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习作《读后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让大家清楚地了解读后感的概念和特点,明白写读后感的关键在于写出内心真实的触动。
2.掌握读后感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方法,包括如何拟题、介绍内容、表达感想、联系生活以及升华主题。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大家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培养大家对书籍和文章的深度思考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选择感触深刻的内容,真实、具体地写出自己的感想;掌握读后感 “引 - 议 - 联 - 结” 的一般结构和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从不同角度深入思考文章或书籍,挖掘出独特的感悟,并能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使读后感内容丰富、有深度。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初识读后感
1.同学们,在《说文解字》中,“感” 字被解释为 “动人心也”。它上面的 “咸” 表示全、都,和下面的 “心” 合起来,就是完全发自内心的感受。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写读后感!大家知道什么是“读后感”吗?
(学生举手回答:“读完书后的感受”“把想法写下来”……)
没错!读后感就是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把内心的触动写出来。
2.写读后感之前要干什么?
先读后感
(二)审题指导:明确“感点”——选择最触动你的内容
1.大家想想,我们读文章或书的时候,是不是经常会有各种想法和感受呢?有时候是被里面的人物打动,像安徒生童话里的小人鱼;有时候是某个场景让我们印象深刻,比如《祖父的园子》中 “我” 跟着祖父学种菜的温馨画面;还有的时候是从中学到了道理,就像《铁杵成针》告诉我们做事要有恒心一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么把这些感受写成一篇精彩的读后感。
2.本单元中,我们阅读了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片段,你一定有不少感触。想一想读后的感想可以从哪些角度谈。
哪些人物使你印象深刻?
哪种情形给你感触颇深?
哪段文字让你深受启发?
(学生借助表格,梳理自己最近阅读的名著“感悟点”,并进行交流)
书名: 作者:
书的主要内容
感受 感触最深的点(选择其中一个) 我的感悟(用一两句话概括) 我的联想(联想到的人或事)
鲜明的人物
难忘的事件
精彩的场景
深刻的道理
经典的语句
(三)指导拟题
直接拟题:
像 “读《西游记》有感”“《西游记》读后感”,这种题目直接表明了阅读的对象和文体,简单明了,让人一看就知道写的是什么。
2.结合感受拟题:
我们还可以根据自己读完后的感受来拟题。比如 “坚持不懈 方得正道 —— 读《西游记》有感”,正标题 “坚持不懈 方得正道” 体现了读完《西游记》后的感悟,副标题 “读《西游记》有感” 点明了阅读的书籍和文体。这样的题目更有吸引力,也能让读者更快了解文章的主旨。大家在拟题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文章的内容来选择合适的方式。
(四)构思指导
读后感一般有 “引 - 议 - 联 - 结” 这样的结构。
(五)写法指导
1.点:文章开头要点出所读作品,包括作者、篇名,还要说出总的感受。
如: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农民起义的小说,作者施耐庵以宋江为主题,成功塑造一百零八好汉的形象,那荡气回肠的文字,令人回味无穷。
大家看,这里就把作品的基本信息和总的感受都写出来了,很清晰。
2.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作为全文的引子,同时提出自己的 “感悟点”。
如《水浒传》,可以这样概括:
《水浒传》主要讲述了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一众好汉为反抗朝廷压迫,在梁山泊聚义,而后接受朝廷招安,为朝廷四处征战,最终零落的故事。
概括的时候要注意,用自己的话,不要照搬原文,语言要精简,也可以参考序言、书评等。现在,请大家把自己要写的书或文章的主要内容简要概括一下。
3.议:围绕 “感悟点” 对文章进行议论,完成从 “读” 到 “感” 的过渡。可以针对某个写作特点、某句话、某个道理、某个情节、某种情感或者某个人物来表达感想。
针对故事情节:《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孙权和刘备原本互不相让,曹操大军压境时,他们放下恩怨合作抗曹,最终以弱胜强。这让我们想到,真正的智慧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在危机中凝聚力量。就像班级拔河比赛,只有齐心协力才能获胜。
在表达上一般是:观点 + 分析(书中证据) + 联系(生活实例)
针对某句话:《哈利 波特与魔法石》里,赫敏破解魔法石关卡时说 “逻辑!这才是关键!” 面对七瓶魔药的谜题,她冷静分析药水特性,成功找到安全路径。这让我们明白,真正的力量源于学习和思考,知识是可靠的武器,理性思考能战胜困难。比如数学课上,有些同学遇到难题,不盲目猜答案,而是通过画图、列算式,用逻辑解开谜题。
在表达上一般是:书中金句 + 分析(书中情节) + 联系(生活启示)
针对某人物:《三国演义》里诸葛亮 “草船借箭”,面对周瑜刁难,他利用大雾和曹操多疑,轻松 “借” 到十万支箭。他说的 “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让我们明白智慧源于学习和积累。比如班级知识竞赛前,有同学积极准备,最终为小组赢得冠军。
在表达上一般是:议(人物特点) + 分析(书中事例) + 联系(生活启示)
大家可以从这些角度出发,围绕自己的感悟点展开议论。
4.联:联系社会现实或自身生活经历进行阐述,这是读后感的重点。可以用相似经历法、相似现象法、相似事件法、联系历史法等。
相似经历法:
例:读《祖父的园子》,会想起自己和祖父在园子里的快乐时光。就像有的同学,祖父家也有园子,自己在园子里和祖父一起度过了美好的时光。
例:正烦躁不堪时,一阵风自窗而入,掀开了桌上的书页,那《腾格里沙漠的少年》伴着清风,徐徐唤醒了我的理智。学琴和治沙不是一个道理吗?半途而废等于前功尽弃,若能坚持不懈,再难的琴谱也能被征服。想到这儿,我又打起精神练习起来。指尖在琴键上舞蹈,不知过了多久,我的演奏由一开始的磕磕绊绊变得行云流水。这样的坚持,让每一秒都有了意义……
在表达上一般是:书中事例 → 自身经历 → 提炼道理
相似现象法:
这让我想起了疫情防控期间的一种奇怪的现象。以前,我们小区的业主天天在业主群里争吵,不是谁占了谁的车位,就是谁家发出了噪声。可疫情来了,群里“画风突变”:大家每天都在群里相互问好,谁家要是缺了什么东西,邻居们立刻作出反应,伸出援手。邻里之间一片和谐,大家相互帮助,一起抗击疫情,这不和孙刘联军战胜曹操差不多吗?
