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综合素质评价
(限时: 120 分钟 满分: 120 分)
一、积累与运用(3分)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或根据拼音写汉字。(5 分)
皮靴( ) 匪( ) 徒 剥削( ) 追悼( ) 坚劲( )
幼zhì( ) 送zàng( ) 震hàn( )
战háo( ) 匍fú( )
2. 默写。(8 分)
(1) 大漠沙如雪, _____________。[李贺《马诗》(其五) ]
(2) 垂饮清露, _____________。(虞世南《蝉》)
(3) 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要提高我们的勇气。(毛泽东《为人民服务》)
(4) 《马诗》(其五) 中传达出诗人期望自己能够受到重用, 一展抱负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5) [202山东招远期末] 1927 年月28 日, 李大钊被实施绞刑, 就义前他面对各种严刑拷打, 大义凛然, 郑燮《竹石》中的“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两句就是他当时的精神写照。
3. 下列加点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2 分)
A. 商场的促销活动吸引了大量顾客, 他们一拥而入, 抢购着自己心仪的商品。
B. 政府应该采取精兵简政的措施, 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人民。
C. 要做好军人的复员转业工作, 使他们各得其所, 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积极作用。
D. 这两人一见如故, 交谈甚欢, 客厅里不时传来他俩哄堂大笑的声音。
4. 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 待了一会儿, 父亲才回答: “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
B. “哼 !你不认识 我可认识他。”侦探冷笑着, 又吩咐他手下的那一伙: “看好, 别让他自杀 !”
C. 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 “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
D. 一秒钟、两秒钟——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 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
5.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2 分)
A. 会议明确要求, 各部门必须尽快提高传染病防控工作。
B. 在排查过程中, 电力部门解决并发现了居民用电方面的问题。
C. 通过这几天的学习, 使他终于把《为人民服务》这篇课文一字不落地背下来了。
D. 古往今来, 黄河以其雄壮的气势, 奔腾在中国大地上, 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6.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1944年9 月8 日在中央警备团为追悼张思德同志而召开的会议上所作的演讲。在这篇演讲中, 毛泽东明确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宗旨。
B. 李奶奶在自己七十大寿的晚宴上感谢亲朋好友: “谢谢大家参加我花甲之年的生日晚宴, 我祝大家幸福安康。”——李奶奶的表达得体恰当。
C. “我看到报上用头号字登着‘李大钊等昨已执行绞刑’, 立刻感到眼前蒙了一团云雾, 昏倒在床上了。”一句表现了“我”得知父亲被害时的悲痛。
