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 分层作业
1.用“ ” 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摩天(mó mú) 蓟北(jì yú) 五千仞岳(yuē yuè)
遗民(yí guì) 妻子(zi zǐ) 万仞山(rèn rèng)
漫卷(juǎn juàn) 巫峡(wū wù) 终不还(hái huán)
涕(tì dì)泪 襄阳(xiāng xiàng) 满衣裳(shang cháng)
2.形近字组词。
岳( ) 遗( ) 楼( ) 凉( ) 摩( )
兵( ) 遣( ) 搂( ) 掠( ) 磨( )
3.黄沙百战穿金甲。加点词正确的解释是( )
A.一百场战斗 B.很多次的战役 C.第一百场战斗
4.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A.使破坏。 B.使分开。 C.突破,破除。 D.打下、攻下。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 。
黄沙百战穿金甲, 。
5.把诗句补充完整。这首诗的作者是 (朝代)诗人 。
6.诗的前两句描写了边塞景色,可以感受到( )
A.轻松、愉悦的环境B.壮丽、雄伟的场面C.紧张的战争气氛,苍凉悲壮的情感
7.解释诗的后两句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mó jì yuè yí zǐ rèn juǎn wū huán tì xiāng cháng
2. 岳父 遗产 楼梯 凉风 摩托
士兵 谴责 搂着 掠夺 磨损
3.B
4.D
5.孤城遥望玉门关 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 王昌龄 6.C 7.身经百战的战士连身上的战甲都磨破了,他们不打败进犯的敌人,誓不返回家乡 8.A 9.D
6.本题考查古诗词理解。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意思是青海湖哪边的上空,浮云连绵,它使雪山显得暗淡无光。这是站在孤城玉门关的城楼上,英勇善战的士气还很高涨。不干净彻底,将敌人消灭。是决不收兵回家的!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7.本题考查诗词的意思。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意思是虽然在莽莽沙漠里已经身经百战,连铠甲都磨穿了,但若不彻底打垮敌人,决不返回。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语文学科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从军行教学设计
课题 9.古诗三首从军行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五年级
核心素养 目标 1.认识“仞、岳、摩”等5个生字,读准多字音“裳”,会写“仞、岳”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从军行》。 3.能说出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重难点 能说出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语切入,解读题目 1.出示单元篇章页,师引导。 清朝爱国将领林则徐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这不仅仅是一种家国情怀,更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担当。 今天,我们学习的第9课《古诗三首》,就展现了不同时代背景下诗人心系国家命运的情怀。现在,让我们一起朗读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那份至诚的赤子之心吧! 2.初读诗题,了解边塞诗。 (1)让学生齐读三首古诗的诗题,猜一猜诗的内容。 预设:《从军行》与边塞、战争有关;《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写的是诗人的感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写了作者听说朝廷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之后的情况。 (2)同学们,你们发现没有,这些诗都是反映什么的?(战争) 在唐诗中,有很大一部分诗歌是反映边疆地区自然风光和边地军民生活的,这些诗我们称之为边塞诗。例如,四年级时我们学习过《出塞》《塞下曲》《凉州词》等,这些诗歌都是边塞诗。 边塞,也就是边疆地区的要塞。如阳关、玉门关等就是著名的要塞。在古代,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内称中原地区,长城以外称塞外或塞北。唐朝与周边外族政权先后发生过许多战争,一些诗人或从军边塞,或去边塞旅行,于是将所见所感诉诸笔端,于是就有了许多边塞诗。 边塞诗题材主要包括: (1)边塞风光; (2)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 (3)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4)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这三首古诗,要求读准字音,圈点勾画不理解的词语。(背景音乐) (1)出示会认字,指名读,教师正音 仞岳(rèn yuè) 蓟(jì)北 涕(tì)泪 衣裳(chānɡ) 襄(xiānɡ)阳 (2)出示会写字,指名读,齐读,交流识字方法。 仞 岳 摩 遗 涕 巫 (3)书写指导。 2.再次朗读三首古诗。 师引导:生字新词,我们都能读准确了,相信同学们古诗也会读得更流利、更通顺了吧!这次读的时候,请你结合标题和文中注释,想一想这三首古诗相同的地方是什么?(背景音乐) 在王昌龄的笔下,边塞风光又是怎样的呢?