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中国美食》练习 教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4《中国美食》练习 教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01 23:03:42

文档简介

《中国美食》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了解中国美食的名称、烹饪方法及特点,深入感受中国美食文化的丰富多样,从而激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坚定对中华文化生命力的信心,积极主动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此过程中锻炼语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能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字词介绍中国美食,实现有效的交流沟通。
3.借助对中国美食名称、外观及烹饪过程的学习,学生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形成对美食文化的正确审美意识,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生字的认读与书写,包括掌握读音、字形、字义以及相关偏旁部首。
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清晰了解中国美食的名称、烹饪方法及特点。
(二)教学难点
深入感受中国美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传统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意识。
提升学生在语言表达中对美食特色的生动呈现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审美创造能力。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直观演示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3 分钟)
利用多媒体课件,依次展示麻婆豆腐、北京烤鸭、小笼包、宫保鸡丁、汤圆、粽子、饺子等中国经典美食的高清图片。图片中,麻婆豆腐色泽红亮,豆腐嫩滑,点缀着翠绿的葱花和火辣的红油;北京烤鸭外皮油亮酥脆,片好的鸭肉整齐摆放,搭配着葱丝、黄瓜条和甜面酱;小笼包小巧玲珑,薄皮中隐约可见鲜嫩的肉馅,汤汁饱满;宫保鸡丁里红的辣椒、绿的青椒、棕红的花生米与鲜嫩的鸡肉丁相互映衬,色泽诱人;汤圆圆润可爱,有黑芝麻、豆沙等不同馅料,煮在锅里软糯香甜;粽子用翠绿的粽叶包裹着糯米,有甜粽、咸粽等多种口味;饺子形状各异,有元宝形、月牙形等,煮好后盛在盘中,热气腾腾。
展示完图片后,提问学生:“同学们,这些美食你们都认识吗?看到这些美食,你们的脑海中有没有浮现出它们的味道?谁能来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一道美食,为什么喜欢?”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对美食的感受和喜好,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在学生充分发言后,顺势导入新课:“中国的美食丰富多样,每一道都有独特的魅力。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中国美食》,去探寻更多美味背后的秘密。”
(二)生字学习(10 分钟)
1.认读生字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圈出生字词,标注自然段序号,提醒学生注意听准字音。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
利用 PPT 逐字出示生字,采用多种方式认读:
指名认读,邀请几位同学依次站起来认读生字,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发现读音错误及时纠正。重点强调 “煎” 是一声,“蒸” 是后鼻音,“煮” 是翘舌音,“爆” 是四声。
开火车认读,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依次认读生字,如同开火车一样,一个接着一个,增加学生参与度,巩固生字读音。
全班齐读,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准确认读生字。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生字词:
利用图片理解 “菠菜、豆腐、蘑菇、蒸饺、炸酱面” 等词语。展示菠菜、豆腐、蘑菇的实物图片,让学生直观认识;展示蒸饺、炸酱面的美食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其外观特点。
利用字理识字法理解 “火”“灬” 偏旁。讲解 “火” 字的演变,从甲骨文像火焰的形状,到现在的写法。“灬” 在古代也表示火,如 “热、煮、煎” 等字,下面的 “灬” 就像火在燃烧,让学生了解汉字的演变规律,感受汉字的神奇。
利用组词法理解 “烧、烤、炒” 等字,让学生说出 “烧水、烧烤、炒菜” 等词语,体会这些字与烹饪方法的联系。
2.书写指导
利用 PPT 展示 “烧、茄、烤、鸭、肉、鸡、蛋、炒、饭” 这 9 个字,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它们的结构和笔画特点。如 “烧” 是左右结构,左边 “火” 字旁要写得窄一些,右边 “尧” 的横画长短有变化,斜钩要写得舒展;“茄” 是上下结构,上面 “艹” 字头要写得扁一些,下面 “加” 字的横画要写在横中线上。
教师在黑板上示范书写 “烧” 和 “茄” 两个字,边写边强调笔画顺序和书写要点:
“烧”:点、撇、撇、点、横、斜钩、撇、横、撇、竖弯钩。先写左边 “火” 字旁,点画起笔稍高,撇画从点的下方起笔,向左下方撇出,点在撇的下方;右边 “尧”,先写横画,在横中线稍上起笔,短横收笔于竖中线;再写斜钩,从横与竖提交接处起笔,向右下方行笔,转折处顿笔,然后出钩;接着写撇,从斜钩与横的交接处起笔,向左下方撇出;最后写下面的横、撇、竖弯钩。
“茄”:横、竖、竖、横折钩、撇、竖、横折、横。先写上面 “艹” 字头,横画稍短,左竖短,右竖长;下面 “加” 字,横折钩的横画要写在横中线上,折角处顿笔,竖画垂直向下,撇画从竖与横折钩的交接处起笔,向左下方撇出,最后写横画。
学生在练习本上临摹、书写,每个字临摹 3 - 4 遍,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书写姿势和笔画错误,提醒学生注意书写规范、整洁,保持正确的握笔姿势和坐姿,做到 “一拳一尺一寸”。
展示部分学生的书写作品,利用投影仪将学生的作品投影到大屏幕上,进行全班评价。先让学生自己说一说书写时的感受和想法,然后其他同学进行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之处,最后教师给予总结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让学生及时改进。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5 分钟)
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思考:课文中介绍了哪些中国美食?这些美食是用什么烹饪方法制作的?