D. “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 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 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一句使用的表达方式为议论。
7. 学校开展主题为“传承革命先烈遗志, 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的综合实践活动, 请你根据相关要求完成下列题目。(8 分)
(1) 根据你对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解补写下面的对联。(2 分)
上联: 爱祖国, 先烈甘洒热血
下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下面的材料, 说说什么是爱国主义精神。(2 分)
【材料一】中华民族的历史之所以悠久和伟大, 爱国主义作为一种精神支柱和精神财富是起了重要作用的。爱国主义是一种深厚的感情, 是一种对自己生长的国土和民族怀有的深切的依恋之情。这种感情在历史的长河中, 经过千百年的凝聚, 无数次的激发, 最终被整个民族的社会心理认同, 升华为爱国意识, 因而它又是一种道德力量。它对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材料二】在近现代的历史上, 当中国遭到帝国主义列强的疯狂侵略, 出现亡国灭种的危机时, 中华儿女的爱国主义精神更是被深度激发, 越发显示出它的战斗锋芒和丰沛力量。从孙中山、黄 兴、何子渊、邹容、秋瑾等资产阶级革命家到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无产阶级革命 家, 他们都继承了中华民族“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 将振兴中华的责任置于肩上。
(3) 在活动中, 同学们感受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决心“为中华之繁荣富强而读书”。请你结合实际, 谈谈在当代社会应该怎样践行爱国主义精神。(4分)
8. 阅读下面《林海雪原》的选段, 回答问题。(5 分)
第二天下午, 到了森林边缘一个百多户的屯落梨树沟。杨子荣和孙达得为了不引起小炉匠的怀疑, 便马上和他告别, 向正西的呼家屯走去。
傍晚, 他俩转回来, 完全换了一套装束, 成了两个解放军战士。在梨树沟屯东小丘上的一个破房框里掩蔽下来, 因为这里可以看见屯中的街道和院落里的一切。
太阳落山了。
村东一个大户, 四合院, 石灰墙。小炉匠挑着一担小炉匠挑子, 贼头贼脑地溜进去了。
不多时一个胖胖的老头, 把头探向门外, 两面张望了两眼, 然后当啷一声关了大门, 只听得哗啦啦上了闩。
孙达得急得不耐烦, 要求道: “这下准了, 这是家大地主, 捉了算啦。”
杨子荣笑道: “忍耐些!要挖匪徒们的底, 不要因小失大。水越深咱们放的线越长, 线越长, 捉到的鱼越大。”
黑昏, 起了山风, 刮得呜呜乱响。
(1) 上面选段出自《林海雪原》中的第四章《_____________》。(1 分)
(2) 结合选段中孙达得、杨子荣的对话, 分别概括两人的性格特征。
(4分)
二、阅读(36 分)
(一) 古诗阅读。(5 分)
阳关曲·中秋月①
苏 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②, 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 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释】①该词是苏轼任职徐州时与其弟苏辙中秋相聚所作。②清寒: 这里指月光清亮。
9. 选出下面对《阳关曲·中秋月》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2 分)
