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春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四)教学课件:第12课《失街亭》 (共4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春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四)教学课件:第12课《失街亭》 (共4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5-06 20:42: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2张PPT。导入新课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就是大家熟悉的诸葛亮,相关的文字很多,如:?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志远??——诸葛亮?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定三分,烧博望,出祁山,大名不朽,气周瑜,摒司马,擒孟获,古今流传??那为什么诸葛亮出师未捷呢?这还得从一次看似很小的战役说起。那就是街亭的丢失。 临江滚仙 (明·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卷首词失街亭《三国演义》罗贯中学习目标1、了解小说《三国演义》及作者罗贯中。???
2、学习本文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理解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形象。???
4、探讨“失街亭,谁之过”??重点:
人物形象分析?
难点:人物性格展示的技巧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公元223年,蜀主刘备病危于白帝城,遗诏托孤于丞相孔明。孔明受此重任,竭力尽智,辅佐后主。当时孔明一方面休养生息,巩固后方;一方面采用马谡“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用兵之道,兴师南征,七擒孟获,平定南方。公元227年,孔明又用马谡之计,离间曹魏君臣,使曹睿将司马懿削职遗归。
孔明见时机成熟,便上《出师表》,起兵北伐。目的是:“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于是,蜀国整顿军马,尽提汉中之兵,前出祁山,兵临渭水之西。曹睿大惊,于军情紧迫之际,亲临长安,恢复了司马懿的官职,命司马懿带兵十万出关破蜀,令张郃(hé)为前部先锋。 故事背景 当时魏蜀以秦岭为界,互相对峙。蜀要伐魏,必过秦岭而取长安;魏要伐蜀,也必过秦岭而取汉中。通过秦岭有三条要道:
一是东路的子午谷,十分险要,双方都有兵把守,不易通过,所以孔明未走东路。
二是中路的斜谷,蜀军可由此进攻眉城,下长安,路程较近。孔明这次北伐,主力正是由此进军。司马懿根据孔明“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 “不肯弄险”的特点,料到孔明不会“从子午谷径取长安”,而“必出兵斜谷,来取眉城”,于是派兵据守中路。
三是西路由阳平关绕到街亭的一条大道,离长安较远,主力不宜由此进兵。但孔明由中路取眉城,司马懿就可能由西路南攻,断绝蜀军粮道,使蜀军不战自溃,并使蜀方已得的三郡不能安守。司马懿正是这样做的。可见街亭的地位确实重要。街亭的重要意义险蜀魏秦岭子午 谷 斜谷阳 平 关郿城长安汉中街亭远近街亭魏守攻进退咽喉反攻要地蜀整体把握1、人物形象孔明、马谡、王平、高翔、魏延、赵云、邓芝、姜维司马懿、司马昭、张郃、申耽、申仪、3、把握矛盾第一段:写马谡与_______的矛盾
第三段:写马谡与_______的矛盾
第四、五段:写马谡与_______的矛盾
第九段:写马谡的愿望与_______的矛盾
马谡之言与马谡_______的巨大反差的矛盾。 孔明之行王平司马懿现实阅读思考题:1、《失街亭》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街亭为什么会失守?
3、诸葛亮为什么要派马谡守街亭?
4、失街亭,谁之过?
5、该不该斩马谡? 故事情节:
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出师北伐,攻打曹魏。深受诸葛亮器重的参军马谡,被派往驻守战略要地街亭。而马谡在街亭违背诸葛亮的部署,不听从副将王平的劝告,主观武断,在远离水源的山上安营扎寨。结果曹魏大军蜂拥而至围困孤山,蜀军大败,马谡失魂落魄、灰头土脸地逃回大营,致使街亭失守,这就是著名的马谡“失街亭”的故事。事后诸葛亮上表后主,免去自己的丞相职务,降级三等,并且处斩了主要责任人马谡,这就是有名的“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 2、故事情节帐前立状,防守街亭,坚持己见,屯兵山上,被魏包围,丢失街亭,狼狈西逃,途中被救,战后回蜀,自缚帐前,痛哭认罪,接受惩处,被斩示众。 一、街亭为什么会失守? 二、诸葛亮为什么要派马谡守街亭? 三、失街亭,谁之过? 四、该不该斩马谡? 我眼中的马谡:庸才乎?英才乎?交流园地他人眼中的马谡:庸才乎?英才乎?拓展园地“汝自幼饱读兵书,熟谙战法。”
(《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 孔明眼中的马谡:“徒有虚名,乃庸才耳!”
(《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 司马懿眼中的马谡:“今天下未定,而戮智谋之臣,岂不可惜?”
