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3:1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 不是生与死的距离 // 而是我站在你面前 // 你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我站在你面前 // 你不知道我爱你 // 而是爱到痴迷 // 却不能说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 不是我不能说我爱你 // 而是想你痛彻心脾 // 却只能深埋心底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 // 而是彼此相爱// 却不能够在一起
——泰戈尔
最早载于梁代 编的 ,
是 (时间)末年文人 言诗的选辑,既无题目,也不知作者,是东汉文人五言诗最高成就的代表(地位),标志着我国古代五言抒情诗已经成熟。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各类文学作品的选集,收集秦汉以来的文学作品,共三十卷,也称 。
萧统
《文选》
五
东汉
《古诗十九首》
《文选》
《昭明文选》
文学常识
汉魏晋诗歌的发展源流
评价
钟嵘《诗品》:“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一字千金。”
涉江采芙蓉
配乐朗读,把握节奏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wèi
huán
读顺畅, 解其意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渡水
低湿之地
赠送
wèi
huán
兰草
所思念的人
犹言“远方”,遥远的地方。
回顾,回头看
故乡
形容路途的广阔无边。漫,路长貌。浩浩,水流貌
多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关系,这里是说夫妇感情的融洽。
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创作分镜头脚本
请你来当导演,给刚才的朗诵配上视频背景,你会怎样拍摄?
分镜头 画面内容(人物、情节、环境) 情感
采芙蓉
遗所思
望旧乡
忧终老
清清的江水缓缓流淌,兰草盛开的水泽里芳草萋萋,主人公蹚水赤足在江中泽边采集了许多荷花和芬芳的兰草。
主人公采呀采,想要将这些芳草送给心上人的,可所思念的人却身在远方,主人公发出了“采之欲遗谁”的浩叹。
主人公孤单的伫立在路边,忧愁地往故乡张望,却不敢去计算无边无际的迢迢路程。
同心之人感情如此深厚但却分隔两地,更深的忧涌上心头,于是面对天地发出了同一声呼喊:“忧伤以终老”。
轻松
愉快
相思
失落
迷惘
惆怅
忧伤
痛苦
芙蓉者何?所思者谁?
芙蓉
莲
荷花
木芙蓉
水芙蓉
草芙蓉
断肠草
创作背景
东汉末年,一些中下层文人为了寻求出路,往往需背井离乡,外出游学或游宦。他们或游京师,上太学;或奔走权门,进谒(yè)州郡,请求举荐,以便获得一官半职。他们长时间远离家门,过着坎坷辛苦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深沉的乡愁。外有游子,内有思妇。
《古诗十九首》创作于东汉末年大黑暗、大动荡、大转折时代: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迢迢牵牛星》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行行重行行》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青青陵上柏》
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冉冉孤生竹》
继承了 (现实主义叙事)和 (浪漫主义抒情)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古诗十九首》
内容上
艺术上
主要抒写游子失志伤时之感和 之情,突出表现了当时中下层士子的不满不平以至玩世不恭、颓唐享乐的思想情绪,真实地从侧面反映出东汉后期政治混乱、败坏、没落的时代面貌。
相思离别
《楚辞》
《诗经》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选演员
请为剧本选择合适的主人公:小组合作探讨,为诗句填上主语,并说明填写理由。
(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男子
我们
男子
男子
选演员——寻找抒情主人公
请为剧本选择合适的主人公:小组合作探讨,为诗句填上主语,并说明填写理由。
(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女子
我们
男子
女子
寻找抒情主人公,赏析手法
探究:有人认为这首诗歌抒情主人公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是女子,你怎么看?
vs
游子思乡?
思妇怀远?
思妇怀远(思妇口吻)。女子蹚过江水“采芙蓉”,思念的男子”在远道。想象男子“还顾望旧乡”,思念家乡的自己。
观点2:
游子思乡怀人(游子口吻)。男子远离家乡,想象女子采摘荷花想要送给自己。他“还顾望旧乡”想回到家乡,但长路漫漫,欲归不得。
观点1:
拓展:对写手法
对写
内涵 特定情境下,诗人在抒发自己某种情思时,不直接从自身写起, 而是想象对方此时此刻的情形,或先描叙自身情形,突然调转笔墨,描叙对方情形,以便更深一层地表达自己情感。这里侧重于空间转移。
形式 古代诗词中,且以怀人诗和送别诗中常见,形式上,常用“忆”、“想得”、“遥知”、“遥怜”之类领字来结构全篇。
举例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想着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杜甫《月夜》)
效果 扩大了诗歌的意境,丰富了情感内涵;
使抒情更加含蓄蕴藉,富有含蓄之美。
课堂结语
《涉江采芙蓉》在游子思妇的深情对望之中,以对写的手法说尽了忧愁无奈的爱情之苦。看到它,就像看到了一种中国式乡情、亲情、爱情的缩影,横亘于历史时空之中。
思君不见倍思君,别离难忍忍别离。芳华少女,漂泊游子,细腻的牵念,深沉的情思,恋爱忠贞,无奈岁月蹉跎,旧乡远道,慨叹归程浩浩。虽如此,但这份遥思却温柔了岁月,惊艳了时光。
联系已学古诗,感悟对写法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人到了佳节便加倍地思念家乡的亲人,可诗人不说自己想念家乡的兄弟,却说家乡的兄弟想念自己。这里的对写,使得普通的思乡之情抒发得曲折有致,也更为浓烈。
答题模板:
①运用对写法
②实写( ),虚写(想象)( )
③含蓄而又炽烈的表达了(A对B的)( )之情。
联系其它古诗,感悟对写法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本诗三四句抒发感情的方法奇特,为后人所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①运用对写②想象家人坐在灯前,诉说自己这个远行人直到深夜的情景③写自己思家,却从对面着笔。含蓄又强烈地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之深,给读者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
答题步骤:
明手法——阐运用——析效果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思考:有人说“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两句读来最为心酸,为什么?
实战演练
①运用了对面落笔的手法。
②原本是诗人思念妻子儿女,从对方落墨,想象妻子在月夜里如何对月思念自己,而孩子还不懂得母亲为何要思念长安。
③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独”字,越发显得妻子孤独无助,更显出诗人困居长安的孤独无助;委婉又强烈地体现出诗人对妻儿的深切思念,饱含深情,感人肺腑。
同心而离居 忧伤以终老
涉江采芙蓉 兰泽多芳草
1.《涉江采芙蓉》中用设问表达主人公采莲想要送给思念的人,情感由欢快转为失望的语句是“ ? ”。
2.《涉江采芙蓉》中,“ , ”写自己在一个幽静清美的环境中采摘芙蓉即荷花,以引起下文贻赠远人之念。
3.《涉江采芙蓉》中“ , ”两句无疑是全诗的主旨之语,流露出分隔两地的痛苦与无奈,直接抒发了无尽忧伤之情。
4.《涉江采芙蓉》“ , ”借思妇口吻,想象游子还顾望,含蓄表达思乡的痛苦情感。
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 长路漫浩浩
课堂检测
对比阅读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睛,侵晓①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②浦。
[注]①侵晓:快天亮之时。②芙蓉:荷花的别称。
苏幕遮·燎沉香
[宋]周邦彦
思考:本词与《涉江采芙蓉》都写到“荷”,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本词上片描写眼前之“荷”,为下片写“渔郎”作伏笔(或铺垫),由眼前的荷自然联想到家乡的荷塘中的人,表达词人对家乡的思念。
《涉江采芙蓉》写“荷”营造清幽、高洁的意境,借“采芙蓉”来表达诗人对爱人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