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综合素质评价卷(含答案)人教版(五四制)六年级下册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综合素质评价卷(含答案)人教版(五四制)六年级下册复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9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01 12:55: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综合素质评价
(限时: 120 分钟 满分: 120 分)
一、积累与运用(3分)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或根据拼音写汉字。(5 分)
涔( ) 涔 潸( ) 潸 徘徊( )
赤裸( ) 裸 急遽( )
nuó( ) 移 遮wǎn( ) dān( ) 搁
chóu( ) 怅 惊huáng( )
2. 默写。(7 分)
(1) 纤纤擢素手, _______________。(《迢迢牵牛星》)
(2) _______________, 轻烟散入五侯家。(韩《寒食》)
(3) 其一人专心致志, _______________。(《学弈》)
(4) 一人虽听之, 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_______________。(《学弈》)
(5) 故圣人不察存亡 _______________。(《关尹子教射》)
(6) 《迢迢牵牛星》中表现牛郎织女在银河岸边相视无言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2 分)
A. 姐姐送给我一本《汉字奇兵》, 我对它爱不释手, 觉得它的内容饶有趣味。
B. 我最喜爱的玩具不见了, 翻箱倒柜地找了一个下午, 最终也没有找到。
C. 刘莉正在全神贯注地看书, 一片树叶落到了书页上。
D. 妈妈在没有弄清原委的情况下就严厉地批评了他, 让他委屈得热泪盈眶。
4.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 所谓淀粉类食物, 主要指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 如大米、玉米、小麦等……
B. “同学们都到齐了吗 ”老师说。“到齐了我们就可以出发了。”
C. 你聪明的, 告诉我,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D. 一位十三、四岁的小姑娘走上讲台, 流利地介绍了他们小组的板报设计方案。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2 分)
A. 为了防止此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 交通监察部门加大了整治力度。
B. 学校开展地震安全常识教育活动, 可以增强同学们。
C. 通过这次失败, 使我明白了粗心大意原来就是自己成功路上最大的障碍。
D.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有利于提高农民科技知识水平, 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
6.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2 分)
A.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 被微风吹散了, 如薄雾, 被初阳蒸融了”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到年底, 蒜泡得色如翡翠”运用的修辞手法相同。
B. “喜获金牌”“摘得桂冠”“拔得头筹”这三个词语的意思都是在比赛中获得第一名。
C.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上》, 孟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 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 由孟子编著。
D. “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
7. 班级开展“生活中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请你积极参与, 完成下面的任务。(8 分)
(1) 班级戏剧节开始前, 同学们准备在舞台两边张贴一副对联, 请根据上联, 选出最恰当的下联( ) (2 分)
上联: 不大地方, 可家可国可天下
下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人间哀乐, 人前人后人生里
B. 抑扬褒贬, 评事评理评人生
C. 生旦净丑, 演人演戏演古今
D. 寻常人物, 能文能武能神仙
(2) 你所在的小组要出一份“文学手抄报”, 请你为“文学手抄报”的文学专栏取一个名字。(2 分)
(3) 你心目中的“文学”是什么 仿照画线的句子, 将语段补充完整。
(4分)
文学, 是一座充满智慧的知识宝库, 孤独的时候, 文学是你最忠实的朋友, 让你有了精神上的伙伴。文学,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的时候,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8. 阅读《林海雪原》选段, 完成练习。(6 分)
