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 同步练习(学生版+教师版)2024-2025学年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8.5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 同步练习(学生版+教师版)2024-2025学年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3-01 17:29:26

文档简介

第五节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
一、冰雪世界
项目 北极地区 南极地区
位置 位于北极圈以北,被A亚洲、B欧洲、C北美洲所包围 大部分位于南纬60°以南,被E太平洋、F大西洋、G印度洋所包围
范围 包括D北冰洋绝大部分水域,亚、欧、北美三洲大陆北部沿岸和洋中岛屿 包括H南极洲大部分以及南太平洋、南大西洋、南印度洋的一部分
海陆分布 以海洋为主 以陆地为主
资源 水 以冰雪形式储存于两极
矿产 石油、天然气以及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 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产丰富
气候特征 酷寒、狂风肆虐、降水稀少
居民 因纽特人和拉普人 无常住人口
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气温更低的原因
(1)南极地区以陆地为主,北极地区以海洋为主,海陆热力性质不同。
(2)南极洲地势高,是世界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
(3)南极洲大部分被冰雪覆盖,反射太阳辐射——冰雪大陆。
二、独特的野生动物
地区 代表动物 其他动物 共有动物
北极地区 北极熊 海象、北极狐 海豹
南极地区 企鹅 磷虾
三、极地探险和科学考察
1.考察内容:原始的自然环境,使得极地地区成为科学家进行地质、冰川、海洋、生物、气象等领域研究的“天然实验室”。
2.考察国家:俄罗斯、美国、法国、意大利、德国、日本、中国等30多个国家在极地建立了一系列科学考察站。
重难点 南北极地区独特地理位置的影响
极地地区地理位置独特,纬度高,对该地区的地理特征影响很大。
1.影响气候:气候寒冷,降水稀少。
2.影响生物:动物皮下脂肪厚。
3.影响水资源:固体淡水资源丰富。
4.影响人类生活:因纽特人乘雪橇、住冰屋等。
5.影响人类科考
项目 北极地区 南极地区
时间 每年7月至10月 每年11月至次年3月
原因 此时为所在半球的暖季,气温相对较高,白昼时间长,便于科学考察
有利影响 为科学研究提供广阔的天然实验室
不利影响 科考时容易遭遇严寒、干燥、大风等恶劣天气
【对点训练】
读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A点的经纬度是(70°S,135°E),中山站在南极点的正北方向。
(2)当科考队员到达南极洲时,迎接他们的“南极小主人”(代表性动物)是企鹅。
(3)当北京市的中小学放暑假时,南极地区会出现极夜(填“极昼”或“极夜”)现象。
(4)北极地区有世界上最大的岛屿——格陵兰岛。
(5)两极地区都降水稀少,为什么会有厚厚的冰雪?
气候特别寒冷,蒸发极少,降雪累积起来形成了厚厚的冰层。
(6)长城站位于乔治王岛上,从乔治王岛到南极点,最后到昆仑站,这条科学考察路线的前进方向是C。
A.从东向西
B.从南向北
C.从北向南再向北
D.从南向北再向南
知识点1? 冰雪世界
(四川成都中考)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非常特殊,有着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下图为北极熊与企鹅之间的对话。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自然环境特征为南、北极地区共有的是(A)
A.纬度位置高 B.沙漠面积广
C.以高原为主 D.以海洋为主
南极和北极地区的共同特点是纬度高,气候严寒,A正确;南极地区以南极大陆为主,覆盖着厚厚的冰层,平均海拔2 000米以上,素有“冰雪高原”之称,而北极地区以海洋为主,BCD错误。
2.与北极地区相比,南极地区(B)
A.全年降水较多
B.全年平均风速更大
C.全年大风日数较少
