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认识更大的数
龙州镇西关小学 仇贵霞
第一单元 认识更大的数
单元教学目标
1. 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感受学习更大数的必要性,并能体验大数的实际意义。
2. 通过实践操作活动,认识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并会正确读、写以及比较数的大小。
3. 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认识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掌握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的改写方法。
4. 理解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意义,能自主探索、掌握近似数的方法,能对更大的数进行估计。
第一课时 数一数
教学目标:
1. 通过“数一数”的活动,感受学习较大数的必要性,并能体验较大数的实际意义。
2. 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u位,并能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1. 感受大数的必要性,体验大数的实际意义。
2. 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具准备:计数器若干个。
活动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认识十万。
笑笑和淘气数小正方体的情境,学生读图,提出 应的数学问题。
1.指导学生看图,数一数下面共有多少个小方块,并在计数器上拨一拨。
2.一个大方块有一千个小方块,十个大方块有一万个小方块.
3. 在此基础上,引出一百个大方块有多少个小方块的概念。然后按照一万、二万、三万、……的顺序,让学生数一数。
4. 在数的过程中,用计数器上的珠子“拨一拨”,以增强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
5. 当学生数到九万时,教师可以提出:“再加上一万是多少?”的问题,以供学生思考。
6. 在学生充分的讨论中,引出“十万”的计数单位。
7. 一说:你知道十万有多大吗?
(1)十万名学生大约组成2000个班级。
(2)十万张纸摞在一起大约有3层楼高。
(3)十万步大约在400米的跑道上走130圈。
(4)十万天大约是274年。
[设计思路:“十万”是一个比较大的计数单位,在学生的生活范围内一般较少接触,没有直观的感性认识基础,本活动创设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活动二:认识百万、千万、亿……等计数单位。
1.10个十万是多少万?10个百万是多少万?
2. 在学生认识“亿”的计数单位时,可以让学生充分地想象。当说到10个千万是多少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命名新的计数单位,在学生各种命名中,教师然后才引出“亿”的计数单位。
3. 在计数器上进行操作,并把每一次认识的新的计数单位都与计数器对应起来。这样,既可以理解各计数单位仧间的关系,又能较直观地认识计数单位的大小。
活动三:练习活动
1. 说一说,拨一拨。
让学生认识相邻计数单位之间关系,通过学生的拨珠活动,既可以巩固对较大数的认识,又能使他们进一步理解十进制计数方法“满十进一”的计数原则。所以,这一活动应让学生自己尝试操作,在多次尝试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归纳“满十进一”的方法。
2. 第2、3、4、5题是直接对抽象的数进行数数,在数的时候首先需要学生审题,明白数数的要 ;其次学生在数到“满十进一”时,教师作一些追问,以明确什么时候进位,什么时候是按顺序数。
3. 第6题让学生自己填写,交流自己的想法。
4. 第7题是理解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比较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有直观的图像结构作支撑。所以,在开展本题的活动时,可以运用计数器的直观性特点,从计数器上前后两档珠子所代表的不同含义,来理解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活动四:实践作业
1. 阅读你知道吗?小组交流想法。
2. 每人收集5个生活中的大数,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3. 在计数器上拨数、读数。
第二课时 人口普查
教学目标
1. 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并能说出这些大数的意义。
2. 能对多位数进行估计,发展估计意识。
3. 会正确读、写多位数。
教学重、难点:
1. 对多位数进行估计,发展估计意识。
2. 会正确读、写多位数。
教学具准备:
计数器若干、学生课前收集的大数
活动过程:
活动一:读、写更大的数。
1.学生交流收集的生活中的大数。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出示一些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以供学生讨论。
(1)你能读出这些数吗?
(2)你能写出香港和澳门的人口数吗?
