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综合素质评价
(限时: 120 分钟 满分: 120 分)
一、积累与运用(32 分)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或根据拼音写汉字。(5 分)
翡翠( ) 惊惶( ) 钵子( ) 不屑( )
胭脂( ) jiǎo( ) 和 dūn( ) 厚
zhē( ) 人 精兵jiǎn( ) 政 吊yàn( )
2. 默写。(8 分)
(1) 非独射也, ____________。(《关尹子教射》)
(2) 随着每一打桨, 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 ____________, 一同荡漾。(鲁迅《好的故事》)
(3) 虞世南借咏蝉, 吟诵出了“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两句诗, 展现出不需要某些外在的凭藉, 自能声名远扬的傲岸和自信。
(4) 《十五夜望月》中的“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使人不禁联想到李白写的“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5) 最近几场球赛, 我都以失败告终。妈妈担心我泄气, 我以郑燮的诗句“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向妈妈表明了我越挫越勇的决心。
3. [202山东烟台牟平区期末] 下列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2 分)
A. 小语对爱好书法的叔叔说: “我最喜欢柳公权的楷书, 他的楷书用笔方圆并施, 点画棱角分明, 结构精妙。”——小语的说法是恰当的。
B. 成语“五谷丰登”的意思是指年成好, 粮食丰收。其中的“五谷”指的是稻、麦、黍、菽、稷这五种作物。——这句话的表述是正确的。
C. 古代女子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代称, 同样, 男子在不同年龄阶段也有不同的叫法。如男子二十岁左右称为“弱冠之年”。——这句话的表述是正确的。
D. “知责任者, 大丈夫之始也; 行责任者, 大丈夫之终也”。责任和担当, 乃家国情怀的精髓所在。——这句话中的标点符号运用是规范的。
4.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对自我的期许, 也是对鲁迅人格精神的高度概括。臧克家在《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中运用对比的手法, 赞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 批判了“骑在人民头上”的反动统治者和压迫者。
B. 倡议书指的是由某一组织或社团拟定, 就某事向社会提出建议或提议社会成员共同去做某事的书面文章, 倡议书最后一般只需要写发出倡议的单位, 不需要写日期。
C. 我国的传统习俗往往有吉祥的寓意, 如过年时吃鱼, 寓意年年有余; 建筑上雕刻蝙蝠, 寓意福从天降。(传统习俗表述正确)
D. 课文《只有一个地球》逻辑缜密, 沿着“地球美丽而渺小—地球自然资源有限—无法移居其他星球—地球只有一个, 我们应该保护地球”的思路展开, 环环相扣, 衔接自然, 一气呵成。
5. 根据要求完成综合性学习小题。(9 分)
(1) 下列招牌在规范使用汉字方面做得很好的一项是( ) (3 分)
A. 美亚五金另售店 B. 民生粮行
C. 百姓家俱广场 D. 安心装璜工作坊
(2) 请从下面给出的四个语句中, 选择合适的语句, 将四副对联补充完整, 使之符合节日和对联的特点。(只填序号) (4分)
A. 银花火树开元夜 B. 避恶遍插茱萸枝
C. 几处笙歌留朗月 D. 角粽投江祭诗魂
①元宵节 ②端午节
上联: _____________ 上联: 龙舟竞技怀屈子
下联: 紫气丹光拥玉台 下联: _____________
③中秋节 ④重阳节
上联: _____________ 上联: 延年畅饮菊花酒
下联:万家箫管乐中秋 下联: _____________
(3) 在历史的长河中, 曾经涌现出无数英雄人物, 他们感人的故事、不朽的业绩、博大的情怀、高尚的品质永远留在了我们的心中, 请根据相关提示, 写出相应的人物。(2 分)
①宁死不降, 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明志。( )
