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古代西亚、非洲文化 课件(共28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古代西亚、非洲文化 课件(共28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2-28 20:05: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导入新课
上述图片史料反映的哪些国家怎样历史信息?
第二单元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学习目标
1.了解古代西亚、埃及及阿拉伯文明的历史分期及其形成环境。
2.认识古代西亚、埃及及阿拉伯在文学、建筑艺术、法律等方面的成就及史料。
3.概括分析古代西亚、埃及及阿拉伯文化的特点,认识它们对人类文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第3课 古代西亚、非洲文化
一、古代西亚文化
二、古代埃及文化


三、阿拉伯文化
西亚文明
埃及文明
BC3500左右,两河流域下游苏美尔地区产生最初文明
BC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基本统一该地
波斯帝国后,古代西亚文明逐渐衰落
BC3500左右,埃及文明兴起
BC3100左右,埃及初步实现统一
7世纪阿拉伯帝国开始兴起
8世纪已征服从伊比利亚半岛到印度北部的广大地区(地跨欧亚非)
西亚文化
埃及文化
文化先行者
继承融合后发展
阿拉伯文化
时空位置
阿拉伯文明 。。。。。。。
一、古代西亚文化
1.地理范围:两河流域、伊朗高原、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半岛。
2.文明代表:苏美尔文明、乌尔王朝、古巴比伦王国、赫梯帝国、亚述帝国、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政权更迭)。
3.古代西亚文化形成原因:
小亚细亚
伊朗高原
两河流域
阿拉伯半岛
水源充足
平原广阔
不定期泛滥
洪水和方舟传说
没有屏障
易受侵犯战争频繁
农业发达
易于统一
君主专制国家
①位于亚非欧三大洲交界处,交通发达;
②两河流域提供充足水源和冲击平原,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达;
③周围高原密布,易受游牧民族侵扰;
④洪水不可预见地泛滥,产生了现实、恐惧、悲观的人生观。
⑤战争频发、政权更迭频繁,多民族文化彼此交融。
4.成就:
公元前3000年左右,苏美尔人创造的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
① 文字:“楔形文字”(钉头文字)
两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木材稀少,连石头也很缺乏,但有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冲积平原的泥土。
地理环境对文明
的产生有影响作用
刻有楔形文字的泥版
书写工具——芦苇秆
一、古代西亚文化
4.成就:
②文学 《吉尔伽美什》:叙述了苏美尔地区乌鲁克国王吉尔美伽尔的活动,诗中还穿插大量神话故事,包括著名的洪水故事,生动反映了两河流域居民对生活和生命的态度。
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史诗
《吉尔伽美什第十一块泥板(大英博物馆藏)
你所追求的人生,永远无法得到,因为上帝造人之际,就让死亡与人伴随。…… 穿上新衣,沐浴首身去吧。凝望挽着你手的儿女,愉悦怀中娇妻。人应该关心的,唯有这些事。猖獗的洪水啊,没人能和它对抗。 它使苍天动摇,大地颤抖,将成熟的庄稼淹没。
——《吉尔伽美什》(苏美尔史诗)
从《吉尔伽美什》的史诗部分,反映了两河流域人民怎样的生活观和人生观?造成这种生活态度的因素?“史诗”作品对历史研究有什么价值?
