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升初语文说明文阅读讲与练
第一部分:考点梳理(详细梳理考点)
第二部分:考点突破(表格梳理,易识记)
第三部分:好体汇编(全国各地相关考题汇总)
考点梳理
一、说明文的定义及特点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事物、解释事理的文章体裁。其特点如下:
1. 科学性:内容基于客观事实和科学原理。
2. 准确性:语言表达精确无误,数据、时间等信息确切可靠。
3. 条理性: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说明。
二、说明文的类型
1. 事物说明文:介绍具体的事物,如动物、植物、物品等,通过对事物的外形、构造、性质、功能等方面的描述,让读者全面了解。
2. 事理说明文:解释事物的原理、规律或事物之间的关系。
三、说明文的常见考点
1. 说明方法及作用:
举例子: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列数字:使说明更准确、更科学。
作比较:突出事物的特征。
打比方:使说明更生动形象。
分类别:使说明条理更清晰。
2. 说明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3. 说明语言:
准确性: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生动性:有些说明文会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增强可读性。
4. 筛选信息:能理解文章并筛选和辨别有效信息。
5. 段落作用:分析说明文句段的作用。
四、阅读技巧
1. 明确说明对象:阅读文章时,首先要明确文章的说明对象。
2. 把握说明顺序:注意文章的结构和层次,理清说明顺序。
3. 分析说明方法:根据文章内容,判断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4. 理解语言特点:注意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体会关键词句的作用。
5. 筛选有效信息:根据题目要求,从文中筛选出有用的信息。
考点突破
考点 定义 常见题型 答题技巧 示例
说明对象 文章主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 1.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2.本文主要介绍了……的什么特征? 1. 通读文章,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2. 注意文章开头或结尾的总结性语句。3. 结合标题判断说明对象。 《赵州桥》说明对象:赵州桥的特征:历史悠久、结构坚固、形式优美
说明方法 作者用来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方法。 1. 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2. 某句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1. 熟记常见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等)。2. 结合上下文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说明方法:列数字作用:准确说明赵州桥的规模。
说明顺序 文章说明事物的顺序。 1. 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2. 某段文字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1. 判断时间顺序:注意时间词(如“先……后……”)2. 判断空间顺序:注意方位词(如“从上到下”)3. 判断逻辑顺序:注意逻辑关系(如“从原因到结果”) 《故宫博物院》说明顺序:空间顺序<分析:按参观路线依次介绍故宫建筑
说明文语言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1. 某个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2. 某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1. 分析词语的准确性(如“大约”“一般”等限制性词语)。2. 分析生动性(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太阳》“太阳离我们约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分析:“约”表示估计,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段落作用 段落或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 1. 某段文字的作用是什么?2.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1. 开头段:引出说明对象、激发读者兴趣。2.中间段:承上启下、过渡自然。3结尾段:总结全文、强调特征。 《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开头段:引出纳米技术结尾段:强调纳米技术的应用前景
