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堰河 —— 我的保姆》教学设计
一、课题名称
《大堰河 —— 我的保姆》
二、教材分析
《大堰河 —— 我的保姆》是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中的经典篇目,处于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关键位置。这首诗是艾青的成名作,以饱含深情的笔触、独特的意象运用以及丰富的表现手法,展现了大堰河勤劳善良却命运悲惨的一生,抒发了诗人对乳母真挚深沉的敬爱与赞美,同时借大堰河的遭遇,深刻控诉和诅咒了旧社会的不公与黑暗。对于高二学生而言,他们已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基础,但对于现代诗歌复杂情感的把握、意象内涵的挖掘以及创作手法的深入理解仍需引导,学习此诗有助于提升学生诗歌鉴赏素养,感受文学反映时代、触动人心的力量。
三、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诗中重点字词、句式及修辞的运用效果,学习运用精准且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情感。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诗歌意象、结构、对比等手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能力,深入领会诗歌深层意蕴。
3.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诗歌的韵律美、节奏美,体会诗人独特的审美创造,提升学生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诗歌艺术的热爱,引导学生尝试创作简单的诗歌意象,表达情感。
4.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感受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传承关注底层、追求公平正义的人文精神,增进对多元文化背景下人性光辉的理解。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深入剖析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包括人物关系、家庭环境等方面的对比,理解其对情感表达与主题呈现的强化作用。
2.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把握诗人情感的起伏变化,做到朗读与情感的有机融合。
教学难点
1.探究诗人如何将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紧密相连,在朴实的叙述中蕴含深沉的社会批判,体会用情作诗、以诗载道的创作精髓。
2.精准解读如 “紫色的灵魂” 等具有丰富象征意义、内涵深刻的词句,理解诗人独特的意象构建与情感寄托。
五、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收集艾青的生平资料、创作历程、相关图片与视频素材,制作精美且内容详实的多媒体课件,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视觉与听觉辅助。
2.精心挑选适合课堂朗读的诗歌配乐,营造契合诗歌情感氛围的朗读情境。
3.依据教学目标与重难点,设计具有启发性、层次性的课堂导学案,帮助学生预习课文,梳理基础知识,引导思考探究方向。
学生准备
1.依据导学案预习课文,标记出生字词,初步了解诗歌大意,尝试梳理诗歌结构。
2.查阅艾青的相关资料,了解诗人所处时代背景,对诗歌主题形成初步认知,记录疑惑之处,以便课堂交流探讨。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教师在多媒体上展示一组旧中国农村贫苦生活的老照片,照片中有破败的茅屋、衣衫褴褛的农民在田间劳作、面黄肌瘦的孩子等画面,同时播放轻柔而略带哀伤的背景音乐(如二胡曲《二泉映月》)。
2.教师:“同学们,当我们透过这些泛黄的照片,回望旧中国那段沉重的历史,映入眼帘的是无数劳动人民在苦难中挣扎的身影。在那样的岁月里,有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女性,她用自己的乳汁、勤劳的双手与质朴的爱,滋养了一颗诗人的心灵。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艾青的《大堰河 —— 我的保姆》,去探寻那段尘封的记忆,感受那跨越时空的深情。”
3.引导学生关注照片细节,提问:“从这些照片中,大家能想象到旧中国农村百姓的生活是怎样的吗?他们可能有着怎样的情感与渴望?” 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初步感受,从而自然地引出课题。
(二)作者介绍
1.教师微笑着询问:“在预习过程中,同学们想必已经收集了不少关于诗人艾青的资料,谁先来给大家分享一下自己所了解的艾青呢?” 邀请几位学生主动站起来介绍,教师认真倾听,适时点头给予肯定。
2.学生分享完毕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艾青的详细生平资料,包括他的成长经历、留学背景、创作风格的转变以及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卓越地位等信息,重点强调艾青 “土地诗人”“人民诗人” 的称号由来,以及他始终心系祖国、关怀人民的创作情怀。同时,展示艾青不同时期的照片,让学生对诗人有更直观的认识。