现在,就让我们走进王昌龄的《从军行》,一起来感受诗人的家国情怀吧! 三、疏通诗意,想象诗境 1.出示《从军行》,学生齐读,指导理解诗题。 (1)解读诗题。 “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从军,就是参军。《从军行》,共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本诗属于第四首。 (2)了解作者 王昌龄 (698— 757),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2.借助注释,疏通诗意。 有感情地朗读也是理解古诗的一种方法。除此之外,学习古诗的方法还有哪些?(看注释、看插图、想象画面) (1)请你结合课下注释,试着说一说,这首诗大致的意思。 (时间5分钟。学生自学3分钟,小组里交流2分钟。) (2)全班交流。 谁来试着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 预设:青海湖上空乌云密布,连绵的雪山显得黯淡无光,孤城与玉门关遥遥相对。戍边将士身经百战,身上的铠甲都磨破了,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3.品读诗歌,想象诗境。 这首诗字面上的意思你们已经弄明白了,现在我们就一起体会诗的深层含义吧。 品读前两句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1)自己轻声读一读,你从中看到了边塞的哪些景物?看到了怎样的景色? 预设:青海湖、长云、雪山、一座孤城,还看到了玉门关。这些景物都是边塞特有的风光,是戍边将士们生活和战斗的地方。 (2)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前两句的画面,把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加入进去,你的理解会变得更加丰富。 预设: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3)“一切景语皆情语”,诗词中所有景物都寄托有情思,再读读这两句诗,对“暗”还有不同的理解吗? 预设:将士们远离家乡,远离亲人,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心情也是低落的。 (带着这种低落的心情再读这句诗。) (4)再读这两句诗,哪个字撞击着你的心扉? 预设:“暗”,给人一种压迫感,一个“暗”字不仅写出了边塞的风光特点,还体现了戍边将士低落、孤独的心情,以及对故土和家乡亲人的思念。 “望”,体会到战士十分思念家乡的亲人,却不能回家,所以遥望家乡。战士们渴望建功立业, 期望早日退敌还乡,这“望”里包含了将士们的多少乡愁、责任与艰辛,还有他们的期待。 (把你的感受融在诗句中,再读一次) 边塞环境是这样的恶劣,思乡之情是这样的深切,可戍边将士 品读后两句诗: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课件出示) (1)齐读诗句,展开自己的想象,说说自己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预设:在黄沙满天的战场上,将士们身经百战,金甲都被磨破了,但只要边患仍在,就绝不返乡。 (2)教师引导:“穿”是指穿上金甲吗?(不是,“穿”是磨破的意思)金属制作的盔甲会被磨破,不可思议呀!边塞将士身上的金甲怎么会被磨破呢? 预设:征战时间之久,暗示战争的激烈、频繁。 (3)磨破的是金甲,磨不破的是什么呢?(忠心报国的壮志雄心) 师引导:金甲易损,生命可抛,戍边将士报国的壮志却不会减,所有的豪情、气势都融在了这两句诗里。刀光剑影里横刀立马的身影流露着马革裹尸的豪情。带着这份豪情壮志来读读这两句诗。 (4)豪壮的语言中,你感受到了将士们怎样的心情? 预设:不把敌人消灭誓不还的决心,一颗热爱祖国的心。 黄沙,突出了战场的环境艰苦的特点;百战,则写出时间之长,战斗之频繁,道出了战争的艰辛;穿金甲,写出了战士边塞生活的艰苦;终不还,写出了战士誓死卫国、打败敌人的决心,体现了他们浓浓的爱国之情。 3.教师小结:诗的前两句运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借一个“暗”字描写出将士们低落、孤独的心情。后两句直接抒情,用将士们不把敌人消灭誓不还乡的雄心壮志激励着我们每个人。 四、诵读古诗,感悟诗情 1.感悟诗情。 (1)“不破楼兰终不还”这铿锵有力的语言让我们感受到了将士们的万丈豪情,难道他们不思念家乡的亲人,不想回家吗? 预设:他们思念亲人,也想早日回家,但忠心报国比这些更重要。 (2)家乡的亲人也无时无刻不牵挂着他们啊!会有谁在牵挂着他们呢? 预设: ①也许两鬓斑白的双亲拄着拐杖一次次在村头翘首以盼。 ②也许一对年幼的儿女在一声声地呼唤父亲回家。 ③也许留守家园的妻子因思念而过早地让黑发染霜。 (3)请你们代替边关的将士们给家乡的亲人写一封信,告诉他们你为什么“终不还”。(学生练笔、交流) (4)有感情地朗读《从军行》,背诵《从军行》,默写《从军行》。 2.总结全诗。 (1)“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即使战争如此残酷,可守边的将士们却——(学生接读)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这首诗中,我们看到了边塞的恶劣环境,感受到了戍边将士的凄苦、孤独与悲凉,更感受到了将士们誓死报国的壮志豪情,这孤独、悲凉、充满壮志豪情的画卷就是唐朝的边塞诗。
作业设计 1.王昌龄的《从军行》组诗共七首,七首诗呈现出七幅不同的画面,我们今天学的是第四首,还有另外六首,大家课后选自己喜欢的读一读。感兴趣的同学回家之后可以再收集一下其他诗人的边塞诗并读一读,感受盛唐边塞诗的豪放之气。
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古诗三首·从军行 学习任务单
一、导语切入,解读题目
1.阅读单元篇章页,明确单元要素。
2.初读诗题,了解边塞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这三首古诗,要求读准字音,圈点勾画不理解的词语。
2.再次朗读三首古诗,请你结合标题和文中注释,想一想这三首古诗相同的地方是什么?
