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第二中学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课件(14张ppt)+教学设计(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临沂第二中学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课件(14张ppt)+教学设计(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6-05-08 07:38:59

文档简介

课件14张PPT。第四章第一节原电池复习回顾:组成原电池的条件? (1)有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一种是非金属单质或金属氧化物)作电极。 ? (2)电极材料均插入电解质溶液中。 ? (3)两极相连形成闭合电路。 ? (4)内部条件:能自发进行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过程环节1——创设情景,复习引入
情景: 观看铜锌原电池反应动画模拟
1.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帮助学生回忆必修2 中所学的相关知识
复习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形成条件、电子流向、离子移向以 及正负极规律
播放氧化反应Zn-2e=Zn2+ 铜锌原电池电解质溶液
失e,沿导线传递,有电流产生还原反应Cu2++2e- =Cu阴离子阳离子总反应:负极正极 Cu2++2e- =CuZn-2e- =Zn2+Zn+Cu2+=Zn2++CuZn+CuSO4=ZnSO4+Cu(离子方程式)(化学方程式)电极反应正极:负极:(氧化反应)(还原反应)阳离子原 电 池 原 理外电路内电路 环节2.动手实验观察现象请根据反应:
Zn + CuSO4 = ZnSO4 + Cu
设计一个原电池,并进行实验。

实验设计一: 有电流,但不稳定;两个电极上都有红色物质生成。随着实验时间的延续,电流表指针偏转的角度逐渐减小,最终没有电流通过,同时锌片表面逐渐被铜覆盖 。思考:如何才能得到持续稳定的电流?分析:
由于锌片与硫酸铜溶液直接接触,铜在锌片表面析出,锌表面也构成了原电池,进一步加速铜在锌表面析出,致使向外输出的电流强度减弱。当锌片表面完全被铜覆盖后,不再构成原电池,也就没有电流产生。
实验设计二:实验探究实验现象:分析:改进后的装置为什么能够持续、稳定的产生电流?盐桥在此的作用是什么? 有盐桥存在时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即有电流通过电路。
取出盐桥,电流计指针即回到零点,说明没有电流通过。 由盐桥连接的两溶液保持电中性,两个烧杯中的溶液连成一个通路。
导线的作用是传递电子,沟通外电路。而盐桥的作用则是沟通内电路。装置构成:两个半电池组成
(1)盐桥的成分:饱和的KCl溶液和琼脂制成的胶
冻,胶冻的作用是防止管中溶液流出。
(2)盐桥的作用:
①可使由它连接的两溶液保持电中性。
(解释:锌盐溶液会由于锌溶解成为Zn2+而带上
正电,铜盐溶液会由于铜的析出减少了Cu2+而
带上了负电。)
②保障整个电路闭合,维持反应进行。
③转移离子,沟通内电路。认识盐桥:环节3.讨论归纳得出结论两种原电池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利用了氧化还原反应原理,都有导电性不同的两个电极;
    都能产生电流;外电路均是电子的定向移动, 内电路
均是离子的定向移动。
不同点:1两个半反应在同一区域进行, 电流不稳定.
    2两个半反应在不同区域进行, 中间用盐桥连接, 电流持续、稳定.
上述原电池装置是将什么反应的化学能转换成电能的?指出电池的正负极,并分别写出其中负极和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以及该电池的总反应方程式。负极(锌片): Zn-2e- =Zn2+ (氧化反应)正极(铜片): Cu2+ +2e-=Cu (还原反应)电池反应(总化学方程式):Zn + Cu2+ = Zn 2+ + Cu 电池符号: Zn ︱ ZnSO4‖ CuSO4 ︱ Cu
负极 盐桥 正极环节4.总结讨论深入研究
一、对锌铜原电池工作原理的进一步探究小 结1定义: (1)由两个半电池组成的锌铜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原电池把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较活泼的金属发生氧化反应,电子从较活泼的金属(负极)通过外电路流向较不活泼的金属(正极)。 (2)形成原电池的条件(3)原电池的正负极的判断方法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原电池
一、教材分析
这一节内容是以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为基础,是对必修2基础的加深和提高,而在选修4中则应使学生从微观层面对原电池和原电池的原理有个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本节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引导学生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要求学生理解原电池原理并且能够根据这些原理设计简单的原电池,能够写出其相应的电极反应方程式。也就是说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必须作为重点讲述。其次,与必修2相比,选修4中原电池的设计上使用了盐桥
此处,盐桥的组成及作用须讲清楚,盐桥的设置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实验技术改进,而是对旧的思维模式的一个质的突破,要强调在有盐桥的原电池这种特定装置中氧化剂、还原剂近乎完全隔离却能实现电子的定向转移,其优点是能持续、稳定产生电流,这也为原电池原理的实用性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学生分析
在化学必修2中,学生对于原电池已经学习了相关的知识,只是很浅显,只是要求能够举例说明原电池中化学能和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原电池,理解原电池原理,会设计简单的原电池。
2.过程和方法:
通过一些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所学知识来主动探究未知,进一步增加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1.用PPT展示原电池工作原理图及各知识环节的总结要点。
2.简单动画演示带盐桥双液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存进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3.平板拍照,留存关键的实验现象图片展示,加深对实验的印象。
4.数字化仪器的使用:利用数据采集器、电流传感器
(1)绘制单液原电池、双液原电池工作电流的变化曲线图,形象直观。
(2)测绘盐桥中盛装不同电解质溶液时的电流数据图,初步体会盐桥中因阴阳离子迁移速率不同,而对原电池工作效率产生的影响。
5.实物展台:学生学案展示
6.布置课前资料搜集作业,让学生利用网络做好课前相应准备。
?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
提到电池,大家都非常熟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可以说处处都要用到电池,小到手机、手表、相机、手电筒,甚至儿童玩具,大到电瓶车、汽车、甚至航天航空都离不开电池,可见电池是一种非常实用的电源,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那么电池是依据什么道理设计制造出来的呢?
实验展示:西红柿电池
复习:原电池原理
实物展台展示西红柿电池
复习回顾
〔过渡〕原电池我们在高一已介绍过,这节课我们来进一步研究原电池。
〔复习回顾〕1、什么是原电池?
3、??构成原电池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
学生思考后回答:
?
动手实验
要求学生动手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
思考并总结
〔动画演示〕原电池工作原理,教师作补充讲解。
学生总结
动画演示
探究问题
〔设问〕1、一段时间后,上面的实验的两个电极上又有何现象?2、为什么两极上均有红色物质产生?3、这个原电池能否持续稳定产生电流?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课前利用网络搜集信息
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演示带有盐桥的改进实验。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
动画演示
〔动画演示〕带有盐桥的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教师作补充讲解。
归纳总结
动画演示
提出问题
〔讨论并比较〕简单原电池和带有盐桥原电池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回答
?
巩固练习
那么依据原电池原理如何设计一个能产生持续稳定电流的原电池?
学生画图
投影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1.践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挖掘实验探究在化学教学中的价值:
整堂课,以实验为载体,将实验探究与思考交流交替进行,使学生在自主实验、积极思考和相互讨论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人文精神。
2.借助实验,实现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再认识:
有盐桥的双液原电池中氧化剂、还原剂近乎完全隔离却能实现电子的定向转移。推翻了氧化剂和还原剂只有接触才能发生化学反应的狭隘理念。本实验要让学生体会到:盐桥这一设置不仅仅是一个实验技术的改进,更是对旧的思维模式质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