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此次园博会中的苏州园林,不仅传承了苏州园林经典的造景手法,还运用现代技术,营造出情趣多变、景象万千的艺术fēn围,令人心chí神往。
游客徜徉于苏州园林内,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聆听着悦耳的鸟语,会觉得自己已经和景色溶合在一起了。苏州园林设计独特,门窗简朴而富于变化,长廊精美而别有用心,整个园子充盈着浓郁的诗情画意。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fēn( )围 心chí( )神往 聆( )听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 ”,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 ”
3、“徜徉”的意思是:
4、选文最后一句有语病,请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 000亿元,面对这耸人听闻的舌尖上的浪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中国式的盛宴”。
B.假如每个人都能见贤思齐,以人之长补己之短,那我们每天都会进步,生活也会因此变得愈加美好。
C.“这些网络游戏就是化了妆的魔鬼,是在教唆犯罪。”一位参加过网络游戏测评的教育界人士义愤填膺地说。
D.这位老先生,无论什么疑难,有问必知,据知而答,并且乐此不疲。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等果然都在内。
B后来长毛果然进门来了,那老妈子便叫他们“大王”,——据说对长毛就应该这样叫,——诉说自己的饥饿。
C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
D好久之后,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这人怎么了”?
7.下面句子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在马路的尽头,被洗刷得一片水绿的草地所拥抱,青海湖安静地向地平线延伸着。
②它就像是一行诗﹣﹣在名为青海湖的诗篇腹地,又有这样一串诗行镌刻于此。
③沿着被雨水清洗干净的柏油马路行走,清透的空气里,马路上黄色的标志线和路边蓝色的指示牌,也显得更加鲜亮明艳。
④而在青海湖和我们刚刚走出的会场之间,是青海湖国际诗歌广场,五十余米长的诗歌墙在广场上写意地延展着,《青海湖诗歌宣言》与二十余位古今中外著名诗人的肖像镌刻其上。
⑤闹过一场小脾气后的青海湖,显得青春、灵动又带着点俏皮。
⑤③①②④ B.③①⑤④② C.⑤①④②③ D.③②①④⑤
8.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
(1)《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纪实性的文章。全文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鲁迅童年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作者通过对儿时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这样一个劳动妇女的深深怀念之情。( )
(2)《台阶》以“台阶”为线索,通过父亲劳累大半辈子终于造起高台阶的新屋的故事,赞美中国劳动人民吃苦耐劳、自强自立的精神。( )
(3)《卖油翁》是南宋欧阳修所著的一则写事明理的寓言故事,寓意是所有技能都能通过长期反复苦练而达至熟能生巧之境。( )
9.请指出下列文字出自哪部名著,并说说这段文字突出了主人公怎样的特点。
两三个星期的工夫,他把腿溜出来了。他晓得自己的跑法很好看。跑法是车夫的能力与资格的证据。
……
他的腿长步大,腰里非常的稳,跑起来没有多少响声,步步都有些伸缩,车把不动,使座儿觉到安全,舒服。
(1)名著: 《 》
(2)突出主人公 的特点。
10学习了第三单元后,七(4)班开展了“让世界充满爱”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请为此次活动写一个主题语。
(2)“让世界充满爱”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形式有多种,你们班采用了哪些形式?请举出两种与同学交流。
为这次活动写一段简短的开场白。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卖油翁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唯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陈康肃公善射( )
(2)公亦以此自矜( )
(3)尔安敢轻吾射( )
(4)康肃笑而遣之( )
12.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2)无他,但手熟尔。
13.“康肃笑而遣之”中的“笑”如何理解?
14.“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将句中“睨”换成“看”“望”“观”等词可以吗?为什么?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山地回忆
孙犁
从阜平乡下来了一位农民代表,参观天津的工业展览会。我们是老交情,快有十年不见面了。临走的时候,我一定要送点东西给他,我想买几尺布。
为什么我偏偏想起买布来?因为他身上穿的还是那样一种浅蓝的土靛染的粗布裤褂。这种蓝的颜色,使我想起在阜平度过的三年战斗的岁月。
阜平的天气冷,山地不容易见到太阳。那里不种棉花,我刚到那里的时候,老大娘们手里搓着线锤。很多活计用麻代线,连袜底也是用麻纳的。
就是因为袜子,我和这家人认识了,并且成了老交情。那是个冬天,该是一九四一年的冬天,我打游击打到了这个小村庄,情况缓和了,部队决定休息两天。我每天到河边去洗脸。有一天早晨,刮着冷风,只有一抹阳光,黄黄的落在河对面的山坡上。我登在石头上,砸开冰口,正要洗脸,听见在下水流有人喊:“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洗脸到下边洗去!”
