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素养综合检测
(满分100分,限时9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阅读下列语段,完成(1)—(4)题。(7分)
语段一: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 ① (趴 伏 停)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xiāo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语段二:这些词使整个世界在我面前变得花团锦簇,美不胜收。记得那个美好的夜晚,我独自躺在床上,心中充满了 ② (喜悦 高兴 愉快),qǐ盼着新的一天快些来到。啊!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
(1)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菜畦( ) 云xiāo( )
花团锦簇( ) qǐ( )盼
(2)结合语境,为语段①②横线处选择恰当的词语。(2分)
① ②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不是动词的一项是(1分)( )
A.鸣蝉在树叶里长吟 B.从草间直窜向云霄
C.就有无限趣味 D.独自躺在床上
(4)语段二中的画线句使用了 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我”当时 的心情。(2分)
2.下列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
A.所谓数字人,是指通过计算机图形渲染、动作捕捉、深度学习、语音合成等技术打造的虚拟或仿真人物。
B.激光投影的舞台布景、震撼的声光电特效、栩栩如生的荧光皮影……一场与众不同的皮影戏《腾冲往事》在云南省腾冲市4D秀·皮影戏院上演。
C.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社会压力的不断增大,手机游戏、短视频等减压手段,日益被人们所喜爱。
D.一位教师是否能称得上“教育家”,关键在于其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
3.根据提示,默写《<论语>十二章》中的句子。(6分)
(1)2022年北京冬奥会张开热情的双臂,欢迎各国代表团的到来,“ , ”热情友好一直是中国人的待客之道。
(2)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应该处理好“学”与“思”的关系,正如孔子所言:“ , 。”
(3)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这样告诫我们:“ , ”
4.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按要求做题。(6分)
(1)【语言运用】用简洁的话描述漫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60个字。(3分)
答:
(2)【思维能力】写出漫画的寓意,不超过30个字。(3分)
答:
5.【跨学科·数学】我校学生会组织开展了“关爱你我”社会实践活动,针对七年级学生就“希望得到老师哪些方面的关注”进行了问卷调查,统计数据(部分)见下表。请按要求完成任务。(4分)
七年级学生希望得到老师哪些方面的关注
项目 对象
身体 健康 兴趣爱好 或特长 心理 健康
女生 33.53% 66.41% 47.42%
男生 42.66% 65.72% 34.61%
(1)请结合表格中的数据,分析并得出你的结论(写两条)。(2分)
答:
(2)请针对你的结论,给老师们提出两条有价值的建议。(2分)
答:
二、阅读理解(35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6—7题。(5分)
江山秋色图①
胡行简
连山缥缈树槎牙②,江上西风雁影斜。
万迭③秋光无限好,画图偏在野人④家。
[注] ①此诗为画作《江山秋色图》上的题诗。②槎(chá)牙:形容树木错杂不齐貌。③万迭:万重。④野人:山野之人。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前两句通过山、树、江、风、雁等意象,营造了秋的意境。
B.前两句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江山秋色图,与题目照应。
C.本诗写景从视觉感受出发,写出了多种景物的形态。
D.本诗是一首题画七绝,读起来音韵和谐优美。
7.结合本诗三、四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人喜爱画作《江山秋色图》的原因。(3分)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13分)