3.教师总结:“艾青一生历经坎坷,却始终用诗歌为武器,为人民发声,为时代呐喊。而《大堰河 —— 我的保姆》正是他早期创作的巅峰之作,承载着他对乳母深深的眷恋与对旧社会的沉痛控诉。接下来,就让我们深入诗歌,去品味其中的酸甜苦辣。”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一段节奏舒缓且略带忧伤的诗歌朗诵音频(朗诵者为专业播音员),要求学生闭上眼睛,静心聆听,跟随朗诵者的节奏在脑海中勾勒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感受诗歌的整体氛围与情感基调。
2.听完朗诵后,给予学生 3 分钟时间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初步体会诗歌的韵律之美。教师巡视课堂,观察学生朗读情况,及时纠正个别字词的错误读音。
3.开展朗读接力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轮流推选一名代表朗读诗歌的一个小节,其他小组成员认真倾听,从朗读的流畅性、节奏把握、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打分评价。朗读结束后,教师针对每组的表现进行简要点评,重点表扬优点,同时委婉指出存在的不足,并给予朗读技巧的指导,如语调的抑扬顿挫、重音的恰当处理、停顿的合理安排等。
4.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读完这首诗,大家整体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歌中主要涉及哪些人物?他们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诗歌,同桌之间相互交流讨论 3 分钟,然后请几位同学发言分享自己的思考结果,教师在黑板上简要记录学生的观点,为后续深入研读做铺垫。
(四)研读诗歌,分析内容与手法
研读 1—3 小节
1.教师朗读前三小节诗歌,朗读过程中,通过语调、语速的变化突出诗人对大堰河的深情回忆与复杂情感。朗读完毕后,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诗人开篇就提及大堰河,那大堰河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诗人与她又是什么关系呢?请大家仔细研读这三小节,圈画出相关语句,并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2.学生分组展开讨论,教师深入各小组,倾听学生的观点,适时给予引导启发。讨论结束后,每组选派代表发言。有小组可能会回答:“大堰河是个贫苦的农妇,没有自己的名字,是童养媳出身,而诗人是地主的儿子,他们阶级不同,但大堰河却像母亲一样照顾诗人,所以他们有一种特殊的、跨越阶级的亲情。” 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在黑板上板书 “大堰河:贫苦农妇、童养媳”“诗人:地主儿子” 以及 “关系:阶级对立,情感和谐”,同时结合诗句 “我是地主的儿子;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大堰河的儿子”,深入剖析诗人对这种特殊关系的强调,让学生初步体会对比手法在展现人物关系、凸显情感深度上的作用。
研读第四小节
1.教师:“接下来,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第四节。哪位女同学愿意用你甜美的嗓音为大家朗读这一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这一小节的中心意象是什么,它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邀请一名女生朗读,朗读结束后,教师和同学们给予掌声鼓励。
2.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有学生可能会很快发现:“中心意象是‘厚大的手掌’,从诗句里能感觉到大堰河虽然劳动很辛苦,但还是一直用这双手抚摸诗人,让人觉得她的爱特别深厚。” 教师进一步追问:“那诗人为什么要用‘厚大’而不是别的词来形容手掌呢?这一连串围绕手掌的小意象群又有什么妙处呢?” 鼓励学生深入挖掘意象背后的内涵。经过思考,学生或许会回答:“‘厚大’体现了大堰河劳动的艰辛,手掌是她勤劳的象征,那些小意象群像电影镜头一样,展现出她在忙碌间隙都不忘关爱诗人,让这份爱更具体可感。” 教师给予肯定评价,强调意象对于诗歌情感表达的关键作用,帮助学生理解诗人通过独特意象传递深沉情感的创作技巧。
研读第五小节
1.教师:“在第五节,诗歌情节有了新的发展,又有新人物登场了。请一位男同学来为我们朗读这一节,大家边听边思考,新出场的是谁,这一节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又蕴含着诗人怎样复杂的情感?” 指名一位男生朗读,读完后,同学们鼓掌。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很明显,这一节出场的是诗人的父母。那诗人是如何描述与大堰河分别的场景的?这一句‘啊,大堰河你为什么要哭?’有什么深意呢?” 学生积极思考发言,有的学生可能会说:“诗人没有详细写分别的不舍,只用这一问,感觉既有诗人对大堰河的心疼,觉得她是因为爱自己才哭,也好像有父母的不满,觉得大堰河不应该哭。” 教师顺势深入讲解:“非常棒,同学们体会得很深刻。这一问既是诗人站在自己角度,对大堰河爱的回应与感恩;同时从父母角度看,在他们眼中,大堰河地位卑贱,送诗人走没什么可伤心的,甚至哭还会被嫌弃。这短短一问,就把诗人对大堰河的敬爱、赞美以及对父母冷漠、等级观念的愤怒都展现出来了,对比手法在这里运用得相当精妙,让情感冲突更强烈。” 教师通过这样层层剖析,让学生清晰把握诗歌复杂情感与对比手法的紧密结合。
研读第六小节
1.教师:“这种愤怒在第六节进一步升级。男生们,让我们齐声朗读这一节,用你们的声音读出诗人内心的怨愤,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这一节是如何强化这种情感的,诗人与父母的关系又有怎样更深刻的体现?” 男生们大声朗读,读完后,教师引导全体学生分析。