指名回答问题,引导学生总结出课文介绍了凉拌菠菜、香煎豆腐、红烧茄子、烤鸭、水煮鱼、葱爆羊肉、小鸡炖蘑菇、蒸饺、炸酱面、小米粥等美食,烹饪方法有凉拌、煎、烧、烤、煮、爆、炖、蒸、炸、熬等。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简单板书,帮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
(四)精读课文(10 分钟)
学习烹饪方法
利用 PPT 展示 “凉拌、煎、烧、烤、煮、爆、炖、蒸、炸、熬” 等烹饪方法的图片,如凉拌黄瓜的制作过程,展示将黄瓜洗净、切丝、加入调料搅拌的步骤;煎鸡蛋的图片,展示鸡蛋在锅中被煎至两面金黄的样子等。让学生观察图片,直观感受不同烹饪方法的特点。
提问:“同学们,你们能说一说这些烹饪方法有什么不同吗?” 引导学生交流回答,总结出:凉拌是将食物生着或煮熟后,加入调料搅拌;煎是把食物放在少量的油里,用小火慢慢加热;烧是先将食物煎或炒一下,再加入调料和水,用小火煮;烤是把食物放在火上或烤箱里加热;煮是把食物放在水里,用火加热;爆是用旺火快速翻炒;炖是把食物和调料一起放在锅里,加适量的水,用小火长时间煮;蒸是利用水蒸气的热量使食物变熟;炸是把食物放在大量的油里,用高温加热;熬是把食物和水放在锅里,用小火长时间煮,使食物变得浓稠。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用这些烹饪方法制作的其他美食。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学习美食名称
指名朗读课文中美食名称,其他学生认真倾听,感受美食名称的特点。
提问:“这些美食名称是怎么组成的?” 引导学生观察回答,总结出:美食名称一般由烹饪方法和食材组成,如 “凉拌菠菜”,“凉拌” 是烹饪方法,“菠菜” 是食材;“香煎豆腐”,“香煎” 是烹饪方法,“豆腐” 是食材。
让学生用 “烹饪方法 + 食材” 的方式,自己说一说喜欢的美食名称,如 “油炸薯条”“清蒸鲈鱼” 等。
(五)情感体会(5 分钟)
感受美食文化魅力
回顾课文中介绍的各种美食,总结:中国美食种类繁多,烹饪方法多样,每一道美食都有它独特的味道和制作工艺。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特色美食,这些美食不仅满足了我们的味蕾,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让我们感受到中国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体会文化传承意义
分析中国美食在家庭、社会中的传承,指出:中国美食文化源远流长,很多美食的制作方法都是代代相传。在家庭中,长辈会把自己的烹饪技艺传授给晚辈,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美食,分享快乐,这是亲情的传递;在社会中,各种美食节、烹饪比赛等活动,让中国美食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中国美食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民族的情感,将我们与先辈们紧密相连,让我们体会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激发对美食文化的热爱
整体归纳:通过学习《中国美食》这篇课文,希望同学们能够更加关注中国美食文化,不仅要品尝美食,还要了解美食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在生活中,积极向家人、朋友介绍中国美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国美食走向世界。
(六)课堂总结(2 分钟)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从知识、情感等方面进行总结。邀请几位同学站起来分享自己的收获,有的学生可能会说认识了很多生字,了解了中国美食的烹饪方法和特点;有的学生可能会说感受到了中国美食文化的魅力;还有的学生可能会说要更加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等。
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美食》,认识了许多美味的中国美食,了解了它们的烹饪方法和特点,感受到了中国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继续探索中国美食文化,品尝更多的美食,同时也要珍惜食物,不浪费粮食。
(七)课后作业(3 分钟)