B 把双手一搓, 双拳紧握, 口中喃喃地说着他在入党前一天晚上向连队指导员所表示的终生奋斗的誓言: “我B 立志, 要把阶级剥削的根子挖尽, 让它永不发芽; 要把阶级压迫的种子灭绝, 叫它断子绝孙。”说着他那威武的眼睛盯向他周围的森林, 他的心和眼一样, 在深远细致地考虑他这场即将开始的斗争。
他想得出了神, 连口中的咀嚼也停止下来。他想着想着, 突然正在吃着草料的马, 一阵乱声嘶叫, 接着便是乱刨刮踢, 从它的神情慌乱中看出了无限的惊恐。
B 站起来, 向马惊视的方向望去, 望了一会儿什么也没有, 桦树林依然寂静无声。他回头再看看马, 它已是全身抖颤, 气喘吁吁, 两只恐怖的眼睛直望着西北方丛林, 频频地回头望着杨子荣, 好像求救似的。
B 已敏感到必有名堂, 心中一阵忐忑, 扔掉了手中的饭团和雪团, 抄起了步枪, 走近马跟前。马急忙向他身后依贴, 好像在让他挡住什么凶恶的敌人一样。
(1) 选段中的B 是谁 请写出关于他的两个故事情节。(3 分)
(2) 选段的最后一段体现了杨子荣怎样的特点 (3 分)
二、阅读(36 分)
(一) 古诗阅读。(5 分)
白 梅
[元] 王 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 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 散作乾坤万里春。
9. 这首诗主要表现了白梅的形象, 突出了白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征。(2 分)
10.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3 分)
A. “冰雪林中著此身”一句交代了白梅的生长环境, 突出了白梅的风骨和气魄。
B. “不同桃李混芳尘”一句运用了正衬的手法, 写冰雪林中的白梅与桃李一样, 芳香四溢。
C. “忽然一夜清香发, 散作乾坤万里春”两句与岑参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有异曲同工之妙。
D. 从构思技巧来看,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之作, 诗人以白梅自况, 表达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二) 文言文阅读。(11 分)
【甲】
弈秋, 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 其一人专心致志, 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 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 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 曰: 非然也。
【乙】
常羊学射于屠龙子朱, 屠龙子朱曰: “若欲闻射道 楚王田①于云梦, 使虞人②起禽而射之。禽发, 鹿出于王左, 麋交于王右, 王引弓欲射, 有鹄拂王旃③而过, 翼若垂云, 王注矢于弓, 不知其所射。养叔对曰: ‘臣之射也, 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 十发而十中; 如使置十叶焉, 则中不中非臣所能 必矣。’”
【注释】①田: 同“畋”, 打猎。②虞人: 古代掌管山泽苑囿、田猎的官。③旃(zhān) : 赤色曲柄旗。
1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 分)
(1) 王引弓欲射 _________________
(2) 如使置十叶焉 _________________
12. 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一人虽听之”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 分)
A. 通国之善弈者也
B. 使虞人起禽而射之
C. 臣之射也
D. 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
1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4分)
(1) 为是其智弗若与
(2) 若欲闻射道
14. 【甲】【乙】两文告诉我们同一个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分)
(三) 现代文阅读Ⅰ。(9 分)
悬崖上的少年
胡宝林
①12 岁那年, 在月的某一天, 我走了十多里山路去南山里一个叫三十盘的地方(xián, 拔) 山韭菜, 已经到下午3 点了, (pàn) 笼里依然只有细细的一撮韭菜, 我心里有些焦急。
②我看到悬崖上部有一处缓坡上绿绿的, 不知那是不是韭菜。
③悬崖似乎不宽, 两边是荆棘簇拥的杂木林。我顺着一侧的山坡往上爬了一个多小时, 估计接近悬崖顶了, 便拨开荆棘钻进杂木林。在杂木林中的巨石下, 我发现了几簇山韭菜, 瘦瘦的, 却让人心生希 望。我踩着杂草, 绕到巨石那, 将那几簇细韭菜一根一根地了, 放到(pàn) 笼里, 又在树林里爬上爬下继续寻找韭菜。
④从几十丈高的悬崖往下看, 我有些头晕。在十几米远的地方, 崖石有些平缓, 上面蓄了些土, 土上长着一丛丛茂密的植物, 是韭菜!我望着悬崖, 对韭菜的渴望终于战胜了恐惧。我脱掉布鞋, 光着脚, 手指抠着石头, 一步一步往斜上方爬去。在巨大的石崖上, 我像一只蚂蚁一样, 往前缓缓挪动, 终于爬到了缓坡处。
⑤这片韭菜长在苔藓上, 绿油油的。我还是第一次见韭菜长得这么好!像发现宝藏一样, 我跪在地上, 用大拇指、食指、中指捏住一根韭菜的根部, 轻轻一提, “咯吱”一声, 韭菜就断了。了一小把后, 我将韭菜换到另一只手里, 放到身侧, 再继续。过了一阵儿, 我终于将韭菜完。我脱下外套, 将那堆韭菜小心地包好, 用袖子缠扎在腰后。
⑥悬崖上不敢久留, 回!
