会分类整理,⑨那么这种能力也会自然迁移到数字世界,⑩使我们对信息与资源的掌控更有条理。
18.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9. 文中第三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A每日面对的都是熟悉的事物,面对阳光的倾泻、风的聒噪、树木的舞蹈、田野的静默,面对它们的喧哗或沉寂。不知不觉中,感觉有些东西从无声的交流中产生,自己与某种深沉而恒久的东西合体了,对方的消息变成了你的消息,你的身心中也沾带了对方的品性。譬如看到深秋寒风把树叶吹落,只留下光秃秃的树干和枝条,而在漫长的夏日它曾经那样繁茂,冠幅丰满,枝叶浓密。这时就会想到,从 ① 转为衰颓朽坏,佛家所谓诸法生住异灭的道理,原来是多么自然醒豁,不需要借助讲授和思辨,就能搞明白。直觉的力量那样丰沛,启示的来临风生水起一般自然。这样,对于生老病死,不觉中便多了一份淡泊豁达,懂得 ② 、委运任化,坦然地接受命运的安排。对一位古代哲学家的话,在这里便能理解得更为深切透辟:“存,吾顺事。殁,吾宁矣。”
不只是中国哲人这样想。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写道:“一个人吃了午饭,只睡了半个小时的午觉,一醒来就抬起了头问:‘有什么新闻?’”他在广阔静谧的湖边思考,便获得了一种不同寻常的尺度。相比亘古不变的天地山水,那种 ③ 般的日常事件,显得多么无所谓。多年前就读过这本书,但觉得今天最能理解,对他语调间的讥讽更觉莫逆于心。电视机连续多天不打开,并不担心错失什么。B心无挂碍的舒畅,属于这个年龄的收成,也来自大自然的馈赠,来自阳光的照晒和风的荡涤。
20.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1. 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加点的“你”,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卡秋莎,你为什么说这样的话?你要明白,我是了解你的……”
B. 书似青山常乱叠,置身它博大的胸怀,你便思绪如野草般疯长和蔓延。
C. 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时之间,谁也不知如何是好。
D. 他会画菊,更爱艺菊,凭你枯茎残蕊,他一插就活。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两处句子,新颖灵动,这一表达效果是如何取得的?请简要分析。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柏拉图:人生最遗憾的,莫过于轻易地放弃了不该放弃的,固执地坚持了不该坚持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1.B(3 分)
2.B(3 分)
3.A(3 分)
4.①采用对举法呈现问题,突出重点,表明态度;营造语势,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3 分)
②以 “不在于,而在于”(构成肯否)对举,突出后者,强调用理论能动地改变世界的重要性,阐明了全文的主旨。(3 分)
③以自然科学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辩证唯物论(构成铺陈)对举,赋予文章雄辩的气势,强调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增强了感染力和说服力。(4 分)
5.①认识运动的一般规律为:由感性到理性,在实践中检验,纠正错误接近正确。(3 分)
②在实践中,人们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形成法则性的认识。如 “失败”“吃一堑” 的隐含前提是人们头脑中原已有从感性认识升华而来的思想、认识。(3 分)
③在付诸实践被验证或实现时,那些不合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的认识,会遭遇失败或无法实现。如 “失败”“吃一堑” 指在实践验证中遭遇了失败。(3 分)
④经过失败,从中吸取教训,纠正原有思想使之符合客观规律,从而变失败为胜利。如 “成功”“一智” 包含纠正后的结果,合乎实践,符合实际。(3 分)
6.C(3 分)
7.D(3 分)
8.①以 “但” 字收束对腊月乡间剃头场景的描写,转入对 “红军来了” 的叙述,引出下文剃头、杀敌等故事,丰富了小说的内容。(3 分)
②承上启下,过渡自然,提示了情节的转换,使下文 “苟三顺”“徐敬乾” 等一系列人物的出场不突兀。(3 分)
③以假设语气,启发读者对 “不好不坏地过下去” 的深入思考;与下文 “一堆堆的大火烧起来” 相呼应,暗寓着人物成长的轨迹。(4 分)
9.①以少年儿童作为书写对象,在一定程度上,他们成为主角。如本文中的主人公万小坎是一个带有稚气的小剃头匠。(4 分)
②以儿童的视角来看待与思考问题,有意将儿童的天性张扬出来。如给苟三顺剃头之后 “立在那反反复复看了几下,拍了巴掌跳起老高”,因苟三顺的头发被剃得光光 “回去的路上,万小坎一直没说话”,体现儿童纯真不加掩饰的喜与哀。(4 分)
③语言契合儿童读者的阅读特点。口语化的语言简洁不深奥,日常有画面感的对话富有感染力。(4 分)
10.BFI(3 分)
11.A(3 分)
12.D(3 分)
13.(1)苏武到北海后,匈奴断绝了他的粮食供应,他就挖野鼠穴中藏的草实(野生果实)充饥。(5 分)
