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49.9
新中国成立
56底
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
恢复时期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78.12
66
全面建设
社会主义时期
76.10
十年文革时期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徘徊时期
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28课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课程标准】
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意义。
1997年7月1日
香港顺利回归
利比亚撤侨
一、新时代的大国面貌: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1.20世纪80年代:
⑴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⑵“七五”计划完成,提前实现了第一步战略
⑶科学技术多个领域取得新成就
⑷重大工程建设:1991年秦山核电站
1983年“银河-I”
1988年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
秦山核电站
一、新时代的大国面貌: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2.20世纪90年代:
⑴取得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一系列重大斗争的胜利
⑵九五”计划完成:实现了第二步战略目标
⑶科技事业取得巨大成就
⑷重大工程建设:
1999年神舟一号
1999年“神威I”计算机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
青藏铁路
一、新时代的大国面貌: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3.21世纪初(到2011年):
⑴成功应对各种风险和困难:
战胜非典(2003年)
汶川抗震(2008年)
(2008年以来)
一、新时代的大国面貌: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3.21世纪初(到2011年):
⑴成功应对各种风险和困难:
⑵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
一、新时代的大国面貌: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3.21世纪初(到2011年):
⑴成功应对各种风险和困难:
⑵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
⑶国家出台一系列改善民生措施:
⑷科技领域的成就:
2006年,国家取消农业税;
全民医疗保障体系初步形成;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
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
"神舟五号”首次载人飞行
“神舟七号”航天员首次太空漫步
“嫦娥一号”首次完成绕月探测
到2011年,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大国,计算机等电子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互联网网民数量居世界第一。
21世纪初,我国实现了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战略目标,21世纪前10年,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人民生活得到很大改善,人民产生了更高层次的需要。这说明我国( )
A.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胜利
B.经济建设持续推进的重要性凸显
C.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
D.已经实现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21世纪以来,我国在重要科学前沿和战略必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下列成果属于这一时期的是( )
A.成功爆炸了原子弹、氢弹
B.研制成功第一台亿次巨型计算机
C.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对撞成功
D.“神州五号”飞船首次实现载人航天飞行
巩固练习
B
D
下表为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些数据。这些数据总体上展现了我国( )
A.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B.文化事业迅速发展
C.科技创新不断进步 D.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2006年到2010年,全国财政收入从将近4万亿元增长到8万亿元。在财政“蛋糕”不断做大的同时,“蛋糕”分配结构也在明显调整。观察下图,其可用于说明( )
A.教育要求突出其公益性
B.政府加强对教育的管理
C.教育发展需要财政支持
D.国家重视解决民生问题
巩固练习
B
D
国内生产总值 民生保障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科技创新
超过126万亿元,增长5.2%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1% 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 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前沿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2024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23年新一轮机构改革中央层面基本完成,地方层面有序展开。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政策。自贸试验区建设布局进一步完善。出口占国际市场份额保持稳定,实际使用外资结构优化,共建‘一带一路’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更为彰显。”这体现了中国( )
A.深化拓展全方位外交 B.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
C.城市改革的全面展开 D.主导经济全球化进程
据有关部门统计,2005年,除中国之外,世界上通过各种方式学习汉语的人已超过3000万,100多个国家的2300余所大学在教授中文。与此同时,全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将汉语列为主要语种。这一现象的出现源于中国( )
A.综合国力的提升 B.改革开放不断深入
C.汉语的大力推广 D.对外经济交流需要
巩固练习
B
A
香港地区
1.香港问题的由来
⑴1842年《南京条约》中规定: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⑵1860年的《北京条约》规定: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⑶1898年,英国强迫租借新界,租期为99年。
㈠统一之由——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2.澳门问题的由来
⑴1553年葡萄牙人借口曝晒水浸货物,强行进入澳门
⑵1557年葡萄牙贿赂明朝官员,取得在澳门的定居权
⑶1887年,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葡北京条约》
主权问题
二、新时代的大国智慧: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1.香港问题的由来
㈠统一之由——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2.澳门问题的由来
3.台湾问题的由来
内政问题
元朝 设置澎湖巡检司
1624年:荷兰侵占台湾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3年:康熙统一台湾,
1684年:设台湾府
1885年:中法战争后在台湾设立行省
1895: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强占台湾