②雪地又冰天, 穷愁十九年。渴饮雪, 饥吞毡, 牧羊北海边, 历尽难中难, 心如铁石坚。( )
6.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杨子荣智取威虎山的故事情节, 并分析其性格特征。(5 分)
二、阅读(38 分)
(一) 古诗阅读。(6 分)
初到黄州①
苏 轼
自笑平生为口忙, 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 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②不妨员外③置, 诗人例作水曹郎④。
只惭无补丝毫事, 尚费官家压酒囊⑤。
【注释】①苏轼得脱“乌台诗案”之狱, 被贬到黄州。此诗作于他初抵黄州时。②逐客: 贬谪之人, 作者自谓。③员外: 定额以外的官员。④水曹郎: 隶属水部的郎官。⑤压酒囊: 作者自注: “检校官例, 折支多得退酒袋。”压酒囊, 指压酒滤糟的布袋。宋代官俸一部分用实物来抵数, 叫折支。
7.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 不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
A. 开篇两句, 用语简洁平实, 诗人以自嘲的口吻回顾了自己的人生之路。
B. 三、四句宕开一笔, 描绘初到黄州, 风尘仆仆之中, 见江波而思鱼美, 望修竹而觉笋香, 伤感之情溢于言表。
C. 第五句在“员外置”前加了“不妨”, 第六句在“水曹郎”前加了“例作”, 苏轼的这种自我调侃使其开阔的胸襟、洒脱的个性跃然纸上。
D. 最后两句反话正说, 如棉里藏针, 谈笑诙谐之际, 表明诗人贬官到此将会破费朝廷许多抵作俸禄的“压酒囊”, 勾勒出一种风趣而带讽刺性的喜剧气氛。
8.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 分)
(二) 文言文阅读。(10 分)
【甲】
弈秋, 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 其一人专心致志, 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 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 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 曰: 非然也。
【乙】
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①钞, 钞已朗诵一过, 即焚之。又钞, 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 指掌成茧。冬日手皲②, 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③曰“七录”。
【注释】①手: 亲手。②皲: 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③斋: 书房或学舍。
9. 解释下列加点词。(2 分)
(1) 通国之善弈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
(2) 弗若之矣 ___________________
(3) 思援弓缴而射之 ___________________
(4) 日沃汤数次 ___________________
10.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为是其智弗若与
(2) 如是者六七始已。
11. 【甲】文在写二人学弈的过程中, 运用了_________的手法, 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 分)
12. 古人勤奋好学的故事不胜枚举, 你还能举出一个事例吗 (2 分)
(三) 现代文阅读Ⅰ。(11 分)
与天下共明月
卓 然
①中秋时节, 人们总会想起苏东坡的《水调歌头》。苏轼独坐雪堂赏月, 吃着自己制作的小月饼, 提笔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 给后人展开了一个怅恨无限却又万象晴明的空间。
②在我家乡的小镇上, 很少有人能吟出“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这样美妙的词句, 但人们知道怎样以自己的方式与天下共明月, 那是小镇人浓浓的文化情结, 是属于小镇人的精神财富。