A. 这首词记述的是词人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 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
B. 这首词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惆怅。
C. 全词形象集中, 境界高远, 语言清丽, 意味深长。
D. 首句中“溢”字写尽月光如水满则溢的动态美。
10. 词的后两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3 分)
(二) 文言文阅读。(10 分)
朱晖守信
初, 晖①同县张堪素有名称②, 尝于太学③见晖, 甚重之, 接以友道, 乃把晖臂曰: “欲以妻子托朱生。” 晖以堪先达④, 举手未敢对, 自后不复相见。堪卒, 晖闻其妻子贫困, 乃自往候视, 厚赈赡⑤之。晖少子颉怪而问曰: “大人不与堪为友平生未曾相闻子孙窃怪之。”晖曰: “堪尝有知己之言, 吾以信于心也。”
(节选自《后汉书》)
【注释】①晖: 朱晖, 与张堪同为东汉人。②名称: 名声, 声望。③太学: 汉朝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④先达: 指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⑤赈赡: 救济, 周济。
11.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2 分)
(1) 尝于太学见晖 __________________
(2) 乃把晖臂曰 __________________
(3) 晖以堪先达 __________________
(4) 晖少子颉怪而问曰 __________________
12. 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2 分)
大 人 不 与 堪 为 友 平 生 未 曾 相 闻 子 孙 窃 怪 之
1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晖闻其妻子贫困, 乃自往候视, 厚赈赡之。
(2) 晖曰: “堪尝有知己之言, 吾以信于心也。”
14. 结合文中朱晖的言行说说他是个怎样的人。(2 分)
(三) 现代文阅读Ⅰ。(11 分)
像雪山一样高峻
马 力
①长江, 从青藏高原南下, 流入横断山区, 在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境内, 忽然被峭绝的山崖拦阻, 猛地掉头, 折向东北。急转之际, 江身旋出一个宽展的弧形, 缎带般缠绕着山脚的繁茂林麓、平缓的冲积河 谷。“万里长江第一湾”, 是人们给它的命名。
②这段大江, 叫金沙江。水色净蓝, 不见沙金的灿黄。眼底的莹澈江流, 正与明翠的群峰相映。
③玉龙雪山西麓的石鼓镇, 深偎于半月似的江湾。
④水浪激溅的渡口, 一座碑——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渡江纪念碑, 将人们的视线引向高处。毛主席的题词“英勇奋斗的红军万岁”, 镌于坚挺的碑身, 像霞光一样明亮。
⑤纪念碑是一棵意志的树, 朝蓝天生长着希望。战士心中也有这样的树: 主干是信仰, 花叶是梦想, 迎着太阳升起的方向, 挺立着, 摇动着, 要在解放的天空下歌唱, 欢庆人民世纪的诞生。他们坚信, 第一缕曙色把寥廓的天宇染红的时候, 阳光会穿破雨霾风障, 将人间照得一派明耀。
⑥此时的我, 在雕塑前凝视: 一个是红军, 一个是船工。他们, 眼睛对着眼睛, 手握手, 心碰心, 在怒涛的吼声中立下战斗的誓愿。蓦地, 我读懂了目光深处的一切。
⑦八十多年前的暮春, 山风裹着峭寒, 扑向金沙江畔。红军来了, 开进石鼓镇, 是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等带的队伍——红二方面军第二、六军团。离开湘鄂川黔苏区开始战略转移后, 这支部队穿过乌 蒙山区的莽莽深林, 踏入云岭山脉的巍巍峦嶂, 转战于黔西和滇西北。
⑧薄暮时分, 江水在夕照中闪动着粼粼波光, 渡江先锋团抢占对岸。紧跟着, 东起石鼓镇, 西至巨甸镇的百里江面上, 大部队的夜渡开始了。人们记住了这一天——1936 年4月25 日。