在表达上一般是:书中情节 → 社会现象 → 揭示共性
相似事件法:
我看过一则新闻,新闻中提到的那个单位的做法与撒丁岛的少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杭州野生动物园里有三只金钱豹逃跑了,为了不影响动物园在“五一”期间赚钱,相关负责人和工作人员选择了隐瞒,直到十几天后,有群众报警,才承认金钱豹出逃的情况,给人民群众的人身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这些大人的责任心怎么还比不上一个少年的呢?
在表达上一般是:书中人物 → 社会事件 → 对比反思
联系历史法:
由重诺守信的福格先生,我想到了曾子。曾子的妻子去集市买东西,孩子哭闹着要一起去,曾子的妻子就哄孩子说,如果他待在家里,等她回来就杀猪给他吃。她回家时,看到曾子正在杀猪,连忙制止,说自己只是和孩子开玩笑。曾子说,孩子并不这么认为,你现在不信守诺言,就是在教孩子不守信、欺骗他人,以后孩子就不再相信他的母亲了,这是不正确的教育方法。“言必信,行必果!”希望我们都能像福格先生和曾子一样,不失信于他人,不失信于自己,重诺守信,赢得他人的尊重。
在表达上一般是:书中人物 → 历史人物 → 现实启示
大家在写的时候,可以想想生活中有哪些和书中相似的经历、现象、事件,或者能联想到哪些历史故事。
联的部分表达方式小结:
书中事例 → 自身经历 → 提炼道理
书中情节 → 社会现象 → 揭示共性
书中人物 → 社会事件 → 对比反思
书中人物 → 历史人物 → 现实启示
5.结:结尾要归纳主旨和点题,自然地总结全文,紧扣文章开头,揭示文章给人的启示。如:
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让我懂得了坚持的意义。是的,只有坚持到底才会胜利,才能品味到成功的快乐。我想,这就是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吧!
大家在结尾的时候,要把自己的感悟升华一下,让文章更有深度。
(六)佳作欣赏
附:范文1:
读《三国演义》片段有感
古人云:“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我一直没有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直到读了《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群英会蒋干中计”,我才茅塞顿开。
蒋干自幼饱读诗书,以辩才著称,在长江、淮河一带颇具盛名,曹操闻之,聘请他为谋士。赤壁大战前夕,曹操亲率百万大军攻打东吴,周瑜带兵迎敌,双方剑拔弩张,僵持不下。蒋干自恃其才,在曹操面前夸下海口,愿以“三寸不烂之舌”劝周瑜反水。结果,蒋干中了周瑜的离间计,致使曹操误杀了水军都督蔡瑁、张允,导致曹军在赤壁之战中惨败。
(用词准确:“剑拔弩张” “自恃其才” “夸下海口”……小作者巧妙运用四字词语,让习作的语言准确又生动)
平心而论,蒋干确实很有学问,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四书五经烂熟于心。他还很有胆量,主动请缨独自过江去游说。然而,他的实践经验太少,不自量力,最终,蒋干一步步掉进了周瑜的圈套里。真是令人感慨啊!