[甲] 司马耕,字子牛。牛多言而躁。问仁于孔子,孔子曰:“仁者其言也讱①。”曰:“其言也讱,斯可谓之仁乎 ”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②讱乎 ”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可谓之君子乎 ”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选自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乙]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选自《论语·子张》)
[注] ①讱(rèn):因谨慎而言语迟缓,话不轻易说出。②得无:能不。
8.(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Y7103004)
①仁者其言也讱( )
②斯可谓之仁乎( )
③博学而笃志( )
④切问而近思( )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
例句:牛多言而躁
A.为人谋而不忠乎 B.曲肱而枕之
C.学而时习之 D.博学而笃志
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1分)
君 子 不 忧 不 惧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译文: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
译文:
11.[甲][乙]两文都提到了“仁”,请分别说说如何做才能求得“仁”。(2分)
答: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6题。(17分)
我的小学
薛晋文
①印象中,我没有上过真正的幼儿园,20世纪70年代末的晋西北吕梁山村里也没有幼儿园可上,升入一年级前需要在小学的识字班打基础,大概就是今天的学前班。在识字班同样能学到不少东西,许多有趣的启蒙知识令人难忘,一些基本的拼音字母常常被老师编成顺口溜,现在我还能随口背诵两句,比如,“ɑ像个小姑娘,辫子朝后扬”“j、q、x三兄弟,见了ü眼就挖去”。为了让学生快速记住阿拉伯数字,老师领着我们摇头晃脑地反复朗读“木棍1,鸭子2,耳朵3”,充满童真童趣。
②我的小学曾是一座小庙,屋檐下是麻雀和其他一些小鸟的家。上课时它们经常扑腾起来,进进出出自由自在地玩耍,按捺不住的同学会跳起来去抓麻雀,教室里顿时乱作一团,有时动静太大,墙壁上的尘土都被震落下来,于是将书本抖一抖,呼吸着泥土味和书香味混合的空气继续上课。
③那时,教室里没有像模像样的桌椅板凳,村口的老树被砍倒后,木匠们用大锯把它锯开,取中间最平整的板材,老师搬来红砖垒成小砖垛,将板材横在上面,于是大通铺式的课桌就安装好了。桌子有了,但是小板凳没有,需要自己从家里带。下课时,顽皮的同学将小板凳翻过来当马骑,一路横冲直撞,好不热闹。为了防止小板凳丢失,常常是早晨带来,晚上带走,有的家长不放心,怕半路丢了,索性拿绳子将小板凳拴在孩子腰间,走起路来就像拨浪鼓一样左右晃荡,成为蜿蜒山路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④冬天里,同学们要轮流值日,看好用来取暖的火炉子,有时候隔夜起来炉火熄灭了,要自带玉米芯和柴火再次点上。遇到柴火难着的时候,老师和我们轮流用嘴对着炉口猛吹,浓烈刺鼻的烟扑面而来,眼泪和清鼻涕会扑簌簌地流下来。烟火的气息在教室上空缭绕着、弥漫着,许久才随风散去。
⑤那时候家里实在是穷,买不起书包,娘就用粗布和针线自己缝一个,不大不小挎在身上正合适。每当有了新书包,就想四处炫耀一番,神气十足地走在乡间小路上,觉得自己是个文化人。
⑥六一儿童节到来时是最快乐的,鲜艳的红领巾早早地戴在了胸前,乡村小学热闹得就像过年一样,老师借来了秧歌队的锣鼓,一边教我们,一边给村民表演,滚铁环、踢毽子、猜谜语、丢手绢等趣味活动能让我们开心好几天。当然,少不了简单而隆重的表彰会。作为“三好学生”得到的铅笔、橡皮和文具盒,我一直都舍不得用。崭新的奖状领回来总要高兴好几天,就像过年贴年画一样,要贴在窑洞里最醒目的位置。
⑦村里小学有一片自留地,老师常带着我们下地劳动。春天,我们一起将地里的玉米或高粱茬子清理干净,将农家肥均匀撒开,学着大人的样子将种子埋入土中,似乎满眼都是收获的景象。夏天,校门口的庄稼长势喜人,走过路过总要回头看几眼,就像惦记自己的亲人一样,人和土地的感情就这样在我们心里扎了根。秋天,和老师们一起掰玉米、刨土豆。点燃一堆柴火烧土豆,新鲜的土豆冒着热气,带着泥土的芬芳,让人百吃不腻。