⑨船橹在江中飞快摇动, 满载战士的船只破浪疾进, 火把的亮光在漆黑的江天灼灼闪耀, 浩荡大江, 掀舞着红色的波涛。血液在周身沸腾, 全体战士一条心: 渡过江去, 北上抗日!四天三夜, 一万八千名将士登上大江彼岸。摆渡这浩荡人马的, 是七条船只和十几只木筏。横在征途上的天险, 被刚勇的红军征服。长长的江岸上, 到处都是报捷的欢腾景象。
⑩渡江成功, 站在金沙江北岸的红六军团军团长萧克望着滔滔江水、熊熊篝火, 吟出了战斗诗篇:
盘江三月燧烽扬, 铁马西驰调敌忙。
炮火横飞普渡水, 红旗直指金沙江。
后闻鼙鼓诚为虑, 前得轻舟喜欲狂。
遥望玉龙舒鳞甲, 会师康藏北飞缰。
这首《北渡金沙江》折射出将军诗人的浪漫情怀。
壮阔的涛声中, 穿着草鞋的战士又迈开坚实的步伐, 朝着绝险的雅哈雪山攀越。他们像勇敢的苍 鹰, 扬起强健的翅翼, 乘着迅烈的风, 高翔于崖壑之上, 冲向远天。
踏过万里山川, 红二方面军在烽火中一路向北。红旗指处, 出现了西北高原的峁沟壑。1936 年10 月22 日, 在宁夏将台堡, 队伍与红一方面军会师。陕西吴起镇会师、甘肃会宁会师、宁夏将台堡会师, 红一、二、四方面军在与敌人的激斗中, 赢得了长征的胜利, 书写了宏伟的史诗。
熔铸红军生命的, 是铁一般的信念。这信念, 深蕴着中华民族的抗争意志和必胜决心。填海的精 卫、追日的夸父、移山的愚公、舞干戚的刑天……远古神话富含的精神基因, 植入革命者的生命。他们不是神, 却具有比神更坚忍的性格, 更强大的力量。这性格, 这力量, 扭转了乾坤。
一座纪念馆, 建在傍江的冈峦上。我轻步走着, 看着。静态的老照片保留着历史影像, 用视觉记忆作无声的讲述。情感的狂澜撞击着时间的巨壁, 激起的深沉回响, 传向苍茫天野。
红军走过的铁索桥——铁虹桥, 悬跨河上。铁链上的木板厚实, 铺得平, 日光照来, 桥面一片白 亮。缠着头帕的乡人, 挑担背篓, 足音落在桥上, 又让流水声掩去。随身闪过的团团鲜翠、簇簇金黄, 恰是秋日里的好颜色。田间农事、市集生意, 他们打理得妙。
天风吹荡, 阵阵江流声朝前方响去, 犹如茶马古道上的铃音那般悠远。 (有删改)
15. 阅读选文, 填写下面的表格。(2 分)
画面 感受
(1) ___________________ 感受到它的明亮, 生长着希望
(2) ___________________ 感受到军民情深, 彼此信任, 相互鼓励
军团长萧克望着江水、篝火吟诗的画面 (3) ___________________
红军战士穿着草鞋攀越雅哈雪山的画面 (4) ___________________
16. 第①、②段有什么作用 (3 分)
17. 第 段描写现在石鼓镇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的用意是什么
(3 分)
18. 将文题改为《参观石鼓镇纪念馆》好不好 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3 分)
(四) [202山东招远期中] 现代文阅读Ⅱ。(10 分)
父亲的军毯
马宇龙
①十天了, 孙瑞斌的老父亲孙士田嘴里一直a. _____ 地说着: “冷, 好冷啊。”孙瑞斌已经为他压上了两床被子, 可父亲还是说冷啊, 冷啊。
②父亲是个老革命。可他这个老革命的儿子, 没沾上父亲一丁点儿光。那年招干, 父亲第一个就把他的名字划掉了, 说他只有初中学历, 当不得干部。每年来看望父亲的老部下接二连三, 每次都问, 有什么困难需要组织解决。可父亲总是摇头, 就是不开口。后来他对孙瑞斌说: “今天我们的生活这么好, 还能有啥困难 跟旧社会比, 日子都好到天上去了。”
③父亲的眼神始终不离屋子的一处角落, 那里有一个红漆柜子。妹妹从父亲的眼神里读懂了他的想法, 她打开红漆斑驳的柜子, 取出了一个老旧的毯子。往外拿的时候, 那毯子分明有些僵、有些硬, 不像是编织的, 倒像一块破损的薄土坯。看到这个毯子, 父亲的眼睛里突然闪出一星光亮: “冷, 冷。它, 暖, 真暖。”他的嘴里吐出了新鲜的词语。
④孙瑞斌和妹妹都吃了一惊。
⑤八十八岁的父亲脸上忽然泛出了红晕, 眼睛里散发出奇异的光彩, 仿佛毯子的突然亮相, 唤醒了他沉睡已久的灵魂。接着, 父亲说起话来, 言语比之前清晰许多, 让孙瑞斌b. _____。他终于想起来了, 黄河, 黄河, 那真的是黄河。