说明方法的作用分析模板
说明方法 作用分析模板
举例子 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或事理)。
列数字 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或事理)。
打比方 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或事理)。
作比较 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了……(说明对象的特征或事理)。
分类别 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晰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分类及特点)。
下定义 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科学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
好题汇编
1.(2024·广东广州·小升初真题)阅读短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恋家的自由鸟
赵元波
①危地马拉的森林里栖息着一种叫“格查尔”的鸟,这种鸟平时很少飞翔,老是蹲在树枝上,垂下松散的长羽毛,特别是在太阳光的映照下,羽毛更显得色彩缤纷、变幻无常,一会儿黄,一会儿绿,一会儿又变成红、橙、蓝色,闪烁着耀眼的霞光。格查尔鸟天性倔强,要是被人捉住它就不吃不喝,宁愿饿死也不生活在笼子里。所以,它又有“自由鸟”的美称。
②危地马拉人民热爱自由鸟。它在人们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地位,人们将其定为国鸟,描绘在国旗和国徽上,并且把本国货币也取名叫“格查尔”。
③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危地马拉人对这种小鸟如此宠爱呢?原来,印第安人的故乡危地马拉于1524年成为西班牙的殖民地,从此印第安人沦为奴隶。为了争取独立和自由,人民纷纷起来抗击侵略者。有一位叫特贡 乌曼的民族英雄战斗得非常英勇,后来壮烈牺牲了。传说在他最后合上双眼的时候,一只格查尔鸟飞来,落在他的胸口上,跟着也死去了。英雄的鲜血染在鸟的胸脯上,从此格查尔鸟胸部的羽毛就成了鲜红的了。
④近年来,随着人类对雨林的砍伐,格查尔鸟的家园逐渐消失了,在“世界野生动植物濒危物种”的名单上,格查尔鸟只是一长串名字中的一个而已,濒临灭绝。有个叫艾斯图蒂罗的兽医,为了保护格查尔鸟,40多年来,一直在研究这种濒危的鸟儿。
⑤在经年累月的观察之后,他终于揭开了其中的秘密——
⑥格查尔鸟在自己的原住地,总是饮用地面的积水。热带雨林的地表积水中,富含落叶和有机物产生的单宁酸,能防止身体器官对铁质的吸收。千百年来,格查尔鸟喝的都是这种水。它们在新陈代谢的过程中,只需要极小量的铁元素。热带雨林消失后,格查尔鸟饮用了没有单宁酸、含铁过高的水而中毒死亡。
⑦为了证明自己的推测,艾斯图蒂罗“复制”了一片热带雨林,果然,格查尔鸟存活下来了。“我见过他造的人工雨林,真是一个奇迹。在那里,格查尔鸟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筑巢、产卵,生生不息。”墨西哥生物学家约治 索贝隆说。在这片热带雨林里,一共生活着17只格查尔鸟,其中10只是在这儿土生土长的。
⑧格查尔鸟由于家园的丧失而濒于灭绝,如果人类再不保护我们居住的这个家,一味疯狂地攫取,也将步入格查尔鸟的后尘。
(1)格查尔鸟的图案用在了哪些地方
A.危地马拉的国旗和国徽上。 B.野生动植物濒危物种名册。
C.危地马拉的货币和国徽上。 D.艾斯图蒂罗的人工雨林里。
(2)危地马拉人民热爱自由鸟,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A.自由鸟羽毛色彩缤纷而且变幻无常。
B.自由鸟宁愿饿死也不生活在笼子里。
C.自由鸟象征着对独立和自由的追求。
D.自由鸟在野生动物濒危物种名单上。
(3)下列对格查尔鸟濒临灭绝带来的启迪表述最准确的是哪一项
A.人类要热爱民族英雄,弘扬宝贵的民族魂。
B.人类要保护野生动物家园,建设热带雨林。
C.人类要像自由鸟那样倔强勇敢,向往自由。
D.人类要保护好生态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处。
(4)文章以“恋家的自由鸟”为题好不好?为什么?