1945:抗日胜利,台湾主权回归
1949年内战结束,蒋介石败退台湾
主权问题
二、新时代的大国智慧: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㈡统一之策——“一国两制”的提出
1.提出过程:
⑴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酝酿)
⑵1981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萌芽)
⑶80年代初邓小平明确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正式提出)
二、新时代的大国智慧: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㈡统一之策——“一国两制”的提出
1.提出过程:
2.构想内涵:
3.伟大意义:
一国
(前提和核心)
两制
(主体)
大 陆
港澳台
(补充)
不会动摇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
社会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
⑴是邓小平理论重要组成部分,是创造性的战略构想
⑵为解决国际争端与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和方式
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二、新时代的大国智慧: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原则性
灵活性
二、新时代的大国智慧: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㈢统一之路——“一国两制”的实践
1.香港的回归
1982年
中英首次谈判
1984年12月签署
《中英联合声明》
1997年7月1日
香港顺利回归
2.澳门的回归
1987.7. 《中葡联合声明》
1999.12.20. 澳门回归
1999年12月20日,中葡澳门政权交接仪式
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出重要一步。
3.推进“一国两制”实践,
促进港澳经济繁荣
㈣统一之望——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49.9
新中国成立
79.1
《告台湾同胞书》
隔绝
87
台湾当局解禁
92.11
九二共识
93.4
汪辜会谈
05.3
《反分裂国家法》
两岸关系出现历史性变化
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81.9
叶剑英谈话
80年代初
一国两制正式提出
两岸关系发展
出现历史性突破
两岸关系发展
迈出了重要一步
汪辜会谈
二、新时代的大国智慧: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05.4
胡连会
成功开启
两岸政党交流
08.12
两岸全面直接三通
表明……共同意志和坚定决心
㈣统一之望——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李登辉
“一中一台”
陈水扁
“一边一国”
蔡英文
“两国论”
历史依据: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
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文化同源:两岸人民都是炎黄子孙
根本保证:中国综合实力的强大及
国际地位的提高
正确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民间交往:两岸经济文化联系加强;
人心所向:两岸人民渴望统一;
榜样借鉴:港澳的顺利回归和
繁荣稳定。
台独势力
国际反华势力
阻碍因素
促进因素
二、新时代的大国智慧: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知识拓展:“一国两制”下的特别行政区、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的异同
比较 民族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 经济特区
不同点 目的
制度
权限
范围
相同点 都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符合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都是我国不可分割的地方行政区,享有一定的自治权;与中央的关系都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受中央人民政府管辖。 稳定社会‘解决民族问题’
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
发展经济,促进现代化建设
祖国和平统一
根据本地区执行法律法规政策的自治区
实行特殊的经济管理制度
拥有除外交、国防外的高度自治权
5个民族自治区
5个经济特区
港、澳、台
1963年,周恩来进一步将毛泽东关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思想概括为“一纲四目”。“一纲”即台湾必须回归祖国;“四目”是强调台湾回归祖国后,在政治、财政和改革等领域的自主权。据此可知“一纲四目”( )
A.梳理了当时复杂的国内外形势
B.明确提出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
C.坚持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D.成为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
面对美国利用谈判分裂中国,假借放弃金门、马祖与中国实现停火来换取台、澎地区独立的阴谋。毛泽东明确表示:“台、澎、金、马整个地收复回来,完成祖国统一,这是中国内政,外人无权过问,联合国也无权过问”。毛泽东的庄严表态彰显出新中国( )
A.坚持“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B.将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
C.内政深受意识形态的影响 D.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
巩固练习
C
D
2015年11月,国家主席习近平与台湾方面领导人马英九会面,就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行交流,增进了两岸双方的信任,对进一步加深两岸同胞的深度融合交往达成了共识。海峡两岸达成共识的前提是( )
A.推行“一国两制” B.允许实现“三通”
C.坚持“九二共识” D.赞成和平统一祖国
2017年12月29日,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习近平强调:我们要继续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2017年10月25日,习近平在致电中国国民党主席吴敦义的复电时强调,坚决反对和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势力及其分裂活动。关于十九大以来习近平关于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论述,不正确的表述是( )
A.赋予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统一战线理论全新的时代含义
B.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C.增强了台湾同胞对一个中国原则的认同感
D.阻止了岛内外各种势力勾结破坏台海稳定
巩固练习
C
D
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决定,授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就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制定相关法律。2024年3月,香港特区立法会全票通过《维护国家安全条例》。这体现了新时代中国( )
A.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B.“一国两制”实践的推进
C.清除了殖民主义残余 D.粤港澳大湾区的一体化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积极推进对台工作的理论和实践创新。属于这个时期的成果是( )
A.《反分裂国家法》高票通过
B.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
C.“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
