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项脊轩志》教学设计(任务式)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9.1《项脊轩志》教学设计(任务式)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02 00:01: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一、课题名称
《项脊轩志》
二、教材分析
《项脊轩志》是统编教材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的经典文言文篇目。它以项脊轩为线索,串起了作者归有光的诸多生活回忆,展现了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兴衰变迁以及作者与之紧密相连的个人情感世界。文中既有丰富的文言知识,如常见实词、虚词的多样用法,特殊句式等,可供学生积累文言文基础;又以质朴细腻的笔触,通过日常琐事、生活细节,将亲情、爱情等深沉情感娓娓道来,为学生学习散文写作、领悟情感表达技巧提供了绝佳范例,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与人文情怀。
三、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能够扎实梳理、归纳文中的文言文实词、虚词、句式等知识点,精准掌握其意义与用法,进而提升文言文阅读与理解能力,自如运用所学文言知识解读同类文本。
思维发展与提升:借助对文中细节描写、场景叙述的深入剖析,学会分析散文的行文思路与情感脉络,培养逻辑思维与批判性思维,能洞察文字背后蕴含的深层情感与文化内涵。
审美鉴赏与创造:深切体会作者 “不事雕琢而有风味” 的独特散文风格,感受质朴文字中蕴含的强大情感力量,提升文学审美鉴赏水平,激发创作灵感,尝试在写作中运用类似手法展现真情实感。
文化传承与理解:深度理解归有光对故居亲人的眷恋深情,体悟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庭观念、亲情至上的价值核心,引导学生珍视亲情,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日常生活,传承发扬。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聚焦文中细节描写,如对轩中生活、诸父异爨、老妪忆母等片段,深入感悟作者寄托其中的深厚情感,品咂亲情的百般滋味。系统梳理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如 “顾”“稍”“置” 等)、虚词(如 “之”“于”“其” 等)的含义、用法,结合语境精准理解文意,夯实文言文基础。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真切领会作者如何运用质朴无华、近乎白描的文字,营造出深远悠长的韵味,达到 “不事雕琢而有风味” 的至高境界,体会平淡文字下的情感张力。让学生掌握在日常细微之处捕捉典型细节、场面,以小见大、真切自然地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并能学以致用。
五、课前准备
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借助课下注释、古汉语词典等工具,初步疏通文意,标记出难以理解的字词、句子,尝试总结文中出现的文言现象。搜集归有光的生平经历、创作风格以及所处时代背景资料,了解其家庭变故梗概,为深入理解文本情感奠基。回顾之前所学的如《陈情表》《祭十二郎文》等亲情主题文言文,对比感受不同作者的情感表达方式。
教师: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涵盖作者简介、背景介绍、课文朗读音频、重点字词解析、相关图片及拓展资料等,助力课堂教学可视化、生动化。设计预习导学案,明确预习任务与要求,引导学生有效预习;准备课堂讨论话题、提问提纲、随堂练习,以便实时检测学生学习效果。
六、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教师在多媒体上展示一组老物件图片,如旧书桌上的划痕、祖辈用过的缝纫机、儿时的玩具等,同时播放轻柔的怀旧音乐,营造出浓厚的怀旧氛围。
引导语:“同学们,当我们看到这些老物件,耳畔响起熟悉的老歌,心中是否会泛起层层涟漪?它们承载着岁月的痕迹,唤醒了我们心底最温暖的回忆。就如同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笔下的项脊轩,一间看似普通的书斋,却珍藏了他一生的眷恋与深情。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项脊轩,探寻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故事。”
初读感知
教师富有感情地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标注字音、节奏,感受文章的韵律之美。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再次疏通文意,同桌之间相互交流预习时遇到的疑难问题,尝试共同解决。
教师利用课件展示重点字词的读音、释义,如 “修葺(qì)”“垣墙(yuán)”“迨(dài)”“爨(cuàn)” 等,强调易错点;同时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疑难句子,如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进行现场翻译指导,确保学生初步理解文意。
请学生简要概括项脊轩修葺前后的变化,以及作者在轩中的生活状态,教师随机抽取学生回答,及时给予反馈与补充,引导学生初步感受项脊轩对于作者的特殊意义。
文本研读
任务一:走进书斋探往事
1.展示梁实秋《旧》中的语句,引导学生思考:项脊轩为何能唤起作者如此多的回忆?它究竟有何独特魅力?
