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市聊城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调研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聊城市聊城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调研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01 20:33: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基础,成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经过民族自觉而称为中华民族。
2025年高三2月调研
(摘编自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有别改)
材料二:
语文试题
边疆考古作为中国考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阐释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即连续
性、统一性、创新性、包容性、平和性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以居延大遥址、鲜卑遣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存、唐朝墩遣址为代表,来看中华文明的特性。
注意禀项:
居延大遣址彰显中华文明的统一性。西北河西四郡以北的颜济纳河流拔居延一线是防
1.答卷前,考生券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御匈双的战略要地,居延地区现存最多的遭迹就是汉代的城降亭燧遗址,通过对居延大遗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日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址的考古发掘和调查,结合以往出土汉简的研究,可以初步描绘出边塞成卒轮流值戍、施
霄改动,用橡皮擦千净后,再进涂其泡答案标号。回答非进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
烟示警的军旅场景,汉匈小规模冲突和袭扰的日常状态,大致复原出边塞将士们紧张、繁
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重、艰苦的生活状态。居延地区上百处的汉代遗址如今依然屹立在荒漠黄沙中,无不彩显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着中华文明的统一性,让后人联想着汉代边疆烽火连营、将士保家卫国的场两,牢牢树立
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鲜平通存阐释中华文明的创新性。鲜卑是第一个入主中原的北方民族,是第一个把草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8分)
原游牧区和北方农耕区置于同一政权统治之下的王朝。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进行汉化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苹,开凿云冈石篇和龙门石篇等一系列举措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
材料一:
深远的影响。北韩41度线造成了农牧差异,也造成了征战与融合,而征战和融合是中华民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
旗不断强大,开创新历史的源动力,从而印证了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也从根本上
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弧立
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
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
唐朝墩遗址见证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唐朗墩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奇台县,该古
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中华民族这个多元一
城的浴场遗址、佛寺遣址和景教寺院出土了较多的生活器具和大量的精美壁画。这类建筑
体格局的形成还有它的特色:在相当早的时期,距今3000年前,在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由
分别反映了东西方建筑传统和技术、佛教和景教宗教思想文化等在丝铜之路上的传描、交
若干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触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像滚雪球一毅地越滚越大,把周国的
流与融合,印证了新疆地区唐至元代多民族融合、多宗教共存、多文化兼容的历史事实。
异族吸收进入了这个核心。它在拥有黄河和长江中下游的东亚平原之后,被其他民族称为
该遣址作为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的一个生动例证,诠释了中华文明突出
汉族。汉残继续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成分而日益社大,而且渗入其他民族的聚居区,构成
的包容性。正是这种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
起着疑聚和联系作用的网络,奠定了以这个疆战内许多民族联合成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的
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第1页(共14页)
第2页(共14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