⑦此时, 我才意识到, 比爬上来更难的是退下去。上来的时候, 身体平衡, 还能抬头看路; 退的时候, 我感觉整个身体似乎在往下掉, 又不敢朝下看, 只能摸索着退。我探出脚去, 把身体慢慢交给腿脚, 让自己落在了崖壁上。我的手指紧抠着石壁上的小突起, 但由于手心出汗, 手指抠不紧。我缓缓地, 一点一点移动脚、腿、腰、肩、手、头, 感觉自己就像一张皮影贴在石崖上, 一阵风就能把我吹走。我觉得身体慢慢变得酥软了, 脊背上冒出了汗, 额头上也冒出了汗。我甚至后悔了, 如果掉下去怎么办 我想到了父亲、母亲……
⑧慢慢地, 我冷静下来, 把自己整个交给下意识, 一点一点移动着身体。不知道过了多久, 仿佛一个世纪那么久, 当杂草出现在身侧, 我一脚踏到树林边缘, 身体终于离开崖壁时, 我一下子瘫坐在了地上, 大脑一片空白……
⑨回到家, 我强烈地想把刚才的经历告诉父母。
⑩母亲在地里栽辣椒, 回来时天已黑了, 她十分疲惫, 腰痛得直不起来。我赶紧帮她烧水热搅团, 下午的事就没跟母亲说。我择了一大把韭菜, 母亲将它炒了, 山韭菜耐炒, 有种特别清新的香味。
晚上九点时分, 院子里传来“咚”的一声, 一根松木被扔在了院子里。父亲从南山林场扛木头回来了。父亲古铜色的脸庞上全是汗水, 衣服也被汗水浸透, 他的胳膊上是荆棘划出的一条一条的血道子, 一根手指上还缠着胶布。
我知道, 是因为得到了上级对南山林场的伐木指标, 父亲才每天早晨5 点多出门, 走几十里山路, 在南山林场的松木沟里, 将树伐倒、脱皮、火燎, 然后一步步扛去办手续, 再走几十里山路回来的。第二天早上, 他把松木交到村委会, 能换回5 块钱。家里花钱的地方多, 他就选收入高但又最粗重、最费力气的松木来扛。
吃搅团时, 父亲把一筷子韭菜夹进嘴里嚼了一下, 对我笑了, 目光里有一种暖意。
二十年后的一个春天, 我从城里回到老家, 意外邂逅了一丛山韭菜, 我回家来, 给父亲说起悬崖上的往事。
父亲笑了笑, 说: “那晚, 我把韭菜一夹在筷子上就知道你去了那里。三十盘的那道悬崖, 你爷爷小时候攀过, 我小时候也攀过……” (有删改)
15. 文章讲述了“我”挦韭菜的往事, 请按故事情节的发展补全下面的内容。(3 分)
16. 文章第段中写道“我强烈地想把刚才的经历告诉父母”, 可最后又没有说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分)
17. “在巨大的石崖上, 我像一只蚂蚁一样, 往前缓缓挪动, 终于爬到了缓坡处”运用了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表现了“我”挦韭菜的艰难。(2 分)
18. 第段中的画线句“父亲把一筷子韭菜夹进嘴里嚼了一下, 对我笑了, 目光里有一种暖意”, 父亲对 “我”笑的原因是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分)
(四) [202烟台牟平区期中卷] 现代文阅读Ⅱ。(11 分)
怒放的白菊花
许昭兰
①她不顾劝阻, 只身前往碗底村。早上七点出发, 坐两小时动车, 乘三小时汽车, 再走个把小时山 路, 才到碗底村。碗底村原名是什么, 已无人记得。村民们只知道, 村子很小, 指甲盖大的地方, 四周围着山, 犹如扒光了米饭看见的粗陋碗底。
