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图形的轴对称》分课时教学设计
第3课时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教学设计
课型 新授课口 复习课口 试卷讲评课口 其他课口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主要学习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定义、性质、尺规作图法及应用。
学习者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已经学了轴对称图形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基于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学生自然会产生用简单方法求其解的欲望;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和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线段轴对称性过程,进一步理解轴对称的性质,发展空间观念; 2.掌握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3.掌握用尺规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4.在探索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尺规作法时,让学生感受从特殊到一般,从一般到特殊的转化方法与技巧. 5使学生感受前后知识的联系,体会由未知向已知转化的思想方法、感悟的探索方法的合理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教学难点 用尺规作出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复习旧知教师活动1: 1、等腰三角形的特征? 2、等边三角形的特征? 3、三线合一的含义是什么? 4、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关系怎样? 学生活动1: 回答问题,学生互相补充完整。活动意图说明: 复习旧知,引入新知环节二:探究新知教师活动2: 探究一:认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画一条线段AB,对折AB使A,B重合,折痕与AB的交点为O; 结论:1.线段是轴对称图形。 2.垂直并平分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简称中垂线), 如图,已知PO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求证:PA=PB 证明:在△APO和△BPO中 PO=PO ∠POB=∠POA=90° AO=BO ∴ △APO≌ △BPO (SAS) ∴ PA=PB (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PO是AB垂直平分线(已知) ∴PA=PB(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 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探究二:画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1、已知线段AB,用尺规作出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 作法: ①、分别以A、B为圆心以大于AB长度的 一半为半径画弧,两弧相交于C、D. ②、作直线CD,CD就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 2、已知直线L,和直线上一点p,过p点作直线L垂线 作法: ①、以P为圆心以任意长度为半径画弧,与直线相交于A、B. ②、分别以A、B为圆心以大于AB长度的一半为半径画弧,两弧相交于C、D. ③、作直线CD,CD就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学生活动2: 对折线段发现线段是轴对称图形。 探究并证明垂直平分线性质。 画线段的对称轴(垂直平分线)活动意图说明: 利用对折的方法发现线段是轴对称图形,接着探究线段的对称轴(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从而引导出用尺规画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环节三:典例精析教师活动3: 例题1:如图,在中,,的垂直平分线交于点,交于点,连接若,的周长为,求的长. 解:由题意得,, , , 的周长为, . 例题2:用三角板和直尺作图.(不写作法,保留痕迹) 如图,点A,B在直线的同侧. (1)试在直线上取一点M,使MA+MB的值最小; (2)试在直线上取一点N,使NB-NA最大. .解:(1)作点关于直线的对称点,连接交直线于点M.也可作点A关于直线的对称点,连接B交直线于点M,理由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如图所示: (2)延长BA交直线于点N,如图所示; 理由:∵NB-NA≤AB,(三角形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学生活动3 教师点拨自学例题,提出质疑。活动意图说明: 利用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PO是AB垂直平分线(已知) ∴PA=PB(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 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课堂练习 【知识技能类作业】 必做题: 1.如图,在 中, 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 , 于 , 两点,, 的周长为 ,则 的周长为 A. B. C. D. 2. 通过如下尺规作图,能确定点 是 边中点的是 A. B. C. D. 3.如图,在中,的垂直平分线交于,的垂直平分线交于,,则的度数为( A ) A. B. C. D. 4.如图,在铁路的同侧有,两个工厂,要在铁路边修建一个货场若要使,两厂到货场的距离之和最短,则货场应该建在什么地方试画出图形. 参考答案:作点关于直线的对称点,连接交直线于点,则点为所求作货场地址也可作点A关于直线的对称点,连接B交直线于点,则点为所求作货场地址图略. 选做题: 5.如图,已知中,厘米,厘米,点为的中点,如果点在线段上以厘米秒的速度由向点运动,同时,点在线段上由点向点运动.若点的运动速度为厘米秒,则当与全等时,的值为( C ) 厘米秒 B. 厘米秒 C. 厘米秒或厘米秒 D. 厘米秒或厘米秒 【综合拓展类作业】 6.如图,已知 ,用尺规在 上确定一点 ,使 .则下列四种不同方法的作图中准确的是 A. B. C. D.