(2)这番话实在是可信的啊!这说明牺牲节操(为节操而死)如果合乎道义,有道义的人怎么会吝惜牺牲呢?(5 分)
14.同:爱国忠君,持节不屈,坚定无畏。(3 分)
异:①苏武 “杖汉节牧羊”,以爱国忠君精神自勉,未曾屈从;还有着非一般的绝境生存能力,越在困境越显示出刚劲的节操。(4 分)
②何无忌虽以苏武节自勉,杀身成仁,亦为美谈;但其不听进谏,刚愎自用,导致兵败,失之于轻率与固执。(4 分)
15.C(3 分)
16.①颔联写景以人为中心,而颈联则以鸟为中心。(3 分)
②颔联的人、马、船、柳、水波都在低处,或静止不动的,或动作幅度较小;而颈联则由低渐高,鸥鸟从草从中惊散,白鹭高翔于天空,更富层次感与动态美。(3 分)
③颔联侧重于画面的整体描摹,人、马都有数量但不写出,显得平实;而颈联则如特写镜头,渡江惊起数丛草中的几群鸥,回望中所见万顷田里的一只鹭,历历可数,渲染江边的清旷和寂静。(3 分)
④从颔联到颈联,由描写渡口人马来去匆匆之景,写到舟中回望江田万顷、一鹭高飞带来的清旷寂静之境,递相承接,由外而内,为尾联抒发欲学范蠡急流勇退、放浪江湖的情怀蓄势。(3 分)
17.(1)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2 分)
(2)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2 分)
(3)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2 分)
18.A 囤积的数字承载着珍贵的记忆(4 分)
B 它们往往只是拖延(学习)的借口(4 分)
19.②而是 “使用”。(2 分)
⑧如果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能学会分类整理。(2 分)
20.①生机勃勃(生生不息、枝繁叶茂);(2 分)②随遇而安(顺势而为);(2 分)③过眼烟云。(2 分)
21.B(3 分)
22.①A 句运用拟人手法,用 “聒噪”“舞蹈”“静默” 等富有人之情态的词语,将寻常事物写得灵动而有情趣,使下文所写的熟悉事物与人无声交流更有画面感。(3 分)
②B 句运用比喻手法,将 “心无挂碍的舒畅” 这一心境,比作收获的成果,视作大自然馈赠的礼物,并将修得这一心境归功于 “阳光的照晒和风的荡涤”,呈现出新颖而灵动的效果。(3 分)
③A 句整散结合的句式和三个 “面对”,B 句两个 “来自”,调节音律,增强了语句的灵动感与抒情性。(2 分)
23.(60 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穴里面,断绝供应,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匈奴认为这是神在帮他,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公羊生了小羊才能回来。分开他的随从官吏常惠等人,分别投放到另外的地方。苏武迁移到北海后,公家发给的粮食不来,掘野鼠、收草实来吃。拄着汉朝的旄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
材料二:
卢循从始兴进攻长沙,徐道覆攻打南康、庐陵、豫章,众多守将纷纷抛弃职位逃走。徐道覆顺江而下,军队规模极为浩大。安成忠肃公何无忌从寻阳带领军队抵抗卢循。长史邓潜之上谏说:“国家的安危就在这一举之中。我听说卢循的兵舰浩大且有优势地位,占据了上游,应该决开南塘水坝,守住这两座城池以等待敌人,这样他们一定不敢舍弃我们而直接往下游去。积蓄力量,保存锐气,等待敌军疲惫困倦后再进攻,这是万全之策。如今成败要靠一场战斗来决定,如果万一失败,后悔将来不及呀!”参军殷阐说:“卢循所率领的军队都是三吴的旧日强盗,经过多次战斗仍有余勇,与始兴的溪子蛮人一样,敏捷善斗,不可轻视。将军应该留驻豫章,向所属各城征召援军,待援军到齐后再与其作战,也不算为晚。如果就凭这点兵力轻易出击,恐怕一定会追悔莫及。”何无忌没有听从他们的建议。三月的壬申那天,与徐道覆在豫章相遇,敌军命令几百名强弓劲弩手登上西岸的小山去拦截射击他们。正赶上西风猛烈地吹,将何无忌乘坐的小船吹向东岸,敌人趁着风用大船逼近,他们的军队于是纷纷溃散。何无忌大声说道:“把我的苏武节拿来!”苏武节到了,何无忌拿着它督促士兵作战。敌人的军队像云一样聚集而来,何无忌在语言和神色上都没有退缩,手握苏武节战死。于是朝廷内外震惊,朝中商议想要护送皇帝北迁,依附刘裕;不久知道敌军还未到达,才作罢。
材料三:
古人说:“君子宁愿牺牲生命以成全仁德,也不为了苟且偷生而损害仁德。”又说:“不是死难,而是如何面对死亡很难。”这番话实在是可信的啊!这说明牺牲节操(为节操而死)如果合乎道义,有道义的人怎么会吝惜牺牲呢 如果死得其所,有志气的义士就不会吝惜自己的生命。所以才能保持像铁石般坚贞的内心,锤炼如松竹般高雅的操守,到生命的晚年还能表现出坚贞的心志,在寒风中显示出刚劲的节操,赴汤蹈火时就像回家一样,置身于危险中也不顾虑,名声被写在史册中,形象被画在画像上,前代史书把他当作美谈,后人也仰慕他的事迹。自晋朝元康年间以后,政局混乱,朝廷昏庸,各种祸患接连不断,艰难困苦非常严重,于是使得奸邪凶暴之人肆意妄为,戎狄各民族交替入侵,中原大地战火纷飞,百姓生活困苦,战事频繁,战争正处于激烈之中。虽然背弃恩情忘记道义的人不可胜数,但能坚守节操、轻视生命的志士在当时也不会缺乏。何无忌怀有建立功名的大志,具备文武双全的才能,追求旧日恩情而使当时的人感动,顺应正义而能震慑强敌,抓住时机建立功勋,而对死亡毫不怯懦,和当时其他人相比,怎么能相提并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