⑥那是解放战争时候的事了。那天, 人民军队强渡黄河, 作为民兵排长的孙士田带着民兵去帮忙。忽然天降大雨, 6 月里出现了罕见的低温。冷啊, 真冷啊, 只穿一件破烂褂子的孙士田站在木筏子上, 嘴唇发紫, 瑟瑟发抖, 手中的橹桨越来越不听使唤。河水起起伏伏, 他感觉c. _____, 脚下一软, 终于一头栽倒……就在这时, 一双大手托住了他。他被放平, 躺在了木筏子上。接着, 一个毯子盖住了他。刺骨的冷渐渐被温暖代替, 他就像是躺在火盆前, 暖烘烘地睡去了。
⑦当他醒过来的时候, 他正躺在自家的炕上, 身上还盖着那个草绿色的毯子。妻子说, 部队已经顺利渡河走了, 一个战士把他背了回来, 说他帮助部队渡河, 三天三夜没合眼, 也没吃一口饭, 让他好好睡一觉。这条毯子是从敌人那缴获的, 首长说送给他做个纪念。首长还说, 他们忘不了乡亲们为他们所做的一切。
⑧这些往事, 其实父亲很早就告诉过孙瑞斌。只是这些年, 父亲长期卧床, 混混沌沌, 孙瑞斌忙于照顾, 竟然忘了有这么一档子事。后来, 父亲安详地走了。走时, 那个毯子还盖在他的身上。父亲给孙瑞斌留下了一句话, 一定要想办法找到那名送他毯子的解放军。
⑨转眼, 几年过去了, 孙瑞斌始终无法找到那名解放军。
⑩那天, 孙瑞斌做了一个重大决定, 他把那条沉淀着父亲气息和体温的军毯送进了红色博物馆, 还像一个亲历者一样, d. _____地讲述了他父亲的故事。孙瑞斌离开博物馆前, 一遍遍抚摸这陪伴了他们家半个多世纪的毯子。他觉得, 这是它最好的归宿。
军毯被放在一个显眼的位置。每一个来参观的人, 都将听到它的故事: “这个毯子的来历, 要从一名叫孙士田的离休老干部说起。孙士田, 山东阳谷人……”顺着讲解, 人们跟孙瑞斌一样, 恍然走进了那个黄河奔腾、冷雨刺骨的日子里。满屋子静悄悄的, 有老人, 有中年人, 还有一群戴红领巾的孩子。(选自《人民日报》, 有删改)
19. 请为文中a、b、c、d 横线处选择恰当的词语, 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填序号) (2 分)
A. 绘声绘色 B. 含混不清 C. 大为惊讶 D. 头晕目眩
a . _____ b. _____c. _____d. _____
20. 补全故事情节。(2 分)
父亲病重念叨冷→父亲眼神提示妹妹找到军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1. 从描写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3 分)
父亲的眼神始终不离屋子的一处角落, 那里有一个红漆柜子。
22. 读完本文, 很多同学深受感动, 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评价文中父亲的形象。(3 分)
三、作文(5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文字, 按要求作文。
清代诗人郑燮有一首《竹石》, 诗云: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意思是说, 竹子“咬定”青山不放, 虽艰辛, 但乐观坚定, 终于站成一片美妙的风景。青山, 是目标, 是理想, 是追求。在现实生活中, 我们也曾有过“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经历, 也曾体验过成功的喜悦。
请以《咬定青山不放松》为题, 写一篇不少于500 字的文章。
第二单元综合素质评价
一、1. xuē fěi xuē dào jìng 稚 葬 撼 壕 匐
2. (1) 燕山月似钩 (2) 流响出疏桐 (3) 要看到成绩 要看到光明
(4)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5)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3. D 【点拨】哄堂大笑: 形容全屋子的人同时大笑。本句用来形容两个人的笑声, 不符合语境, 使用不恰当。