②她直接寻到村里的学校。校长正在给孩子们上课, 瞥见教室外面有个人, 满头银发被风撩拨着, 仿佛风中怒放的白菊花。校长问: “您找谁 ”她笑着说: “我找你。我想来这里当老师。以前我就是老师, 教语文, 虽然退休了, 但教孩子没问题的。”说着, 她从包里掏出教师证和六七张优秀教师奖状。
③校长看看奖状, 省级优秀教师, 日期却是十几年前的。校长很为难: “阿姨, 您今年多大 ”她回答 说: “六十三。”校长又说: “阿姨, 您这岁数该是享清福的时候, 咋想起来受这份苦 ”她眨巴着眼说: “人总得有追求不是 ”校长将她安置在学校宿舍, 想着回头再好好地劝她。
④她把包搁在床上, 四处打量。这宿舍简单, 一桌一床一木架, 木架上搁着搪瓷脸盆。当着校长的 面, 她掏出手机: “喂, 儿子, 我到了……不累不累, 你老妈身子骨硬朗着呢……挺好的, 校长人不错, 还给我找了间宿舍歇腿……你忙你的, 挂了哈。”
⑤孩子们放学了, 日头也放学了, 校长张罗着弄了三样菜, 绿的、白的、红的, 颜色很丰富, 一盘野菜, 一碗白萝卜丝汤, 一盘红萝卜炒肉。那肉丝仿佛女孩子的心事, 在萝卜堆里遮遮掩掩。她吃得很香, 校长却羞愧得满脸通红。
⑥饭后, 校长又劝起她来: “这里冬天冷得钻心, 夏天蚊虫多, 少吃缺穿, 苦着呢。”可她不为所动, 倔得像根拧不动的钢筋。校长没辙了, 心里却松动了。这学校就他一人撑着, 兼着语文、数学、美术、音乐, 兼着老师、校长。他几次想走, 又几次把自己骂醒, 孩子们纯真的笑脸, 折弯了他的翅膀。
⑦校长宿舍隔壁, 就是她的宿舍, 中间隔着一堵木板墙。睡觉前她在隔壁打电话, 声音飘入校长的耳朵里: “儿子, 校长同意我留下了……哈哈哈, 我也觉得太好了……那是, 你妈没有办不成的事……放心, 我会照顾好自个儿。晚安。”
⑧她似快乐的金箍棒, 把孩子们的欢乐搅动起来, 校长常常听见孩子们一浪一浪的笑声。校长 想象着她上课眉飞色舞、声情并茂的样子, 也哧哧地笑了。她可真快乐呀, 花甲的外表下, 却是一颗十八岁的心。
⑨她还有个百宝箱, 里面码着五颜六色的线、长长短短的针。她把校长衣服上的口子、孩子们裤子上的破洞, 改造成鲜红的爱心, 刺绣或五彩线编织的蜘蛛网。村民们看见了, 纷纷找上门来, 于是她有了更多工程, 衣服、被单、鞋子……白天她在教室里授课, 晚上她在灯下拿着针线变魔术, 用绚丽的线缝补着一个个破洞。
⑩每晚校长都能听见她跟儿子打电话, 家长里短, 芝麻绿豆, 絮絮叨叨。校长挺有感触的, 给母亲的电话也勤了些。
她一待就是两年, 每学期期末最后离校, 开学最早到校。终于有一天, 她像一片被风扯落的树叶, 倒在了讲台上。
校长急匆匆地将她送进镇医院, 慌乱中想起她的儿子, 忙从她身上掏出手机, 找到她儿子的号 码, 把电话拨过去却无人接听。校长每隔五分钟打一次, 连续打了三次, 依旧无人接听, 校长心里七上八下的。
校长正准备打第四次时, 目光却定在了手机屏保图中那张年轻的脸上。那个年轻人很精神, 根根竖起的头发也透着韧劲儿。校长觉得这人好眼熟, 眯着眼想, 突然一个名字在脑海里出现了, 他想起那名字的主人六年前来到碗底村任支书, 修路搞农业, 带着村民们从泥泞里一步一步走出来。这所学校就是他一手筹建起来的。
校长再看看病床上的她, 鼻子顿时酸了, 眼泪直淌。他清楚地记得, 三年前, 那个年轻人在去县城为村民们购买种子的路上, 出了车祸, 一位老太太趴在了无生气的躯体上, 哭得撕心裂肺, 那位老太太有着满头的乌发。(选自《百花园》, 有删改)
