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通过了解两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学习目标:
1.时空观念:结合地图,了解喊出军国并行的影响,理解汉朝应对王国问题的措施
2.史料实证:运用史料,学习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认识“尊崇儒术”“推恩令”的目的、影响
3.家国情怀:认识汉武帝开疆拓土对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重要意义;认识两汉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时间:BC202
建立者:刘邦
王朝:西汉
都城:长安
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乡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高帝不怿而有惭色,乃谓陆生曰:“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汉承秦制又有所损益
措施: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采休养生息的政策
政治: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汉承秦制);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有所损益)
经济:与民休息,薄赋倡俭;
思想:黄老无为思想。
材料1:汉兴,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饟(饷),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史记》
材料2:汉初统治者从秦的灭亡取得鉴戒。除确认虐用其民是秦亡的主要原因外,又把秦未行分封和秦速亡联系在一起。认为周行分封,享年八百;秦以孤立,十五年而亡。——汪篯《汪篯汉唐史论稿》
材料3: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
——《汉书·景帝纪》
任务一:据材料和所学,分析西汉王朝建立初期面临哪些问题?如何避免重蹈亡秦覆辙?结果怎样?
问题: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结果:出现文景之治
秦
意识 以法为教
经济 征发繁重
政治 皇帝制
郡县制
三公九卿
外交 北击匈奴
南征百越
汉初
惩亡秦之弊
继
承
优
点
黄老无为
轻徭薄赋
与民休息
皇帝制
郡国并行
三公九卿
和亲匈奴
羁靡百越
汉承秦制又有所损益
郡国并行制
黄老无为
(景帝)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也。--《汉书·食货志》
上无苛令,官无烦治。--《淮南子·齐俗》
(汉初)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武帝)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於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而乘字牝者傧而不得聚会。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汉书·食货志》
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而数十二三。--《史记》
同姓王在封国内是国君,除太傅和丞州级政区界渤海郡国界相由中央任命外,自御史大夫以下的平东莱乘各级官吏,都由诸侯王自己任命,还拥有一定的军权、财权、治权。
地域:全国54个郡,诸侯国占据39个甾川国高密国郡。
“藩国大者跨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
人口: 各诸侯国的人口总数,将近中央直辖地区人口数的一倍。
评价:
①初期稳固统治
②发展地方经济央直辖地区人口数的一倍。
③后期威胁中央集权
突破、郡国并行制: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
异姓王
(拥兵自重)
同姓王
(势力强大)
七国之乱
(不得人心)
吸取秦朝
孤立之败
剪 除
隐 患
平 定
削藩
问题1:诸侯势力过大
问题2:丞相权力过大
问题3:豪强地主膨胀
问题4:思想较为混乱
问题5:匈奴入境来犯
材料:丞相入奏事,荐人二千石(郡守)。……上乃曰:‘君除(任免)吏尽未?吾亦欲除吏! ——《汉书·田蚡传》
(豪强地主)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
——《史记·平准书》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汉书·董仲舒传》
“(文帝)匈奴连岁入边······烽火逼于长安。(景帝)匈奴五次入边,杀掠人口,动以万计。”
——《史记·匈奴列传》
【问题探究】阅读材料与结合教材,材料分析汉初还存在什么问题?
