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邹城市第一中学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课时《分散系及其分类》课件(15张ppt)+教学设计(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邹城市第一中学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课时《分散系及其分类》课件(15张ppt)+教学设计(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6-05-08 07:49:00

文档简介

课件15张PPT。诺贝尔化学奖:1925 席格蒙迪 (德国)
对胶体溶液非均匀性的研究以及 于此有关并在现代胶体化学中十分重要的方法的建立 1926 斯维德伯格(瑞典)
分散体系的研究1948 蒂塞卢斯 (瑞典)
关于电泳和吸附分析的研究,尤其关于血清蛋白的复杂性能的发现和研究分散系及其分类邹城市第一中学 米红医用生理盐水茶水泥水活动1从颜色、透明度、稳定性来观察这三种液体的特点 无色、透明、稳定 黄色、
透明、稳定 黄色、不透明、不稳定 活动2用激光笔从试剂瓶外侧照射里面的液体,在与光束垂直的方向进行观察 ,记录实验现象 无明显现象 光亮的通路 无法形成光亮的通路 活动3过滤看看这三种试剂能不能通过滤纸 回顾活动3过滤看看这三种试剂能不能通过滤纸 能能不能二、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的概念图1. 阳光穿过茂密的树林图2. 夜晚美景阅读课本27页思考、交流 为什么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溶液、浊液不行?科学探究 1、取2个小烧杯,第一个加入40mL蒸馏水,第二个加入 40mL
热开水。(从开水瓶中倒,注意安全) 2、分别逐滴加入10~12滴FeCl3饱和溶液,并用玻璃棒搅拌。 3、观察两个烧杯里的混合物,分别用激光笔从烧杯外侧照射
烧杯中的液体,观察并填写下表澄清、透明、浅黄色 澄清、透明、深棕红色 不明显 明显(有光路) 二、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的概念2、分散系的分类
1)按分散质粒子大小分类
2)按分散质、分散剂的状态分类你能不能举出几种分散系的实例,并思考他们分别属于上述九种中的哪一种吗? 泡沫白酒糖水、油漆分散质作业家庭实验(学以致用)
用激光笔(或手电筒)照射①肥皂水;②未用肥皂洗脸的洗脸水;③矿泉水;④果冻;⑤很稀的米汤、
⑥鱼汤;⑦将几滴鸡血(鱼血)滴入到水中的血水;
⑧烟;⑨雾(水蒸气)。确定上述哪些分散系是胶体。作者信息
姓名
电话
学科
化学
年级
高三
邮件
?
单位
邹城市第一中学
教学主题
分散系及其分类
一、教材分析
?
本节课是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课时《分散系及其分类》的教学内容。内容包括分散系的概念和分类,胶体的性质,丁达尔效应的概念,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和鉴别方法。
本节内容前面是化学实验的方法、物质的量以及物质的分类内容,后面是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这部分的内容,而本内容包含的一些分散质粒子知识,是以后化学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内容上,本知识点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学生分析
通过本节教材第一课时的学习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分类方法及其应用。知道溶液和浊液属于混合物,但还没有从分散系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
胶体知识与学生以前所学的知识有所不同,这对学生而言是一个较为陌生的领域,但其形成原理学生在初中已经有所接触。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知道分散系的含义,能根据分散质粒子大小对混合物进行分类??
?b.?知道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和鉴别方法????
?c.?理解丁达尔效应的本质?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丁达尔效应本质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课堂小结,一改由教师复述,变成由学生的自我总结,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我展示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丁达尔效应图片的展示,让学生重视化学学科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性;通过实际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利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四、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1.在课堂情景展示环节,利用电子白板的抓拍功能,用PPT展示精美图片、简单动画引导学生思考、理解问题。ppt多媒体课件,运用整个教学中。
2.微视频,在引入的环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
3.传感器信息技术对反应温度的探究,通过计算机图像的分析,让学生理解影响因素很多。
4.网络搜集资料
5、通过一段学生喜闻乐见的相声,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教育学生要善于观察生活。由学生已学习的物质分类知识出发,对物质进行分类,进而引导学生学习《分散系及其分类》。
6、通过实物观察及分组实验,能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7、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生活中常见的丁达尔现象的图片,引发学生思考:这些现象的共同点和本质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胶体第一项性质的探究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播放视频,
导入新课。
给学生观看视频——侯宝林《醉酒》(约4分钟),指出在视频中提到手电筒在夜晚会产生一道光柱。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手电筒在夜晚会产生光柱的奥秘吗?接着讲解:其实这其中的奥秘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一种混合物——胶体所产生的现象,进而进入本节课的教学。
观看视频——侯宝林《醉酒》
视频
展示样品,
引出分散系。
1、展示FeCl3溶液、淀粉溶液、泥水样液,请学生思考从组分上它们属于哪一类物质?2、通过讲述FeCl3溶液、淀粉溶液、泥水样液,其分散质是固体、分散剂是液体,进而提问学生如果按照分散质和分散剂所处的状态来分类可以分为多少种?