19. 第①段中的画线句有什么作用 (3 分)
20. 第⑥段中的画线句运用了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分)
21. 根据文意分析第 段中的画线句反映的校长此时的心理。(3 分)
22. 根据文意, 说说作者为何以《怒放的白菊花》为题目。(3 分)
三、写作(50 分)
23. 每个人都拥有一座记忆的花园。我们种下的花, 就是我们生活的喜怒哀乐, 它记录着我们经历的酸甜苦辣。在这座花园里, 有的花正开得艳丽, 有的花已飘零在岁月的深处……我们在不断长大, 我们记忆的花园也越来越多姿多彩。
这段话引发了你的哪些联想和感悟
请以《开在记忆里的花朵》为题, 写一篇不少于500 字的文章。
第三单元综合素质评价
一、1. cén shān huái luǒ jù 挪 挽 耽 惆 惶
2. (1) 札札弄机杼 (2) 日暮汉宫传蜡烛
(3) 惟弈秋之为听 (4) 思援弓缴而射之
(5) 而察其所以然 (6) 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
3. D 【点拨】“热泪盈眶”指因激动、感动而流的眼泪充满眼 眶, 与语境不符。
4. C 【点拨】A 项, “等”与省略号不能连用。B 项, “老师说”后面的句号应改为逗号。D 项, “十三、四岁”中的顿号应删去。
5. D 【点拨】A 项, “为了防止此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否定不当, 应删去“不”。B 项, 可在句末加上“的自我保护意 识”。C 项, 应去掉“通过”或“使”。
6. C 【点拨】《孟子》一般认为是孟子与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7. (1) D
(2) 示例: 文心絮语
(3) 示例: 是一杯清香鲜爽的绿茶 疲倦 文学是你身心上的慰藉 让你有了振奋的精神
8. (1) 杨子荣。杨子荣智识小炉匠、杨子荣盛布酒肉兵。
(2) 警惕性高、冷静、勇敢。
二、(一) 9. 耐寒 高洁 清香 报春
10. B 【点拨】本题考查诗句赏析。B 项, “不同桃李混芳尘” 运用了反衬的手法, 写出了冰雪林中的白梅不同于桃李凡花的俗气, 在严寒中傲然绽放, 塑造出高洁傲岸、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白梅形象。
(二) 11. (1) 拉开 (2) 放置
12. B 【点拨】“一人虽听之”中的“之”为代词。A. 助词; B. 代词; C. 助词; D. 助词。故选B。
13. (1)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
(2) 你想听射箭的道理吗
14. 学习要专心致志, 不能三心二意
【乙文参考译文】
常羊向屠龙子朱学射箭, 屠龙子朱说: “你想听射箭的道理吗 楚王在云梦打猎, 让掌管田猎的官员去哄赶禽兽出来射杀它们。禽兽跑了出来, 鹿在楚王的左边出现, 麋鹿从楚王的右边跑出, 楚王拉开弓准备射, 有天鹅拂过楚王的赤色曲柄旗, 展开的翅膀犹如一片垂云, 楚王将箭搭在弓上, 不知道要射什么。养叔上奏说道: ‘我射箭时, 放一片叶子在百步之外去射 它, 十发箭十发中; 如果放十片叶子在百步之外, 那么射不射得中我就不能保证了。’”