③走进八月, 镇上的人要开始打月饼了。把软高粱穗子削掉, 把甜甜的高粱秸铡成小段儿, 用大锅煮, 把煮过高粱秸的水放在大火上熬。熬成黏黏的糊状, 那是“饧①”。“饧”是自己熬的, 核桃、红枣是从自家的树上打下来的, 芝麻、瓜子是自家地里种的。打月饼的所有原料几乎都是自家生产的。
④小镇上打月饼的总领是五爷。五爷邀请小镇上的师傅们来他家院子里打月饼。师傅们把红枣、核桃、花生等原料捣碎, 连同青红丝、饧、冰糖, 掺和到蒸熟的白面里, 用麻油搓成酥酥的月饼馅。
⑤在做月饼馅的同时, 也要做好月饼皮。把面、饧与麻油掺和到一起, 在大案子上揉搓摔打。在这个过程中, 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动作, 那便是“提”。把面提起来, 猛地摔下去; 再提起来, 再猛地摔下去。如此反复, 直到把“饧和面”摔到如胶似漆的状态。“提”是做月饼的重要程序, 所以在我们小镇上, 月饼又有一个很乡愁的名字: 提糖。
⑥ “提糖”的馅做好后, 团成青核桃大小的馅团, 用做好的月饼皮包起来, 放到梨木雕花的模子里, 拿木棍用力往模子里打, 只有用力打出来的提糖才会没有瑕疵, 才会有清晰的花纹和文字。这就叫“打提糖”。
⑦提糖是用力打到模子里去的, 可怎么脱出来呢 把梨木雕花模子的四个角放在大案子上依序轮番磕。砰!砰!砰!……远远听着, 那声音犹如长安捣衣声。一直磕到如婴孩一般柔软娇嫩的月饼脱模而出。周遭是清晰的花边, 中间端端正正的四个字: 中秋月饼。两旁两朵牡丹, 寓意花好月圆, 荣华富贵。
⑧烤提糖在院子中间, 烧的是梨木、柿木、杜梨木、枣木、桃木和杏木, 只有果木烤出来的提糖才是正经味儿。
⑨小镇上有两种月饼, 一种是五爷院子里打的, 上边虽然有“中秋月饼”四个字, 但我们却习惯叫它 “提糖”; 另一种是各家母亲蒸的, 没有别名, 单叫“月饼”。
⑩母亲蒸的月饼一个有五层, 每层原料各异, 味道不同。月饼并不一样大, 最大的如初升明月, 然后一个比一个小, 最小的像寿桃, 蒸熟之后的月饼一套有五个, 摆起来像一座小小的白塔。母亲蒸的月饼, 既可以品尝, 也可以欣赏, 还可以当饭吃。要说风味, 母亲蒸的月饼才是我的家乡地地道道的中秋风味。
中秋节送“提糖”是敬意, 而且是由小辈送给长辈。在我们小镇, 有一个人, 人们在过节的时候都会记得他, 记得给他送一个“提糖”, 或者送一角“月饼”。那个人就是我们的老师, 一介寒微的教书先生。我们小镇上很少有人奢望先生能把孩子推出龙门, 只要孩子能识几个字, 能看住“门户”就行, 这就全凭了人家教书先生。尊师重教, 是风尚, 也是传统。
尽管这些都是八月十五的时候送的, 却不能叫“送十五”, 只有母亲将自己蒸的月饼送给女儿才叫“送十五”。把母亲蒸的“月饼”从大到小摞到篮子里, 再放些核桃、柿子、枣儿、嫩玉茭、毛豆。女儿家里虽然也有这些东西, 但是母亲却总想着把一整个秋天都送给女儿。
除了给女儿送十五, 母亲还会把月饼切成一角儿一角儿的, 送给左右邻家。其实我们并不叫送, 用一个“送”字, 没有意思, 不近人情。我们叫“花”, 给左邻右舍“花月饼”, 文雅、悦耳。别说乡村少文化, 几千年的乡愁, 几千年的文明, 都沉沉地裹在一个灿若锦绣的“花”字里。母亲去给邻家花月饼, 会对邻家婶婶说: “尝尝俺家的月饼吧, 蒸得不好, 让你笑话。”邻家婶婶会接住月饼夸两句: “哎哟!看你的手多么巧呀!”一角月饼一两句话, 小镇的小巷里就像刮起来一阵春风, 小镇的天空就像飘浮起一片带着春雨的轻云。
一家“月饼”几家尝, 几家“月饼”一家尝。咬上一口月饼, 把中秋的欣悦和明月的光华播洒在人世间, 一起咽到肚子里。一角月饼, 殷殷多情, 浓到千年万代化不开。
【注释】①饧(xíng) : 糖稀。
(节选自《光明日报》, 有删改)
13. 阅读第③~⑧段, 将“打月饼”的经过补充完整。(3 分)
14. 文章除了介绍了小镇上的人过中秋打月饼的习俗, 还介绍了哪些习俗 这些习俗各有什么特点 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请阅读文章, 补全表格。(2 分)
习俗 特点 表达的情感
送“提糖” ① 表达敬意
② ③ 表达了母亲对女儿的爱意
“花”月饼 把月饼切成一角儿一角儿的, 送给左右邻家 ④
15. 根据要求或提示, 赏析下列句子。(4分)
(1) 一直磕到如婴孩一般柔软娇嫩的月饼脱模而出。(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2) 母亲去给邻家花月饼, 会对邻家婶婶说: “尝尝俺家的月饼吧, 蒸得不好, 让你笑话。”邻家婶婶会接住月饼夸两句: “哎哟!看你的手多么巧呀!”
