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课件(共4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课件(共4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01 14:10: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5张PPT)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国
振兴
为了中国的振兴而读书。
22
人物介绍
中华人民共和国
第一任总理
周恩来(1898-1976)
字翔宇,浙江绍兴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
主要成就:
1.党的创建人之一和核心领导成员;
2.人民军队的创建人和领导;
3.探索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
4.对党的统一战线做出巨大贡献;
5.中国特色外交的奠基人。
代表作品:《周恩来选集》
会认生字
会写的字
写 字
刘老师对待工作一向严肃认真,一丝不苟。
肃:严肃 肃静 肃立
潇:潇洒 潇散 潇潇
箫:吹箫 笙箫 玉箫
写 字
他的文章条理清晰,语言简练。
晰:清晰 透晰 明晰
析:分析 赏析 辨析
淅:淅淅沥沥
写 字
听到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同学们越发有干劲。
振:振奋 振作 振动
赈:赈灾 赈济 赈粮
辰:时辰 生辰 星辰
写 字
我们为人处事应有大度包容的胸怀。
胸:胸怀 胸膛 胸脯
匈:匈奴 匈惧
陶:陶醉 彩陶 陶土
写 字
童年的幸福生活至今令我难以忘怀。
怀:忘怀 怀念 怀疑
杯:干杯 奖杯 茶杯
坏:坏事 坏人 摔坏
写 字
小伟年纪轻轻,却有这样伟大的抱负,真让人赞叹。
赞:赞叹 赞扬 称赞
攒:积攒 攒积 攒敛
簪:簪子 玉簪 簪花
写 字
弟弟在效仿哥哥说话。
效:效仿 效果 有效
郊:郊区 郊游 郊外
校:学校 校园 校服
写 字
大街上,人们来来往往,热闹非凡。
凡:热闹非凡 凡尘 凡人
几:几年 几何 几时
风:风霜 风貌 风沙
写 字
上课要认真听讲,不要左顾右盼。
顾:左顾右盼 照顾 顾虑
预:预防 预计 预测
顿:停顿 顿时 顿号
写 字
运动员们正在加紧训练。
训:训练 集训 教训
圳:深圳 圳口
川:山川 河川 冰川
写 字
母亲正在训斥调皮捣蛋的孩子。
斥:训斥 斥责 排斥
斤:斤两 千斤 斤斤计较
拆:拆除 拆迁 拆散
周恩来的回答是随口一说吗?
想一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
走进文本
自由朗读课文
想一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
问题一
问题一
修身课上,立志读书
问题一
刚到沈阳,疑惑不解
问题一
外出游逛,目睹惨状
新学年开始了,修身课上,奉天东关模范学校的魏校长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同学们是怎么回答的?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
“为明理而读书。”
“为家父而读书。”
门户上的横木。旧时富贵家门楣高大,因以“喻门第”。
“为明理而读书。”
“为家父而读书。”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有人干脆这样回答。
周恩来的回答是?
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魏校长注意到了,他打手势让大家安静下来,点名让那位同学回答。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默默地
若有所思
清晰而
坚定地回答
“默默地”说明周恩来正在认真的思考,并不急于表明自己的观点,这和同学们的“踊跃”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
“若有所思”好像在思考着什么。
“清晰而坚定地回答”可以体会周恩来绝不是出于一时冲动,而在此之前经过了认真充分的思考才立下的远大志向,他的志向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
对比
满足个人的利益需求
将个人学习与民族振兴大业联系起来,为祖国的兴盛、民族的振兴而学习、奋斗。
魏校长听到周恩来的回答,有何反应?说明什么?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惊奇、惊喜
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
“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进一步突出周恩来的志向远大。
魏校长听了,高兴地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
效仿
有志向的人就应该向周恩来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位同学是谁呢?他就是周恩来,后来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
第10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设问句
追问身份
引起读者兴趣
揭示身份
为下文铺垫
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为何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呢?
周恩来出生于1898年。十二岁那年,他离开家乡江苏淮安,随回家探亲的伯父来到了东北。在奉天上学的时候,伯父告诉他,奉天有些地方被外国人占据了,不要随便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
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问道:“被外国人占据?为什么呢?”
“中华不振哪!”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十二岁的周恩来当然不能完全明白伯父的话,但是“中华不振”四个字和伯父沉郁的表情却让他难以忘怀。
激起少年人的好奇心,为下文的经历埋下伏笔。
一次对话
一个星期天,周恩来背着伯父,约了一个同学来到了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
“背着伯父”来到外国人占据的地方,这件事充分说明周恩来一心想看个究竟的好奇心和决心。
到了这个地方,周恩来遇到了什么事情?
亲眼目睹中国人在中国的土地上却遭受了不公平待遇。
亲眼目睹中国人在中国的土地上却遭受了不公平待遇。
☆女人
☆中国巡警
☆围观者
被外国人占据
肇事者的横行
无辜受屈的被训斥
面对那位妇女的哭诉,中国巡警是怎样做的?围观的中国人是如何做的?为什么会这样?
女人:
哭诉
希望惩处外国人
中国巡警:
不惩处外国人
斥责那个女人
不敢得罪外国人
围观的中国人:
紧握着拳头
不敢怒、不敢言
为何会这样?
中华不振。
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你对“中华不振”的理解。
中华民族贫穷落后,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人民遭受欺凌,敢怒不敢言。
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你有何感受?
这件事对周恩来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
深入思考拯救祖国和人民的办法
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句话在文中多次出现,有何表达效果?
起突出强调的作用,情感激昂充沛,表现了周恩来立志振兴中华的坚定信念和决心,照应了文章标题,突出了中心思想。
你为什么而读书?
立志
成长
更高远的读书观能给学习带来更大的动力,能实现更有价值的人生。
写出自己的读书目的和理由吧。
我的理想是:___________因为(举事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我希望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一名医生
救治了一个又一个的病人,我心里就无比羡慕、佩服。
我爸爸就是一名医生,每当我看见爸爸
将来做一名救死扶伤的好医生,治好每一个病人。
大江歌罢掉头东
周恩来
大江歌罢掉头东,
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
资料补充
大江歌罢掉头东:“掉头东”,“掉”指船桨,表明义无反顾的抉择。表达了周恩来负笈东渡寻求真理的决心。
邃密群科济世穷:他到日本求学的目标,即细密地研究多门科学以拯救濒临绝境的中国。
面壁十年图破壁:像达摩面壁十年一样苦苦追求,专心致习,探求救国真理。
难酬蹈海亦英雄:如果最后无法达成自己的目标,就算投海也是英雄。
诗 意
诗歌背景
周恩来少年时立下志向读书救国,后来他想方设法要东渡日本求学,这首诗是他17岁去日本留学前写下的。
周恩来不是为( )而读书,不是为( )而读书,不是为( )而读书,也不是为( )而读书。他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 )。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明理
做官
挣钱
吃饭
振兴中华
读了周恩来写的诗,你理解他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志向的原因了吗?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选自梁启超《少年中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