历史上类似蒋干的人物不少。战国时期赵奢之子赵括,兵书倒背如流,但缺乏战场经验,不懂得灵活应变,在长平之战中战败而死;三国时期蜀国大将马谡,一代俊才,才气过人,喜好议论军事谋略,多次为诸葛亮出谋策划,但从没带兵打仗过,第一次带兵就丢失了军事要地街亭,导致蜀军第一次北伐无功而返。
(语言精当,寥寥十六个字,就写出了蒋千有才学的特点)
实际生活中,我也有不少这样的教训。有一次,我打算学炒菜,把做菜的配料、步骤都熟背于心,可当我真正炒菜的时候,才发现困难重重。我手忙脚乱,不是盐放多了,就是把醋当成了酱油,炒出来的菜又咸又酸,难吃极了;有时候上课,我总觉得老师讲的内容很简单,自己什么都会了,便懒得多做练习进行巩固,结果到了考试时才感觉似懂非懂,最终错误连篇,这才后悔莫及。
(联系生活说理,要做“脚踏实地” “具备真才实学”的人,用精炼的语言点明了深刻的道理)
陆游诗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应当以史为鉴,不做蒋干式言过其实之人,而要做脚踏实地、多多实践、具备真才实学之人!
范文2:
《夏洛的网》读后感
暑假,姐姐推荐我看《夏洛的网》,我一听这书名,便脱口而出:“这书有什么好看的,又是讲网络的事,还不如我直接上网算了。”姐姐笑了笑,神秘地说:“你看了就知道了。”看了之后,我才知道这本书主要讲了一只小猪威尔伯和蜘蛛夏洛的动人故事。
(开头交代了读书的时间和主要内容,引出下文对印象深刻内容的介绍)
小猪威尔伯原来是一只不起眼的落脚猪,还差点惨死于主人的斧子下,幸好一个叫费恩的小女孩让威尔伯逃过一劫。后来威尔伯和蜘蛛夏洛建立起了真挚的感情。可是好景不长,一只老羊告诉威尔伯:“你虽然现在逃过了一劫,但你未来的命运却是成为熏肉火腿。”作为一只猪,威尔伯只能悲痛绝望地接受这命运了。但作为好朋友的夏洛却坚信它能救小猪,它吐出一根根丝在猪栏上织出了“好猪”“杰出”“谦虚”等等字样,这让威尔伯在集市上赢得了特别奖,小猪终于得救了。然而,夏洛的生命却走到了尽头。小猪威尔伯毫不犹豫地承担了照顾夏洛子女的重任,在冬天的一缕暖风中,威尔伯送走了夏洛的子女。
(简明写书中内容,重点突出夏洛救威尔伯,威尔伯照顾夏洛的子女。这是“读”的内容,是感点,为下文抒发感受做好准备)
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我学会了帮助他人,学会感恩,也学会了珍惜友谊。
(承接上文感点,抒发感受)
当最后夏洛去世时,我的心中泛起阵阵酸意。夏洛为了威尔伯竟然愿意放弃自己的生命,这份感动并不只存在于书中,也存在于我们身边。杭州的最美妈妈也和夏洛一样,不顾自身安危,将素不相识的妞妞从生死边缘救了回来。这件事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们,其实,我们能做的除了感动,还要将这份感动传递下去,无论对方是朋友或是陌生人,我们都应该伸出我们的手。
(用生活中的例子把感受“帮助他人”写得很真实、很具体)
小猪威尔伯在夏洛去世后,义不容辞地承担起照顾夏洛的子女的责任。威尔伯让我明白了要学会感恩。受人滴水恩,当涌泉相报。当我们受到了别人的帮助时,要努力回报他人。(阐述自己明白的道理)
夏洛与威尔伯之间的友谊令我十分羡慕,友谊是纯洁的,无私的,十分珍贵的。我从夏洛与威尔伯身上学会了如何珍惜友谊。我也有不少好朋友,当朋友有困难时,我们也会互相帮助。
就在几天前,已经放学了,同学们都已经走了一大半,我急急忙忙地抄着作业,可越忙越容易出乱子,一不小心写错了一个字,可我却碰巧忘了带上透明胶,我四周望了望,同学们都已整理好书包,正准备离开,我不好意思叫住他们,只好到处寻找是否还有同学没整理好书包,这时我的同桌王楠问道:“发生什么事了?”我回答后,王楠竟回到座位,打开书包,将她的透明胶借给了我。这虽然是一件很小的事,但我的心中暖暖的,友谊不就是体现在这些小事上吗?虽然我们无法像夏洛那样伟大,但在朋友有困难时伸出手,就能使别人感到温暖。我一定会珍惜我现在的朋友,也会努力交到更多的朋友,与朋友一起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联系自身实际,用自己生活中的事例,真实、具体写出了怎样珍惜友谊)
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夏洛的网》将永远激励我帮助他人,学会感恩,珍惜友谊。
(结尾总结全文,写出感受,突出文章主题)
范文3:
爱,无处不在
——读《爱的教育》有感
一本书,囊括了一个少年对整个世界的热爱;一本书,呈现了父母的殷切期盼;一本书,描述了世界上最真挚的友谊。这本书,就是《爱的教育》。它让我明白了关于爱的真谛。
这本书以日记的形式向人们讲述了一个十岁孩子的生活故事。书中亲情、友情、师生情无处不在,就连素不相识的人们之间的爱也一一呈现。故事带给我们以启示,教会我们学会“宽容、感恩、友爱、互助”。