(《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
蒋琬眼中的马谡:“朕观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丞相宜深察之。”
(《三国演义》第八十五回?“刘先主遗诏托孤儿”)
刘备眼中的马谡:孔明眼中的马谡:孔明曰:“此人亦当世之英才也。”
(《三国演义》第八十五回?“刘先主遗诏托孤儿”) 孔明问曰:“吾奉天子诏,削平 南方;久闻幼常高见,望乞赐教。"谡曰:“……丞相大军到彼,必然平服,但班师之日,必用北伐曾丕,蛮兵若知内虚,其反必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丞相但服其心足矣。"孔明叹曰:"幼常足知吾肺腑也。
(《三国演义》第八十七回) ★攻心计 参军马谡曰:“某有一计,使司马懿自死于曾瓤之手,未知丞相钧意允否?”孔明问是何计。马谡曰:“司马懿虽是魏国大臣,曹睿素怀疑忌,何不密遣人往洛阳、邺郡等处,布散流言,道此人欲反;更作司马懿告示天下榜文,遍贴诸处,使曹睿心疑,必然杀此人也。”孔明从之。
(《三国演义》九十一回) ★“反间计" 马谡,天生聪明,前期仕途一帆风顺,他自视极高,狂妄轻敌,人缘极差,看不到自己身上的不足,把战争视为儿戏,建功心切,轻易立军令状。所谓,性格决定命运,悲剧的性格决定悲剧人生。我们评价马谡,要一分为二,实事求是,他有功也有过,他确实是个英才,但他却以庸才的形象降下人生的帷幕,这就是他的人生悲剧。 小结方法园地“皆汝之过也”“此吾之过也。”我之见:失街亭,谁之过?辩论园地他人之见:
失街亭,谁之过? 从文本的叙述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罗贯中先生对马谡轻敌自负,违令拒谏,死守教条,致使军事重地丢失的严重错误是加以谴责的。而对诸葛亮深谋远虑,赏罚分明,严于自责的优良作风,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赞赏的情感,但是,同时在街亭丢失的责任上,他认为诸葛亮也有失误。在他看来,马谡有过!诸葛亮有过! 罗贯中之见: 1、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张邰所破。(节录《三国志卷三十五?·蜀书五·?诸葛亮列传》)
2、而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合战于街亭,为合所破,士卒离散。(节录《三国志卷三十九·蜀书九·董刘马陈董吕传第九》) 陈寿之见:有过论 请守街亭之马谡,即献计平蛮之马谡也,又即反间司马懿之马谡也。何以前则智而后则愚?曰:此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试以前二事论之:其策南人,则其言果效;其策司马,则其言始效而不终效。岂非天方授魏,天方启晋,而人实不能与天争乎?故知一效一不尽效之故。而街亭之失,不必为马谡咎,更不必为用马谡者咎。(节录毛宗岗批评《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齐鲁书社) 毛宗岗之见:表曰:“臣本庸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励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臣不胜惭愧,俯伏待命!”后主览毕曰:“胜负兵家常事,丞相何出此言?(节录《三国演义》第九十六回“孔明挥泪斩马谡”) 刘禅之见:无过论 马谡之罪,而孔明之责,难以一概而论;胜败之事,本兵家常事。只要我们持之有故,言之有据,实事求是即可。“横看成岭侧成峰”,看法本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也许随着时代的变化,随着我们的成长,许多看法也会发生改变的。但我们不要轻易地放弃自己的思想阵地,即使有时是幼稚或片面的;我们也不要随意地否定他人的观点,即使有时我们认为无法接受。尊重别人,坚持自己;倾听他人,完善自己。 小结智慧园地街亭之战,激发你怎样的回忆或思考? 思想园地A、处理事情要善于纳言,不可狂妄自大。
B、凡事要从实际出发,不可死搬教条。
C、在难事面前要有迎难而上的勇气,还要敢作敢当。
D、认识事物、选用人才都应尽可能的全面而准确。
E、与其执法如山在后,不如任人唯贤在前。
……智慧园地高考园地1、答案是丰富多彩的(2000)
2、心灵的选择 (2002)
3、?感情的亲疏远近对认知的正误深浅的影响(2003)
4、意料之外和情理之中 (2005)
5、必须跨过这道坎(2007上海卷)
6、人之常情(2008天津卷)
7、举手投足之间(2008湖北卷)
……
1、《诸葛亮与司马懿之比较研究》 课外园地 2、《三国演义》中的“三雄、三绝”激情园地月照春秋案
风吹旧时砚
多少花朵与笑脸
不识那汉瓦秦砖
孤烟直 落日圆
浩浩长江走千帆
青铜铸史 铁笔如椽
诗心不死 胆剑悬
惊魂追日去
写我华夏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