这样冷天,我来砸冰洗脸,反倒妨碍了人。心里一时挂火,就也大声说:“离着这么远,会弄脏你的菜!”
洗菜的人也恼了,说:“菜是下口的东西呀!你在上流洗脸,为什么不脏?”
我站立起来转过身去,才看见洗菜的是个女孩子,也不过十六七岁。风吹红了她的脸,象带霜的柿叶,水冻肿了她的手,象上冻的红萝卜。她穿的衣服很单薄,就是那种蓝色的破袄裤。
十月严冬的河滩上,敌人往返烧毁过几次的村庄的边沿,在寒风里,她抱着一篮子水沤的杨树叶,这该是早饭的食粮。
不知道为什么,我一时心平气和下来。我说:“我错了,我不洗了,你在这块石头上来洗吧!”
她冷冷地望着我,过了一会儿才说:你刚在那石头上洗了脸,又叫我站上去洗菜!”
我笑着说:“你看你这人,我在上水洗,你说下水脏,现在叫你到上水来,我到下水去,你还说不行,那怎么办哩?”
“怎么办,我还得往上走!”
她说着,扭着身子逆着河流往上去了。登在一块尖石上,把菜篮浸进水里,把两手插在袄襟底下取暖,望着我笑了。
“什么时候,才能打败鬼子?”女孩子望着我,“我们的房,叫他们烧过两三回了!”
“也许三年,也许五年,也许十年八年。可是不管三年五年,十年八年,我们总是要打下去。”
“光着脚打下去?”女孩子转脸望了我脚上一下,就又低下头去洗菜了。
我一时没弄清是怎么回事,就问:“你说什么?”
“说什么?”女孩子也装没有听见,“我问你为什么不穿袜子,脚不冷吗?不会求人做一双?”
“哪里有布呀?就是有布,求谁做去呀?”
“我给你做。”女孩子洗好菜站起来,“我家就住在那个坡子上,”她用手一指,“你要没有布,我家里有点,还够做一双袜子。”
她端着菜走了,我看了看我那只穿着一双“踢倒山”的鞋子,冻得发黑的脚,一时觉得我对于面前这山,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
第五天,我穿上了新袜子。
女孩子的父亲计划贩红枣到曲阳去卖。上级允许我帮老乡去作运输,每天打早起,我同大伯背上一百多斤红枣,顺着河滩,爬山越岭,送到曲阳去。女孩子早起晚睡给我们做饭,饭食很好。一天,大伯说:“同志,你知道我是沾你的光吗?”
“怎么沾了我的光?”
“往年,我一个人背枣,我们妞儿是不会给我吃这么好的!”
我笑了。女孩子说:“沾他什么,他穿了我们的袜子,就该给我们做活了!”
又说:“你们跑了快半月,赚了多少钱?”
我们一同数了票子,一共赚了五千多块钱,女孩子说:“够了。”
“够干什么了?”大伯问。
“够给我买张织布机子了!”
我们到了曲阳,把枣卖了,就去买了一架机子。大伯不怕多花钱,一定要买一架好的,把全部盈余都用光了。我们分着背了回来,累的浑身流汗。
这一天,这一家人最高兴。这像要了几亩地,买回一头牛。
以后,女孩子就学习纺织的全套手艺了:纺,拐,浆,落,经,镶,织。
当她卸下第一匹布的那天,我出发了。从此以后,我走遍山南塞北,那双袜子,整整穿了三年也没有破。
我同大伯一同到百货公司去买布,送他和大娘一人一身蓝士林布,送给女孩子一身红色的。大伯没见过这样鲜艳的红布,对我说:“多买上几尺,再买点黄色的!”
“干什么用?”我问。
“这里家家门口挂着新旗,咱那山沟里准还没有哩!你给了我一张国旗的样子,一块带回去,叫妞儿给做一个,开会过年的时候,挂起来!”