(5)艾斯图蒂罗是如何证明自己的推测的?请把他证明自己推测的过程简要、清楚地写下来。
2.(2024·浙江温州·小升初真题)阅读
走,到月亮上种土豆去
①在传说中,月亮上最有名的动植物非玉兔和桂树莫属,有诗歌这样形容:“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2019年1月,嫦娥四号探测器将在月球背面着陆,并利用“月面微型生态圈”进行人类首次月面生物实验。
②“月面微型生态圈”高18厘米,直径16厘米,净容积约0.8升,总质量3千克,从表面看就是一个圆柱形的金属罐子,有点类似于我们家里的奶粉罐。在罐子里,土豆和拟南芥会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而虫卵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排泄物供给土豆和拟南芥的种子,循环往复,小生态圈就初具雏形了。
③这时候可能有人会问,地球上的光合作用直接利用太阳光,那么月球表面的自然光线是如何被引入“生态圈”的呢?原来,它是通过光导管引入的。这就实现了月面原位资源利用,让动植物完全接受月球的光照环境。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的科学家们之前也考虑过用人工光线模拟地球上的光照环境,但利用月面自身光照对实验的意义更大。如果动植物能够适应月球光照而生长,那么以后人类就可以在月球上建设基地,这对人类未来在地外星球生存非常重要。
④“月面微型生态圈”是一个真实的生态圈,假设这个生态圈运转正常,罐子里的动植物将经历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虫子从虫卵孵化到幼虫生长发育,土豆和拟南芥的种子从发芽、幼苗生长到开花,完整的生命周期就形成了。
⑤由于罐子的容积有限,那些能登上月球的动植物就需要满足特定的条件。首要条件就是“个子小”。其次,由于月球上没有大气传递热量,昼夜温差大,太空舱内温度控制在30℃~60℃,“罐子”内温度控制为最低﹣10℃,因此要求动植物能够耐高温、耐冻,而且能抗辐射、抗干扰。
⑥土豆是大家熟悉的食物,而且它很有可能是以后人们在太空中的主食。这次选择的土豆是特别培育的“小个子”品种。拟南芥从发芽到开花只需1个月,是很好的实验用模式植物,因此专家把在月球开出第一朵花的任务交给了它。
⑦在电影《火星救援》中,宇航员马克将火星居住舱变成火星土豆农场,靠土豆生存了几百天。美国电影里出现的场景正由中国科学家一步步变为现实。
(1)阅读以上文章,完成以下“月面微型生态圈”示意图。
(2)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下列正确的一项是
A.月面微型生态圈的光照模拟了地球上的光照环境,通过光导管引入地球的自然光线。
B.文章开头引用诗句,主要是为了引出“月面微型生态圈”这一重大的科学实验。
C.文章中将月面微型生态圈比作“奶粉罐”,虽生动有趣,但不够科学严谨,表达不恰当。
D.文章结尾描述了科幻电影《火星救援》的场景,与人类首次月面生物实验关系不大,删去更合适。
(3)听说月亮上可以种土豆,同学们议论纷纷:“可以种哈密瓜吗?”“可以种狲猴桃吗?”……他们查阅了资料,整理成了下面的科学小贴士。
科学小贴士
外形 环境 提供营养
土豆 外形小。 耐高温、耐冻。 以淀粉为主要成分,可以当主食。
哈密瓜 外形稍大。 耐高温、不耐冻。 以维生素、水分为主,不可以当主食。
猕猴桃 外形小。 不耐高温、不耐冻。 以维生素水分为主,不可以当主食。
你能借助上面的科学小贴士,结合文章,说说本次月面生物实验不选择哈密瓜或猕猴桃的原因吗?
探索结果本次月面生物实验不选择 的原因是:◇理由一: ◇理由二: ◇理由三:
3.(2024·山东东营·小升初真题)阅读。
人类真的能实现隐身吗
①关于隐身,古今中外有许多传说,比如,中国民间故事里的遁术,西方魔法故事里的隐身斗篷,那么,所谓的隐身真的存在吗?
②科学家发现,超材料能帮助人们实现隐身。超材料是一种具有人工设计的结构、呈现出天然材料所不具备的超常物理性质的复合型功能材料。其带来的神奇的“四项全能”超级隐身能力,会让人质疑“我到底存在还是不存在”。
③当一束光通过不同介质界面时就会发生折射。如果我们能用特殊的技术,让光发生不同方向的折射,是不是就可以任意操纵光线了呢?哈利 波特的隐身斗篷,其实就是操纵光线,让光线“绕行”,不再沿着直线传播,这样就看不见站在斗篷中的人了。科学家为了制造这个隐身斗篷,像拼积木似的,将经过特殊设计的不同的人工结构搭建在一起,得到了一种新的超材料。这种操纵光线的超材料,被称为光学超材料,穿上这种材料制作的隐身衣,别人就看不见你了。
④那有没有触摸不到的隐身衣呢?