D.全年平均气温较高
北极地区比南极地区年平均气温高;北极地区的降水量比南极地区多,北极地区的风速远不及南极地区大,大风日数较南极地区少,所以南极地区气候更寒冷,风速更大,大风日数更多,降水更少。
(湖南长沙中考)通过温室栽培,南极科考队员吃上了亲手栽种的新鲜蔬菜。下图示意南极智慧温室大棚。读图,完成3~4题。
3.南极智慧温室大棚有效改善的当地蔬菜种植的主要不利条件是(A)
A.热量不足 B.降水不足
C.地形崎岖 D.光照不足
南极地区的主要气候特征是酷寒,多狂风,降水稀少,由于热量不足,蔬菜无法自然生长,智慧温室大棚有效改善了热量条件。
4.南极智慧温室大棚底部架空,其目的是(B)
A.防暴雨洪水进入 B.防大风积雪掩埋
C.防紫外线辐射 D.放置生产农具
南极内陆冬季经常刮起8至10级大风,风吹起的积雪遇阻后会堆积,有可能将整个建筑掩埋。为了防止建筑迎风面的飞雪堆积并利于大风通过,南极智慧温室大棚的主体建筑底部架空。
知识点2? 独特的野生动物
在某次动物联谊会上,胖胖的企鹅这样介绍自己(见下图)。读图,完成5~6题。
5.企鹅的家乡在(A)
A.南极地区 B.北极地区
C.澳大利亚 D.西亚
由图中“白色荒漠”“风力强劲”等信息可知,企鹅的家乡是南极地区。
6.企鹅身体拥有厚厚的脂肪和羽毛,有利于(D)
A.飞翔 B.防沙
C.防晒 D.御寒
极地地区纬度高,气温低,“滴水成冰”,企鹅身体拥有厚厚的脂肪和羽毛,有利于御寒。
知识点3? 极地探险和科学考察
(山东青岛即墨区期中联考)“苹果屋”是我国北极科学考察中冰上作业的主要装备,其外观颜色是鲜艳的绿色。“苹果屋”除了用来防御危险,还可存放长期冰站作业科考设备与工具,作业人员也可就地短暂休息。下面图1为北极地区略图,图2为“苹果屋”景观图。据此完成7~8题。
7.下列关于北极地区的描述,正确的是(D)
A.在黄河站能够看到众多的企鹅
B.纬度高,气温极低,无常住居民
C.常年被冰雪覆盖,有“冰雪高原”之称
D.矿产资源储量丰富
北极的代表动物是北极熊,南极的代表动物是企鹅;北极地区的常住居民为因纽特人和拉普人;有“冰雪高原”之称的是南极洲;北极地区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
8.“苹果屋”外观选用绿色是为了(B)
A.与周围森林协调
B.冰雪上容易识别
C.防御严寒与风雪
D.产生清凉的感觉
“苹果屋”是我国北极科学考察中冰上作业的主要装备,为了醒目,在冰雪上容易识别,故设计成绿色,状似苹果。
9.(山东滨州无棣县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24年2月7日,中国第5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开站,填补了我国在南极罗斯海区域的考察空白(图1)。秦岭站是我国“功能完善、设备先进、低碳环保、国际领先”的现代化南极科学考察站。
材料二 图2为沿东、西经90°附近南极洲地形剖面图。
(1)秦岭站选择在2024年2月7日开站,主要是因为此时是南极地区的暖季,气候较温暖;白昼时间长,便于科学考察。
(2)秦岭站将拥有海洋实验室,它观测与研究的大洋是太平洋。
(3)“绿色考察”理念贯穿于秦岭站的设计和施工全过程。其中,新能源的使用占比超过了60%,在南极地区可以大规模使用的新能源是风能(或太阳能)。
(4)秦岭站主楼建筑采用架空离地的设计(下图),这样设计主要是考虑到避免被风雪掩埋。
秦岭站主楼及其附属建筑
(5)秦岭站内部建有完善的垃圾处理系统,其目的是保护南极地区自然环境。
(6)我国在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建立了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秦岭站和黄河站。读以下四个考察站的经纬度数值表,关于四个考察站的叙述,正确的是(A)
考察站 长城站 中山站 昆仑站 黄河站
纬度 62°13′S 69°22′S 80°25′S 78°55′N
经度 58°58′W 76°23′E 77°07′E 11°56′E
A.新的一天开始最早的是昆仑站
B.四个考察站都有极昼、极夜现象
C.黄河站位于长城站的西北方向
D.距离极点最近的是中山站
(7)南极洲是世界上平均气温最低的大洲,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气温更低。结合图2和所学知识,从三个方面分析原因。