态度:重视现世,追求永生、恐惧死亡。。
原因:洪水不定期泛滥;战争频繁;外族入侵造成不安全感。
价值:实物史料和文献史料。
一、古代西亚文化
4.成就:
一、古代西亚文化
a.苏美尔人的泥偶雕像生动有趣,壁画主题多样、乌尔王陵竖琴嵌板画艺术。
b.亚述帝国修建了多座规模宏大的王宫(人首飞牛石雕)。
c.波斯王宫装饰豪华,雕梁画栋、臣民进贡场景。
d.本质:王权至上,体现了专制帝国统治者的威严
③建筑和艺术:
苏美尔人之间经常相互征战,需要使用战车调动军队和作战,苏美尔文明成为第一个使用战车和车轮的文明。上图为苏美尔人的战车
亚述王宫人首飞牛:这些体形魁梧、令人望而生畏的巨型怪兽雕像“拉马苏”都是亚述展区最赚参观者眼球的展品。
波斯卫队浮雕
4.成就:
第6条 如果一个人盗窃了寺庙或商行的货物,处死刑;接受赃物者也应处死刑
第23条 如果没有抓获拦路的强盗,遭抢劫者须以发誓的形式说明自己的损失,然后由发生抢劫案的地方或地区的市长或地方长官偿还损失。
第196/197条 如果一个人伤了贵族的眼睛,还伤其眼。如果一个人折了贵族的手足,还折其手足。
第203/205条 如果贵族阶层的人打了贵族出身的人,须罚银一明那。如果任何人的奴隶打了自由民出身的人,处割耳制刑。
——摘编自《汉谟拉比法典》
【问题探究】请你根据所提供的《汉谟拉比法典》条文,概括出该法典的主要特点。
保护私有财产
规定政府的职能
同态复仇(原则)
阶级性(维护奴隶主利益)
神权主义色彩浓厚(宣扬君权神授)
实质:是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的法典
一、古代西亚文化
④法律:
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成文法典
4.成就:
一、古代西亚文化
⑤数学科技:
苏美尔人发明了60进位制,用于测量土地、计算粮食产量和人工。
5.西亚文化的特点:城市文明,受到地理环境影响;政权更迭频繁,国王加强立法以维护统治;人民勇于抗争,注重今世的生活。
二、古埃及文化
1.概况:公元前3100年建城;元前 332-30 年,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埃及;公元 311 年,埃及作为一个行省并入罗马帝国。公元 639 年,阿拉伯帝国将其伊斯兰化,古埃及文明终止
2.古代埃及文化形成原因:
西部沙漠
利比亚沙漠
撒哈拉沙漠
农业发达
统一、集权
定期泛滥
尼罗河
天然屏障
三面沙漠
连通上下
君主专制
法老至上
①位于亚非欧三大洲交界处,交通便利;
②尼罗河带来肥沃土壤,平原广阔,农业发达;
③政权统一,社会相对安定,发展有一定连续性;
④宗教信仰浓厚,生活乐观,热爱生命。
象形文字。由表音符号、表意符号和限定符号组成。象形文字约形成于公元前4千纪末,一直使用到公元4世纪。
埃及象形文字
①文字:
那尔迈调色板
书写材料——莎草纸
  莎草纸用尼罗河的一种特产植物莎草制作。埃及人把莎草的茎破成薄片,将多张薄片交叉放置,再敲打成纸张。若干纸张放在一起形成一卷,一般每卷20张。纸张晾干之后,人们就可以在上面书写了。
  莎草纸在干燥的环境下可以千年不腐,出口到地中海地区,至8世纪中国造纸术传到中东取代纸草造纸术。
3.成就:








②文学:神话、诗歌、哲理故事、散文故事。
这些故事反映了怎样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死亡今天就在我面前,像雨过后的晴天,像人发现他所忽视的东西。死亡今天就在我面前,像人被囚禁多年,期待着探望他的家眷。
——古埃及诗歌
享受今生、追求来世,乐观的人生态度
课本18页,“史料阅读”:
一位父亲教孩子要孝顺母亲,另一位父亲教儿子要善待妻子。
重视道德和家庭生活
a.神话包括世界诞生和人类起源等内容;
b.诗歌大多是宗教诗,也有爱情诗;
c.哲理故事传达着埃及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d.散文故事包含寓言和传记等。
③建筑艺术:受到宗教较大影响,表现为豪华陵墓、众多神庙。
卡尔纳克神庙
胡夫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
神殿最里面供奉着太阳神等四座神像,法老拉美西斯二世也位列其中。整个殿堂的顶壁,遍刻精美的浮雕和神奇的文字,生动地反映了拉美西斯二世统治时期的生活情景和社会风俗。
神庙建造最精妙之处是,在每年的2月21日和10月21日,旭日的阳光就从神庙正面的入口射进神庙内部,照亮最里面供奉的四座神像,前后持续大约20分钟,然后消失。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阿 布 辛 贝 神 庙
历法:世界上最早、最精确的太阳历,对古罗马的儒略历影响大;
数学:采用了十进位制;创建了完整的运算法则,加法,减法,倍乘,分数算法,以及解方程;
医学:留下众多医学文献,文献显示古代埃及人能够治疗内科、外科和妇科疾病。波斯帝国宫廷中,就有许多埃及医生。
胡夫金字塔内部的直角三角形厅室,各边之比为3:4:5,体现了勾股定理的数值。
儒略历是格里历(现行公历)的前身,由罗马共和国统治者官儒略·凯撒采纳埃及亚历山大的希腊数学家兼天文学家索西琴尼计算的历法。
儒略历一年设12个月,大小月交替,四年一闰,平年365日,闰年于二月底增加一闰日,年平均长度为365.25日。
④科学技术:
《太阳历》刻石