这本书的主人公安利柯和父母时常以书信的形式沟通,进行教育上的交流,令安利柯的品德修养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有一次,母亲给安利柯写信,批评了安利柯对那些穷苦人的冷漠,母亲在信中写道:“善良的施舍,只是从你手中撒下铜板;同情的施舍,在铜板之外,还如同从你手中撒下鲜花一样。铜板只能一时留在他们手中,但花朵将永远留在他们心中。”
这句话令我印象最为深刻,它让我想起了我妈妈也曾说过类似的话,它让我明白了同样的道理:对于一个生活贫困的人来说,施舍只能改变一时的温饱问题,如果带着鼓励与希望给予他们“施舍”,那改变的可能是他们以后的人生道路。
那些生活贫困的人,内心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冷冰冰的铜板,也需要心灵上的支持。这会让他们从意识上相信,自己完全有能力改变现状。这个道理会让我受益终身。
安利柯的父亲对于他的爱国精神的培养也十分重视,他认为“国家的尊严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安利柯必须坚守承诺,立志报国”。每当想起这几句话,我心中便激动万分。我们要为祖国感到骄傲和自豪,我们现在学知识,不仅是为了自己的将来,更是为了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范文4:
回不去的童年
——读《呼兰河传》有感
童年,对于每个人都是心动神移的最深刻的记忆。在《呼兰河传》中,我读到了祖父与“我”在园子里的自由自在,也读出了无可挽回的童年的消逝。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依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合上书的最后一页,一种漫无边际的惨淡愁情涌上心头。在《呼兰河传》里,祖父是“我”唯一的温暖,无论“我”怎样调皮,祖父总是乐呵呵的。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样的温暖与欢乐没有了。童年就像一辆疾驰的快车,没等我们留意,就驶离了原地,再也回不去了。
书中,那个常常在院子里忙活的祖父,总让我想起我的爷爷。我是在村里长大的,只有爷爷奶奶照看我。每天天没亮,爷爷都会去田里做农活。泥鳅多起来的季节,我最喜欢提着我的小桶跟在爷爷后面,一边走还一边哈欠连天。那时候的我多自在呀,到了田里,爷爷只说“随你玩去吧”,我便开始想抓泥鳅就抓泥鳅,想捞小虾就捞小虾,想挖红薯就挖红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可以兴致勃勃地玩上一整天。
往事不可追,此刻,坐在桌前写下这一段文字的我,忍不住落了泪。那个自由的小孩已经不见了,那个随我玩去吧的老人,也永远留在了高高的山里。童年啊,回不去的童年,每每提起你,为何我的心中只余“怅然”二字?
学生自由习作,展示评改
四、板书设计
读后感四步法
点:点明书籍
引:简述内容
议:分析感点
联:联系生活
结:总结启示
核心:真实感受 + 生活思考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6张PPT)
后
感
读
写
统编版五年级第二单元习作
《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感”字:“感,动人心也。”上部的“咸”表示全,都,它和下部“心”两相会意,所以“感”就可以说是“完全发自内心的感受”。
把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感想写下来,就是读后感。
什么是读后感
写读后感的关键是写出内心最真实的触动。
写读后感之前要干什么?
先读后感
我们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往往会产生自己的感想。有时一些人物会给你留下很深的印象,如安徒生童话中的小人鱼;有时一些情形会让你受到触动,如《祖父的园子》中“我”跟着祖父学种菜的温馨情景;有时文中蕴含的道理会让你深受启发,如《铁杵成针》揭示的做事要有恒心的道理。
写读后感
审清要求
想一想读后的感想可以从哪些角度谈。
我们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往往会产生自己的感想。有时一些人物会给你留下很深的印象,如安徒生童话中的小人鱼;有时一些情形会让你受到触动,如《祖父的园子》中“我”跟着祖父学种菜的温馨情景;有时文中蕴含的道理会让你深受启发,如《铁杵成针》揭示的做事要有恒心的道理。
人物
情形
道理
哪些人物使你印象深刻?
哪种情形给你感触颇深?
哪段文字让你深受启发?
