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课程标准】
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措施;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探究:结合教材了解一届政协的概况。
㈠筹备:一届政协的召开
70年前的今天,毛泽东同志在这里向世界庄严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伟大事件,彻底改变了近代以后100多年中国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中华民族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
——《习近平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9年10月1日
时地:1949.9 北平
任务:筹建新中国
代表:……
内容:①决定国名、国都、国旗、代国歌
②通过《共同纲领》
③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广泛性
代行全国人大职权
建国纲领、临时宪法
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探究:为什么说《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㈠筹备:一届政协的召开
时地:1949.9 北平
任务:筹建新中国
代表:……
内容:①决定国名、国都、国旗、代国歌
②通过《共同纲领》
③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意义:完成了建立新中国的准备工作
初步建立了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广泛性
代行全国人大职权
1.一届政协的代表具有广泛性;
2.一届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
3.一届政协规定了国家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建国纲领、临时宪法
探究:为什么说新中国初期还不是社会主义国家?
未完成民主革命遗留问题,还需要团结资产阶级。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国营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
主义经济、合作社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中共和民主党派是“共参国政、长期合作”
(政协代行人大职能)
《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阶级人民民主专政;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
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㈠筹备:一届政协的召开
教材P165 《学习聚焦》: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国民革命时期:革命统一战线
全面抗战时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改革开放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
探究:中共建立了哪些统一战线?
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㈡标志:开国大典 1949.10.1
探究:新中国成立有何伟大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事件,也是二十世纪世界最伟大的事件之一,掀开了中国历史新篇章,根本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方向,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具有伟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光明日报(2019年5月29日)》
这一伟大事件,彻底改变了近代以后100多年中国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中华民族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人民解放新面貌(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对中国人民压迫和剥削,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2.国家统一新局面(结束了军阀割据、战乱动荡的历史,国家基本统一,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3.民族独立新形象(实现了民族独立,改变了半殖民地位,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4.世界格局新状态(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改变了二战后国际冷战格局中的力量对比,鼓舞了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解放斗争)
一个政党掌握政权后,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巩固和延续政权,这是理所当然的执政规律。
——张荣臣《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探索》
1949年开国大典时,受邀参加开国大典的人物有新疆少数民族代表赛福鼎·艾则孜、中国民主同盟会创始人沈钧儒、劳动模范刘英源等人,由此可知( )
A.新中国的成立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华民族团结
C.新中国的政协制度此时已较为完善
D.新中国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
在开国大典上,朱德总司令宣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迅速肃清国民党反动军队的残余,解放一切尚未解放的国土,同时肃清土匪和其他一切反革命匪徒,镇压他们的一切反抗和捣乱行为。”这反映出新中国亟需( )
A.继续完成解放战争 B.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C.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D.掌握国家的经济命脉
巩固练习
A
B
时间 事件
1949年6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成立“国旗、国徽、国歌评审小组”
1949年7月15—26日 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平解放报》等各大报刊连续刊登征稿启示,向海内外征召新国旗图案
1949年9月25日 召开国旗国歌等协商会,毛泽东亲自选定曾联松设计的红底五星红旗
1949年9月27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采纳了取消镰刀锤头之后的五星红旗方案
195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五星红旗
据如表,国旗确立的过程体现出新中国( )
A.遵循民主法治原则 B.重视民间传媒的作用
C.摆脱苏联模式影响 D.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
巩固练习
A
二、中国人民站稳了 ——新民主主义政权的巩固与外交突破
当时,大陆残留的国民党军事力量,主要是盘踞在中南、西南的白崇禧、余汉谋和胡宗南三个集团……于1949年9月开始了向中南、西南的大进军……从1949年9月中旬至1950年6月,人民解放军共歼敌13万人……解放了除西藏以外的全部中国大陆。原计划解放台湾的任务,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而停止执行……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党反动残余势力的活动十分猖獗,国民党逃离大陆时留下了200多万溃散武装(政治土匪),60多万反动党团骨干分子,60多万特务分子……他们造谣、破坏、暗杀,甚至公然组织反革命暴乱。1950年春至秋的半年内,全国有革命干部、积极分子等4万余人被杀害……美蒋间谍分子甚至准备在北京庆祝中国成立一周年时炮轰天安门。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1951年
和平解放
1.肃清残敌,剿匪镇反(1949~1951)
为巩固新生政权,保证土地改革和经济恢复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
二、中国人民站稳了 ——新民主主义政权的巩固与外交突破
1.肃清残敌,剿匪镇反(1949~1951)
2.土地改革,解放农民(1949~1952)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952底基本完成
意义:解放农村生产力,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障碍
二、中国人民站稳了 ——新民主主义政权的巩固与外交突破