三、疏通诗意,想象诗境
1.齐读《从军行》,理解诗题。
(1)解读诗题。
“从军行”:_______名,内容多写_______和_______。从军,就是参军。《从军行》,共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本诗属于第四首。
(2)了解作者
王昌龄 (698— 757),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_______诗人,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人誉为“_______”。
2.借助注释,疏通诗意。
3.品读诗歌,想象诗境。
品读前两句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1)自己轻声读一读,你从中看到了边塞的哪些景物?看到了怎样的景色?
(2)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前两句的画面,把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加入进去,你的理解会变得更加丰富。
(3)“一切景语皆情语”,诗词中所有景物都寄托有情思,再读读这两句诗,对“暗”还有不同的理解吗?
(4)再读这两句诗,哪个字撞击着你的心扉?
品读后两句诗: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齐读诗句,展开自己的想象,说说自己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穿”是指穿上金甲吗?边塞将士身上的金甲怎么会被磨破呢?
(3)磨破的是金甲,磨不破的是什么呢?
(4)豪壮的语言中,你感受到了将士们怎样的心情?
四、诵读古诗,感悟诗情
1.感悟诗情。
(1)“不破楼兰终不还”这铿锵有力的语言让我们感受到了将士们的万丈豪情,难道他们不思念家乡的亲人,不想回家吗?
(2)家乡的亲人也无时无刻不牵挂着他们啊!会有谁在牵挂着他们呢?
(3)请你们代替边关的将士们给家乡的亲人写一封信,告诉他们你为什么“终不还”。
(4)有感情地朗读《从军行》,背诵《从军行》,默写《从军行》。
2.总结全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3张PPT)
王昌龄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家国情怀”
1. 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
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
2. 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
写,表现人物的内心。
单元主题:
语文要素: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导入诗题
《从军行》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这些诗都是反映什么的?
导入诗题
反映边疆地区自然风光和边地军民生活
边塞诗
边塞诗题材主要包括:
(1)边塞风光;
(2)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
(3)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4)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
整体感知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自由朗读这三首古诗,要求读准字音,圈点勾画不理解的词语。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疏通字词
rèn yuè
jì
tì
chānɡ
xiānɡ
仞
岳
摩
遗
涕
巫
仞 岳
蓟 北
涕 泪
衣 裳
襄 阳
整体感知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想一想这三首古诗相同的地方是什么?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从军,就是参军。《从军行》,共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本诗属于第四首。
《从军行》
解读诗题
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作者简介
王昌龄 (698— 757)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
【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玉门关】古关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
【金甲】战衣,金属制成的铠甲。
【楼兰】西域古国名,这里泛指西域地区少数民族政权。
疏通诗意
注 释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
青海湖上空乌云密布,连绵的雪山显得黯淡无光,孤城与玉门关遥遥相对。
戍边将士身经百战,身上的铠甲都磨破了,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
疏通诗意
诗 意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
你从中看到了边塞的哪些景物?看到了怎样的景色?
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前两句的画面。
想象诗境
品 析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
“暗”,给人一种压迫感,一个“暗”字不仅写出了边塞的风光特点,还体现了戍边将士低落、孤独的心情,以及对故土和家乡亲人的思念。
想象诗境
暗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
“望”,体会到战士十分思念家乡的亲人,却不能回家,所以遥望家乡。战士们渴望建功立业, 期望早日退敌还乡,这“望”里包含了将士们的多少乡愁、责任与艰辛,还有他们的期待。
想象诗境
望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
展开自己的想象,说说自己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豪壮的语言中,你感受到了将士们怎样的心情?
想象诗境
品 析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
黄沙,突出了战场的环境艰苦的特点;百战,则写出时间之长,战斗之频繁,道出了战争的艰辛;穿金甲,写出了战士边塞生活的艰苦;终不还,写出了战士誓死卫国、打败敌人的决心,体现了他们浓浓的爱国之情。
想象诗境
品 析
难道他们不思念家乡的亲人,不想回家吗?
家乡的亲人也无时无刻不牵挂着他们啊!会有谁在牵挂着他们呢?
感悟诗情
①也许两鬓斑白的双亲拄着拐杖一次次在村头翘首以盼。
②也许一对年幼的儿女在一声声地呼唤父亲回家。
③也许留守家园的妻子因思念而过早地让黑发染霜。
感悟诗情
课堂小结
从军行
青海 长云 雪山
孤城 遥望
许身报国
建功立业
环境恶劣
将士辛苦
黄沙 百战 穿
时间漫长
战争频繁
不破楼兰终不还
豪言壮语
爱国热情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