D.达成“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共识
巩固练习
B
B
三、新时代的大国担当——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1.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
目的:
依据:
内容:
成果:
意义:
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
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邓小平提出“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的论断
①中国主张世界上所有国家不论大小、富贫、强弱一律平等;
②中国决不称霸,也坚决反对任何霸权主义。
③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
④坚决反对任何国家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为借口,占领别国领土、干涉别国内政
①1978.8.《中日和平友好条约》;1979.1.中美正式建交;
1989年中苏两国实现关系正常化
②到1992年,同中国建交的国家达154个
中国外交得到全方位发展,一个有利于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外部环境
初步形成。
三、新时代的大国担当——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2.20世纪90年代到世纪之交:推动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关系新格局
①积极发展新型大国关系
②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
这一时期,我国向国际社会提出发展以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大国关系 …… 倡导并致力于发展新型大国关系 。 ——《中国共产党简史》
王伟烈士
1999年抗议北约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
三、新时代的大国担当——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2.20世纪90年代到世纪之交:推动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关系新格局
①积极发展新型大国关系
②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
③积极发展同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睦邻友好关系
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积极参加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
⑤积极参加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三、新时代的大国担当——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3.进入21世纪
“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
总体布局:
外交成就:
①中美关系总体稳定,中俄关系高水平发展,周边关系取得突破。
②2002年,中国同东盟国家签署《南海各方行为宣言》。
③2003年,中国与欧盟确定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④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致力于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
⑤从2009年开始,和其他金砖国家领导人建立定期会晤机制。
⑥积极参与安全与反恐等全球性问题的国际合作,充分展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
21世纪初
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外交政策调整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一国两制”构想
“一国两制”的实践:港澳回归
两岸关系的发展
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关系新格局
我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是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反之它又会进一步推动中国改革开放各项事业的发展
课堂小 结
据统计,自上世纪50年代起至2009年底,新中国共向7万多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提供了政府奖学金,并为173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培训人员12万人,涵盖经济、管理、农业、医疗卫生、司法、教育、环保等20多个领域的150多个专业。据此推知,中国对外援助致力于( )
A.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B.推行全方位外交政策
C.推动不结盟运动发展 D.促进受援国自主发展
世贸组织的规则可以使中国的出口商避免受到出口歧视,中国的强项产业产品,如纺织产品、轻工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将会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中国应对来自美国的贸易纠纷也会更加游刃有余。这表明中国入世( )
A.消除了中美间的贸易摩擦 B.加快了新兴产业的发展
C.增强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D.拓宽了中美的合作共识
巩固练习
D
C
如今孔子学院遍布全球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美国及欧洲最多),成为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及国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这表明( )
A.中国国际地位上升 B.各民族实现共同繁荣
C.“一国两制”成功实践 D.我国成功遏制金融危机
综观“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发起、铺展与深化,“一带一路”并非各个地方的简单加和,而是从作为整体的世界出发而进行的总体构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和地球生命共同体(以绿色丝绸之路为主要实践平台)的提出更进一步将世界之界从人类世界延展向自然世界。这表明,“一带一路”( )
A.具有鲜明的世界情怀和全球关怀
B.成为当今世界深受欢迎的国际平台
C.有利于实现全球国家的共同富裕
D.意在倡导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巩固练习
A
A
77国集团是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政府间国际组织。中国不是其成员,但一贯支持其正义主张和合理要求。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通过“77国集团和中国”这一机制,加强与77国集团的合作,并就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进行商讨。这表明,当今中国注重( )
A.推进建立休戚与共的中非关系 B.秉承与邻为善的周边外交方针
C.扩大同发展中国家利益交汇点 D.构建均衡稳定的大国关系框架
截止党的二十大召开,习近平主席42次出访,足迹遍及五大洲69个国家,以精彩纷呈的元首外交为外交全局提供战略引领。同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不仅“随势”“顺势”,更“谋势”“塑势”。这表明最近十年以来我国( )
A.重视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B.生动展现了大国外交的时代风范
C.积极发挥单边外交的战略主动性
D.初步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巩固练习
C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