(三) 15. (1) 内心焦急 (2) 在巨石下, “我”发现了几簇山韭菜 (3) 渴望战胜了恐惧
16. 父母回家时已十分疲惫, “我”不想让疲惫的父母再为“我” 的冒险而担心
17. 比喻 渺小和挪动缓慢
18. 父亲知道“我”克服恐惧攀过了三十盘的那道悬崖, “我” 体谅家人的心也让他感到欣慰
(四) 19. 示例: 画线句子交代了进碗底村用时长、交通不便, 从中可以看出碗底村的偏远、条件艰苦, 为塑造乐于奉献的人物形象做铺垫。
20. 比喻 她态度的坚决
21. 示例: 得知老太太经历后的震惊, 对老太太失去儿子的心 疼, 更有对老太太坚强乐观的精神的感动和钦佩。
22. 示例: “白菊花”既指老太太因失去儿子的巨大悲痛而长出的满头白发, 又象征着老太太坚强不屈、坚韧乐观的 精神。
三、23. 【思路点拨】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 提供了材料, 帮助学生理解。写这类文章时一定要认真审题, 抓住关键词。我们一定要抓住“题眼”。“开在记忆里的花朵” 的题眼应该在“记忆里的花朵”上。“记忆里的”指过去发生的事; “花朵”比喻美好的东西, 它可以是事, 也可以是人或景等。我们要善于把不熟悉的话题转化为我们熟悉的话题, 降低写作难度。综上所述, 该作文题就是让我们写回忆中的美好的人、事、景等, 这就回到了我们非常熟悉的内容上来, 写作也就相对简单了。
例文:
开在记忆里的花朵
枯叶随风而落, 有的积于树下, 有的漂于水面, 有的游荡四方后落于掌心。
记忆中的落叶为针状, 刺于手心偶可见血, 每逢秋天针叶落地, 日晒后可用于冬日烧火取暖。记得小时候住在乡下的奶奶总会背着箩筐去森林深处拾落叶, 我会偷偷摸摸地跟在她后面, 奶奶无奈, 便用竹子编了一个小竹筐, 让我背着, 牵着我的手一同前去。
下午五六点的时候, 太阳准备收工了, 只留下淡淡的余晖透过枝叶细碎地洒下, 就像一块块金黄色的玻璃, 依稀可见银白色的光束。地上形状各异的枯叶堆成了一个个小丘。我特别喜欢听踩在枯叶上时那脆脆的声响。落叶厚度不同, 声响也不同, 声音或高昂, 或低沉, 我蹦蹦跳跳地踩下去就像在演奏一首乐曲, 清脆悦耳。
而奶奶则默默地走到一边, 开始拾针叶。那针叶藏于各种枯叶间, 要细致观察, 凭借它们露出的小尾巴来识别。奶奶手脚灵活, 用手一拨, 就能发现枯叶堆下的小宝藏, 没多长时间就拾了小半筐。我也跟着奶奶拾针叶, 每次发现了针叶, 就急切地用手捧入我的小竹筐, 想着再装一点儿就满了, 这样光顾着拾针叶, 我越走越远, 好几次转到了山林深处, 急得奶奶四处寻我。
天快黑了, 我们就回家了, 这时候我多半累了, 途中睡着了, 是奶奶抱着我回家的。至今回想起奶奶温暖的怀抱, 总觉得十分温馨。此时, 我吹了一口气, 手心的枯叶重获自由, 我已不是当年那个幼稚的小孩了, 成长的故事也已忘得差不多了, 但余晖笼罩下奶奶弯腰拾落叶, 落叶遍地的画面却一直珍藏在我的记忆深处。
奶奶, 您还好吗 孙女想您了。
总评:童年里美好的记忆如同美丽的花朵。作者满怀深情地回忆了儿时与奶奶度过的美好时光, 把自己的调皮与奶奶对自己的关爱清楚地表现了出来。这段美好的回忆如同一朵美丽的花, 永远开在“我” 的心中。文章选取的虽是生活小事, 却包含着温馨的亲情, 读后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