这里是对人物的________描写, 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文章的题目为《与天下共明月》, 请用两句连续的古诗词, 表达与其相近的意思。(2 分)
(四) 现代文阅读Ⅱ。(11 分)
又是一年梨花开
①又是一年梨花满枝丫, 洁白的花朵随风摇曳, 翩翩起舞, 送来阵阵芬芳。香气袭人, 将我的思绪带回了遥远的童年。
②看到梨花, 我便想起在姥姥家住的那些日子。小时候, 家里孩子多, 父母太忙照顾不过来, 我和姐姐常被送往姥姥家, 一住就是几个月。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梨园里满树盛开的梨花。千树万树梨花开, 白茫茫一片, 远远望去, 似雪又似云, 却又晕着淡淡的绿, 别有一番风情。
③有一个画面依然定格在我的脑海中: 初春时节, 父亲用自行车载着我, 慢慢悠悠地往姥姥家去, 路边是开满梨花的树。若不是在自行车上, 我怕是早已欢呼雀跃了。
④姥姥家住在镇上, 那里家家户户、田间地头种的都是梨树。我常和小伙伴们在梨树底下玩耍: 爬爬树、逮逮虫, 捉几回迷藏、捕几只蝴蝶、看蚂蚁搬家、逗公鸡打架……玩得不亦乐乎, 累了便以地为席, 手臂为枕, 看天上的白云飘来飘去, 听树上的鸟儿呼朋引伴, 我们总是玩到家人来喊吃饭还不愿离开。在梨花开的时候, 总是免不了手痒痒摘下几枝, 闭上眼睛, 放在鼻下, 贪婪地嗅上几下, 一股甜丝丝的味道便钻进鼻孔, 沁人心脾。等到闻够了, 便编成一个花环, 戴在发间, 恍惚间, 自己已成为神话里那个美丽的仙女了!有时舍不得扔, 我便将它拿回家里, 插入玻璃瓶中, 放在室内, 顿觉整个房间都充满了生机, 还多了几分雅致的味道。
⑤梨花一枝春带雨, 如果下点儿小雨, 再去赏梨花, 那是再诗意不过的了。蒙蒙春雨湿梨花, 洁白的花瓣挂着几点雨珠, 恰似一位刚刚撒娇哭泣过的少女, 脸上还带着泪痕, 让人顿生怜爱之意。梨花谢的时候, 微风拂过, 花瓣飘落, 如只只白色蝴蝶追逐嬉戏, 又似片片雪花迎风飞舞, 让人忍不住伸出双手去迎接它们、拥抱它们!
⑥如果你以为梨花只能供人观赏, 那可就大错特错了!梨花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氨基酸及多种人体所需的矿物质。梨花可炒、可拌、可蒸、可炸、可做汤、可摊饼……烹饪之前, 清水洗之, 沸水煮之, 清水漂之, 可去苦涩之味。姥姥总是将梨花变着法子做给我吃, 最难忘的是蒸着吃, 给蒸好的梨花淋上香油、加入蒜泥, 吃起来清香宜人, 可谓人间美味。
⑦住姥姥家除了与小朋友玩耍之外还有好多趣事。离姥姥家不远处是一家戏院, 也被称为梨园, 一年到头总有些戏台班子在那儿咿咿呀呀地唱着, 姥姥喜欢听豫剧, 总带我一起去。从此我也慢慢了解了生旦净丑, 懂得了真善美、假恶丑, 知道了满门忠良、忠心报国的杨家将, 忘恩负义、恩将仇报的陈世美, 武艺高强、深明大义的穆桂英……小小的我, 就这么一点点迷上了豫剧。回到家, 我总要和小朋友演一演, 穿上大人的衣服, 手持一根木棍作战马, 舞动长长的袖子, 模仿戏中的人物咿咿呀呀地唱, 恍然间, 自己已是台上那威风凛凛的穆桂英了。
⑧在姥姥家住, 除了好玩, 还有听不完的故事。姥姥虽然没上过学, 却有好记性, 肚子里装满了各种各样的故事, 我最喜欢听狐仙鬼怪之类的故事, 姥姥总是讲得绘声绘色, 总把我吓得蒙着头不敢出声, 却又好奇地缠着姥姥给我讲。
⑨自姥姥离开以后, 我只有每年清明节才会回去。我有时会梦到那片梨园, 梦到自己和小伙伴们在梨树下嬉戏打闹, 梦到慈爱的姥姥喊我回家吃饭……美好的童年, 已渐行渐远, 慈爱的姥姥, 也已离我而去。但这些美好的记忆, 将永远埋藏在我的心底。 (有删改)
17.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 作者用清新的笔触、优美的文辞, 回忆了儿时在姥姥家的生活片段。
B. 姥姥总是能把各种各样狐仙鬼怪的故事讲得绘声绘色, “我”也总是被吓得蒙着头不敢听。
C. 首段用优美的语言描写了洁白的梨花随风摇曳的情景, 引出了下文“我”对美好童年的回忆。
D. 通读整篇文章, 我们能从字里行间看到姥姥是一位勤劳能干, 对晚辈关爱有加的长者。
18.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文章结尾处“但这些美好的记忆, 将永远埋藏在我的心底”中的“美好”具体包含哪些内容。(答出四点即可)
(2 分)
19. 结合语境赏析句子。(4分)
(1) 在梨花开的时候, 总是免不了手痒痒摘下几枝, 闭上眼睛, 放在鼻下, 贪婪地嗅上几下, 一股甜丝丝的味道便钻进鼻孔, 沁人心脾。(赏析加点词语)