本单元中,我们阅读了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片段,你一定有不少感触。
书名: 作者: 感触最深的点(选择其中一个) 我的感悟(用一两句话概括) 我的联想(联想到的人或事)
鲜明的人物
难忘的事件
精彩的场景
深刻的道理
经典的语句
借助表格,梳理自己最近阅读的名著“感悟点”,并在小组内交流。
习作拟题
A:直接拟题
读《XXX》有感
《XXX》读后感
读《西游记》有感
《西游记》读后感
坚持不懈 方得正道
——读《西游记》有感
B:结合感受拟题:
正标题:
副标题:
感受
题材
选择读过的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写一篇读后感。先简单介绍一下文章或书的内容,可以重点介绍你印象最深的部分。再选择一两处你感触最深的内容,写出自己的感想,感想要真实、具体。可以联系自己的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也可以引用原文中的个别语句。
读后感想
构思指导
内容介绍
习作内容
+
内容介绍
紧扣
读后感想
写真实
写具体
略写
详写
引
议
联
结
点
点明作品
概括作品
读后感的一般结构
表达感受
联系生活
升华主题
点出所读作品,原文相关内容和总的感受,可包括:
(1)作者,
(2)篇名,
(3)总的感受。
点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农民起义的小说,作者施耐庵以宋江为主题,成功塑造一百零八好汉的形象,那荡气回肠的文字,令人回味无穷。
点明作品、内容
点出总的感受
写法指导
以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作为全文的引子, 并提出自己的“感悟点”。
引
小提示:
·用自己的话概括,不要照搬原文。
·语言要精简,不要大篇幅复述。
·可以参考序言、书评等。
《水浒传》主要讲述了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一众好汉为反抗朝廷压迫,在梁山泊聚义,而后接受朝廷招安,为朝廷四处征战,最终零落的故事。
引
把你读后感受最深的那本书的主要内容用几句话简要地概括出来吧。
引
围绕“感悟”点对文章进行简明的议论,
完成由“读”到“感”的过渡。
议
感悟点
某个写作特点
某句话
某个道理
某个情节
某种情感
某个人物
观点
分析
联系
=观点 + 分析(书中证据) + 联系(生活实例)
议
·针对某个故事情节表达感想
《三国演义》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赤壁之战,孙权和刘备原来谁也不服谁,可曹操大军一来,他们放下恩怨合作抗曹,最终以弱胜强。这让我想到:真正的智慧不是单打独斗,而是懂得在危机中凝聚力量。正如班级拔河比赛,只有齐心协力才能赢!
·针对某句话表达感想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赫敏在破解魔法石关卡时大喊:“逻辑!这才是关键!”面对七瓶魔药的谜题,她冷静分析药水特性,最终找到安全通过的路径。尽管哈利是主角,但赫敏的智慧和知识才是团队成功的关键。这让我明白:真正的力量不靠运气或蛮力,而是源于学习和思考。赫敏教会我们,知识是最可靠的武器,而理性思考能战胜一切困难。就像数学课上,有些同学遇到难题时,不是随便猜答案,而是反复画图、列算式,用逻辑一步步解开谜题。
=书中金句 + 分析(书中情节) + 联系(生活启示)
议
书中金句
书中情节
生活启示
·针对某人物表达感想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智慧让我深深佩服。面对周瑜的刁难,他不动声色,利用大雾天气和曹操的多疑,轻松“借”来十万支箭。他说:“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这句话让我明白:真正的智慧源于不断学习和积累。就像班级知识竞赛前,有同学每天早起背资料、查案例,最终为小组赢得冠军。诸葛亮教会我们,准备充分才能从容应对挑战。
=议(人物特点) + 分析(书中事例) + 联系(生活启示)
议
人物特点
书中事例
生活启示
联系社会现实或自身的生活经历, 展开充分的阐述。
这是读后感的写作目的和重点所在。
联
联系生活写感想
相似经历法
相似现象法
相似事件法
联系历史法
阅读《祖父的园子》,让我想起自己与祖父相处的时光,我的祖父家里也有个园子,园子里也种了一些菜,我和祖父在那里也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
经历
相似
正烦躁不堪时,一阵风自窗而入,掀开了桌上的书页,那《腾格里沙漠的少年》伴着清风,徐徐唤醒了我的理智。学琴和治沙不是一个道理吗?半途而废等于前功尽弃,若能坚持不懈,再难的琴谱也能被征服。想到这儿,我又打起精神练习起来。指尖在琴键上舞蹈,不知过了多久,我的演奏由一开始的磕磕绊绊变得行云流水。这样的坚持,让每一秒都有了意义……
经历
相似
书中事例 → 自身经历 → 提炼道理
这让我想起了疫情防控期间的一种奇怪的现象。以前,我们小区的业主天天在业主群里争吵,不是谁占了谁的车位,就是谁家发出了噪声。可疫情来了,群里“画风突变”:大家每天都在群里相互问好,谁家要是缺了什么东西,邻居们立刻作出反应,伸出援手。邻里之间一片和谐,大家相互帮助,一起抗击疫情,这不和孙刘联军战胜曹操差不多吗?
现象相似
书中情节 → 社会现象 → 揭示共性
我看过一则新闻,新闻中提到的那个单位的做法与撒丁岛的少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杭州野生动物园里有三只金钱豹逃跑了,为了不影响动物园在“五一”期间赚钱,相关负责人和工作人员选择了隐瞒,直到十几天后,有群众报警,才承认金钱豹出逃的情况,给人民群众的人身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这些大人的责任心怎么还比不上一个少年的呢?
事件相似
书中人物 → 社会事件 → 对比反思
由重诺守信的福格先生,我想到了曾子。曾子的妻子去集市买东西,孩子哭闹着要一起去,曾子的妻子就哄孩子说,如果他待在家里,等她回来就杀猪给他吃。她回家时,看到曾子正在杀猪,连忙制止,说自己只是和孩子开玩笑。曾子说,孩子并不这么认为,你现在不信守诺言,就是在教孩子不守信、欺骗他人,以后孩子就不再相信他的母亲了,这是不正确的教育方法。“言必信,行必果!”希望我们都能像福格先生和曾子一样,不失信于他人,不失信于自己,重诺守信,赢得他人的尊重。
书中人物 → 历史人物 → 现实启示
历史人物
联
书中事例 → 自身经历 → 提炼道理
书中情节 → 社会现象 → 揭示共性
书中人物 → 社会事件 → 对比反思
书中人物 → 历史人物 → 现实启示
表达公式
归纳主旨和点题。
一是要水到渠成地对全文进行归纳总结;
二是要紧扣文章照应开头, 揭示文章给人的启示。
结
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让我懂得了坚持的意义。是的,只有坚持到底才会胜利,才能品味到成功的快乐。我想,这就是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吧!
