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古诗词诵读
无衣
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及重章叠唱的写作手法;理解并欣赏诗经的语言美、情感美以及结构美。
01
加强诵读,通过把握语气、语调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
02
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体会诗经对我国文学、特别是对诗歌的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03
学习目标
了解秦风
《诗经》十五国风之一,共十篇,为秦地民歌。秦,古秦国在西犬丘(今甘肃天水南部,包括西汉水流域大部),东周初,因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开始列为诸侯,改建都于雍(今陕西凤翔),自此逐渐强大起来。统治区大致包括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
“秦风”就是这个区域的诗。秦诗产生的时代大致说来是自春秋初至秦穆公(死于前六二二年)的一百五、六十年间。
《国风·秦风》共有十首诗:车邻、驷驖、小戎、蒹葭、终南、黄鸟、晨风、无衣、渭阳和权舆。
了解无衣
《无衣》选自十五《国风》中的秦风,属于秦国民歌。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兵残。
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将要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
《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是一首秦国人民慷慨从军、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歌谣。本诗标题“无衣”的意思是说当时军情紧急,征衣一时难以齐备。
了解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所收录的诗歌创作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目前通行的《诗经》共收诗305首,先秦时称《诗》《诗三百》,汉被奉为经典,才称《诗经》。《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雅、颂
“风”大都是民间歌谣,共有“十五国风”,共160篇,。“雅”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六艺,古代教育学生的六种科目:礼、乐、射、御、书、数。
指六种儒家经书:
《诗》《书》《礼》《易》《乐》《春秋》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按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诗经》的分类
《诗经》的表现手法
重章叠句是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手法。这种手法具有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与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诗经》中的重章叠句,即各章词句基本相同,只更换中间的几个字,反复咏唱,大量使用叠字和双声、叠韵词语,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音乐性,其作用在于深化主题,渲染气氛,加深情感。
《诗经》的艺术特点
《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
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来状物、拟声、穷貌;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兵残。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这时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是秦国人民慷慨从军、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歌谣。
了解背景
袍:长袍,即今之斗篷。
王:此指秦君。一说指周天子。
于:语助词。
兴师:起兵。
同仇:共同对敌。
泽:通“襗”,内衣,如今指汗衫。
戟:古代一种合戈、矛为一体的长柄兵器。
作:起。
裳:下衣,此指战袍。
甲兵:铠甲与兵器。
行:往。
注释
原文/译文
谁说没有衣服穿?与你同穿战袍。君王出兵打仗,修整我那戈与矛,与你共同对敌。
谁说没有衣服穿?与你同穿内衣。君王出兵打仗,修整我那矛与戟,与你一起出发。
谁说没有衣服穿?与你同穿战裙。君王出兵打仗,修整甲胄与兵器,杀敌与你共前进。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无衣
诗经·国风·秦风〔先秦〕
诗歌开头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有何作用?
反问
开篇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慨,渲染出一种即便生活贫困以至于无衣,也要义无反顾奔赴战场的爱国主义激情;
表现了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对敌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
诗歌第一句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分别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第一句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一问一答鲜明地表达了战士们团结一致,共同对抗外敌强烈的思想感情;“无衣”两字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战士们一心为国征战,不计较衣物不全的爱国的思想感情。
“王于兴师”在文中有何作用?文章把它置后有何作用?
内容上:交代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
结构上:承上启下。
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势;
激发爱国热情,突出为国而战的斗争精神。
诗歌第二句在全文中具有什么样的作用?