4. C 【点拨】A 句中的问号应改为感叹号; B 句中“又吩咐他手下的那一伙”后面的冒号应改为逗号; D 句中的破折号应改为省略号。
5. D 【点拨】A 项, 搭配不当, 将“提高”改为“开展”; B 项, 语序不当, 应将“解决”和“发现”调换位置; C 项, 缺少主 语, 可删去“使”。
6. B 【点拨】B 项, 七十为古稀之年, 不是花甲之年。
7. (1) 示例: 守初心, 后人续写华章
(2) 示例: 爱国主义精神是一种对自己生长的国土和民族怀有的深切的依恋之情, 是一种愿意为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贡献力量的道德力量。
(3) 示例: 在当代社会, 践行爱国主义精神应贯穿日常生活与学习中。我们应努力学习, 不断提升自己, 为国家的发展贡献才智; 同时, 积极传播中华文化, 增强民族认同感; 面对挑战, 勇于担当, 捍卫国家利益。简而言之, 将个人梦想融入中国梦, 以实际行动诠释对祖国的深沉爱意。
8. (1) 杨子荣智识小炉匠
(2) 孙达得: 性子急躁。杨子荣: 性子沉稳, 足智多谋。
二、(一) 9. B 【点拨】本题考查对词作内容的理解与赏析。B. 有误。词作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 而 非“人月圆”的惆怅。诗人从今年此夜推想明年中秋, 归结到别情, 才产生忧虑、哀伤之情。故选B。
10. 这两句表达了词人对亲人团聚的珍惜、对未来相聚的渴求和即将与亲人分别的忧虑、哀伤。
(二) 11. (1) 曾经 (2) 于是, 就 (3) 因为 (4) 感到奇怪
12. 大人不与堪为友/平生未曾相闻/子孙窃怪之
13. (1) 朱晖听说他的妻子孩子生活贫困, 于是亲自去问候看望, 并救济他们很多东西。
(2) 朱晖说: “张堪曾经对我说过知己的话, 我早已在心中答应了他。”
14. 朱晖是个重情义的人, 虽然口头没有答应张堪的嘱托, 却早已在心中答应了他, 因为张堪曾经对他说过知己的话, 在张堪死后, 还是帮助他的家人。
【参考译文】
起初, 与朱晖同县的张堪一直很有名望, 曾经在太学见到朱 晖, 很看重他, 把他当朋友对待, 于是握着朱晖的手臂说: “(我) 想把妻子和孩子托付给朱先生。”朱晖因为张堪是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 所以只是举手没有敢应承, 之后二人再也没有见过面。张堪死后, 朱晖听说他的妻子孩子生活贫困, 于是亲自去问候看望, 并救济他们很多东西。朱晖的小儿子朱颉感到很奇怪, 就问道: “父亲您没有和张堪交朋友, 也从未听您说起过, 我们这些做晚辈的暗地里觉得奇怪啊。”朱晖说: “张堪曾经对我说过知己的话, 我早已在心中答应了他。”
(三) 15. (1)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渡江纪念碑碑身的画面
(2) 雕塑上红军与船工相望的画面
(3) 感受到将军诗人的浪漫情怀
(4) 感受到红军战士像苍鹰一般英勇无畏的精神
16. 交代背景; 通过描绘长江水势的迅猛、两岸山崖的峭绝, 烘托红军战士不怕困难、英勇无畏的精神; 引出下文; 为后文表现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精神和势不可挡的革命气势做铺垫。
17. 与第⑤段内容相照应; 通过今昔对比, 突显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 表达作者的欣喜之情。
18. 示例: 不好。原文题《像雪山一样高峻》耐人寻味, 设置悬 念, 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突显了主题(对红军长征精神的赞美); 用高峻的雪山烘托红军战士高大的形象, 高度赞美了红军战士坚韧顽强的革命意志以及不怕牺牲、坚定乐观的革命精神, 表达了作者的崇敬之情。题目《参观石鼓镇纪念馆》只交代地点和事件, 不能突显主题(对红军长征精神的赞美), 无法体现原文题的表达效果。
(四) 19. a. B b. C c. D d. A
20. 示例: 孙瑞斌回忆父亲与军毯的往事 孙瑞斌将军毯送进红色博物馆
