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鉴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逃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国的答常
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城内作答,超出答题区
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5题。
材料一:
诗同散文比较,它并无一套特殊的语法。在艺术创造活动中,诗人在语言上的呕心沥血往往是散文家所不可
比的。贾岛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即使这样,诗人也几乎时时感受到一种辞不达意的痛苦。对龃龉不安
的字眼反复调整,对一个句子的千百次琢磨,这仿佛已经成为诗人运用语言的正常方式。这种辞不达意的骗苦在
散文中远非如此严重,由此可以推斯诗的语言有别于散文语言。散文的语言功能在于描绘,而诗歌语言的特殊之
处就在于它同时发挥语言的描绘功能与抒情功能。正是这个特殊之处给诗人带来了苦恼。
古代文学批评家用“言不尽意”这一命题来表达诗人的苦恼。“言不尽意”似乎意味着存在一种脱离语言材料
的思想。然而,马克思曾经作过这样的论断:“思想是不能脱离语言而存在的。”任何思想的发生和发展,都只能凭
借着语言材料而得以进行。但是,在具体的诗歌艺术创造经验中,“言不尽意”却是普遍存在的。许多批评家都曾
经从不同的角度对此作过种种表述。
我们应当意识到,“言不尽意”并非探讨语言与思想的关系。虽然诗人在传达上的困难总是通过“言”“意”关系
强烈地表现出来,但纠缠在艺术构思中的却不仅仅是语言与思想的关系。既然诗的艺术创造很大一部分在于表现
形象,那么诗的构思必定在一定程度上涉及语言与具体对象的关系。在更多的时候,诗人并非以逻枰恩雏的方式
把握素材,因此,所谓的“意”也就不仅仅指清晰的思想,而是包括了印象、感觉、情感、情调等等。这种传达上所产
生的困难还将因为诗的特殊内容与特殊形式而显得格外分明。总而言之,在传达者、传达方式和传达对象这三者
构成的多重关系中,任何一个环节的脱落都将引起诗人“言不尽意”的感觉。
我们从这些关系中枯出几个明显的方面,分而述之:
第一,既然我们是对诗的语言加以讨论,那就不能不考虑诗的格律限制。一些日常生活中经过反复申述而得
以表示的内容,将被压缩到平仄音韵都已经严格规范的一句话乃至一个字之中。这种限制往往致使一些诗人无法
酣畅自如地传达他所要传达的一切。
第二,诗歌语言与具体对象的关系总是以作为创作主体的诗人为中介的。诗人运用的语言将在什么程度上呈
【高三2月质量检测·语文第1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