2.学生默读课文第一段,小组内交流讨论,整理项脊轩修葺前后的详细变化,推选代表发言。教师结合学生回答,通过课件对比呈现修葺前后的项脊轩:修葺前,狭小、破旧、昏暗,“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修葺后,焕然一新,“日影反照,室始洞然”,阶前寂寂,桂影斑驳,营造出清幽雅致的氛围。
3.进一步提问:在这样的环境中,作者有着怎样的生活日常?学生再次阅读相关文本,从文中捕捉细节,如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等,分析作者的性格特点与心境。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虽独处却不孤独,好学善思,项脊轩已然成为他心灵的栖息地,为后文情感抒发埋下伏笔。
任务二:体悟细节见真情
教师设置问题:文中诸多生活琐事的描写,处处饱含深情。请大家仔细研读文本,找出最让你触动的细节描写,并结合自身感受谈谈体会。这是本节课的关键教学环节,学生分组展开热烈讨论,教师巡视各小组,适时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
小组代表依次发言,分享找到的细节,教师根据预设,重点引导学生剖析以下几个经典细节:
诸父异爨 —— 悲家道败落:教师引导学生关注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一句,讲解 “爨” 字含义,让学生想象原本和睦聚居的大家庭,如今被一道道小门、一堵堵墙分割得支离破碎的场景。提问:这种变化仅仅是空间上的吗?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总结强调这背后反映出的亲情疏离、家族衰败,而作者平淡叙述中的 “凡再变矣”,更饱含无尽的哀婉与无奈。
老妪忆母 —— 伤少年失恃:展示《先妣事略》片段,抛出问题:若将文中对母亲的回忆换成此片段,是否合适?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点明:归有光 8 岁丧母,记忆模糊,文中老妪讲述的母亲嘘寒问暖细节,于他而言是最珍贵、最渴望的回忆,“余泣,妪亦泣” 的场景,不仅体现母亲的宽厚,更与亲人分家的冷漠形成鲜明反差,刺痛人心。
大母至轩 —— 愧功业未成:联系《陈情表》中李密对祖母的描述,让学生对比归有光笔下的祖母形象。教师引导学生聚焦祖母的动作、语言,如 “以手阖门”“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感受祖母对孙儿的疼爱、期许,体会作者通过细节勾勒出的有血有肉、饱含深情的祖母形象,理解文体差异对情感呈现的影响。
学书问古 —— 痛琴瑟失音:介绍文章创作背景,归有光丧妻后补记此文。引导学生解读 “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想象夫妻二人在轩中琴瑟和鸣、情趣相投的美好过往,与如今 “室坏不修,不常居” 的凄凉现状对比,体会作者痛失知音、物是人非的悲痛。
针对课文最后一句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教师展示桓温、白居易、苏轼、贺铸等古人悼亡诗词片段,引导学生结合资料,从文化隐喻、情感寄托等角度深入探讨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分享感悟后,教师总结:归有光以极简笔墨,将对妻子的思念、人生的遗憾深埋于时光与枇杷树的生长之中,言有尽而意无穷。
拓展探究
教师引导:“归有光用他的笔,让项脊轩承载了一生的情与愁。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处处有类似的‘项脊轩’,那些平凡的角落、物件,或许都藏着不为人知的深情。” 让学生分享自己生活中的 “项脊轩” 故事,如祖辈留下的旧物件、儿时居住的老屋等,讲述与之相关的亲情记忆。
展示杨绛《我们仨》、龙应台《目送》等当代文学作品中关于亲情的精彩片段,引导学生比较古今作家在表达亲情时选材、手法的异同,拓宽文学视野,深化对亲情主题的认知。
课堂总结
教师与学生共同回顾本节课重点内容:从项脊轩的变迁领略其独特韵味,透过细节描写品味作者的浓浓深情,学习质朴文字蕴含大美的写作风格。
升华主题:“同学们,项脊轩虽小,却装满了归有光的一生。于我们而言,家就是我们心中的‘项脊轩’,无论走多远,那份温暖与牵挂始终在。人生短暂,让我们珍惜当下与家人相处的每一刻,用心感受、用爱守护,让家的温暖永远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七、作业设计
基础巩固:
背诵课文全文,整理文中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制作知识卡片,强化文言文知识记忆。
能力提升:
以 “家中的角落” 为题,模仿《项脊轩志》的写作手法,选取家中一个饱含回忆的角落,运用细节描写,创作一篇 800 字左右的记叙文,展现亲情故事,抒发真情实感。
拓展阅读:
推荐阅读归有光的《先妣事略》《寒花葬志》等散文,以及林海音《城南旧事》、琦君《髻》等同类题材作品,写一篇 500 字左右的读书笔记,分享阅读感悟。
八、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需充分关注学生的课堂反应,根据学生理解的难易程度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对于文言文知识讲解,应多结合语境、实例,避免单纯灌输,增强学生自主归纳总结能力。在情感体悟环节,鼓励学生大胆分享个人经历,以拉近与文本距离,但要注意把控课堂秩序,确保讨论围绕主题有序展开。同时,通过作业批改、课后交流,了解学生对细节描写、情感表达等写作技巧的掌握情况,以便在后续教学中针对性强化训练,不断提升教学质量,让学生真正从经典文本中汲取语文养分与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