⑤来看看初中物理讲的力是怎么传递的。我们小时候都玩过这样的小把戏,把一张纸折叠几次,它的承重能力就变强了。科学家突发灵感,用各种不同材料、不同结构和不同外形的微小物体块搭建在一起,得到了更多样化、让你触摸不到的力学超材料。
⑥力学超材料具有负弹性、负刚度、负可压缩性等超常力学性能。比如,我们拔河时感觉绳子就要被拉细拉断了,可是如果这根绳子是力学超材料制成的,我们越用力拉,绳子可能反而越粗。再比如,当我们使劲踹泥土地时,一般会踹出一个坑,但如果这泥土是力学超材料的,我们越用力踹,土地就可能越膨胀。力学超材料的这种超常力学性能,能够将目标物体“隐藏”起来,让我们的触摸无法感知到它的存在。
⑦如果我们真的隐身了,人们看不见、触摸不到,可若是我们打了个喷嚏,或是大喘气一下,肯定又会被发现。怎么让呼吸的气息也消失,让人感觉不到呢?
⑧想想看,当我们开口说话和呼吸时,是不是与声带有关?那就让科学家试着操纵声波吧。这种操纵声波的超材料就是声学超材料。如果用这种声学超材料制成传感器,声波会在传感器处消失,再大的声音人们也听不见。所以当你戴上用这种声学超材料做的口罩时,你呼吸、打喷嚏或大喊大叫,没人会听得见。
⑨有了前面三种超材料,我们已经接近完美隐身了,可我们的身体还在向空气辐射热量,如果用检测温度的红外仪器一照,还是会原形毕露。于是科学家开始研究热学隐身,让人体的温度也不存在。
⑩我们知道,热量是从高温向低温传递的。比如手握一块冰,手上的热量就会传导给冰,于是冰就融化了。如果手握一块冰而不让冰融化,该怎么办呢?有人说戴上厚厚的手套就可以了。是的,手套挡住了热量向外扩散。如果有这样一种热学超材料,让热流反转,使其从低温流向高温,也就是说,如果戴上这种热学超材料编织的手套握着冰,手也会变成冰,而冰并不会融化,如此一来,穿上这种热学超材料的衣服,红外仪器也是无法检测到我们存在的。
从神话科幻到现代科技,人类对隐身技术的探索从未停止。
(选自2023年第10期《青年文摘》,有删改)
(1)作者提到的“四项全能”超级隐身能力指的是哪四项?
(2)根据文章内容,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①超材料不是天然材料,而是具有人工设计的结构、具备超常物理性质的复合型材料。 ( )
②光的反射现象给了科学家启发,他们由此想到通过操纵光线达到隐身目的。( )
③穿上热学超材料的衣服,人体会变成冰,红外仪器无法检测到人体的存在。( )(3)第⑥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4)选文多处运用设问,请举出一例简析其妙处。
4.(2024·广东茂名·小升初真题)阅读。
能源与人类的发展息息相关
①人们很早就已经知道,能源是很宝贵的。我们将能源分为两种: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不可再生能源就是那些一旦被消耗,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再恢复的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据探测,石油、天然气和煤炭若以现在的消耗速度来计算,将分别在45年、60年、250年消耗殆尽。与“不可再生能源”相对的是“可再生能源”,像风能、潮汐能、太阳能等都是“可再生能源”或者叫“可更新能源”。这些能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由于它在使用过程中对环境没有任何污染,所以又被称为“清洁能源”。因为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能源有限,因此人们要更加关注可再生能源的产生、存储及传输。
②人类从远古的钻燧取火到今天核能的和平利用,人类进步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部不断向自然界摄取和利用能源的过程。能源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能源短缺是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一些居民常常会抱怨电力公司的拉闸限电、电价提高。在今天,能源已经成为对国家经济、社会、政治安全有着重大稳定作用的重要战略资源,如一些国家的战争事实上源于对能源的争夺。三峡工程、西气东输工程等国家重大工程的实施就是为了解决越来越严重的能源短缺问题,以满足经济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而节约能源,合理利用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特别是对不可再生能源的节约、高效利用是目前人们亟待要做到的。
(1)根据短文内容,完成表格①②处。
能源类别 举例子 特点
不可再生能源 煤炭、石油、天然气 ①
可再生能源 ②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没有污染