佳作欣赏
读《三国演义》片段有感
古人云:“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我一直没有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直到读了《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群英会蒋干中计”,我才茅塞顿开。
蒋干自幼饱读诗书,以辩才著称,在长江、淮河一带颇具盛名,曹操闻之,聘请他为谋士。赤壁大战前夕,曹操亲率百万大军攻打东吴,周瑜带兵迎敌,双方剑拔弩张,僵持不下。蒋干自恃其才,在曹操面前夸下海口,愿以“三寸不烂之舌”劝周瑜反水。结果,蒋干中了周瑜的离间计,致使曹操误杀了水军都督蔡瑁、张允,导致曹军在赤壁之战中惨败。
用词准确:“剑拔弩张” “自恃其才” “夸下海口”……小作者巧妙运用四字词语,让习作的语言准确又生动。
佳作欣赏
平心而论,蒋干确实很有学问,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四书五经烂熟于心。他还很有胆量,主动请缨独自过江去游说。然而,他的实践经验太少,不自量力,最终,蒋干一步步掉进了周瑜的圈套里。真是令人感慨啊!
历史上类似蒋干的人物不少。战国时期赵奢之子赵括,兵书倒背如流,但缺乏战场经验,不懂得灵活应变,在长平之战中战败而死;三国时期蜀国大将马谡,一代俊才,才气过人,喜好议论军事谋略,多次为诸葛亮出谋策划,但从没带兵打仗过,第一次带兵就丢失了军事要地街亭,导致蜀军第一次北伐无功而返。
语言精当,寥寥十六个字,就写出了蒋千有才学的特点。
实际生活中,我也有不少这样的教训。有一次,我打算学炒菜,把做菜的配料、步骤都熟背于心,可当我真正炒菜的时候,才发现困难重重。我手忙脚乱,不是盐放多了,就是把醋当成了酱油,炒出来的菜又咸又酸,难吃极了;有时候上课,我总觉得老师讲的内容很简单,自己什么都会了,便懒得多做练习进行巩固,结果到了考试时才感觉似懂非懂,最终错误连篇,这才后悔莫及。
陆游诗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应当以史为鉴,不做蒋干式言过其实之人,而要做脚踏实地、多多实践、具备真才实学之人!
说理深刻:要做“脚踏实地” “具备真才实学”的人,用精炼的语言点明了深刻的道理。
《夏洛的网》读后感
开头交代了读书的时间和主要内容,引出下文对印象深刻内容的介绍。
暑假,姐姐推荐我看《夏洛的网》,我一听这书名,便脱口而出:“这书有什么好看的,又是讲网络的事,还不如我直接上网算了。”姐姐笑了笑,神秘地说:“你看了就知道了。”看了之后,我才知道这本书主要讲了一只小猪威尔伯和蜘蛛夏洛的动人故事。
佳作欣赏
小猪威尔伯原来是一只不起眼的落脚猪,还差点惨死于主人的斧子下,幸好一个叫费恩的小女孩让威尔伯逃过一劫。后来威尔伯和蜘蛛夏洛建立起了真挚的感情。可是好景不长,一只老羊告诉威尔伯:“你虽然现在逃过了一劫,但你未来的命运却是成为熏肉火腿。”作为一只猪,威尔伯只能悲痛绝望地接受这命运了。但作为好朋友的夏洛却坚信它能救小猪,它吐出一根根丝在猪栏上织出了“好猪”、“杰出”、“谦虚”等等字样,这让威尔伯在集市上赢得了特别奖,小猪终于得救了。然而,夏洛的生命却走到了尽头。小猪威尔伯毫不犹豫地承担了照顾夏洛子女的重任,在冬天的一缕暖风中,威尔伯送走了夏洛的子女。
简明写书中内容,重点突出夏洛救威尔伯,威尔伯照顾夏洛的子女。这是“读”的内容,是感点,为下文抒发感受做好准备。
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我学会了帮助他人,学会感恩,也学会了珍惜友谊。
当最后夏洛去世时,我的心中泛起阵阵酸意。夏洛为了威尔伯竟然愿意放弃自己的生命,这份感动并不只存在于书中,也存在于我们身边。杭州的最美妈妈也和夏洛一样,不顾自身安危,将素不相识的妞妞从生死边缘救了回来。这件事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们,其实,我们能做的除了感动,还要将这份感动传递下去,无论对方是朋友或是陌生人,我们都应该伸出我们的手。
承接上文感点,抒发感受。
用生活中的例子把感受“帮助他人”写得很真实、很具体。
小猪威尔伯在夏洛去世后,义不容辞地承担起照顾夏洛的子女的责任。威尔伯让我明白了要学会感恩。受人滴水恩,当涌泉相报。当我们受到了别人的帮助时,要努力回报他人。
夏洛与威尔伯之间的友谊令我十分羡慕,友谊是纯洁的,无私的,十分珍贵的。我从夏洛与威尔伯身上学会了如何珍惜友谊。我也有不少好朋友,当朋友有困难时,我们也会互相帮助。