二、西汉的强盛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任务二:阅读课本“西汉的强盛”,归纳汉武帝继位初期面临的问题,在政治、经济、思想、民族关系上采取的措施。
政治:
实行“中外朝制度”
颁布推恩令
设置13州,分设刺史
任用酷吏,打击豪强
察举制
思想:尊崇儒术
经济:
改革币制,盐铁官营
均输平准,抑制工商
民族关系:
反击匈奴,开辟丝绸之路,管理西域,加强管理东南、西南地区
任务二:阅读课本“西汉的强盛”,归纳汉武帝继位初期面临的问题,在政治、经济、思想、民族关系上采取的措施。
突破问题1:诸侯势力过大——颁布推恩令
酎金夺爵: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以诸侯王所献助祭的“酎金”成色不好或斤两不足为借口而夺爵,被夺爵者达106人,占当时列侯的半数。
左官律:所谓"左官",是在诸侯手下当官。在诸侯手下当官要受诸多限制,比如不能住在首都,不能提升,诸侯犯罪跟着连坐等等,把诸侯的手下往受气包方向培养。
阳谋,恩威并用
附益法:严禁朝廷大臣交结诸侯,帮助其获得不正当的利益,或者自己受贿,为附益,重者至于弃市。
影响:削弱了诸侯王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任务二:阅读课本“西汉的强盛”,归纳汉武帝继位初期面临的问题,在政治、经济、思想、民族关系上采取的措施。
突破问题2:丞相权力过大——中(内)朝
决策系统
选官制度
+
作用: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作用:积极:有利于选拔人才
消极:东汉后期为豪强地主所垄断
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
推选标准:“孝”和“廉”
选官过程: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进行考察,选取合适的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最后经考核再任命。
察举制
征辟制
是汉朝汉武帝时推行的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制度,就是征召名望显赫的人士出来做官,主要有皇帝征聘和府、州郡辟除两方面,
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
前者多为名望高、品学兼优的社会名流,被征召者多为以要职,称为“征君”。
任务二:阅读课本“西汉的强盛”,归纳汉武帝继位初期面临的问题,在政治、经济、思想、民族关系上采取的措施。
突破问题3:豪强地主膨胀——分设刺史、任用酷吏
【问题探究】你能说出刺史制度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吗?
中央特派员?
给皇帝打小报告?
累死累活工资低?
全国分成13个州部,中央在每个州设立刺史一名,刺史的监察对象是针对大地主豪强和郡守、尉、王国相一级的大吏。
作用:强化地方治安,加强中央集权
特点:位卑权重
作用: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促进吏治清明。
到东汉演变为地方行政区和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成为地主割据势力
酷吏张汤
任务二:阅读课本“西汉的强盛”,归纳汉武帝继位初期面临的问题,在政治、经济、思想、民族关系上采取的措施。
【问题探究】结合所学分析,汉武帝实行一系列经济措施都体现了何种核心特点,这些措施有何影响?
汉武帝
改革币制:铸币权收归中央
(铸造“五铢钱”)
盐铁官营:政府垄断盐、铁生产与销售
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商业,抑物价,增收入。
抑制工商征收财产税
(算缗、告缗)
算缗:是西汉武帝时国家向商人征收的一种财产税。告缗:是当时反商人瞒产漏税的一种强制办法。
影响:抑制富商大贾的实力,增加政府收入,稳定社会经济,加强中央集权。
任务二:阅读课本“西汉的强盛”,归纳汉武帝继位初期面临的问题,在政治、经济、思想、民族关系上采取的措施。
突破问题4:思想较为混乱—尊崇儒术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某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1)措施:
①任用儒生为官
②设五经博士、兴办太学
(2)实质:思想专制
作用:积极: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巩固国家统一
消极:不利于文化的多样性
思想方面
尊崇儒术
“大一统”
“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
“三纲五常”
→加强中央集权
→加强君主专制
→维护统治秩序
思想控制
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在政治方面,武帝并非纯用儒术,而是广泛吸纳法家思想和手段,外儒内法。“霸王道杂之”是西汉政治的本质特点。
知识拓展
敦煌
酒泉
张掖
西域都护府
武威
西汉
秦
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标志着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
交流互通: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
四大发明
金/银/漆器
丝绸
瓷器
茶叶
香料
各种宗教
珠宝
皮货
药材
“一带一路”
影响:
(1)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政治经济文化联系。
(2)中国的丝织品沿着这条道路传向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
(3)对今天中国的影响。
三、东汉的兴衰——柔道天下到豪强割据
任务二:阅读课本“东汉的兴衰”,概述西汉灭亡到东汉建立的重大史事。
社会矛盾激化
绿林、赤眉等农民大起义爆发
王莽政权被推翻
王莽改制
绿林、赤眉起义
东汉建立
黄巾军起义
东汉灭亡
AD 9年
AD 23年
AD 25年
AD 184年
AD 220年
光武中兴
企图解决问题的王莽,
成为被问题解决的王莽。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王莽篡汉
土地兼并
赋税沉重
土地国有化,推行井田制
禁五铢,多次改革币制
任意改变中央和地方的官名和行政区划
言必称三代,事必据周礼
王莽的改制不切实际,反而使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统治末期出现严重的旱灾和蝗灾,引发农民大起义。公元23年,因绿林军攻入长安,政权被推翻。
王莽篡汉
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新,西汉灭亡
王莽称帝仅仅15年,就被赤眉、绿林等农民大起义推翻
25年,西汉宗室刘秀(汉光武帝)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公元9-23年)
刘秀本人就是南阳的大豪强,南阳、河北等地区响应刘秀的人,都是拥有宗族宾客子弟的豪强地主。——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突破、光武中兴
【问题探究】连年战乱,天下初定,急需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生产,安定人心,上台后的光武帝刘秀,采取了哪些措施来解决问题?