⑧小学快毕业时,村里在东川河两岸建了一座石拱桥,语文老师给我们布置了命题作文。老师夸我作文写得不错,拿着作文本给大家又是读又是看,激动得像个孩子。在老师眼里,学生的进步比自家粮食丰收了还要高兴。当时我理解不了老师的心情,斗转星移,没想到长大后我就成了她。参加工作走上讲台,看到学生的进步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激动,慢慢明白了老师对学生的那份深情。现在我勉强能写点东西,和老师当年的鼓励和付出分不开。
⑨再后来,语文老师突然说要走,临别前,她把我们一个一个地抱在怀里舍不得离开,眼里噙着泪水说不出话来,那一天我们都哭了,闻讯赶来的爹娘们也哭了。听说老师嫁到了邻近的县里,之后就断了联系,再也没有见到她。
⑩四十多年过去了,我从未忘记那所小学,从未忘记那些老师。
(《光明日报》2022年4月22日,有改动)
1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第③段的画线句子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走在山路上腰间小板凳左右晃荡的情形,令人难忘。
B.第⑧段的画线句子说“现在我勉强能写点东西”,不足以表现老师的鼓励和付出对“我”写作的帮助之大,损害了文意。
C.从选材看,文章主要回忆了“我”小学难忘的事,充满童真童趣,令人回味无穷。
D.从主题看,文章表达了“我”对小学生活的怀念和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13.文章第①—⑥段围绕“师生之间”回忆了哪些事 (4分)(Y7103002)
答:
14.请根据提示赏析下列的句子。(4分)
(1)烟火的气息在教室上空缭绕着、弥漫着,许久才随风散去。(从描写手法的角度)
答:
(2)秋天,和老师们一起掰玉米、刨土豆。点燃一堆柴火烧土豆,新鲜的土豆冒着热气,带着泥土的芬芳,让人百吃不腻。(从加点词语运用的角度)
答:
15.文章中的语文老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请结合第⑧—⑩段分析。(4分)
答:
16.2022年教育部正式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并发布了《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请结合文章第⑦段的内容,说说劳动有哪些现实意义。(至少答出三点) (3分)
答:
三、写作(40分)
17.请以“邻居”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要有真情实感;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不能泄露个人的真实信息。
答案
1.答案 (1)qí 霄 cù 企 (2)①伏 ②喜悦
(3)C (4)反问 喜悦、幸福
2.D 两面对一面,可在“追求”前加“是否”。
3.答案 (1)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2)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易错字:罔、殆) (3)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易错字:愠)
4.答案 (1)大地干涸龟裂,人们无处寻找水源。一个人打开了厚厚的书本,惊奇地发现,在书本中央,有一泓清泉,水中还有蹦跳的鱼儿。
(2)书籍才是滋养人类的营养品,那里有丰富的宝藏。
5.答案 (1)①大多数学生都希望老师关注他们的兴趣爱好或特长;②男生更多地希望老师关注身体健康;③女生更多地希望老师关注心理健康。
(2)①要多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或特长;②要多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
6.B
7.答案 (示例)画作展现出万重秋光的美好,具秋光特有的意境;除此之外,还画了许多山野之人活动的情景,使画面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8.答案 (1)①仁德 ②这 ③坚定 ④恳切 (2)D
(2)例句和D项中的“而”都表并列。A.表转折。B.表顺承。C.表顺承。
9.答案 君子/不忧不惧
10.答案 (1)自我反省,内心无愧,有什么忧愁,有什么畏惧的呢!
(2)人家不了解我,我却并不因此而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11.答案 [甲]文,要求得“仁”,就要做到说话小心谨慎,不急不躁,言行一致;[乙]文,要求得“仁”,就要做到博学、笃志、切问、近思,提高修养。
[参考译文]
[甲] 司马耕,字子牛。子牛话多而性情急躁。他向孔子问仁德,孔子说:“有仁德的人,说话很谨慎。”子牛又问:“说话很谨慎,这就可以算是有仁德了吗 ”孔子说:“做起来很困难,说起来能不谨慎吗 ”子牛问怎样才算是君子,孔子说:“君子既不忧愁,也不畏惧。”子牛接着问:“不忧愁,不畏惧,这就可以算是君子了吗 ”孔子说:“自我反省,内心无愧,有什么忧愁,有什么畏惧的呢!”