1949年12月(选自《白洋淀纪事》,有删改)
【注】踢倒山:旧时山区农村常穿老式布鞋。
15.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回忆的方式叙述故事,故事的回忆由从阜平乡下来的农民代表的穿着引发,回忆结束后又回到故事起点接续叙述。
B.小说以故事情节的连贯、缜密和完整取胜,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来刻画人物形象,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小说的艺术结构。
C.结尾部分写“我”同大伯到百货公司去买布,与开头写“我”买布的想法遥相呼应,这样写使小说结构紧凑,首尾圆合。
D.小说善用白描笔法,对环境与人物只是简单的勾勒,叙事也只在朴素的对话中展开,但却清新质朴,具有浓郁生活气息。
16.文中划线部分是“我”和女孩子的一段对话,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对话者的心理。
17.孙犁在《文学和生活的路》中曾说:“善良的东西,美好的东西,能达到一种极致。在一定的时代,在一定的环境,可以达到顶点。我经历了美好的极致,那就是抗日战争。”请结合这句话,简要分析小说中的“善良”与“美好”。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小题。
文本一: 谈青年的责任担当
①李大钊先生说过:“青年者,国家之魂。”青年是国家未来的主人,理应担当起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重任。
②青年要担当,就要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古人云,志不立,天下无可为之事。青年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理想信念是青年成长发展的精神动力。马克思青年时就立志为人类的解放事业而工作,并用一生来践行,正是这样的崇高理想成就了他的伟大事业。青年最有朝气,最肯学习,最具有创造未来的能力,早一点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就能早一点明确人生的方向,正如一首诗所写的那样:“理想是火,点燃希望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前行的路。”
③青年要担当,就要有深厚的爱国情怀。爱国情怀能使人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鲁迅先生便是在爱国情怀的指引下不断寻找救国道路的。他最初为实业救国而学洋务,转而为寻求救国道路远赴日本学医,后来意识到精神上的“愚弱”远比身体上的疾病更需要“疗救”,就弃医从文,用笔唤醒无数麻木的灵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青年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应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自觉地以爱国之情深化爱国之行,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唯其如此,才能担当重任。
④青年要担当,就要锤炼过硬本领。青春年华是学习的大好时光,青年要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明道,知行合一,探求真学问,锤炼真本领。中国核潜艇之父彭士禄青少年时就立志向学,虽历经磨难,始终勤学不辍,刻苦钻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中国核动力的研究设计做出了开创性贡献。现在的中国青年处于好时代,更应珍惜学习条件,勤奋学习,增长本领,为青春远航蓄力。
⑤落实责任担当应该有方向,有情怀,有行动。青年只有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才能在实现个人梦与“中国梦”、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中,放飞青春梦想,谱写人生的壮丽篇章。(作者张建林,有删改)
文本二: 青春最美是担当
①“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中国说》中这段让人热血沸腾的文字,一个多世纪以来激励着一代代中国青年自觉地将国家前途和时代使命扛在肩上,在历史的画卷上留下了奋进的光辉的形象。
②步入新时代,中国青年继承了革命前辈敢于担当、善于担当的优良传统,奋斗在各行各业的第一线。在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战略工程现场,在港珠澳大桥、“华龙一号”核电机组等标志性项目工地,都有“青年突击队”“青年攻坚组”的旗帜飘扬;在“天宫”“蛟龙”“嫦娥”等重大科技攻关任务中,在抗击疫情的最前沿,都有青年在担重任、挑大梁;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志愿服务中,在工厂车间、田间地头、大街小巷的无数平凡岗位上,都有青春的笑脸在洋溢,青春的光彩在绽放。