学生回顾初中有关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知识,分析这三种混合物的共性和特性后总结分散系的概念。学生思考、讨论后发言
PPT展示
区分溶液和浊液,引出胶体。
先让学生观察FeCl3溶液和泥水的外观形态,说出两者的区别,然后将FeCl3溶液和泥水混合,请学生根据它们的特性,交流讨论思考将泥沙从FeCl3溶液中除去的办法。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为何可以用滤纸过滤除去泥沙?启发学生从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的微观角度分析溶液和浊液的区别,并提出浊液的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溶液的分散质粒子直径则小于1nm,紧接着又提出问题:那介于两者之间的混合物又是什么呢?由此过渡到胶体的学习。并通过多媒体用数轴标出三种分散系的粒子直径大小。
?
观察FeCl3溶液和泥水的外观形态,说出两者的区别;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能想到过滤的方法将其分离;
聆听、思考、交流讨论、阅读
PPT展示,实物展示
实验探究
胶体的性质
情境一:让学生回忆前面将泥沙从FeCl3溶液中除去的方法,引发学生思考:FeCl3溶液能够通过滤纸,泥水不能,那淀粉溶液能不能通过呢?
情境二: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生活中常见的丁达尔现象的图片,引发学生思考:这些现象的共同点和本质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胶体第一项性质的探究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提出问题:如何理解“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会形成丁达尔效应”这句话呢?教师将通过提问4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进而理解丁达尔效应的本质。
首先,什么是散射?学生根据初中的物理知识知道:色散是光线偏离原来方向而分散传播。
继续提问:在大自然中,雨后我们有时能见到一种美丽的现象——彩虹,那也是一种散射,彩虹是太阳光传播过程中被空气中的水滴散射而成,这个应该怎么理解呢?启发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建立散射概念。此时学生可能回答:太阳光在传播中遇到水滴,发生散射,光线偏离了原来的传播方向后发生重叠,形成各种明亮的颜色。
在这个基础上再提问:那丁达尔效应呢,应该怎么理解呢?学生通过讨论,归纳出:丁达尔效应是一束光从前面直射过来,打到很小的胶体粒子上,光线的方向发生偏移,无数个光波在不同的方向发生重叠,形成了明亮的通路。
再一次提问:为什么胶体会发生散射呢?学生通过阅读“科学史话”,并解释:是因为胶体粒子的直径小于可见光的波长,所以可以发生光的散射。
然后让学生回顾到情境预设中的问题,并解释刚才多媒体展示的生活中的丁达尔现象。再让学生解析上课前观看的视频中提到手电筒在夜晚会产生一道光柱的“奥秘”。既使学生容易接受新知识,还能学以致用,解析生活中出现的现象。
最后请学生自主阅读课本资料卡中“胶体的应用”相关内容,获取信息。教师再简单分析胶体的介稳性、电泳、聚沉、渗析等性质。然后再请学生例举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各组根据分配任务过滤CuSO4溶液、?Fe(OH)3胶体,泥水悬浊液。用激光笔照射盛有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铁胶体(课前准备)的两只小烧杯的实验。认真观察、记录现象。
阅读“科学史话”解释“为什么胶体会发生散射呢?”。
自主阅读课本资料卡中“胶体的应用”相关内容,获取信息。
图片、PPT、实验
课堂小结,
强化知识
?
引导学生自主总结本节知识点,填写表格
自主总结
PPT,表格
学以致用
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结合高一学生的认知能力,为使学生更加透彻理解本节课的重难点,我有目的地设计了以下练习:
下列现象各反映了胶体的什么性质?原理是什么?
豆浆里加石膏制成豆腐
手指不慎被划破用氯化铁溶液止血
河流入海处易形成三角洲
不同品牌墨水不能混用
工厂用静电除尘
明矾净水
?
积极思考,
积极回答。
PPT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本节课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化学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本节课将教材安排的教师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探究实验,鼓励学生在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的基础上去探究,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互相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友好合作精神,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过程中来,从中体验科学探究与发现的成就感。
学生在初中已初步掌握了实验探究的基本程序(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猜想假设→方案设计→实验探究→归纳总结→解释现象);初步具备了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和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并具有较好的思考与质疑、交流与合作的学习习惯。本堂课的学习目标的确定具体体现了“以学生的学习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课堂教学设计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