阐述自己明白的道理。
就在几天前,已经放学了,同学们都已经走了一大半,我急急忙忙地抄着作业,可越忙越容易出乱子,一不小心写错了一个字,可我却碰巧忘了带上透明胶,我四周望了望,同学们都已整理好书包,正准备离开,我不好意思叫住他们,只好到处寻找是否还有同学没整理好书包,这时我的同桌王楠问道:“发生什么事了?”我回答后,王楠竟回到座位,打开书包,将她的透明胶借给了我。这虽然是一件很小的事,但我的心中暖暖的,友谊不就是体现在这些小事上吗?虽然我们无法像夏洛那样伟大,但在朋友有困难时伸出手,就能使别人感到温暖。我一定会珍惜我现在的朋友,也会努力交到更多的朋友,与朋友一起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联系自身实际,用自己生活中的事例,真实、具体写出了怎样珍惜友谊。
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夏洛的网》将永远激励我帮助他人,学会感恩,珍惜友谊。
结尾总结全文,写出感受,突出文章主题。
爱,无处不在
——读《爱的教育》有感
一本书,囊括了一个少年对整个世界的热爱;一本书,呈现了父母的殷切期盼;一本书,描述了世界上最真挚的友谊。这本书,就是《爱的教育》。它让我明白了关于爱的真谛。
这本书以日记的形式向人们讲述了一个十岁孩子的生活故事。书中亲情、友情、师生情无处不在,就连素不相识的人们之间的爱也一一呈现。故事带给我们以启示,教会我们学会“宽容、感恩、友爱、互助”。
佳作欣赏
这本书的主人公安利柯和父母时常以书信的形式沟通,进行教育上的交流,令安利柯的品德修养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有一次,母亲给安利柯写信,批评了安利柯对那些穷苦人的冷漠,母亲在信中写道:“善良的施舍,只是从你手中撒下铜板;同情的施舍,在铜板之外,还如同从你手中撒下鲜花一样。铜板只能一时留在他们手中,但花朵将永远留在他们心中。”
这句话令我印象最为深刻,它让我想起了我妈妈也曾说过类似的话,它让我明白了同样的道理:对于一个生活贫困的人来说,施舍只能改变一时的温饱问题,如果带着鼓励与希望给予他们“施舍”,那改变的可能是他们以后的人生道路。
那些生活贫困的人,内心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冷冰冰的铜板,也需要心灵上的支持。这会让他们从意识上相信,自己完全有能力改变现状。这个道理会让我受益终身。
安利柯的父亲对于他的爱国精神的培养也十分重视,他认为“国家的尊严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安利柯必须坚守承诺,立志报国”。每当想起这几句话,我心中便激动万分。我们要为祖国感到骄傲和自豪,我们现在学知识,不仅是为了自己的将来,更是为了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回不去的童年
——读《呼兰河传》有感
童年,对于每个人都是心动神移的最深刻的记忆。在《呼兰河传》中,我读到了祖父与“我”在园子里的自由自在,也读出了无可挽回的童年的消逝。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依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合上书的最后一页,一种漫无边际的惨淡愁情涌上心头。在《呼兰河传》里,祖父是“我”唯一的温暖,无论“我”怎样调皮,祖父总是乐呵呵的。可是,随着
佳作欣赏
时间的流逝,这样的温暖与欢乐没有了。童年就像一辆疾驰的快车,没等我们留意,就驶离了原地,再也回不去了。
书中,那个常常在院子里忙活的祖父,总让我想起我的爷爷。我是在村里长大的,只有爷爷奶奶照看我。每天天没亮,爷爷都会去田里做农活。泥鳅多起来的季节,我最喜欢提着我的小桶跟在爷爷后面,一边走还一边哈欠连天。那时候的我多自在呀,到了田里,爷爷只说“随你玩去吧”,我便开始想抓泥鳅就抓泥鳅,想捞小虾就捞小虾,想挖红薯就挖红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可以兴致勃勃地玩上一整天。
往事不可追,此刻,坐在桌前写下这一段文字的我,忍不住落了泪。那个自由的小孩已经不见了,那个随我玩去吧的老人,也永远留在了高高的山里。童年啊,回不去的童年,每每提起你,为何我的心中只余“怅然”二字?
写完习作后,请对照评价表对自己的习作评一评,改一改,让习作更出彩哟!