让学生回家后,和家长一起制作一道中国美食,如包饺子、炒鸡蛋等,并把制作过程用几句话写下来,与同学们分享。
收集自己家乡的特色美食资料,包括美食名称、制作方法、特点等,下节课在班级里举办 “家乡美食分享会”,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用今天学到的生字,每个字组三个不同的词语,写在作业本上,加强对生字的理解和运用。
五、教学反思
在《中国美食》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中国美食的兴趣,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对生字和课文内容掌握较好。但在讲解烹饪方法时,部分学生对一些抽象的烹饪方法理解不够深入,如 “爆” 和 “炒” 的区别。后续可增加更多现场演示或视频演示,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在情感体会环节,学生对中国美食文化的感受还不够深刻,可通过展示更多不同地区美食文化的差异,以及美食背后的历史故事,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中国美食文化的内涵。在教学评价方面,可增加学生自评和互评环节,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学习成果和不足。《中国美食》练习
一、生字巩固
看拼音,写词语
shāo kǎo( ) qié zi( ) yā ròu( ) jī dàn( )
chǎo fàn( ) dòu fǔ( ) mó gu( ) zhēng jiǎo( )
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
煎(jiān jān)豆腐 炸(zhà zhá)酱面 水煮(zǔ zhǔ)鱼
蒸(zhēn zhēng)饺 爆(bào pào)炒 炖(dùn tùn)肉
比一比,再组词
烧( ) 茄( ) 烤( ) 鸭( ) 炒( )
浇( ) 加( ) 考( ) 鸡( ) 抄( )
二、课文理解
按课文内容填空
(1)课文中介绍的烹饪方法有( )、( )、( )、( )、( )、( )、( )、( )、( )、( )。
(2)“凉拌菠菜” 中,“凉拌” 是( ),“菠菜” 是( );“香煎豆腐” 中,“香煎” 是( ),“豆腐” 是( )。
判断对错
(1)“烧、烤、炒” 这些字都与 “火” 有关,它们的部首都是 “火” 或 “灬”。( )
(2)“蒸饺” 和 “炸酱面” 都是主食。( )
(3)“煮” 是把食物放在大量的油里,用高温加热。( )
选择题
(1)下面哪种美食不是用 “炖” 的方法制作的?( )
A. 小鸡炖蘑菇 B. 清炖排骨 C. 红烧鲤鱼
(2)“烤鸭” 的 “烤” 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 )部。
A. 丂 B. 火 C. 考
(3)下列美食名称的组成方式与其他两项不同的是( )。
A. 葱爆羊肉 B. 小米粥 C. 水煮鱼
三、拓展应用
想一想,写一写
你还知道哪些用 “煎”“炒”“烧”“烤”“煮”“爆”“炖”“蒸”“炸”“熬” 这些烹饪方法制作的美食?每种烹饪方法至少写一个。
介绍一种美食
请你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美食,用 “烹饪方法 + 食材” 的方式说出它的名称,并简单介绍一下它的制作过程或特点。
答案
一、生字巩固
烧烤 茄子 鸭肉 鸡蛋 炒饭 豆腐 蘑菇 蒸饺
煎(jiān√)豆腐 炸(zhá√)酱面 水煮(zhǔ√)鱼
蒸(zhēng√)饺 爆(bào√)炒 炖(dùn√)肉
烧(烧烤) 茄(茄子) 烤(烤肉) 鸭(鸭子) 炒(炒菜)
浇(浇水) 加(加法) 考(考试) 鸡(公鸡) 抄(抄写)
二、课文理解
(1)凉拌 煎 烧 烤 煮 爆 炖 蒸 炸 熬
(2)烹饪方法 食材 烹饪方法 食材
(1)√ (2)√ (3)×
(1)C (2)B (3)B
三、拓展应用
示例:
煎:煎鸡蛋 炒:炒土豆丝 烧:红烧肉 烤:烤鸡翅 煮:煮玉米 爆:火爆腰花 炖:土豆炖牛肉 蒸:清蒸鲈鱼 炸:炸薯条 熬:熬八宝粥 (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示例:我喜欢的美食是 “油炸花生米”。制作过程:先把花生米洗净晾干,锅中倒入适量油,油热后放入花生米,小火慢慢炸,期间不断翻炒,让花生米受热均匀,直到花生米变得金黄酥脆,捞出控油,根据个人口味撒上盐或糖即可。它口感酥脆,是一道美味的下酒菜。 (答案不唯一,根据自己选择的美食合理介绍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