③青春因为担当而至美,人生因为担当而精彩。(作者李锋,有删改)
18. 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个文本开篇都引用名言作为中心论点,具有权威性和感染力,令人信服。
B. 文本一第②段引用诗句来突出理想的作用,强调青年应早日树立崇高理想。
C. 文本一第④段用彭士禄的事例证明要有真本领,就应勤奋学习,知行合一。
D. 文本一主要采用道理论证与举例论证相结合的方法,文本二主要用举例论证。
19. 请简要分析文本一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20. 两个文本都围绕“责任担当”展开论述,但侧重点不同,请结合两个文本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出山
明前茶
①55岁那年,老印染工徐师傅退休了,回到他离京杭运河很近的老家。回家第二天起,邀请他重操旧业做印染行当的人,就没断过。但邻居总听见老徐扯着大嗓门:“快把你的礼物拎走。开这么多小印染厂做甚?平白无故搞出那么多污染。我老了,而今只愿每天能在河里钓鱼,钓上来的鱼自己敢吃。”
②老伴劝他对客人和气些,他眼睛瞪得跟长坂坡上的张翼德一样:“脾气不刚,怎么轰得走这些死乞白赖的家伙?你不晓得,我以前见过那许多小印染厂排出来的水,红的绿的蓝的,上面浮着一层油膜。别说鱼了,水鸟不小心沾上那油膜,几天就死了。不处理就排放,政府不让,没良心的就半夜偷着排。这将来得花多大的力气来治理?如今我老了,至少可以不去造孽。”
③隔了些时日,老徐却出山了,去帮萍水相逢的王老板搞蓝印花布作坊。老伴笑话他:“讲话不算数,这会儿又肯染布了?”老徐急了:“你自己到作坊里来看,咱用的啥颜料,有白花的地方盖的是黄豆粉和石灰调成的浆,染缸里的染料是蓼蓝,原本就是野生的中草药。不相信?你换上胶靴,随我来看。”
④老伴真随他去了运河边的作坊。那是一个简陋的院落,宽绰的厂房中依次排列着十口巨大的染缸,除第一口缸盛着清水外,其余九口,盛着一模一样的蓼蓝染液。
⑤徒弟们依照老徐的指导,将镂空花版铺在湿润的白布上,用刮浆板把黄豆粉和石灰调成的浆,刮入花纹空隙,漏印在布面上。这工序,与当年的雕版印刷,原理几乎是一样的。防染白浆刷好后,缓慢晾干,让白浆长到布的肌理中,然后就到了老徐大显身手的时刻。
⑥他动手将布一层层围绕到绷架上,每层布之间留有均匀的空隙。缠绕好的布,像一个八角形的巨型灯笼,徒弟们用滑轮,慢悠悠地把“灯笼”浸入池水中。第一次是清水润布,从第二个蓝池子里出来,“灯笼”就变成淡淡的绿色,几分钟后,蓼蓝颜料氧化,布就变成浅蓝色;透风半小时,让颜料在布的经纬间“长牢”了,将“灯笼”上下颠倒,入下一个池子。老徐解释说:“天然植物染料,容易沉淀;绷架上下颠倒,是布帛染色均匀的关键。”九遍染色之后,布被摊放晾晒,氧化还在继续。
⑦空气中弥散着蓼蓝的药香,布的蓝色逐渐变得老成。这种老成之色,难以形容,它是沧桑的,又不失纯真烂漫;它是厚实又沉静的,却又不失野性活泼之味。
⑧布晒得透透的,一左一右,拉扯布面,防染浆面就这样扯松了。把它们轻轻刮掉,入水清洗,就只见蝴蝶飞舞、飞鸟衔枝、云朵变幻、花果绽放,自然的生气,就从高高悬挂在竹竿上的晾布上飘下来,随风鼓荡。半天下来,老徐和徒弟们的手和脸都变成蓝色的了,衣服也是蓝的,眼睫毛上染着黄豆的粉灰,却是白的。老伴与他端着大海碗,坐在工坊门口吃饭,初冬的太阳暖融融照着,晒到骨头缝里像泡温水一样舒服。老伴瞄了一眼老徐的碗:“饭量比儿子还大,你这算返老还童了?”
⑨老徐以筷子指天,_______道:“你瞧不见这活计的分量?”是的,这由半空中悬挂下来、瀑布一般的蓝印花布,都是老徐用竹竿一挂又一挂地挑上去的,那几十斤重的湿布,可都是体力活。然而,这活计干得舒心顺意。老徐刚退休回乡时那两个松塌塌的腮帮子,如今都长出鼓鼓的肌肉来了呢。
⑩老徐说:“要谢谢那些肯用蓝印花布的人,那些开茶楼民宿、书坊面馆的人,那些拿蓝印花布做布包帽子的人,是他们让我这一胳膊的力气,又派上了用场。”
(选自《羊城晚报》,有删减)
21.围绕“出山”,老徐的行为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将下表补充完整。
具体情节 行为态度
刚退休时,老徐面对缺乏环保意识、请他出山的小印染厂 愤怒拒绝
帮助萍水相逢的王老板搞蓝印花布作坊 ①
社会能给传统手工技艺生存的空间,让自己一展所长 ②
22.文章的主角是老徐,可第⑧段却用了大量笔墨来描写染好的布,请探寻原因。
23.按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1)体会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老伴劝他对客人和气些,他眼睛瞪得跟长坂坡上的张翼德一样……
(2)结合上下文,在横线上补充老徐说话时的神态或语气,并说明理由。
老徐以筷子指天,_______道:“你瞧不见这活计的分量?”