(2)短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文中画“______”的句子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这样写的作用是 。
(3)第二自然段列举了三个和能源短缺有关的例子,请写下来。
(4)根据短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风能、石油、太阳能都是“可再生能源”或者叫“可更新能源”。
B.可再生能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所以不存在短缺问题,不需要节约使用。
C.据探测,天然气若以现在的消耗速度来计算,将在250年消耗殆尽。
D.能源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能源短缺是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要节约能源,合理利用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5)请你设计一条保护环境或节约资源的宣传标语。
参考答案
1.(1)A(2)C(3)D(4)好。理由:标题“恋家的自由鸟”准确地概括了格查尔鸟的特点。“恋家的自由鸟”用拟人手法,吸引读者注意的阅读兴趣;
(5)艾斯图蒂罗首先推测格查尔鸟是因为饮用了没有单宁酸、含铁量过高的水而中毒死亡的。然后,他“复制”了一片热带雨林,因为热带雨林的地表积水中富含单宁酸,能防止身体器官对铁质的吸收。格查尔鸟在新陈代谢的过程中,只需要极小量的铁元素,它们在热带雨林中喝这种富含单宁酸的水,就不会因含铁过高而中毒死亡了。格查尔鸟在他“复制”的热带雨林中存活下来证明了他的推测是正确的。
【详解】(1)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
结合第②段中“它在人们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地位,人们将其定为国鸟,描绘在国旗和国徽上”可知,格查尔鸟的团用在了危地马拉的国旗和国徽上。
故选A。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阅读第③段可知,本段讲述了危地马拉对于格查尔鸟喜爱的原因。选段中讲述了特贡 乌曼的民族英雄战斗得非常英勇,后来壮烈牺牲了。牺牲后他的鲜血将鸟儿的翅膀染成了红色。由此可知,它代表着印第安人对于自由的向往与追求。
故选C。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短文主要讲述了危地马拉国鸟——格查尔鸟的故事,以及它如何成为危地马拉人民心中的象征,并因生态环境的破坏而濒临灭绝的悲剧。文章通过描述格查尔鸟因生态环境破坏而濒临灭绝的现状,警示人类如果不保护好生态环境,将可能面临同样的命运。因此,人类需要采取行动,保护好生态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处,这是文章想要传达的最重要的启迪。
故选D。
(4)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
文章主要围绕格查尔鸟这一“自由鸟”的特性和生存现状展开,特别是它因生态环境破坏而面临的家园丧失问题。题目中的“自由鸟”直接点明了文章的主角及其核心特性,即自由不羁;“恋家”则暗示了格查尔鸟对原始家园的深深依恋和因家园丧失而面临的困境,与文章主题紧密相连。它象征着人类对于自由、家园和自然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警示着人类如果不珍惜和保护生态环境,将可能像格查尔鸟一样失去自己的家园。
(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文中第⑥⑦段,写出了艾斯图蒂罗的事例。首先对格查尔鸟在原始森林中的生活习性进行了深入观察,特别是它们饮水的方式和所选择的水源。为了验证这一假设,艾斯图蒂罗设计了一个实验,即“复制”一片热带雨林环境,特别是模拟原始森林中富含单宁酸的水源。并且持续研究小鸟的生存情况。最终艾斯图蒂罗发现格查尔鸟在这片人工雨林中存活了下来,并且表现出了正常的繁殖和生活习性。
2.(1)①氧气 ②二氧化碳和排泄物 ③发芽、生长、开花(2)B
(3)哈密瓜(或:猕猴桃) 登月植物个子要小,月面微型生物圈容不下哈密瓜(或:猕猴桃); 因为罐内温度最低可达零下十摄氏度,所以登月植物要耐寒,哈密瓜(或:猕猴桃)不可以; 如果土豆在月球种植成功,那么它有可能成为未来太空航行的主食,而哈密瓜(或:猕猴桃)不可能成为主食。
【详解】(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从第②自然段“在罐子里,土豆和拟南芥会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而虫卵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排泄物供给土豆和拟南芥的种子,循环往复,小生态圈就初具雏形了。”可知,①是氧气,②是二氧化碳和排泄物。