南极地区主要是陆地,北极地区主要是海洋;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海拔高;南极地区被冰雪覆盖,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强。
(菏泽中考)读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图,完成10~11题。
10.下列关于南、北极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C)
A.南极地区是指南极圈至南极点之间的区域
B.北极地区全部是海洋,南极地区全部是陆地
C.南、北极地区共同的气候特征是酷寒、多狂风、降水少
D.企鹅和海象是南、北极地区共有的代表性动物
南极地区泛指南极圈以南地区,包括南极大陆及其周围的海洋,A错误;北极地区以海洋为主,包括周围的陆地,南极地区以陆地为主,包括周围的海洋,B错误;南、北极地区共同的气候特征是酷寒、多狂风、降水少,C正确;企鹅是南极地区的代表性动物,海象主要生活在北极地区,D错误。
11.我国在南、北极地区相继建立了一系列科学考察站,图中距离黄河站(约79°N,12°E)最近的地点是(C)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由图可知,黄河站位于我国北极地区,图中甲和丁位于南极地区,距离黄河站很远,A、D错误;丙处位于0°~30°E、70°N~80°N之间,乙处位于30°W~60°W、70°N~80°N之间,所以距离黄河站最近的是丙,C正确,B错误。
(湖南常德澧县期中)在课堂上,同学们模拟召开世界气象组织缔约方大会。南极地区的代表称2023年南极地区海冰急剧减少,7月中旬南极海冰面积较多年均值减少260万千米2,是有记录以来的最低水平。下图分别为南极地区位置及气候资料图和1979—2023年南极地区海冰面积变化图。据此完成12~14题。
 
12.南极洲主要位于(D)
A.热带 B.南温带
C.亚热带 D.南寒带
南极洲绝大部分地处南极圈以南,属于南寒带。
13.7月南极地区(A)
A.处于全年中的冬季
B.降水量开始增大
C.海冰面积开始减少
D.气温达全年最高
7月太阳直射北半球,南极地区处于全年中的冬季,气温达全年最低,海冰面积不会减少,由于全年降水很少,降水量也不会增大。
14.南极地区2023年海冰面积明显减小的原因是(B)
A.降雪少于往年 B.全球气候变暖
C.人类大量开采 D.科考导致融化
近年来,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导致全球气候逐渐变暖,极地地区气温升高,冰川融化,冰雪面积不断缩小,海平面不断升高。
(江西中考)下图示意某次国际考察队穿越南极大陆的一段路线。读图,完成15~16题。
15.图示路线中,国际考察队大致的行进方向是(D)
A.向东 B.向南
C.向西 D.向北
国际考察队大致是从南极点向南极圈前进,而从南极点出发的任何方向都是正北方向,故其前进的方向是向北。
16.国际考察队从南极点前往和平站的过程中(D)
A.海拔逐渐升高
B.一直处于黑夜
C.距南极点渐近
D.遇到了大风天气
南极点附近海拔较高,南极圈附近海拔较低,A错误;12月12日至次年3月3日,太阳直射南半球,在此期间,南极大部分地区出现极昼,B错误;国际考察队大致是从南极点向南极圈前进,故其离南极点越来越远,C错误;南极地区常年多大风天气,D正确。
(山东菏泽单县八校联考)2024年2月,中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建成并投入使用,填补了我国在南极罗斯海区域的考察空白。秦岭站是继长城站、中山站之后第三个常年考察站,也是新时代建成的第一个越冬考察站。下图示意中国南极科考站的分布图。据此完成17~18题。
17.下列有关秦岭站的说法,正确的有(A)
①面向太平洋扇区 ②目前纬度最高的考察站 ③有极昼和极夜现象 ④位于中山站的西南方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8.任何聚落的设计与建设都要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下列居民最有可能是科考队员在南极考察期间居住的是(C)
19.(福建中考)南极地区自然环境独特,自然资源丰富,是开展科学考察和探险的宝地。2019年,我国某探险家拖拽约180千克物资,以越野滑雪的方式成功抵达南极点。下图示意南极地区。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昆仑站的纬度是80.5°S(或南纬80.5°)。昆仑站位于南极圈内,冬至日会出现极昼现象,理论上可全天观测太阳。