作业设计 【知识技能类作业】 必做题: 1.如图,已知线段a和b,直线AB和CD相交于点O.利用尺规(直尺、圆规),按下列要求作图: (1)在射线OA,OB,OC上作线段OA',OB',OC',使它们分别与线段a相等; (2)在射线OD上作线段OD',使OD'与线段b相等; (3)连接A'C',C'B',B'D',D'A'; (4)你得到了一个怎样的图形?(轴对称图形) 2. 如图,中,边的中垂线分别交、于点、,=,的周长为,则的周长是 12 . 3.如图,在中,分别以点和点为圆心,大于为半径画弧,两弧相交于点、,作直线,交于点,的周长为,,则的周长为 22 . 4.如图所示,在中,分别垂直平分和,交于点,若,则 115°. 选做题: 5. 如图,点 是 的 边上一点,点 在 上, 是 的中点,且 ,给出下列结论:① ;② ;③ ;④ .其中正确的结论有 A. 个 B. 个 C. 个 D. 个 【综合拓展类作业】 6.若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垂直,其中一个角比另一个角的 倍少 ,求这两个角的度数. 解:设另一个角的度数为 ,则这个角的度数是 . 因为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垂直,有如图情况存在 所以: 解得 所以 或 . 故这两个角的度数分别是 , 或 ,.
教学反思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学 科 数学 年 级 七年级 设计者 尹坚
教材版本 北师大版 册、章 下册第五章
课标要求 第五章《图形的轴对称》课标要求: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主要体现在:观察轴对称现象、识别轴对称现象、分析轴对称图形的性质。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主要体现在:通过逻辑推理使学生理解轴对称图形性质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利用转化策略,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运用几何直观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会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主要体现在:准确表述轴对称图形;规范作图;清晰表达解题思路。
内容分析 第五章《图形的轴对称》是北师大版(2024)七年级下册的的重要章节,它旨在深化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探索轴对称性质,并通过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如等腰三角形、线段、角)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能力,本章内容不仅是小学阶段对轴对称图形的学习和深化,也为今后学习复杂的几何图形性质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多种形式,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点,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掌握作轴对称图形,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作角的平分线等尺规作图方法,学生还将通过问题解决的策略--转化运用,将复杂问题转化成简单问题,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内容包括:轴对称及其性质、简单的轴对称图形、问题解决的策略:转化、回顾与思考。
学情分析 在学习《图形的轴对称》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如直线、射线、线段、角,以及简单的几何图形的变换;如平移、旋转。接触了一些轴对称图形,能够通过观察和实线,初步感知图形的对称性,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这些基础知识,为学生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提供了重要的认知基础。七年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具备了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自主学生能力,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单元目标 (一)教学目标1.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学生能够观察和识别现实生活中轴对称图形的现象,体会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形成轴对称图形的直观认识。2.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探索轴对称图形的性质;通过观察和分析,能够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的性质。利用转化策略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3.会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用符号表达轴对称图形的性质,解释和证明轴对称图形的性质。(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应用轴对称图形的性质解决问题。难点: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和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单元知识结构框架及课时安排 (一)单元知识结构框架(二)课时安排课时编号单元主要内容课时数1轴对称及其性质12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13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线段的垂直平分线)14简单的轴对称图形(角平分线)15问题解决的策略-转化16回顾与思考1
达成评价 课题课时目标达成评价评价任务轴对称及其性质1、能够区别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2、 理解轴对称的性质:在轴对称图形或两个成轴对称的图形中,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3、能利用轴对称的性质解决相关实际问题。1、回顾轴对称现象,完成两个习题。2、师提问生回忆轴对称图形和成轴对称两个概念。(想+讲)3、通过练习对两个概念的理解,为本节课找轴对称性质奠定基础。(看+想+讲)4、通过活动独立得出轴对称性质。(做+想+讲)5、独立完成例题的学习。环节一:旧知导入环节二:探究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环节三:探究轴对称的性质。环节四:典例精析。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1. 经历探索简单图形轴对称的过程,进一步体验轴对称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2. 探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轴对称性及其相关性质。3. 通过学生的操作与思考,使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轴对称性及其有关性质,从而发展空间观念。1、找轴对称图形,画出对称轴。2、活动探究等腰三角形的特征。3、类比等腰三角形的特征探究等边三角形的特征。4、自学例题,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方程思想。环节一:复习旧知环节二:探究等腰、等边三角形性质。环节三:典例精析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线段的垂直平分线)1.经历探索线段轴对称性过程,进一步理解轴对称的性质,发展空间观念;2.掌握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3.掌握用尺规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4.在探索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尺规作法时,让学生感受从特殊到一般,从一般到特殊的转化方法与技巧.5使学生感受前后知识的联系,体会由未知向已知转化的思想方法、感悟的探索方法的合理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回答问题,学生互相补充完整。2、对折线段发现线段是轴对称图形。3、探究并证明垂直平分线性质。4、画线段的对称轴(垂直平分线)5、教师点拨自学例题,提出质疑。