1.肃清残敌,剿匪镇反(1949~1951)
2.土地改革,解放农民(1949~1952)
3.稳定物价,恢复经济(1949~1952)
项目 全国总产量 平均每人占有量
国民收入 358亿元 66元
粮食 1.1亿吨 209公斤
钢 15万吨 0.29公斤
1949年国民经济基本情况
在当时,民族资产阶级……自以为身价很高,看不起共产党。认为共产党是“土包子”,没有开过工厂,没有做过大买卖,无法把国民党遗留下来的烂摊子收拾好。如果给共产党打分数,那么军事打100分,政治80分,经济0分。同时,他们又看到新成立的人民政府控制市场的能力还有限,于是,就在市场上放肆地兴风作浪从1949年4月至1950年2月,接连掀起了四次物价上涨大风潮 。
——翟昌民《回首建国初》
背景:财政困难、商人投机、物价飞涨
措施:银元之战、米棉之战
统一财政、加强管理
实质: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争夺市场领导权
的斗争
影响:1950年春物价趋于稳定,赢得人民信任
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二、中国人民站稳了 ——新民主主义政权的巩固与外交突破
1.肃清残敌,剿匪镇反(1949~1951)
2.土地改革,解放农民(1949~1952)
3.稳定物价,恢复经济(1949~1952)
4.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1953)
签订朝鲜停战协议
背景:朝鲜内战、美国干涉、威胁中国安全
原因:①直接原因:朝鲜求援
②根本原因: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
③历史原因:美国实行敌视和封锁中国政策
概况:1950.10. 出兵朝鲜
1953.7. 签订朝鲜停战协定
意义:①保卫国家安全,为经济建设创建和平稳定的环境
②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③形成强大民族凝聚力,鼓舞全国人民保卫和建设祖国
它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彭德怀
宣言书 里程碑
二、中国人民站稳了 ——新民主主义政权的巩固与外交突破
5.重整外交,独立自主
背景:
①美苏冷战,两极对峙
②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敌视和封锁中国
③国内百废待兴,需要和平环境
认识:国家利益、国家实力、国际环境、国家性质是制定外交政策的重要因素
注意:此阶段,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是影响外交政策制定的重要因素。
1950年2月14日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二、中国人民站稳了 ——新民主主义政权的巩固与外交突破
5.重整外交,独立自主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界限,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完全以国家利益作为外交政策的出发点。
1970年第25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关于各国依联合国宪章建立友好关系及合作的国际法原则宣言》明确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包括在内。50年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经被写入160多份国际文件。
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意识形态浓厚
阶级、革命外交
封闭、半封闭
国家利益至上
和平、合作外交
走向开放
二、中国人民站稳了 ——新民主主义政权的巩固与外交突破
5.重整外交,独立自主
目的: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意义: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
显示了……积极作用,
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周恩来步入日内瓦会议会场
二、中国人民站稳了 ——新民主主义政权的巩固与外交突破
5.重整外交,独立自主
亚非的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起都受到并且现在仍然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经济中找共同基础 ……
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以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的讲话
共同的经历
共同的愿望
不同的社会制度
不同的意识形态
二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
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提供稳定的
国际政治环境
巩固
新政权
为经济建设
奠定了基础
提供了稳定的国内政治环境
为国家向社会主义转变实现工业化准备了条件
小结
肃清残敌 剿匪镇反
土地改革 解放农民
稳定物价 恢复经济
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
重整外交 独立自主
建国初,新中国在一些地区严厉打击和取缔银元、米棉等投机行为;投入150多万兵力,歼灭匪特武装分子240余万人;通过土地制度的改革使约三亿无地少地农民获得了约7亿亩土地。这些措施共同影响是( )
A.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统一 B.为工业化实现准备了条件
C.肃清了土匪和反革命分子 D.帮助政府掌握市场主动权
为有利于恢复和发展生产,这次土地改革注意保存富农经济,在政治上中立富农,与过去的土改政策有所不同。这样做可以使中农放心,他们的利益不会受到损害,也有利于稳定城市中的民族资产阶级,孤立地主阶级,减少土地改革中的阻力。这次土改( )
A.巩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政权
B.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体现
C.实现了土地公有制的根本变革
D.说明人民政权国家治理趋向理性
巩固练习
B
D
1950年1月,川西北临时军政委员会拟定了征粮工作宣传提纲,内容包括“继续支援人民解放军,整编起义和投诚的部队,建立人民的武装”“协助人民政府安置较大数量的公教人员”“拿来支援解放战争彻底消灭反动派”。该宣传提纲意在( )
A.号召人民巩固新生政权 B.促进西部教育事业发展
C.满足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D.加快推翻南京国民政府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共中央提出了“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经济建设方针。其中,“劳资两利”就是要在私营企业中建立起“民主的、平等的、两利的、契约的、新民主主义的”新型劳资关系。这种新型劳资关系( )
A.推动了国民经济恢复 B.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
C.保障了经济均衡发展 D.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
巩固练习
A
A
1949年6月,上海市军管会发布命令禁止外币、金银币的流通,同时取缔黑市,打击各类投机活动,军管会包围并查封了当时作为银元投机中心的上海证券大楼,并逮捕投机倒把的首要分子。这些措施目的在于( )
A.稳定金融秩序 B.加速解放进程
C.保障自由竞争 D.统一物资管理
关于朝鲜战争的起因,不少学者认为,斯大林支持下的金日成政权首先发动了这一场战争;美国历史学家布鲁斯·卡明斯认为,在美国军政统揽半岛南部下具有“粗野统治欲”的李承晚是朝鲜战争的挑唆者兼发动者。这种差异可以说明( )
A.综合多种观点可以洞悉历史真相 B.阶级立场决定历史的多样性
C.历史研究应坚持全面和辩证方法 D.史学家素养影响史料的选用
巩固练习
A
C
三、中华民族腾飞的新起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毛泽东《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过渡时期
总路线
1953年
一化
三改造
工业化
农业
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一五计划提前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个体农业
个体手工业
公有制 经济
工商业
资本主义
1952年底
公有制经济
其他经济
1956年底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社会主义革命,是中国的创举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建立
实质:生产关系的变革
性质:社会主义革命
优先发展
重工业
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三、中华民族腾飞的新起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探究:根据材料及所学认识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
提出的背景?