评价维度 评价星级
能自主拟题,使用主标题+副标题的形式 ☆☆☆☆☆
能开篇点题,寥寥几句引出感受 ☆☆☆☆☆
能围绕题目和感点,选取内容进行简单介绍 ☆☆☆☆☆
能联系生活,结合感点发表自己的看法 ☆☆☆☆☆
能总结感受,首尾呼应 ☆☆☆☆☆
习作评价习作:写读后感 学习任务单
任务一:借助表格,梳理自己最近阅读的名著“感悟点”。
书名: 作者:
书的主要内容
感受 感触最深的点(选择其中一个) 我的感悟(用一两句话概括) 我的联想(联想到的人或事)
鲜明的人物
难忘的事件
精彩的场景
深刻的道理
经典的语句
任务二:学写“读后感”
写读后感比较常见的方法即“五字口诀”:点、引、议、联、结。
第一步“点”是点出自己读的作品。
第二步“引”是简述文章内容。
第三步“议”是评议所引内容。
第四步“联”是联系生活实际。
第五步“结”是总结自己怎样做。
任务三:完成“读后感”
1.评一评,这篇读后感是不是按我们讲的“引、议、联、结”来写的?
读了《西游记》我深有感触,文中曲折的情节和唐僧师徒的离奇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书作者罗贯中为读者讲述了唐僧和他的徒弟一路上历尽艰险、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的故事。正是这离奇的故事情节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心,使这本书成为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
2.评一评,下面这一篇与上一篇有什么不同?
心中有正义
——读《水浒传》有感
《水浒传》这本书讲述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好汉从聚义梁山,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辽兵,最后剿灭叛党,却遭奸人谋害的英雄故事。
读完全书,在我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的只有一个字:义。我把它解释为正义。一个具有强烈的正义感的人,就是一个精神高尚的人。
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好汉,舍生取义。难道是他们不怕死吗?他们为了正义,为了真理可以奋不顾身,因为强烈的正义感清楚地告诉他们,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值得用生命去奋斗的。
当今社会有正义感的人越来越少了,有一天放学回家的路上,一位老爷爷摔倒在地上,竟然没有一个人愿意扶起老 爷爷。没办法,这种事情如今只有像我这样的傻子才愿意做。我把老爷爷扶起来,问他摔疼了没有,他嘴里不停地说着:“谢谢你,小朋友”。
我心里敬重《水浒传》里的英雄好汉,所以我也想当一个无名小英雄,让身边的人感受到正义,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做到的。
3.学以致用。赶快拿起你手中的笔,把自己最想写的读后感写出来吧!
(1)再读习作要求,明确习作要点。
①介绍书或文章的内容时,选择印象深刻的内容,简单介绍。
②写感想,结合自己的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谈,不说空话。感想真实、具体,表达清楚。
(2)学生自主习作。
任务四:互鉴“读后感”
评价维度 评价星级
能自主拟题,使用主标题+副标题的形式 ☆☆☆☆☆
能开篇点题,寥寥几句引出感受 ☆☆☆☆☆
能围绕题目和感点,选取内容进行简单介绍 ☆☆☆☆☆
能联系生活,结合感点发表自己的看法 ☆☆☆☆☆
能总结感受,首尾呼应 ☆☆☆☆☆
1.同桌互评
同桌之间相互读一读,先说说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再给他提一些合理建议。
2.共读共评
学生推荐,教师选出典型习作进行展示,引导学生进行评议。
3.自我修改
借鉴习作例文中优点,根据同桌的点评,自主修改习作。
参考例文:
读《丑小鸭》有感
《丑小鸭》是《安徒生童话》中一个很著名的故事。故事中的丑小鸭在出生后,因为长得丑,它的兄弟姐妹和小主人都不喜欢它,它被赶出了家门。寒冷的冬天,它在森林里受尽了折磨。后来它靠自己的努力,终于飞了起来,成了一只美丽的天鹅。
大人们讲述着这个故事,小伙伴们也讲述着这个故事。大家一边为丑小鸭昔日的经历叹息,一边又为它能变成白天鹅而感到庆幸。今天,我再次阅读这篇童话,有了不一样的体会,我觉得丑小鸭变成白天鹅,靠的是它自己的勤奋与努力。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就拿我的作文来说,以前我的作文不是胡编乱造,就是生搬硬套;不是东抄一段西抄一段,大搞“段落结合”,就是干脆全文照搬。有一次,老师在我“借鉴”别人作品的一篇作文后面写了这样一句话:“这篇作文似乎有点‘眼熟’。”看到这句话,我顿时面红耳赤。
从那以后,我决定改变这种现状,一定要写好作文。我开始留心观察周围的一切事物,还会把看到的新奇的、好玩的、感人的素材,都一一记录下来。不到一个月,我的记录本就写满了。同时,在作文课上我认真地听老师的指导,认真对待老师每次布置的作文练习。
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过不断地积累与练习,我终于有了收获。老师经常在作文课上宣读我的作文,我还多次在学校的作文比赛中荣获一等奖。这充分说明了要想获得成功,必须勤奋、努力的道理。
丑小鸭的故事告诉我们:勤奋与努力能使丑小鸭变成白天鹅。我自己的经历,更证实了勤奋的汗水能换来成功的喜悦这一道理。让我们都努力起来,使自己变得更优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