21. 通过对父亲神态的描写, 生动地写出了父亲在病重之时, 心中依然对那条毯子有所牵挂, 表现了父亲对军民鱼水情的念念不忘。 【点拨】“眼神始终不离屋子的一处角落” 属于神态描写。父亲在病重之时还看着“红漆柜子”, 因为那里面有一条让他难忘的军毯, 军毯寄托了军民之间的深厚情感。
22. 由“人民军队强渡黄河, 作为民兵排长的孙士田带着民兵去帮忙”可知, 父亲是一个不怕牺牲、勇于担当、身先士卒、忠于革命的人; 由“可他这个老革命的儿子, 没沾上父亲一丁点儿光”可知, 父亲是一个不徇私情、廉洁奉公的人; 由“父亲给孙瑞斌留下了一句话, 一定要想办法找到那名送他毯子的解放军”可知, 父亲是一个知恩图报、不忘初心的人。
三、23. 【思路点拨】首先要审好题目。题目中的“青山” 一语双关, 不仅指自然界中的山, 更指人们心中的目标、理想、追求等。这“青山”不但要“咬”, 而且还要“咬定”, “不放松”是对“咬定”的补充, 强调要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 这样才能有所成就。这道命题意思非常明显, 就是告诉同学们要写一篇有关自己的目标、理想、追求等的文章。作文立意时, 要力求“深刻”“新 颖”和“积极向上”, 选择那些比较“高”“雅”的素材。写作时, 既可以写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如何认清目标, 把握方向努力前行的故事, 也可以写自己为实现目标而付出的艰辛努力; 既可以写自己的亲身体验, 也可以写名人的成功经历等。
例文:
咬定青山不放松
四月的午后, 乍暖还寒。坐在书桌前的我一抬头, 那湛蓝如洗的天空中, 云彩鱼鳞似的铺排着, 绵延到天边。可此刻, 阳光给我的感觉只有刺眼, 却无丝毫温暖, 看着堆积如山的作业, 我抓着头, 心烦意乱。
埋头苦做的我无力地捏着笔, 随意地在作业本上划了几下, 本该整洁的作业乱得像孩童的涂鸦。我抛开笔, 仰起头, 无神地看着苍白的天花板, 但随之一个温润的声音将我唤起。转头看, 是奶奶, 她眼睛微眯, 透出缕缕笑意。她从口袋中轻轻取出针线, 笑着说: “来, 帮奶奶穿根线吧!我这老花眼, 可是看不清针眼了!”
我接过针线, 暗笑道: “只是穿线罢了, 我还要想我的数学题呢!”我抓起线, 直接往针眼中捅去, 可试了几次, 却怎么也穿不过去。奶奶凑过来说: “好了吗 ”我便回答: “好了, 就快好了!”但事实上, 此刻的我只觉得手中正拿着一根结实的铁棒, 盯着针孔, 眼中也只是隐隐约约有团黑影, 尽管我尽力地眯起眼, 几乎要将针线放进眼睛里去, 可线还是与针孔擦肩而过。
我不断地尝试, 可线却像顽皮的白蛇, 怎么也不愿意钻进它的“蛇洞”。
这时, 奶奶轻轻地拍了拍我的后背, 说: “你呀, 做事不要太心急, 慢一点儿, 静下心来就会好的。唉, 还是我自己来 吧!”奶奶说着, 就要接过我手里的针线。
我想, 我比奶奶眼亮, 线怎么能穿不过针孔呢 想到这, 我对奶奶说: “奶奶, 我再试一试, 肯定能行的。”奶奶微笑不语。
于是, 我走到阳台上, 学着奶奶的样子, 将白线轻轻捏住, 线头放入口中微微润湿, 拿出来时, 线头便是细细的了。随后我将线头向针孔方向缓缓移动。捏在我手中的线仿佛就是长枪一杆, 我将线头一下子穿进了针孔, 顺势用拇指和食指将线头拉出。针, 终于穿好了!
奶奶也为我高兴, 说我心细, 有悟性。
我在兴奋之余, 突然顿悟, 穿针看起来是不需要什么技术的, 可细想, 穿针引线时的有条不紊, 背后恐怕是一颗专注、宁静而又执着的心吧!做事要想有成果, 一定要将浮躁屏蔽, 要心静如水, 要坚持不懈才行。
这不也如我的学习吗 “咬定青山不放松呀!”想到这, 我又坐到书桌前, 郑重执笔, 重新演算……
总评: 本篇作文从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小事着笔, 写“我” 帮助奶奶穿针线这件小事, 并从中有所感悟: 做事情要屏蔽浮躁, 要有恒心, 方能有所成就。文章选材角度小, 立意好, 所选素材也较新颖, 给人以画面感。尤其是文章中鲜活的细节描写, 让人如临其境。文章篇末揭示主旨, 画龙点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