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土壤 同步练(含解析) 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2土壤 同步练(含解析) 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7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3-01 16:39: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6.2 土壤
我国东北地区黑土广布,有着“一两土,二两油”的美称。下图为黑土形成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导致我国东北地区黑土腐殖质层逐渐变厚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①成土母质②时间③生物④气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淀积层是土壤物质沉淀、积累的层次。图中黏粒淀积层的主要作用是( )
①保持肥力②调节土温③增加透气④存蓄水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土壤成分与植被密切相关,下图示意某地不同植被状态下土壤有机质含量与深度之间的关系,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图示土壤有机质含量随深度的增加呈减少趋势,其主要原因是( )
A.土壤较厚 B.淋溶作用强 C.表层凋落物丰富 D.近地面湿度大
4.两种植被在30cm深度有机质含量差距大,可能原因是( )
A.植物根系深浅不同 B.岩性不同 C.水分含量不同 D.土壤颗粒度不同
为保护和恢复草场资源,内蒙古荒漠草原部分地区试点围封禁牧。研究表明,与自由放牧相比,围封禁牧显著改善了荒漠草原的植被状况与土壤的理化性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指标 自由放牧 围封3年 围封5年
土壤容重(g/cm3) 1.37 1.30 1.22
含水量(%) 17.74 18.50 19.20
有机碳(g/kg) 12.58 13.80 14.51
(注:土壤容重是单位体积土壤烘干后的物质重量,反映土壤紧实度)
5.围封禁牧后荒漠草原土壤紧实度降低的主要原因是( )
①牲畜践踏减少 ②植物根系生长增加 ③地表蒸发加剧 ④水分下渗量减少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围封禁牧后荒漠草原土壤有机碳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
①土壤有机碳分解减少 ②土壤微生物减少
③植被凋落物积累增加 ④水蚀、风蚀减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中国南沙群岛多为珊瑚礁岛,大部分岛屿呈椭圆形,土壤发育于大小不同的礁盘上。图示意南沙群岛中多数海岛的土壤分布模式(甲、乙、丙、丁代表四种不同土壤),图示意其中甲区域土壤剖面中磷(大多来自地表的鸟粪等有机物)的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与其他热带湿润地区相比,南沙群岛土壤黏粒含量普遍较低,质地较粗。这是由于南沙群岛( )
A.土壤形成和发育时间短 B.地表植被覆盖率低
C.土壤由珊瑚礁发育形成 D.地表大量鸟粪堆积
8.据图可知,此处土壤剖面中属于淀积层的是地表以下( )
A.0~10厘米处 B.30~40厘米处 C.50~60厘米处 D.80~90厘米处
9.图为学生自主绘制的土壤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示意图。形成下图所示土壤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成土因素I B.成土因素Ⅱ C.成土因素Ⅲ D.成土因素IV
10.农业生产中地膜覆盖对土壤理化性状的主要作用是( )
①保持土壤温度 ②减少水肥流失 ③增加土壤厚度 ④改善土壤质地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土壤冻融通常是高纬度及高海拔地区因季节或昼夜气温变化使得土壤温度在0℃上下波动而出现土壤冻结和融化现象。研究发现,除纬度和海拔外,土壤最大冻结深度(历年冻土深度中的最大值)和土壤冻结日数还与当地积雪覆盖厚度、植被覆盖度和腐殖质厚度等相关。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季节性冻土地区不同海拔各站点土壤最大冻结深度,其中站点③、④的自然植被分别是温带荒漠草原、温带草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推测图示四个站点中冻结日数最多的是( )
A.站点① B.站点② C.站点③ D.站点④
12.与站点③相比,站点④土壤最大冻结深度较浅是因为( )
①积雪时间长②积雪厚度大③植被覆盖度高④腐殖质层较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该地可能位于( )
A.伊犁河谷 B.东南丘陵 C.青藏高原 D.松嫩平原
1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松嫩平原南部某地年平均降水量为427mm,集中在6-9月,年蒸发量约1600mm。该地某研究断面由沙丘、结合部及草甸三个部位组成,沙丘距离结合部300m,结合部距离草甸380m。结合部盐碱活动较为剧烈,主要植被为羊草,草甸盐碱化严重,主要植被为盐地碱蓬。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人口增长对粮食需求的增加,部分草甸被开垦成农田,生态环境有所改善。左图为该研究断面各部位分布示意图。右图示意2016年5-10月该研究断面不同部位0-300cm深度土壤含水率的垂直变化情况。