埃及文明是稳定、保守的。……关心死亡,为来世——尤其是国王的来世——做好物质方面的准备,是埃及宗教信仰的一个主要特征。……法老始终被认为是神王……由于这个原因,埃及没有任何与美索不达米亚的法典相应的法律。法老作为神王,其权力亦被神化,他的话就是法律。 ——斯塔夫利阿诺斯《全球通史》
爱护你的妻子……和睦相处……假定你们相处不善,那你的家庭便会破败。
——杜兰特《东方的遗产》
一年一度的尼罗河泛滥为埃及带来了肥沃的土壤。总体来说,埃及人不需要付出太大努力,就可以做到衣食无忧。埃及人把这些看作是神灵的恩赐与法老的恩典。埃及人的生活随着农业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他们按照季节安排农活,生活很有规律。
——赵克仁:《两河文明与埃及文明的差异及原因探析》
观念:和谐文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神;敬畏神、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享受今生、追求来世”生死观,重视家庭。
因素:地理环境、地区政治稳定与否和经济发达程度,会对文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如埃及的太阳历就是根据对尼罗河河水上涨和天狼星的长期观察,制定出一种方便的历法。
不同:
(1)巴比伦:平原无屏障;两河不定期泛滥;经常受到外族入侵、帝国更换频繁、充满不安全感。
(2)古埃及:沙漠有屏障;尼罗河定期泛滥;长期统一、政权较为稳固、航行便利、生活较惬意。
【问题探究】材料反映古代埃及人什么观念?影响文明形成的因素有哪些?与古代西亚相比有何不同?
【问题探究】对比古代西亚文明和古埃及文明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古埃及文明
地理 环境
政治
宗教
文明 特点
文明 类型 城市文明 帝国文明
平原无屏障,两河不定期泛滥
沙漠屏障,尼罗河定期泛滥
经常受到外族入侵,政权更迭频繁
长期统一、政权较为稳固
有宗教的存在,但更重视法制
相信宗教,重视道德的力量
充满抗争、悲观,注重现世
“享受今生、追求来世”的生死观,乐观自信,重视家庭;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
自然因素
三洲交界,交通便利,帝国疆域辽阔。
1.地理环境:
阿拉伯人一手拿古兰经,一手执剑,向外扩张,到8世纪中期,阿拉伯国家成为横跨亚、非、欧的洲际大帝国。 —— 比鲁尼
历史因素
①帝国政治稳定,商贸发达;
②统一的语言和宗教信仰;
③统治者重视科学文化事业;
④对被征服地区文化的继承与融合。
半岛气候炎热,不适合农业生产,具有沙漠文化和游牧文化自由开放的特点
三、阿拉伯文化
6世纪 多部落并存,相互混战;多神崇拜
7 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古兰经》
622年,穆罕默德迁居麦地那,建立政权,势力范围逐渐扩大
632年,穆罕默德去世,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2.概况(632-1258)
8 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大帝国
9世纪中叶,阿拔斯王朝定都巴格达,1258年蒙古骑兵攻陷巴格达,阿拉伯帝国灭亡。
7 世纪中期起,大规模对外扩张,先后征服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和北非的广大地区
3.成果:
三、阿拉伯文化
①文学
阿拉伯半岛统一之前,阿拉伯各部落就经常派人到麦加附近举行诗歌比赛,获胜的诗歌悬挂在克尔白神庙的墙壁上,名为“悬诗”。
②故事集《天方夜谭》在中国广泛流传;影响西欧文化。
《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
《阿拉丁神灯》
②科学
数学
天文
医学
伊本·穆萨的《积分和方程计算法》把代数学发展为独立学科;印度的数字符号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至今仍被称为“阿拉伯数字”。
白塔尼修正了计算太阳和部分行星轨道的方法,证明了发生日环食的可能性。他的《萨比天文历表》传入欧洲后,对欧洲天文学产生很大影响。
伊本·西那的《医典》是一部医学百科全书,传入欧洲后长期用作医学的标准教科书。
《医典》片段
阿拉伯数字
白塔尼
智慧宫是阿拉伯帝国的综合学术机构,8世纪起阿拔斯王朝掀起了一场“百年翻译运动”。
4.阿拉伯文化的影响( P19 思考点):
中国
印度
造纸术
指南针
火药等
棉花、食糖
10进数字等


阿拉伯传播
阿拉伯传播
(1)对世界: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方文化的桥梁。
(2)对西方:
①翻译保存大量古希腊罗马文化,为欧洲文艺复兴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建立奠基。
②把东方的技术发明等传入西方有利于西欧社会转型。
(3)对中国:阿拉伯的文学、天文学、医药学、数学等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问题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阿拉伯文化的特点与世界价值:
阿拉伯文化对世界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是巨大的。9世纪初兴起的“百年翻译运动”是翻译史上的伟大工程,大批阿拉伯的研究者翻译、注释了古希腊、印度和罗马的著作,使人类古典文明的辉煌成果得以继承。这些翻译著作还引发了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阿拉伯人不但善于吸收其他文化,而且还在钻研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在数学、天文学、医学、物理学、化学、建筑学、文学、地理等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阿拉伯人把古印度,中国文化成就介绍到西方,又把阿拉伯的天文医学知识和伊斯兰教传播到中国等东方国家,这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全世界都感谢阿拉伯语在传播中世纪高度发展的阿拉伯科学知识方面所带来的媒体作用……如果没有阿拉伯语这个媒介,得到这些知识是不可想象的,或者说无论如何也不会了解得那么早。
贡献:①保存并传播了西方古典文化,为欧洲的文艺复兴提供了思想来源;
②融合东西方文化,推动了世界科学的发展;
③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特点:
①继承与融合(多元性、开放性)—吸收、消化原埃及、两河、波斯和古希罗文化。
②创新性——结合阿拉伯人的风俗,语言和传统,创造阿拉伯文化。
③先进性——许多成就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我们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古代西亚、非洲文化
古代西亚文化
文字:楔形文字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
文学:《吉尔美加什》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
建筑和艺术:泥偶雕像、王宫
法律:《汉谟拉比法典》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古代非洲文化
文字:象形文字
文学:神话 、诗歌、散文等
建筑:陵墓、神庙
历法:太阳历 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
阿拉伯文化
悬诗:诗歌比赛获胜的诗歌悬挂在克尔白神庙的墙壁上,名
为“悬诗”。故事集:《天方夜谭》或(《一千零一夜》)
数学:伊本·穆萨 的《积分和方程计算法》,“阿拉伯数字”
天文:白塔尼著《萨比天文历表》
医学:伊本·西那的《医典》
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的文化
本课小结
课堂小结
1.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商业繁荣,国家、神庙、私人都积极参与商业活动。与商务有关的条文几乎占《汉谟拉比法典》总条数的一半。由此得出(  )
A.商业的繁荣推动了古巴比伦相关法律条文的制定
B.《汉谟拉比法典》有效解决了古巴比伦的法律争端
C.政府、神庙和私人都直接推动了商务法律条文的制定
D.《汉谟拉比法典》的制定主要得益于汉谟拉比国王的命令
A
2.(2023.全国高考新课标卷.31)前18世纪,西亚地区一部法典规定:“此后千秋万世,国中之王必遵从我在我的石柱上所铭刻的正义言词,不得变更我所决定的司法判决,我所确立的司法裁定,不得破坏我的创制。”这一规定(  )
A.强调波斯君主专制的权力来源 B.宣示了古巴比伦国王的至上权威
C.标榜亚述帝国君主的军事成就 D.规范了埃及对尼罗河流域的统治
B
当堂检测
3.(2024·安徽高考·10)古代埃及王表通常是指按照年代次序罗列统治者形象、名字和头衔的文献。约公元前3200年至公元前3000年之间,王表中的大量王名写于王名框中,王名框上一般刻画有代表荷鲁斯神的鹰隼形象。新王国(前1550~前1069)时期,王表形制臻于成熟。据此可知,古代埃及王表(  )
A.说明了象形文字的缘起 B.融合了宗教与王权的观念
C.呈现了埃及神庙的兴衰 D.展示了分裂与统一的场景
B
2.(2024.1·浙江高考·19)中世纪开始后的数百年间,亚里士多德已经被人们忘在脑后,尽管其希腊文原稿在拜占庭保存完好。但在750至900年间,所有亚里士多德的著作都被译成阿拉伯文,其中一些直接译自希腊文,一些由古叙利亚文转译。之后,他的著作又从阿拉伯文译成拉丁文。到13世纪,亚里士多德几乎所有著作都有了拉丁文译本,并闻名于西方世界,而最大的翻译中心是西班牙的托莱多。上述材料旨在说明(  )
A.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B.西方文明的传承在一定程度上受惠于伊斯兰文明
C.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古希腊学者
D.希腊字母演化到拉丁字母经历了相当漫长的过程
B
当堂检测
星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