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传统节日 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 传统节日 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9.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01 23:10: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二月二

节日起源
目录

民间传说

节日习俗

诗词祝福
节日起源

节 日 起 源
“龙”是指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星象,每到仲春卯月之初,“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故称“龙抬头”。
节 日 起 源
节 日 起 源
龙,作为炎黄子孙的精神图腾,不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古人认为,负责行云布雨的龙和其他动物一样也是要蛰伏的,“闻雷声而动”“春分登天”可以看成是“龙抬头”一说的原始。
从节气上说,农历二月初,正处在“雨水”“惊蛰”和“春分”之间,气温回升,大地解冻,很多地方特别是北方地区开始降雨,为不失农时,“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在春耕将始之时,敬龙祈雨,目的是盼望五谷丰登。
节 日 起 源
节 日 起 源
节 日 起 源
敬日神、土地神都是为了祈求农业丰收,然而仅仅有日有地是不行的,必须有水才能保证农业的真正丰收。于是,想像龙能治水的神话便应运而生。龙在中国人民心目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龙是瑞祥之物,能呼风化雨,这样二月二逐渐演变成“龙抬头”。人们渴望龙能抬头治水,降福人间。
民间传说

民 间 传 说
节日习俗

·剪龙头·
节 日 习 俗
二月二,龙抬头,有“剃龙头”之俗。儿童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童健康成长;大人理发,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运,新的一年顺顺利利。老百姓在过大年前,都要剃头,所谓“有钱没钱,剃头过年”。正月里,一般不剃头。到二月二“龙抬头”之日,人们都要理发剃头,大约也是为讨个吉利,沾一些龙的吉祥喜气。二月二“剃龙头”,还有“期望成龙”,希望状元及第,有一个美好前程的寓意。
·吃春饼·
节 日 习 俗
二月初二这一天,要吃面条、春饼、爆玉米花、猪头肉等。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吃食,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如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
吃春饼叫做“吃龙鳞”是很形象的,一个比手掌大的春饼就像一片龙鳞。春饼有韧性,内卷很多菜,如酱肉、肘子、熏鸡、酱鸭等,用刀切成细丝,配几种家常炒菜,如肉丝炒韭芽、醋烹绿豆芽、摊鸡蛋等,一起卷进春饼里,蘸着细葱丝和淋上香油的面酱吃,真是鲜香爽口。吃春饼时,全家围坐一起,热热乎乎,欢欢乐乐。
·引钱龙·
节 日 习 俗
在晋西北,二月二早上太阳没出山以前,家家户户都要提桶到河边或井边取水。汲水时桶里放着铜钱,提上水后边走边洒,到家后将剩下的水倒入水缸,这样就把“钱龙”引回来了。
山东等地区,用灶烟在地面上画一条龙,俗称引钱龙。一是请龙回来,兴云布雨,祈求农业丰收;二是龙为百虫之神,龙来了,百虫就躲起来,这对人体健康、农作物生长都是有益的。
·接“姑娘”·
节 日 习 俗
二月二是以前出嫁女回娘家的日子。那时正月里“姑娘”是不能住在娘家的,到了二月初二,娘家人就来接女儿回去,住上几天,叙叙儿女情长。“二月二,接宝贝儿,接不来,掉泪儿。”慈爱的父母急切地想见到爱女,共享天伦。
·踏青·
节 日 习 俗
宋朝时二月二叫“花朝节”,把这一天指定为百花生日。到元朝时又有“踏青节”之称,百姓在这一天出去踏青、郊游。有的人在踏青回家时,沿途采摘此些蓬叶(一种地上生长的花叶)拿回自家在门前拜祭,有“迎富”之意。
诗词祝福

诗 词 祝 福
诗 词 祝 福
《二月二日即事》
南宋-方岳
春潮昨夜没平滩,一雨催花色半含。
雁唤元宵归塞北,燕衔新社到江南。
无欢不必游花树,有病何须置药篮。
只把公忠答天地,从教儿女闹冠簪。
诗 词 祝 福
诗 词 祝 福
龙抬头,风调雨顺
人抬头,五福降临
即使恶魔仍然还在
我们也要有信心把它击败
诗 词 祝 福
时刻记得:
抬起头来,便可跨越山和大海
抬起头来,便可看到光明和未来
诗 词 祝 福
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