“王于兴师”首先交代了事情发生的直接原因,诗人将其放在后面,具有补充交代的作用。
诗人先“议”后“叙”,不但能够避免诗歌的平铺直叙,增强诗歌气势,而且能够激发战士们强烈的爱国热情。
突出战士们为国而战的斗争精神,“与子同仇”,表明大家认识到仇敌是共同的,必须团结一致去抗击共同的敌人。
三节诗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统一行动
统一思想
01
03
同裳——甲兵——偕行
同袍——戈矛——同仇
02
同泽——矛戟——偕作
统一行动
层层
递
进
诗歌在结构上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章与章句式对应,诗句大同小异,只在各章对应的位置换几个字。
《诗经》 善用这种手法,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但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
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容易记忆和传唱,使感情得到尽情的抒发
语言上
渲染战斗的紧张气氛
效果上
强烈表现战士们同仇敌忾、为国征战、英勇抗敌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
主旨上
重章叠唱的作用
赏析
对于《无衣》时代背景、写作旨意的推测主要有三种意见:第一,认为《秦风·无衣》是讽刺秦君穷兵黩武、崇尚军力的作品,如《毛诗序》说:“《无衣》,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战,亟用兵而不与民同欲焉。”第二,认为《秦风·无衣》乃是秦哀公应楚臣申包胥之请,出兵救楚抗吴而作,是哀公征召秦民从军,士卒相约之歌;第三,认为《秦风·无衣》是秦人攻逐犬戎时,兵士间团结友爱、同仇敌忾、偕作并行、准备抵御外侮的歌声。据今人考证,秦襄公七年(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周王室内讧,导致戎族入侵,攻进镐京,周王朝土地大部沦陷,秦国靠近王畿,与周王室休戚相关,遂奋起反抗。此诗似在这一背景下产生。
这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全诗共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唱的形式,叙说着将士们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磨刀擦枪、舞戈挥戟,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主义气概。
当时的秦国位于今甘肃东部及陕西一带。那里木深土厚,民性厚重质直。班固在《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赞》中说秦地“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故秦诗曰:‘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焉。”朱熹《诗集传》也说:“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这首诗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确实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他们就一呼百诺,紧跟出发,团结友爱,协同作战,表现出崇高无私的品质和英雄气概。由于此诗旨在歌颂,也就是说以“美”为主,所以对秦军来说有巨大的鼓舞力量。据《左传》记载,鲁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吴国军队攻陷楚国的首府郢都,楚臣申包胥到秦国求援,“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于是一举击退了吴兵。可以想像,在秦王誓师的时候,此诗犹如一首誓词;对士兵们来说,则又似一首动员令。
赏析
赏析
如前所述,秦人尚武好勇,反映在这首诗中则以气概胜。诵读此诗,不禁为诗中火一般燃烧的激情所感染,那种慷慨激昂的英雄主义气概令人心驰神往。之所以造成这样的艺术效果,第一是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怒与愤慨,仿佛在人们复仇的心灵上点上一把火,于是无数战士同声响应:“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第二是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使人想像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这样的诗句,可以歌,可以舞,堪称激动人心的活剧。
诗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但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如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他们有共同的敌人。二章结句“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行训往,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这种重叠复沓的形式固然受到乐曲的限制,但与舞蹈的节奏起落与回环往复也是紧密结合的,而构成诗中主旋律的则是一股战斗的激情,激情的起伏跌宕自然形成乐曲的节奏与舞蹈动作,正所谓“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礼记·乐记》)
对这首诗中的“与子同仇”的“仇”,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都理解为“仇敌”、“敌人”,音chóu。而且传统的注本也基本这么注解,你们是否有新的理解?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与查阅工具书,提出自己的见解。
1
从“仇”字的本义来看
一是古代“仇”、“逑”通用,“逑”在《辞源》、《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中都解释为“匹偶”、“配偶”等,而且不少工具书在“仇”的义项中也列出了这个意义。
二是“雠”作“雠怨”讲也是其引申义。
三是引申义产生后“乃专谓怨为雠”,而并不以“仇”为怨。这个区别在《诗经》中就是明确的体现。“仇”、“逑”在古代音义相同。
从《诗经》使用“仇”字的情形看
东汉毛亨传《诗经》,在具体运用“仇”与“雠”这两个字时,对其意义是分得很清楚的:“仇”表示“匹合”、“伴侣”;“雠”表示“怨雠”、“雠敌”。
《秦风 无衣》中“与子同仇”的“仇(音qiú)”,同样也应作“伴侣”、“匹偶”讲,对于一起从军的士兵而言,就是“同伴”、“战友”;若解释为“雠敌”、“敌人”,则与《诗经》用字的体例格式不合。
从《无衣》遣词造句的特点看
《无衣》主要采用重章复唱的形式表达感情。如每章相对应的词“同袍”、“同择”、“同裳”是相同的;“戈矛”、“矛戟”、“甲兵”是一致的。因而,“同仇(音qiú)”与相对应的“偕作”、“偕行”也应该一致。“偕作”,即同作,一起行动;“偕行”,即同往,一起出征;“同仇(音qiú)”,即同伴,一起从军。
从《无衣》全篇的表意看
诗歌描写的侧重点是秦民相约从军的情况及出征前的准备工作,主要表现了军人衣服匀着穿,武器帮着修,团结友爱,偕作偕行的精神。至于战场杀敌一节则尚未涉及。从诗歌描写的这个主要内容来看,将“与子同仇(音qiú)”解释为和你一起从军,结为同伴战友,与全诗意境也更协调。
教师总结
无论从“仇”字的本义以及《诗经》对这个字的运用情况来考察,还是从全诗遣词造句的特征以及从全诗表达感情的侧重点来看,“同仇”的注释都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与子同仇”的“仇”,应解释为“同伴”、“战友”、“伴侣”等意思为宜,音qiú。
古诗词诵读
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