环节一:复习旧知环节二: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环节三:画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环节四:典例精析简单的轴对称图形(角平分线)1.经历探索简单图形的轴对称性的过程,进一步理解轴对称的性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2.探索并了解角的轴对称性性质及其画法;3.角平分线性质的应用.提高综合运用三角形全等的有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回顾旧知。2、参与折纸活动。3、探究并证明角平分线的原定理和逆定理。4、类比垂直平分线的画法,探究角平分线的画法。5、自学例题,提出质疑。环节一:复习旧知环节二:探究角平分线的性质环节三:画线角平分线。环节四:典例精析问题解决的策略:转化1. 理解“转化”的概念和在数学中的含义,掌握运用“转化”思想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方法2.通过实例感受“转化”思想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将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的数学思维能力3.能够在实际解题中主动运用“转化”策略,提高解题效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1、小组讨论怎样快速正确的计算阴影部分的面积,解决问题用到的方法是什么。2、复习转化策略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3、理解问题实质把生活中的实例转化成几何知识。4、拟定计划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5、总结归纳用转化的策略解法问题的方法和理论根据。6、小组合作,完成例题的学习。并提出质疑。环节一:复习旧知环节二:探究问题解决的策略:转化。环节三:典例精析回顾与思考1、梳理全章内容,建立知识体系;掌握等腰三角形、线段、角等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并灵活应用;综合运用轴对称的有关性质,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丰富学生对轴对称的直观体验和理解,发展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数学活动中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展示预习作业--思维导图,进一步完善知识架构。2、问答形式完成3个模块的知识梳理。3、小组合作交流完成相应的练习。4、学生分析例题中的含义,理解需要解决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注意转化思想的渗透。
《图形的轴对称》单元教学设计
活动一:旧知引入
任务一:轴对称及其性质
活动二:探究轴对称及其性质
活动三:典例精析
活动一:旧知引入
任务二: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
图形的轴对称
活动二:探究等腰、等边三角形特征
活动三:典例精析
活动一:复习旧知
活动二:探究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任务三: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活动三:探究线段的垂直平线的画法
活动四:典例精析
活动一:复习导入
任务四: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角平分线)
活动二:探究角平分线的性质
活动二:探究角平分线的画法
活动四:典例精析
活动一:复习引入
图形的轴对称
活动二:探究新知
活动三:典例精析
活动一:知识架构
任务五:问题解决的策略-转化
任务六:回顾与思考
活动二:知识梳理
活动三:典例精析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7张PPT)
(北师大2024版)七年级
下
5.2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垂直平分线)
图形的轴对称
第五章
“—”
教学目标
01
知识回顾
02
新知讲解
03
课堂练习
04
课堂总结
05
作业布置
06
目录
07
内容总览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线段轴对称性过程,进一步理解轴对称的性质,发展空间观念;
2.掌握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3.掌握用尺规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4.在探索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尺规作法时,让学生感受从特殊到一般,从一般到特殊的转化方法与技巧.
5使学生感受前后知识的联系,体会由未知向已知转化的思想方法、感悟的探索方法的合理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识回顾
1、等腰三角形的特征?
2、等边三角形的特征?
3、三线合一的含义是什么?
4、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关系怎样?
探究新知
探究一: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A(B)
O
B
1.画一条线段AB,对折AB使A,B重合,折痕与AB的交点为O;
结论:
1.线段是轴对称图形。
2.垂直并平分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简称中垂线),
探究新知
新知讲解
如图,已知PO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求证:PA=PB
A
O
B
P
证明:在△APO和△BPO中
PO=PO
∠POB=∠POA=90°
AO=BO
∴ △APO≌ △BPO (SAS)
∴ PA=PB
(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新知讲解
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PO是AB垂直平分线(已知)
∴PA=PB(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
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A
O
B
P
新知讲解
1、已知线段AB,用尺规作出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
作法:
1、分别以A、B为圆心以大于AB长度的
一半为半径画弧,两弧相交于C、D.
2、作直线CD,CD就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
探究二:画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已知直线L,和直线上一点p,过p点作直线L垂线
作法:
1、以P为圆心以任意长度为半径画弧,与直线相交于A、B.
2、分别以A、B为圆心以大于AB长度的一半为半径画弧,两弧相交于C、D.
2、作直线CD,CD就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
新知讲解
典例精析
典例精析
典例精析
典例精析
【知识技能类作业】必做题:
课堂练习
B
B
课堂练习
A
【知识技能类作业】选做题:
课堂练习
C
【综合拓展类作业】
课堂练习
D
课堂总结
线段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垂直平分线(中垂线)
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如何画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中垂线)?
【知识技能类作业】必做题:
作业布置
1.如图,已知线段a和b,直线AB和CD相交于点O.利用尺规(直尺、圆规),按下列要求作图:
(1)在射线OA,OB,OC上作线段OA',OB',OC',使它们分别与线段a相等;
(2)在射线OD上作线段OD',使OD'与
线段b相等;
(3)连接A'C',C'B',B'D',D'A';
(4)你得到了一个怎样的图形?
(轴对称图形)
作业布置
22
12
作业布置
115°
【知识技能类作业】选做题:
作业布置
B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综合拓展类作业】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PO是AB垂直平分线(已知)
∴PA=PB(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
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A
O
B
P
Thanks!
2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