24.文章结尾写到老徐“要谢谢那些肯用蓝印花布的人”,这里的“谢谢”包含了哪些情感?请用第一人称描写此时老徐的心理活动。
三、写作
25.爱是沙漠中的清露,滋润你干涸的心田;爱是冬日里的暖阳,温暖你的心窝;爱是大海里的航标,指引你前进的方向……爱可以是简单的叮咛、热情的开导,可以是一杯芬芳的热茶、一个浅浅的微笑……
请以《这也是一种爱》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
答案
1、氛,驰,líng 2、溶合,融合 3、闲游,安闲自在的步行 4、“别有用心”改成“别具匠心” 5.A 6.B 7.B 8.(1)对 (2)错 (3)错 9.(1)骆驼祥子 (2)健壮、朴实、充满生气
10、(1)①送人玫瑰,手有余香。②关爱他人,快乐自己。③爱满世界,情溢人间。
(2)如:①开展“同在一片蓝天下”的主题班会。②演讲比赛(举办“让世界充满爱”主题演讲)。③举办“爱的故事”交流会。
(3)如: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它遍及世界的每个角落。如果你是个热爱生活的人,你会发现爱滋生于每一寸土壤,滋生于一草一木,祖国家庭,亲朋爱人,甚至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爱是人类忍受苦难,生生不息的巨大动力;爱是人类感受快乐,体味幸福的无尽源头。让我们进入爱的世界,感受爱的温馨与芬芳吧!
11.(1)擅长,善于(2)自夸(3)轻视 看轻(4)打发
12.(1)(老翁)见到陈尧咨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不过微微地点点头赞许这情况。(2)没有什么别的奥秘,只不过是手熟罢了。
13. 对卖油翁这有的高超技巧的佩服,在事实面前无话可说的尴尬和知道自己的不足,以及对之前自己太过自傲的自嘲
14. 不行。“睨”表示斜眼看,不以为然的意思,表现出卖油翁对陈尧咨的射艺并不在意。其它词,表达不出这种含义。
15、B
16.①“什么时候,才能打败鬼子?”“我们的房,叫他们烧过两三回了!”表明了妞儿对“打败鬼子”的期盼和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②“不管三年五年,十年八年,我们总是要打下去”,表明“我”对抗日的坚定意志与抗日必胜的信心。③“光着脚打下去?”“我给你做”,表明妞儿对八路军战士的心疼和支持。
17.①本文虽然以抗战为题材,却没有直接描写战争的血腥,而是描写饶有趣味的日常生活场景。②本文不写人的丑恶,而是集中笔墨塑造了善良而单纯的妞儿美好形象。③作者并不着力揭示战争之恶,而是歌颂民族大义,赞美人性的美。
18.A
19.首先提出本段论点“青年要担当,就要有深厚的爱国情怀”;接着指出爱国情怀的作用,并用鲁迅先生在爱国情怀指引下寻求救国道路的例子加以证明;最后强调青年有爱国情怀才能担当重任。
20.文本一侧重论述青年如何才能落实责任担当,从树立理想信念、要有爱国情怀、锤炼过硬本领(有方向、有情怀、有行动)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文本二侧重论述有担当的青春最美丽,并用中国青年敢于担当、善于担当的例子来证明(文本二侧重论述中国青年是敢于担当、善于担当的,并列举大量事例来证明)。
21. 欣然出山 心怀感恩(由衷感激) 22.①通过写布的自然气息,表现了传统工艺发于自然、融于自然的独特之美;②通过写布面律动的图案,表现了老徐染布技艺的高超;③侧面烘托出文中人物轻松愉悦的心情,也暗含着作者对传统工艺的欣赏与支持。 23.(1)“瞪”是对老徐的神态描写,反映了他对小印染厂破坏环境这种做法的愤怒,也体现了他刚正耿直的性格特点。(2)爽朗地笑(眉开眼笑)因为联系上下文可知老徐此时是舒心惬意的。 24.示例:我要①感谢那些肯用蓝印花布的人和机构,能让自己在退休后发挥余热,一展所长;②感谢他们肯用蓝印花布,从行动上支持了环保;③感谢社会对传统手工技艺的理解和包容,让它们得以生存和延续。
25、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