(2)科学家在南极地区发现了丰富的煤炭资源。依据大陆漂移说可推测:南极大陆曾经所处的纬度位置较低,气温较高,降水较多,植被覆盖率较高。
(3)列举该探险家需携带的一种防护用品并说出理由。
特制羽绒服。因为南极地区酷寒、烈风、暴雪,带此防护物品是为了保暖、防风雪。(防寒物品类、护肤用品类、防紫外线物品类、护眼类等其中任意一种防护物品及其对应的理由。或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4)列举该探险家可提前进行的两项体能训练项目或方法。
越野滑雪、长跑。(写出以身体锻炼为主的任意两项具体运动项目或训练方法均可)
20.(河南郑州金水区期末)南极地区被称为地球上最遥远、最神秘的地方。它既是科学考察宝地,又是现代旅游胜地。某户外旅行爱好者赴南极地区旅行,并将途中的所见所闻撰写成了游记。下图为南极旅行手册及线路示意图。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游客大多选择在每年的11月至次年2月出发去南极旅行的原因是此时正值南极地区暖季,气候相对温暖;白昼时间长,便于出行。
(2)结合南极地区自然环境特征,补充一种出行必备物资并说明理由。
保暖衣物,例如羽绒服等。理由:因为南极地区纬度高,气候寒冷。(合理即可)
(3)说一说旅行手册中要求游客“不带走”“不留下”的原因。
南极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自净能力较差;要保护极地自然环境。
下图为游记1的内容及“醉汉树”景观图。
(4)“醉汉树”的树冠最可能朝东南方向。
下图为游记2的内容及南极地区景观图。
(5)请列举一种参观打卡长城站时可能邂逅的南极“原著民”。
企鹅、磷虾等。
(6)从旅游和科考两个角度任选一个,说明南极地区吸引人们心向往之的原因。
旅游角度:自然景观独特,旅游资源丰富。科考角度:南极地区被称为“天然实验室”,科考意义重大。(合理即可)第五节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
一、冰雪世界
项目 北极地区 南极地区
位置 位于 以北,被A 洲、B 洲、C 洲所包围 大部分位于 以南,被E 洋、F 洋、G 洋所包围
范围 包括D 洋绝大部分水域,亚、欧、北美三洲大陆北部沿岸和洋中岛屿 包括H 大部分以及南太平洋、南大西洋、南印度洋的一部分
海陆分布 以 为主 以 为主
资源 水 以 形式储存于两极
矿产 、 以及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 、 、 等矿产丰富
气候特征 、狂风肆虐、降水
居民 和拉普人 无常住人口
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气温更低的原因
(1)南极地区以陆地为主,北极地区以海洋为主,海陆热力性质不同。
(2)南极洲地势高,是世界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
(3)南极洲大部分被冰雪覆盖,反射太阳辐射——冰雪大陆。
二、独特的野生动物
地区 代表动物 其他动物 共有动物
北极地区 海象、北极狐 海豹
南极地区 磷虾
三、极地探险和科学考察
1.考察内容:原始的 ,使得极地地区成为科学家进行 、冰川、海洋、生物、 等领域研究的“ ”。
2.考察国家: 、美国、法国、意大利、 、日本、 等30多个国家在极地建立了一系列科学考察站。
重难点 南北极地区独特地理位置的影响
极地地区地理位置独特,纬度高,对该地区的地理特征影响很大。
1.影响气候:气候寒冷,降水稀少。
2.影响生物:动物皮下脂肪厚。
3.影响水资源:固体淡水资源丰富。
4.影响人类生活:因纽特人乘雪橇、住冰屋等。
5.影响人类科考
项目 北极地区 南极地区
时间 每年7月至10月 每年11月至次年3月
原因 此时为所在半球的暖季,气温相对较高,白昼时间长,便于科学考察
有利影响 为科学研究提供广阔的天然实验室
不利影响 科考时容易遭遇严寒、干燥、大风等恶劣天气
【对点训练】
读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A点的经纬度是 ,中山站在南极点的 方向。
(2)当科考队员到达南极洲时,迎接他们的“南极小主人”(代表性动物)是 。
(3)当北京市的中小学放暑假时,南极地区会出现 (填“极昼”或“极夜”)现象。
(4)北极地区有世界上最大的岛屿—— 。
(5)两极地区都降水稀少,为什么会有厚厚的冰雪?