从第④自然段“土豆和拟南芥的种子从发芽、幼苗生长到开花,完整的生命周期就形成了。”可知③是发芽、幼苗生长到开花。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从第③自然段“这时候可能有人会问,地球上的光合作用直接利用太阳光,那么月球表面的自然光线是如何被引入‘生态圈'的呢?” 可知,原文未明确提及光导管引入的是“地球的自然光线”,而是模拟了光照环境,因此A错误。
C.“文章中将月面微型生态圈比作‘奶粉罐’,虽生动有趣,但不够科学严谨,表达不恰当。” 文章中的这个比喻是为了形象地说明月面微型生态圈的大小和形状,虽然生动但并非不科学严谨,因此C选项的表述过于绝对,错误。
D.“文章结尾描述了科幻电影《火星救援》的场景,与人类首次月面生物实验关系不大,删去更合适。” 结尾提到《火星救援》可能是为了将科幻与现实相联系,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和读者的共鸣,并非与月面生物实验完全无关,因此D选项错误。
故选B。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从第⑤自然段“由于罐子的容积有限,那些能登上月球的动植物就需要满足特定的条件。首要条件就是‘个子小'。”可分析,理由一:登月植物的个子要小,月球微型生物圈容不下哈密瓜(或:猕猴桃)。从第⑤自然段“其次,由于月球上没有大气传递热量,昼夜温差大,太空舱内温度控制在30℃~60℃,“罐子”内温度控制为最低﹣10℃,因此要求动植物能够耐高温、耐冻,而且能抗辐射、抗干扰。”可分析,理由二:因为罐内温度最低可达零下十摄氏度,所以登月植物要耐寒,哈密瓜(或:猕猴桃)不可以。从题目的材料中“以维生素水分为主,不可以当主食。”可分析。理由三:如果土豆在月球种植成功,那么它有可能成为未来太空航行的主食,而哈密瓜(或:猕猴桃)不可能成为主食。
3.(1)“四项全能”超级隐身能力指的是让人看不见、摸不着、感觉不到呼吸、感受不到温度。
(2) √ √ ×
(3)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以拔河的绳子为例,具体有力地说明了力学超材料具有负弹性、负刚度、负可压缩性等超常力学性能的特点,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4)第④段“那有没有触摸不到的隐身衣呢”提出问题,自然地引出对多样化、让你触摸不到的力学超材料的介绍,既解答了问题,强调了这种材料的特性,引起读者的注意,也使文章说明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详解】(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第③自然段的句子“这种操纵光线的超材料,被称为光学超材料,穿上这种材料制作的隐身衣,别人就看不见你了”可知,超级隐身能力的第一项是穿上隐身衣,别人看不见你。
结合第⑤自然段的句子“科学家突发灵感,用各种不同材料、不同结构和不同外形的微小物体块搭建在一起,得到了更多样化、让你触摸不到的力学超材料。”可知,超级隐身能力的第二项是让你触摸不到的力学超材料。
结合第⑧自然段的句子“如果用这种声学超材料制成传感器,声波会在传感器处消失,再大的声音人们也听不见。”可知,超级隐身能力的第三项是再大的声音人们也听不到。
结合第⑨自然段的句子“于是科学家开始研究热学隐身,让人体的温度也不存在。”知,超级隐身能力的第四项是让人体的温度也不存在。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①结合第②自然段的句子“超材料是一种具有人工设计的结构、呈现出天然材料所不具备的超常物理性质的复合型功能材料。”可知,超材料不是天然材料,而是具有人工设计的结构、具备超常物理性质的复合型材料。说法正确。
②结合第③自然段的句子“当一束光通过不同介质界面时就会发生折射。如果我们能用特殊的技术,让光发生不同方向的折射,是不是就可以任意操纵光线了呢?”“这种操纵光线的超材料,被称为光学超材料,穿上这种材料制作的隐身衣,别人就看不见你了。”可知,根据光的反射,科学家有想操纵光线的想法,说法正确。
③结合第⑩自然段的句子“如果戴上这种热学超材料编织的手套握着冰,手也会变成冰,而冰并不会融化,如此一来,穿上这种热学超材料的衣服,红外仪器也是无法检测到我们存在的。”可知,说“人体变成冰”的说法是错误的。
(3)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