(2) 梨花谢的时候, 微风拂过, 花瓣飘落, 如只只白色蝴蝶追逐嬉戏, 又似片片雪花迎风飞舞。(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20. 请分析文题《又是一年梨花开》的作用。(3 分)
三、写作(50 分)
21. 人生总有无数的坎儿要跨越, 跨过去了是成功, 你会为此感到骄傲; 跨不过去也并不意味着失败, 因为你会从中获得成长。
请同学们以《跨越》为题, 说说你在成长过程中经历过怎样的“跨越”, 有怎样的感受, 写一篇叙事类文章, 不少于500 字。
期末综合素质评价
一、 1. fěi huáng bō xiè yān 搅 敦 蜇 简 唁
2. (1) 为国与身亦皆如之
(2) 并水里的萍藻游鱼
(3)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4)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5)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3. D 【点拨】D 项, “知责任者, 大丈夫之始也; 行责任者, 大丈夫之终也”是一句完整的话, 句末的句号应放在双引号内。
4. B 【点拨】倡议书最后不但需要写发出倡议的单位, 还需要写日期。
5. (1) B 【点拨】A. 美亚五金另售店— 美亚五金零售店; C. 百姓家俱广场—百姓家具广场; D. 安心装璜工作坊— 安心装潢工作坊。故选B。
(2) ① A ② D ③ C ④ B
(3) ①文天祥 ②苏武 【点拨】“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出自文天祥的《过零丁洋》。“雪地又冰天, 穷愁十九年。渴饮雪, 饥吞毡, 牧羊北海边, 历尽难中 难, 心如铁石坚”写的是苏武牧羊的故事。
6. 示例: ①故事情节: 杨子荣凭借机智应变历经重重考验, 获得座山雕和座下八大金刚的赏识, 后因献宝有功被封为“威虎山上的老九”。座山雕多次派人试探杨子荣, 杨子荣一边与山匪周旋, 一边冒险为山下战友传出情报。后突发变故, 被二○三小分队生擒的土匪联络副官栾平趁乱逃脱, 并出现在威虎寨中与杨子荣当面对质。杨子荣临危不惧, 机智沉着, 抓住栾平的弱点主动进攻, 最后亲手处死栾平。最后, 在座山雕寿宴上, 杨子荣与战友们将全部匪徒集中在威虎厅用酒灌醉, 追剿队和民兵及时赶到, 与杨子荣里应外合, 彻底消灭了这股顽匪。
②性格特征: 杨子荣智取威虎山的故事展现了其超凡的智慧和胆气, 也深刻地揭示了其坚定崇高的精神信仰和革命信念, 体现了其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一) 7. B 【点拨】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B 项, 苏轼初到黄州见“长江绕郭”“好竹连山”, 顿时产生了“知鱼美”和“觉笋香”的意趣, 喜悦之情, 溢于言 表。故B 项赏析有误。
8. 对自己生平遭遇的自嘲(伤感) ; 初到黄州的喜悦与对未来生 活的向往(憧憬) ; 面对逆境的旷达(乐观、平静、自适) 。
(二) 9. (1) 擅长, 善于 (2) 不如 (3) 牵引, 拉开 (4) 热水
10. (1) 这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
(2) 像这样六七遍才停止。
11. 对比 学习要专心致志, 不能三心二意。
12. 示例: 映月读书。南朝人江泌小时候家境贫寒, 他白天要帮家里做些杂活儿维持生计, 只能在晚上抓紧时间学习, 由于买不起烛火, 他就到屋外借助月光苦读。
【乙文参考译文】
张溥从小就热爱学习。(他) 所读的书一定要亲手抄写, 抄完之后朗读一遍, 就烧掉。(然后) 再抄, 像这样六七遍才停止。(他) 右手握笔的地方, 手指、手掌上磨出了老茧。冬天手被冻裂, 每天要在热水里浸泡数次。后来(他) 把(他) 读书的书斋称作“七录”。
(三) 13. ①熬饧 ②打提糖 ③烤提糖
14. ①由小辈送给长辈 ②送十五 ③母亲蒸的月饼送给女儿 ④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意
15. (1)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将“月饼”比作“婴孩”,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饼的精致、可爱, 充分流露出作者对月饼的喜爱之情。