12.B
13.答案 ①“我们”在识字班跟老师学了许多有趣的启蒙知识;②老师上课时“我们”在教室里抓麻雀;③老师用板材给“我们”安装简易课桌;④老师为生炉子和学生轮流用嘴对着炉口猛吹;⑤儿童节老师教“我们”给村民表演并开表彰会。(答出其中四点即可)
14.答案 (1)运用环境描写,描绘了混杂着浓烈烟火味的空气缭绕、弥漫在教室上空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苦难生活的乐观主义精神。
(2)用“掰”“刨”“点燃”“烧”等一系列动词,准确地写出老师和学生团结协作、一起动手掰玉米、刨土豆和烧土豆的过程,表达了收获劳动果实的快乐,体现了师生关系的亲密无间。
15.答案 ①善于鼓励学生。老师夸我作文写得不错,拿着作文本给大家又是读又是看,激动得像个孩子。
②关心疼爱学生。临别前,她把我们一个一个地抱在怀里舍不得离开,眼里噙着泪水说不出话来。
16.答案 ①劳动让我们从实践中学会了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②劳动让我们收获了果实;③劳动让我们体会到团结协作的友谊;④劳动增强了我们对土地的感情。
17.[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第一,审题立意。“邻居”指住家接近的人或人家。第二,选材写法。精选事例,以事写人。可通过记叙邻居的两个典型事例,来表现他(她)的性格特点、思想感情、精神风貌及道德品质。注意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的恰当运用。
[例文]
邻 居
一堵斑驳的矮墙,隔开了两户人家;一棵葱郁的枣树,架起了和谐的桥梁。
“可欣回来啦!”邻居王奶奶端着碗坐在门槛上,我笑呵呵地点了点头,骑车直奔奶奶家。王奶奶略有点胖,一脸慈祥,笑起来总是暖暖的。
每次放假回乡下奶奶家,我总要先看一看那棵偏爱奶奶家的枣树。看着它渐渐孕育果实,我就感到心满意足。我嘴里喊着“奶奶”,抱着沉重的书包一颠一颠地跑进屋。
进了屋,疲惫的我重重地坐进沙发里,啃着苹果,打量着奶奶。奶奶坐在旁边,正给亲戚家的小孩做棉袄,针线一上一下地穿梭着,所到之处缝得严严实实。
“可欣,我家的枣能吃了,快来摘吧!”隔着一堵墙,都能真切地听到王奶奶用响亮的嗓音招呼我。“哦,好嘞!”每次听到王奶奶这么说,我也不客气,直接搬来一架梯子,爬上那不足两米半的矮墙。
王奶奶担心地看着我,说:“慢点,别摔着了!”“没事儿,都爬了多少回了,熟门熟路的。”我手一挥,满不在乎地说道。王奶奶呵呵笑了,慈祥的脸上掩不住日益明显的皱纹。
我每年都会爬上这堵墙摘枣吃,而王奶奶家不仅有枣树,还有石榴树,可石榴树栽在院角落里,长势不好,树上结的石榴不超过十个,但每次都有我的份。
“大姐,这是别人送的月饼,味道不错,你拿点让孩子尝尝,是紫薯面做的。”奶奶拎着一盒月饼递给了王奶奶。
也许是大人们之间经常你来我往的缘故吧,我也受到了感染,每次出门遇到邻居,都会打个招呼。起初会感到一些羞涩,渐渐地,邻居间的热情和温暖让我的招呼越来越自然。
一堵斑驳的矮墙,隔开了两户人家;一棵葱郁的枣树,架起了和谐的桥梁。乡村里邻里之间和谐的关系,弥足珍贵。我要好好保护这堵墙、这棵树,让它们永远坚固、青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