结合第⑥自然段的句子“比如,我们拔河时感觉绳子就要被拉细拉断了,可是如果这根绳子是力学超材料制成的,我们越用力拉,绳子可能反而越粗。”中“比如”可知,这句话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作用是通过假设拔河时绳子是力学超材料制成的情况与普通绳子的不同,表现突出力学材料的独特能和特点,使读者更直观地理解和感受力学超材料的神奇之处,增强了说明文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4)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赏析。
设问句是一种自问自答的句子,即作者自己提出问题,然后接着自己回答。设问句的目的是为了引起读者的思考和注意,加强表达的效果,突出重点内容,使文章或论点更具有层次和吸引力。
结合第⑧自然段的句子“想想看,当我们开口说话和呼吸时,是不是与声带有关?那就让科学家试着操纵声波吧。这种操纵声波的超材料就是声学超材料。如果用这种声学超材料制成传感器,声波会在传感器处消失,再大的声音人们也听不见。”这个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先通过提出问题“想看,当我们开口说话和呼吸时,是不是与声带有关?”,然后自己给出答案“那就让科学家试着操纵声波吧。”妙处在于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兴趣,使其更关注于声学材料的生命内容,使论述的逻辑更加清晰,通过提问回答逐步深入的介绍声学材料的相关知识,增强了文本的生动性和吸引力。
结合第⑩自然段的句子“如果手握一块冰而不让冰融化,该怎么办呢?有人说戴上厚厚的手套就可以了。是的,手套挡住了热量向外扩散。”这句话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妙处在于引起读者的兴趣和爱好,促使读者主动思考如何让冰融化的问题,进而吸引读者继续阅读下去,阐述更加清晰,通过提问和回答,有条理地阐述了不让冰融化的方法和原理。
4.(1) 一旦被消耗,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再恢复 风能、潮汐能、太阳能
(2) 举例子 形象具体地介绍了什么是不可再生能源
(3)拉闸限电、电价提高,发动战争争夺能源,建设重大工程,解决能源短缺问题。
(4)D
(5)节约能源做得好,省钱省能又环保。
【详解】(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合文中第①段“不可再生能源就是那些一旦被消耗,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再恢复的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可知不可再生能源的特点是一旦被消耗,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再恢复。结合文中第①段“像风能、潮汐能、太阳能等都是‘可再生能源’或者叫‘可更新能源’。”可知风能、潮汐能、太阳能是可再生能源。
(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
结合画线句子“不可再生能源就是那些一旦被消耗,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再恢复的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这句话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则是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通过具体列举煤炭、石油、天然气这几种常见的能源,使读者对不可再生能源的种类有更直观、具体的了解,增强了说明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合第②段中“如一些居民常常会抱怨电力公司的拉闸限电、电价提高。”“如一些国家的战争事实上源于对能源的争夺。”“三峡工程、西气东输工程等国家重大工程的实施就是为了解决越来越严重的能源短缺问题”可知举例的三个和能源有关的例子是:一些居民常常会抱怨电力公司的拉闸限电、电价提高;一些国家的战争事实上源于对能源的争夺;三峡工程、西气东输工程等国家重大工程的实施是为了解决能源短缺问题。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石油不是可再生能源。此项错误。
B.可再生能源虽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在使用和转化过程中可能存在效率等问题,仍需要节约使用。此项错误。
C.天然气若以现在的消耗速度来计算,将在 60 年消耗殆尽,不是 250 年。此项错误。
D.这句话基于客观事实和合理的逻辑,对能源现状进行了准确的描述,并提出了恰当的应对措施。此项正确。
故选D。
(5)本题考查开放性作答。
写出一条保护环境或者节约资源的宣传标语即可。
示例:绿色地球,人人参与,节约资源,共享未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