(1)指出该地0-300cm深度各部位平均土壤含水率的数量关系,并运用水循环原理分析其原因。
(2)分析上层土壤(0-10cm)中结合部土壤含水率高于草甸的原因。
(3)指出该地部分草甸开垦成农田对当地区域发展的益处。
1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某校的地理学习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去湖南山区开展了一次“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关系”的野外实习,他们挖掘了一个土壤剖面,发现剖面呈均匀的土红色,腐殖质少,质地较黏重。他们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绘制出下面的土壤与其他自然要素关系图。请你与他们一起探究下列问题。
(1)土壤的形成是气候、地形、水文、生物乃至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说明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2)同学们还测得该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少,试从气候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1.D 2.B
【解析】1.导致黑土腐殖质层逐渐变厚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气候原因,导致微生物活动弱,枯枝落叶掉落以及动物死亡等覆盖在地层表面,通过长时间的分解和沉积,时间越长,覆盖的有机质腐殖物越多,因此腐殖质层逐渐变厚,因此②③④符合题意,D选项正确。成土母质是由母岩风化等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并不会导致腐殖质层逐渐变厚,故①不符合题意,排除其它选项。故选D。
2.黏粒淀积层土质细腻,黏性较强,密度较大,位于腐殖质层下,能起到保存水分的作用,阻挡腐殖质层因水下渗导致的肥力流失,①④正确,B选项正确。土温调节作用不是通过土层解决的,②错误。相反由于黏性导致通透性较差,③错误。综上所述,①④正确,故选B。
3.C 4.A
【解析】3.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图示土壤有机质含量随深度的增加呈减少趋势,其主要原因是表层枯枝落叶等凋落物丰富,C正确;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变化与土壤较厚、淋溶作用强、近地面湿度大关系不大,ABD错误。故选C。
4.草类根系茂密且集中在近地表的土壤中,向下则根系的集中程度递减,从而为土壤表层提供了大量的有机质;树木的根系分布很深,直接提供给土壤表层的有机质不多,主要以枯枝落叶的形式将有机质归还地表。因此两种植被在30cm深度有机质含量差距大,可能原因是植物根系深浅不同,A正确; 生物才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有机质含量与岩性、水分含量、土壤颗粒度关系不大,BCD错误。故选A。
5.A 6.D
【解析】5.围封禁牧后,牲畜禁止进入,土壤减少了因牲畜践踏而变得坚实的现象,加上植被逐渐恢复,植物根系生长促使土壤变得疏松,从而荒漠草原土壤紧实度降低,①、②符合题意;围封禁牧后,草原植被恢复,植被覆盖率加大,裸露的地表减少,则地表蒸发不会加剧,③ 不符合题意;围封禁牧后,植被覆盖率加大,植被涵养水源功能加强,使得水分下渗量增加,④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
6.围封禁牧后,草原植被恢复,植被覆盖率加大,植被凋落物增多,土壤有机质来源增多,加上植被覆盖率加大,水蚀、风蚀减轻,有机碳流失减少,从而使得荒漠草原土壤有机碳增多,③、④符合题意;围封禁牧后,应该改善了微生物生活环境和土壤有机碳分解分解环境,因此土壤有机质碳分解并不会减少,土壤微生物并不会减少,①、②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
7.C 8.B 9.B
【解析】7.南沙群岛与其他热带湿润地区降水较多,淋洗作用显著,土壤形成和发育时间都比较短,A选项错误。南沙群岛地表植被覆盖率低,形成土壤的物质来源较少,但与土壤黏粒含量低并无关联,B选项错误。从材料我们可知南沙群岛多为珊瑚礁岛,在风化等外力作用下珊瑚礁破碎分解,形成的细小颗粒堆积导致土壤黏粒含量低,质地较粗,C选项正确。鸟粪与土壤质地关联度小,排除D选项。故选C。
8.淀积层,是指一些有机物和矿物被从上面渗漏下来的水冲淋到更下面的土里,形成土壤的最底层。0~10厘米处可以看到土壤中磷含量较低,受地表水的冲淋作用显著,还未到达淀积层, A选项错误。30~40厘米处磷含量达到土壤含量的最大值,此处有明显的沉淀累积,故判断为淀积层,B选项正确。50~60厘米以及80~90厘米处,土壤中含磷量较少,且从50厘米下磷含量呈断崖式下降,应为母质层, C、D选项错误。故选B。
9.土壤的五大影响因素包括地形、气候、成土母质、植被、和人为因素。根据图示可知成土因素I是气候,成土因素Ⅱ是地形,成土因素Ⅲ是植被,成土因素IV是成土母质。土壤矿物质是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形成的不同大小的矿物颗粒,在流水等外力作用之下,矿物质成分在不同的地形下产生不同厚度的堆积,使得土壤在地理空间上形成了明显差异,故其主要影响因素应为地形因素,即成土因素Ⅱ,B选项正确。故选B。
10.A
【解析】10.农田覆盖地膜可以保温、保土、保湿、保肥,抑制杂草生长,减轻病害,增强光效等,①、②对;土壤层次分为一般可分为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和成土母质层,土壤厚度是母质层以上的那部分,地膜覆盖不会增加土壤厚度,③错;土壤质地是根据土壤的颗粒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土壤质地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地膜覆盖不会改善土壤质地,④错,A对。故选A。