2.学生:“诗人说‘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这句话特别怨毒,好像和父母很生疏,中间那些描写家里豪华和大堰河家贫穷的小意象对比,更突出了两个家庭的差距,也让我们明白诗人和父母本该亲近,却因为阶级不同变得对立。” 教师肯定学生的解读,详细讲解诗句中如 “红漆雕花的家具”“睡床上金色的花纹” 与大堰河家 “乌黑的酱碗”“被柴草堵塞的烟囱” 等对比意象,让学生直观感受贫富悬殊,深入理解诗人借此抒发的对家庭关系扭曲、社会不公的批判,强化学生对对比手法在深化主题方面作用的认识。
研读第七小节
1.教师:“第七节很有特色,诗人反复强调大堰河‘含着笑’。现在,咱们前后四人为一小组,展开合作探究,讨论一下这‘含着笑’的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学生迅速分组,热烈讨论,教师巡视各小组,参与个别小组讨论,适时点拨引导。
2.各小组代表踊跃发言,一组学生可能会说:“我们觉得‘含着笑’写出大堰河很乐观、善良,就算生活那么苦,她干活的时候还总是笑着,像‘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让人特别心疼她。” 其他小组补充:“而且这是排比句,一连串‘含着笑’,把大堰河的勤劳、朴实都展现出来了,也能看出诗人对她这些品质的赞美,同时又为她的悲惨命运感到悲哀。” 教师对各小组的精彩讨论给予高度评价,总结强调细节描写与排比手法结合,对塑造人物形象、抒发情感的强大表现力,让学生学习诗人通过细微处见真情、巧用修辞增文采的写作技巧。
研读第 8 小节
1.教师引导学生轻声默读第八小节:“同学们,读完这一节,大家有没有想过,诗人把大堰河的梦写得如此美好,可现实却很残酷,这是为什么呢?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想要达到怎样的效果?” 给予学生 2 分钟思考时间,然后请学生回答。
2.学生:“这是用对比,美梦和她死后的凄惨对比,让人更觉得她可怜,增强了悲剧感,好像让我们看到她一生的希望破灭,心里特别难受。” 教师认可学生的理解,进一步阐述:“非常正确,这种美梦与现实的强烈反差,就像一把重锤,直击读者心灵,让我们对大堰河的悲惨命运刻骨铭心,也更能感受到诗人对造成这一切的旧社会的痛恨。这就是对比手法的魅力,它能让情感的力量成倍放大。” 通过这样的引导,让学生再次体会对比手法在营造氛围、强化感染力上的关键作用。
研读第 9-12 小节
1.教师:“最后,让我们看向诗歌的结尾部分。大家认真研读这几小节,思考大堰河辛劳一生,死后得到了什么?从诗人的描述中,我们又能读到他怎样的情感?尤其是‘紫色的灵魂’这个独特的表述,大家想一想,它究竟有着怎样深刻的含义呢?” 学生默读思考,教师给足时间,然后组织交流。
2.学生:“大堰河死后就只有很微薄的葬礼,太可怜了,诗人肯定特别愤怒,觉得社会对她不公平。” 对于 “紫色的灵魂”,学生可能有不同理解,有的认为紫色代表高贵,因为大堰河虽然身份低但心灵美;有的觉得紫色象征伤痛,因为她一生悲惨。教师认真倾听学生观点,最后总结:“同学们都很有想法,紫色确实有多层含义,一方面它象征高贵,大堰河勤劳善良、慈爱乐观,她的灵魂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无比高贵;另一方面,紫色也是伤痕、苦难的颜色,她一生受尽磨难,结局悲惨,这颜色饱含着诗人对她的怜惜。诗人用这一独特意象,把对大堰河的赞美与对旧社会的诅咒完美融合,让情感深沉而厚重。” 通过这样的师生互动,引导学生突破难点,深入理解诗歌核心情感与独特意象内涵。
(五)课堂总结
1.教师:“同学们,回顾这节课,我们跟随艾青的笔触,走进了大堰河的世界。我们看到了她贫苦却善良、勤劳的一生,感受到了诗人与她深厚真挚的母子情,也体会到了诗人对父母冷漠、旧社会不公的愤怒与批判。诗人巧妙运用对比、排比、细节描写等手法,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奏响了一曲‘赞美’与‘诅咒’的交响曲。”
2.强调重点:“大家要记住,像大堰河与诗人本应对立实则和谐、与父母本应和谐实则对立的人物关系对比,以及美梦与现实、贫富环境等多方面对比,这些都是理解诗歌情感与主题的关键钥匙。同时,那些细腻的意象、饱含深情的语句,更是诗人心灵的呐喊。希望大家课后能反复回味这首诗,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七、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录制音频或视频,发送到班级学习群,与同学互相欣赏、评价,进一步提升朗读水平,加深对诗歌情感的体悟。
2.选择诗中至少三个含有颜色的词语,如 “紫色”“乌黑”“红漆” 等,结合诗句详细分析其在营造氛围、塑造人物、表达情感等方面的作用,形成一篇 300 字左右的赏析短文,锻炼学生文本分析与书面表达能力。
八、教学反思
情境导入环节通过图片与音乐的结合,成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情感共鸣,为课堂营造了良好氛围,让学生快速融入诗歌情境。教学过程中,多种朗读形式穿插,给予学生充分朗读体验,以读促悟,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韵律美、体会情感变化,同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师生互动交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合作精神,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对诗歌意象、手法、情感的讲解细致深入,结合诗句实例,层层剖析,让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较好达成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