52年产量 比1949年增加 比历史最高水平增加
粮 1.639亿吨 49% 9.3%
棉 130.4万吨 193% 53%
钢 135万吨 754% 46.2%
原油 44万吨 272%
备注 工农业总产值也由1949年的466亿元人民币,提高到1952年的810元人民币,并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经济:
政治:
国际:
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中国仍是落后的农业国
1952年底中国的工农业结构图
80%
9%
11%
农业
重工业
其他工业
1952年中国主要工业品总产量的国际比较表 中国 美国 苏联 日本 法国 印度
原煤(亿吨) 0.66 5.1 2.6 2.4 0.5 0.3
原油(万吨) 44 26671 3788 29 15 25
发电量(亿度) 73 3887 912 449 330 51
钢(万吨) 135 8785 2733 484 865 146
水泥(万吨) 286 3872 1019 446 742 266
人民政权已初步巩固
两大阵营对峙,美国敌视中国
中苏结盟,苏联援华
社会主义阵营
资本主义阵营
三、中华民族腾飞的新起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2.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1954.9. 一届人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人民民主原则
社会主义原则
确立三大
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性质:社会主义宪法
根本政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三、中华民族腾飞的新起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小结
三、中华民族腾飞的新起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3.毛泽东思想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
49.9
一届政协
49.9
开国大典
银元之战米棉之战
50夏
《…土地改革法》
50.10
1953
过渡时期总路线
53.12
首提五项原则
54.4
日内瓦会议
54.6
正式倡议五项原则
54.9
一届人大
55.4
万隆会议
56底
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政策
恢复时期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小结
中国现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抗美援朝
民族主义革命: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反对民族压迫,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
解放的斗争
民主主义革命:是指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和封建专制制度并建立民主制度的
革命。通常由资产阶级领导,故又称资产阶级革命或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无产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劳动人民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和资
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的革命。
概念辨析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那么,新中国成立后,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主要得益于( )
A.“一五”计划的提前完成 B.“大跃进”使工业得到快速发展
C.科教兴国战略的全面推行 D.土地改革调动了农民建设积极性
1957年,外国专家沙博理参观西安时,获悉城市人口从解放初不足50万增加到150万。在访问已建成的六家国营纺织厂中的一家时,他得知“该厂使用的每一件机器都是中国自造的”。他由此感到这座古城“重新兴盛起来了”。这说明
A.“一五”计划初步改变社会面貌
B.西安成为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全建立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巩固练习
A
A
土地改革后部分地区出现了贫农因农业经营失败等问题而卖地给地主和富农的情况。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地主窃取土地改革果实,中共中央在农村地区进行了( )
A.厉行节约运动 B.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人民公社运动 D.“银元之战”“米棉之战”
年画具有易为认知、易被接受、发行量大、可以
大面积迅速传播的特性。如图是1953年的一幅年
画,其反映的主题是( )
A.基层民主自治的盛况
B.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C.米棉之战胜利的喜悦
D.根本政治制度的形成
巩固练习
B
D
英国出版的《国际事务概览——一九五四》一书评论道:“1954年是中国人民政府威望增强的一年,更是共产主义世界和非共产主义世界一致认为中国是东亚大国和世界五强之一的一年。”这一评论主要基于中国( )
A.出席了万隆会议 B.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
C.参加了日内瓦会议 D.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中国代表团参加第一届亚非会议时,抱着积极把会议开好的态度,而且认为应该积极地肯定和表达亚非国家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要求,而不应该陷入关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争论。这体现的外交方针是
A.“一边倒” B.独立自主
C.不结盟 D.求同存异
巩固练习
C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