11.D 12.D 13.A
【解析】11.由材料可知,④站海拔较高,气温低,土壤冻结时间早,融化时间晚,冻结期长,D正确,排除ABC。故选D。
12.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土壤最大冻结深度和冻结日数与当地积雪覆盖厚度相关性强,和植被覆盖度、腐殖质厚度呈负相关。图中④站自然植被为温带草原,植被覆盖率较高,腐殖质厚度较大,季节冻土最大深度较浅,③④正确;图中③站为温带荒漠草原,植被覆盖率较低;④站海拔高,气温低,积雪厚,对土壤保温作用明显,导致土壤最大冻结深度较浅,②正确;与积雪时间长无关,①错误。故选D。
13.该地站点③、④的自然植被分别是温带荒漠草原、温带草原,由此推断该地可能位于伊犁河谷,A正确;东南丘陵纬度较低,没有冻土,B错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多米,C错误;松嫩平原位于我国地势第三级阶梯,海拔较低,D错误。故选A。
14.(1)数量关系:草甸>沙丘>结合部
原因:草甸的地势低,能够聚集较多的雨水;沙丘的土壤质地比较松散,孔隙较大,有利于雨水下渗;结合部盐碱活动较为剧烈,土壤孔隙小,黏度大,水分下渗困难。
(2)该地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结合部植被主要为羊草,草甸植被为盐地碱蓬,相比之下,结合部植被覆盖度较高;植被对结合部地表的保护更深,减弱了蒸发作用,从而使结合部上层土壤保持较高的水分含量。
(3)扩大耕地面积,增加了粮食供应,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充分利用荒地,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农作物的种植增加了地表植被的覆盖度,有利于减弱盐碱活动,促进当地生态环境改善。
【解析】14.(1)据右图可知,该地0~300cm深度各部位平均土壤含水率的数量关系是草甸>沙丘>结合部。根据左图可知,草甸的地势最低,雨水多聚集于此,因此土壤含水率最高;沙丘质地松散,孔隙较大,有利于雨水下渗,因此含水率较高;结合部“盐碱活动较为剧烈”,土壤紧实,孔隙小,水分不易下渗,因此含水率最低。
(2)上层土壤(0~10cm)有植被生长,因此植被对含水率的影响最大。根据材料可知,该地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因此土壤含水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蒸发的强弱。材料指出,结合部主要植被为羊草,草甸地区主要植被为盐地碱蓬,因为草甸盐碱化严重,因此相比之下,结合部植被的覆盖度比草甸高,对蒸发的减弱能力更强;与盐地碱蓬相比,羊草对地表的保护更深,更能减弱蒸发,从而使结合部上层土壤含水率高于草甸地区。
(3)“由于人口增长对粮食需求的增加,部分草甸被开垦成农田”,据此可知,部分草甸开垦成农田,扩大了耕地面积,增加了粮食供应,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口增长对粮食需求的增加,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草甸盐碱化严重,主要植被为盐地碱蓬”,可知,草甸区域曾经为荒地,部分草甸开垦成农田,充分利用了原来的荒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草甸盐碱化严重”,农作物的种植增加了地表植被的覆盖度,减弱了蒸发,减弱了盐碱活动,有利于盐碱地的改善和治理,改善当地生态环境。
15.(1)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与土壤之间进行着物质的交换,是土壤中有机质的来源(生物循环使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或者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决定了土壤肥力的高低;生物的生长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岩石的风化,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2)气温高,土壤有机质分解比较快,有机质积累少;降水量大,地表水丰富,土壤中的有机质会随水流失。
【解析】15.(1)本题考查生物对土壤形成的影响。植物可以把分散在成土母质、水和大气中的氮、磷等营养元素选择性地吸收储存在生物体内,随生物残体分解释放到土壤表层,使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所以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与土壤之间进行着物质的交换,是土壤中有机质的来源,决定了土壤肥力的高低。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生物引起岩石的机械破坏,植物分泌出的有机酸,也可以使岩石分解破坏,所以生物的生长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岩石的风化,促进土壤的形成。
(2)本题考查气温、降水等气候条件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从气温上看,该地纬度较低,气温高,土壤有机质被微生物分解比较快,有机质积累少,土壤肥力较低;从降水上看,该地降水量较大,地表水丰富,土壤淋溶作用强烈,有机质随水流失多,所以该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