在中国两千年左右的历史上,比较值得称道,能够做到齐家治国的榜样,大概算来,只有东汉中兴之主的光武帝刘秀一人。 ---南怀瑾
“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
——《后汉书·光武帝纪》
任务三:阅读教材24页分析东汉后期存在什么问题?东汉衰落的原因还有哪些?
皇帝 殇帝 安帝 前少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即位年龄 1 13 ? 11 2 8 15 12
去世年龄 2 32 ? 30 3 9 36 34
邓太后临朝 邓挚(邓太后兄)执政 阎太后临朝 阎显(阎太后兄)执政 梁太后临朝 梁冀(梁太后兄)执政 窦太后临朝
窦武(窦太后父)执政
李闰、江京等 孙程 单超、具瑗、唐衡、左悺、徐璜 曹节
(1)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皇权旁落,政治黑暗,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2)“党锢之祸”
——政治腐朽黑暗,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
(3)田庄经济兴起、豪强地主势力发展——形成地方割据,中央集权被严重削弱
(4)土地兼并日益严重——阶级矛盾尖锐
2.豪强地主
(东汉豪强地主南阳樊氏)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
——司马彪《续汉书》
田庄经济
东汉庄园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政治经济组织,规模很大,内有依附农民和家内奴婢,拥有家家兵,诸有坞堡壁垒,不用缴纳租税,逐渐成为一种地方割据势力。
地方割据
政治上——影响地方政权
经济上——自己自足规模大
军事上——有私人武装和军事设施
田庄,是汉代社会的地主阶级地主生产经营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田庄的内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故称作田庄经济。
“黄巾起义”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背景:
①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腐败;自然灾害严重
②豪强地主势力在东汉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加剧了阶级矛盾
四、两汉的文化
史学
文学
科 技 医学 《黄帝内经》
《神农本草经》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华佗:麻沸散
数学
《周髀算经》
农学 ①《氾胜之书》;②《四民月令》
其他
东汉张衡: 发明候风地动仪,著《灵宪》
司马迁《史记》
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
班固《汉书》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汉赋
乐府诗
五言诗
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
反映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
语言朴实、生动,传播广泛
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被誉为“医圣”
《九章算术》
在中国及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蔡伦改进造纸术
促进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建立
二世而亡
强 秦
建立西汉
“文景之治”
巩固大一统
西汉衰亡
建立新朝
新朝速亡
建立东汉
光武中兴
东汉衰亡
两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
乱世:
东汉末年分三国
课堂小结
课堂总结
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
西汉的建立
政治、经济措施
“文景之治”
对内措施:推恩令、中朝、察举制、刺史、儒学独尊等
对外措施:卫青霍去病平定匈奴、设立河西四郡、设立西域都护府、张骞出使西域等
汉初的统治
汉武帝时西汉的强盛
王莽篡汉
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党锢之祸、黄巾起义)
两汉的文化:史学、文学、医学、天文等方面成就,四大 发明之一——造纸术
西汉
东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