(6)长城站位于乔治王岛上,从乔治王岛到南极点,最后到昆仑站,这条科学考察路线的前进方向是 。
A.从东向西
B.从南向北
C.从北向南再向北
D.从南向北再向南
知识点1? 冰雪世界
(四川成都中考)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非常特殊,有着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下图为北极熊与企鹅之间的对话。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自然环境特征为南、北极地区共有的是( )
A.纬度位置高 B.沙漠面积广
C.以高原为主 D.以海洋为主
2.与北极地区相比,南极地区( )
A.全年降水较多
B.全年平均风速更大
C.全年大风日数较少
D.全年平均气温较高
(湖南长沙中考)通过温室栽培,南极科考队员吃上了亲手栽种的新鲜蔬菜。下图示意南极智慧温室大棚。读图,完成3~4题。
3.南极智慧温室大棚有效改善的当地蔬菜种植的主要不利条件是( )
A.热量不足 B.降水不足
C.地形崎岖 D.光照不足
4.南极智慧温室大棚底部架空,其目的是( )
A.防暴雨洪水进入 B.防大风积雪掩埋
C.防紫外线辐射 D.放置生产农具
知识点2? 独特的野生动物
在某次动物联谊会上,胖胖的企鹅这样介绍自己(见下图)。读图,完成5~6题。
5.企鹅的家乡在( )
A.南极地区 B.北极地区
C.澳大利亚 D.西亚
6.企鹅身体拥有厚厚的脂肪和羽毛,有利于( )
A.飞翔 B.防沙
C.防晒 D.御寒
知识点3? 极地探险和科学考察
(山东青岛即墨区期中联考)“苹果屋”是我国北极科学考察中冰上作业的主要装备,其外观颜色是鲜艳的绿色。“苹果屋”除了用来防御危险,还可存放长期冰站作业科考设备与工具,作业人员也可就地短暂休息。下面图1为北极地区略图,图2为“苹果屋”景观图。据此完成7~8题。
7.下列关于北极地区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在黄河站能够看到众多的企鹅
B.纬度高,气温极低,无常住居民
C.常年被冰雪覆盖,有“冰雪高原”之称
D.矿产资源储量丰富
8.“苹果屋”外观选用绿色是为了( )
A.与周围森林协调
B.冰雪上容易识别
C.防御严寒与风雪
D.产生清凉的感觉
9.(山东滨州无棣县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24年2月7日,中国第5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开站,填补了我国在南极罗斯海区域的考察空白(图1)。秦岭站是我国“功能完善、设备先进、低碳环保、国际领先”的现代化南极科学考察站。
材料二 图2为沿东、西经90°附近南极洲地形剖面图。
(1)秦岭站选择在2024年2月7日开站,主要是因为 。
(2)秦岭站将拥有海洋实验室,它观测与研究的大洋是 。
(3)“绿色考察”理念贯穿于秦岭站的设计和施工全过程。其中,新能源的使用占比超过了60%,在南极地区可以大规模使用的新能源是 。
(4)秦岭站主楼建筑采用架空离地的设计(下图),这样设计主要是考虑到 。
秦岭站主楼及其附属建筑
(5)秦岭站内部建有完善的垃圾处理系统,其目的是 。
(6)我国在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建立了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秦岭站和黄河站。读以下四个考察站的经纬度数值表,关于四个考察站的叙述,正确的是( )
考察站 长城站 中山站 昆仑站 黄河站
纬度 62°13′S 69°22′S 80°25′S 78°55′N
经度 58°58′W 76°23′E 77°07′E 11°56′E
A.新的一天开始最早的是昆仑站
B.四个考察站都有极昼、极夜现象
C.黄河站位于长城站的西北方向
D.距离极点最近的是中山站
(7)南极洲是世界上平均气温最低的大洲,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气温更低。结合图2和所学知识,从三个方面分析原因。