(2) 语言 示例: 人们的淳朴、热情、友好
16. 示例一: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示例二: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四) 17. B 【点拨】B. 结合第⑧段中的“姥姥虽然没上过学, 却有好记性, 肚子里装满了各种各样的故事, 我最喜欢听狐仙鬼怪之类的故事, 姥姥总是讲得绘声绘色, 总把我吓得蒙着头不敢出声, 却又好奇地缠着姥姥给我讲”可知, “‘我’也总是被吓得蒙着头不敢听”理解和分析不正确。故选B。
18. 梨花的美好, 它白茫茫一片, 似雪又似云, 花香令人陶醉; 用梨花做成的美食清香宜人; 儿时和小伙伴们在梨花树下嬉戏打闹的快乐; 姥姥常带“我”在梨园听戏, “我”爱上豫剧。(意思对即可)
19. (1) “贪婪”的意思是渴求而不知满足。在句子中指我深深地闻着梨花的香味, 形象地写出了梨花香味的美好, 以及“我”对梨花的喜爱之情。
(2)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把飘落的梨花比作追逐嬉戏的白色蝴蝶和迎风飞舞的片片雪花,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谢时的梨花洁白、轻盈、繁多的样子, 显得美好而富有诗意, 令人喜爱。
20. ①指明故事发生的时间; ②暗示对往事的回忆; ③语言充满诗意, 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④“梨花”是文章的线索, 贯串全文。
三、21. 【思路点拨】“跨越”指越过地区或时期的界限。据此, 我们就要想一下, 自己经历的哪些事情与跨越有关, 如学习上遇到了困难, 通过某种/些方式克服了困难; 上台表演时胆怯, 通过自我调整克服了心理障碍, 变得不再胆怯; 体育成绩总是不及格, 通过较长时间的艰苦训练, 成绩得到提升……这些都是“跨越”, 通过这些事例能够体现出我们心灵上的成长与心智上的成熟等。
例文:
跨 越
人在成长途中会遇到不少困难, 不忘初心, 持之以恒, 跨过那道坎儿, 便会迎来成功。
—题记
黑与白, 构成了一个水墨世界。沉醉于中国水墨画已经多年, 是它, 让我克服困难, 也是它, 让我出彩出众。
从小, 水墨画对我来说就有种特别的吸引力。
初次触碰水墨画, 大概是因为经验不足, 我画得并不出众。老师时常告诉母亲, 我不够沉稳, 缺乏天赋, 甚至劝我放弃。即使没了老师和家人的支持, 我也没有放弃—自己喜欢的东西, 怎能轻言放弃
我每时每刻都会告诉自己: 只要跨过这道坎儿, 我就成功了。每天沉浸在水墨画之中, 我慢慢有了进步。一天, 看到报刊上刊登的美术作品, 那上面的山水景色画得那么清新, 那么美好, 我心里不禁也有了小小的渴望—希望自己的画作也能被报刊选中。
挽着清晨的暖风, 我左臂悬画袋, 右手揽画板, 一路走到河堤, 寻一片阴凉清净之地, 放好绘画工具。面对如此心仪之景, 我手持毛笔, 提笔按压, 只是稍稍着墨, 便勾勒出群山的轮廓。几笔过后, 在笔肚稍加花青、藤黄, 再加以清水, 在毛宣纸上渲染出群山碧水之美景。
画好后, 我将自己的作品折好, 慢慢放入牛皮纸袋中, 绕紧细绳。抱着一丝期待, 虔诚地将自己的作品放入信箱, 向报社寄去。这一道坎儿, 我能跨过去吗 我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 心中既期待又害怕……
两周之后, 我收到了一条短信, 原来我的画作没有通过审核, 随后便被退回了。我仰头望向天空, 眼眶逐渐湿润, 不知该如何是好。
纵有疾风起, 人生不言弃。我重新将画作打开, 冷静客观地分析不足, 然后重新提笔, 再次创作。几天后, 我将新的作品放入信封中, 再次寄出。又是两周过后, 我收到了一个牛皮纸袋, 本以为我的画又被退回了, 打开后却发现里面是采用证书。我的心情从愕然忽然间转变为喜悦, 仿佛多年的努力被认可了。
我成功了, 我跨过了这道坎儿, 从不被老师、家人认可到一点点取得进步, 从投稿失败到总结经验获得成功, 我的努力最终换来了丰硕的收获!
我渐渐成长, 感谢这一笔、一墨, 让我突破自我, 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总评:本文写作者在学画过程中遇到困难, 不言放弃, 持之以恒, 最终获得成功的故事。故事一波三折, 正是这些波折使得作文富有情味, 立意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