2. 让学生对收集的数据根据大小进行分类,然后与学生共同讨论“亿以内的数”的读法,并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能自己归纳读数的方法;接着与学生讨论“亿以上的数”的读法。学生在进行读数时,必须与数位顺序表结合起来,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性。同样,在写数方面,也可以分两步进行,先写“亿以内的数”,再写“亿以上的数”。
3.如果学生收集的数据中没有特殊的多位数,如“级的中间零”、“级的末尾零”等,教师可以作一些补充,也可以组织学生先讨论这些特殊数据的读写方法,然后再加以指导。
4.总结讨论。
(1)与同学交流你是怎样读数和写数的。
活动二:完成试一试,体会大数的实际意义。
第7页“试一试”第1题,教师在组织学生“说一说”时,可以先让学生收集一些当地的有关人口数据,在此基础上,引出一些比较大的数据,以便于学生能体验到大数据的实际意义。同样,也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其他方面的数据,如当地的工农业生产的产值、城区面积等,通过一些具体的、可以感受的数据,了解较大数据的意义。
第2题,在学生写数时,安排一些学生身边可以感受的具体参照物进行比较,对学生理解较大数的意义是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写数时,除了让学生掌握写数的方法,能正确写出各种较大的数以外,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能感受到较大数的意义。因此,组织一组组可以对比的数据,说说它们的实际意义是写数的基础。
活动三:实践练习。
学生完成练一练的题目,先独立完成,交流方法。
第3题,本题的练习首先安排学生进行读数练习,接着让学生观察所读的数与哪一个数是对应的,然后用线连接起来。练习本题的重点是培养学生从较复杂的背景中会善于观察,懂得会用排除的方法寻找对应的数。如果班级学生的基础较好,数据安排的干扰性可以更大一些,以促使学生认真地观察,并让他们说一说寻找对应数的方法。
第三课时 国土面积
教学目标
1、 通过教学活动,认识有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
2、 掌握数据改写的方法。
3、 引导学生关注较大数据的实际意义。
教学具准备:
学生学具和计数器。
活动一: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1.学生交流在生活中收集到的大数。
教学时师可以出示一组改写的实例,让学生比较、讨论同样的数据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方法表示?以让学生体验到数据改写的必要性,体会数据单位的改写是为了数据记录的方便。
2. 出示一幅中国地图,并逐步引出一些各省市国土的面积,让学生读一读。
(1) 将上面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2)如果要记录方便,这些数据可以怎样进行改写?
(3)可能学生会改写成以“百”、“千”、或“万”作单位,只要学生能改写得正确,教师都应充分地肯定。
(4)将一些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据放在一起,让学生观察这些数据改写中的基本特点,从中发现改写的基本方法。
3.对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在改写中逐步发现改写的方法。
活动二:实践练习。
第10页“练一练”中第1题,数据单位的改写是实际生活中记录方便的需要,可以多选择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实例,而不要将数据单位的改写成为单纯的为改写而改写的局面。
练习本题时,先请学生说一说我国西部各省市的情况以及它们的地理位置,然后出示具体的各地区土地面积,在学生读一读的基础上再请学生改写成以“万”作单位。收集一些西部地区的其他信息,以供学生间互相进行改写。
第2题,在练习“海洋资源”时,先让学生了解一些海洋的知识,特别是我国海洋的区域等。接着出示有关的数据,让学生读一读。然后讨论这些数据如何进行改写?在此基础上,学生会体会到这些数据改写成以“亿”作单位比较方便。
第四课时 近似数
教学目标
1. 经历生活数据收集的过程,理解近似数表示的必要性。
2. 探索“四舍五入”求近似数的方法。
3. 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精确值的近似数。
教学具准备:
学生学具,计数器。
活动一:交流收集的数据。
1.交流收集的数据,说说这些数据的实际意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类。在各种分类中重点讨论精确数与近似数这两类的特点,并让学生再举例说一说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近似数。
2.出示“填一填,说一说。”中的一组数据,重点讨论取不同的精确值后数据的变化情况,从中让学生发现到“四舍五入”取近似值的方法。如果学生发现有困难,教师也可以补充一些其他的数据,让学生再一次进行观察,直至他们发现“四舍五入”的方法为止。然后,引出这种取近似数的方法叫“四舍五入”的概念。
活动二:第12页“试一试”第1、2、3、题。
1.第一题:让学生把表中的数据四舍五入到万位。
2.第二题:看图填空。这是一题让学生理解精确数的范围,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概括出原数有几种可能的特点。
活动三:实践练习。见教材第12页
练习一
教学目标:
对第一单元的内容进行整理与复习,进一步体会大数的意义,熟练掌握大数的读写法。
活动一:整理与复习
学生回忆学习过的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
活动二:实践练习。
第14页练习一第1题,本题除了让学生会读写数据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渗透一些我国民族文化与国民经济的情况。所以学生在练习时,教师还可以补充一些类似的图片材料,这样既可以作为多位数读、写数的练习材料,同时,也可以潜移默化渗透一些教育。
第2题,学生读出表中的数,并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
第15页第3题,为提高每个学生课堂的参与机会,本题安排的内容可以在同桌学生间开展。活动可以分两步实施:第一步一个学生读数,另一个学生根据所读的数写数,经过几次读数,两人可以交换角色;第二步一个学生写数,另一个学生根据所写的数读数,然后交换角色进行。在同桌学生练习的基础上,也可以派代表在全班进行比赛,以增强学生的兴趣。
第4题,说一说:
如:436890大于43万,小于44万。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