(菏泽中考)读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图,完成10~11题。
10.下列关于南、北极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南极地区是指南极圈至南极点之间的区域
B.北极地区全部是海洋,南极地区全部是陆地
C.南、北极地区共同的气候特征是酷寒、多狂风、降水少
D.企鹅和海象是南、北极地区共有的代表性动物
11.我国在南、北极地区相继建立了一系列科学考察站,图中距离黄河站(约79°N,12°E)最近的地点是(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湖南常德澧县期中)在课堂上,同学们模拟召开世界气象组织缔约方大会。南极地区的代表称2023年南极地区海冰急剧减少,7月中旬南极海冰面积较多年均值减少260万千米2,是有记录以来的最低水平。下图分别为南极地区位置及气候资料图和1979—2023年南极地区海冰面积变化图。据此完成12~14题。
 
12.南极洲主要位于( )
A.热带 B.南温带
C.亚热带 D.南寒带
13.7月南极地区( )
A.处于全年中的冬季
B.降水量开始增大
C.海冰面积开始减少
D.气温达全年最高
14.南极地区2023年海冰面积明显减小的原因是( )
A.降雪少于往年 B.全球气候变暖
C.人类大量开采 D.科考导致融化
(江西中考)下图示意某次国际考察队穿越南极大陆的一段路线。读图,完成15~16题。
15.图示路线中,国际考察队大致的行进方向是( )
A.向东 B.向南
C.向西 D.向北
16.国际考察队从南极点前往和平站的过程中( )
A.海拔逐渐升高
B.一直处于黑夜
C.距南极点渐近
D.遇到了大风天气
(山东菏泽单县八校联考)2024年2月,中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建成并投入使用,填补了我国在南极罗斯海区域的考察空白。秦岭站是继长城站、中山站之后第三个常年考察站,也是新时代建成的第一个越冬考察站。下图示意中国南极科考站的分布图。据此完成17~18题。
17.下列有关秦岭站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面向太平洋扇区 ②目前纬度最高的考察站 ③有极昼和极夜现象 ④位于中山站的西南方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8.任何聚落的设计与建设都要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下列居民最有可能是科考队员在南极考察期间居住的是( )
19.(福建中考)南极地区自然环境独特,自然资源丰富,是开展科学考察和探险的宝地。2019年,我国某探险家拖拽约180千克物资,以越野滑雪的方式成功抵达南极点。下图示意南极地区。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昆仑站的纬度是 。昆仑站位于南极圈内,冬至日会出现 现象,理论上可全天观测太阳。
(2)科学家在南极地区发现了丰富的煤炭资源。依据大陆漂移说可推测:南极大陆曾经所处的纬度位置较 ,气温较 ,降水较多,植被覆盖率较 。
(3)列举该探险家需携带的一种防护用品并说出理由。
(4)列举该探险家可提前进行的两项体能训练项目或方法。
20.(河南郑州金水区期末)南极地区被称为地球上最遥远、最神秘的地方。它既是科学考察宝地,又是现代旅游胜地。某户外旅行爱好者赴南极地区旅行,并将途中的所见所闻撰写成了游记。下图为南极旅行手册及线路示意图。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游客大多选择在每年的11月至次年2月出发去南极旅行的原因是 。
(2)结合南极地区自然环境特征,补充一种出行必备物资并说明理由。
(3)说一说旅行手册中要求游客“不带走”“不留下”的原因。
下图为游记1的内容及“醉汉树”景观图。
(4)“醉汉树”的树冠最可能朝 方向。
下图为游记2的内容及南极地区景观图。
(5)请列举一种参观打卡长城站时可能邂逅的南极“原著民”。
(6)从旅游和科考两个角度任选一个,说明南极地区吸引人们心向往之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