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蜀道难》《蜀相》教学设计(任务式)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3《蜀道难》《蜀相》教学设计(任务式)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02 00:05: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蜀道难>< 蜀相 >教学设计
一、【课题名称】
<蜀道难>< 蜀相 > 联读
二、【教材分析】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取的《蜀道难》与《蜀相》皆是唐诗经典之作。《蜀道难》以雄奇奔放的笔调描绘蜀道山川的险峻壮丽,饱含诗人对自然伟力的惊叹与对友人入蜀安危的关切,展现出李白浪漫主义诗歌风格的极致魅力;《蜀相》则借凭吊诸葛武侯,抒发杜甫对一代贤相的敬仰追慕,以及自身壮志难酬、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思,尽显现实主义的沉郁顿挫。两篇诗作题材虽异,却都植根于唐时的社会风貌与诗人的家国情怀,联读能引导高二学生跨越诗歌风格界限,深入品味唐诗多元魅力,从不同角度体悟诗人在时代浪潮下的心灵呐喊,提升对古典诗歌的鉴赏与共情能力,强化语文素养。
三、【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1.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读音、节奏韵律,积累如 “扪参历井”“砯崖转石”“出师未捷” 等文言词汇与典故,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学会在写作、口语表达中恰当地引用诗句增添文采。
2.引导学生模仿诗歌中的句式、修辞进行仿写创作,如学习《蜀道难》的夸张手法描绘一处险峻景观,借鉴《蜀相》的对仗形式撰写对联,锻炼语言组织与创新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
1.借助思维导图梳理诗歌结构,培养学生归纳概括、逻辑分析能力,使其明晰两首诗的行文脉络与层次关系。
2.组织学生在知人论世探究、问题研讨环节深入思考,对比两首诗风格、内涵差异,分析诗人创作心境,提升批判性思维与综合比较能力,洞察诗歌背后的文化、历史因素。
审美鉴赏与创造
1.引领学生沉浸于诗歌意境,感受《蜀道难》的雄浑壮阔、奇幻瑰丽之美,体会《蜀相》的肃穆庄重、深沉内敛之韵,提升审美感知力,培养对古典诗歌独特美学风格的鉴赏眼光。
2.鼓励学生在作业练笔中融入个人审美理解,以诗意笔触描绘心中李杜形象,激发创造潜能,实现从审美体验到审美创造的跨越。
文化传承与理解
1.让学生了解李白、杜甫所处时代的政治、文化背景,理解唐诗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瑰宝承载的时代精神与民族情怀,增进文化认同感。
2.通过剖析诗人在诗中的家国情怀表达,引导学生传承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心系家国的精神品质,将传统文化内化为个人品德修养与价值追求。
(二)核心素养
本教学设计紧扣语文核心素养,全方位、多层次引导学生在知识学习、思维训练、审美熏陶、文化传承等领域成长,以诗歌为媒介,打通语文学习与个人素养提升的通道,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诵读、文本精读,结合预习所做功课,准确把握两首诗的基本内容,包括蜀道的地势特征、诸葛亮的生平事迹与诗中所叙等,能用简洁语言概括诗歌大意,绘制清晰合理的结构导图。
2.以知人论世为方法基石,引入李白、杜甫的生平境遇、创作风格倾向及唐王朝彼时社会局势等背景知识,引导学生深度领悟两首诗的风格差异,剖析诗歌内涵,解读如李白诗中的夸张意象、杜甫诗中的典故运用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3.紧扣文本,组织学生从诗句细节、情感脉络入手,探究诗人在诗中寄托的家国情怀,感受李白对山川险阻的喟叹、对友人的关怀背后潜藏的对大唐疆土安危的隐忧,领会杜甫对诸葛亮的凭吊实质是为自身抱负难伸、国运飘摇而泣,使家国情怀具象化、可感知。
(二)教学难点
深入挖掘两首诗背后诗人共通的家国情怀内核,理解在不同诗歌风格、创作视角下,李白的豪放不羁、杜甫的沉郁顿挫如何统一于对家国命运的牵挂眷恋,引导学生跨越时代、风格鸿沟,与诗人心灵共振,真切体悟那份穿越千年的赤子深情,并能在自身价值观构建中融入这种家国担当精神。
五、【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精心剪辑电影《长安三万里》中涉及《蜀道难》《蜀相》创作背景或能展现李杜风采的精彩片段,制作成导课短视频,同时收集相关微博话题热评截图,用于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2.准备《蜀道难》《蜀相》的示范诵读音频,标注好读音、节奏、情感处理要点,以便在诵读指导环节供学生参考学习;绘制两首诗详细的结构导图范例,预设学生自主填写时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引导方向。
3.整理李白、杜甫生平年谱大事纪,以及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政治、经济、文化关键资料,结合教材注释,编写成背景知识手册,印发给学生预习,为知人论世环节筑牢基础。
学生准备:
1.预习《蜀道难》《蜀相》,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标注出不理解的诗句、意象、典故,尝试初步解读诗歌大意,记录疑惑点。
2.阅读教师提供的背景知识手册,了解李杜生平及所处时代概况,搜集一至两首李杜其他相关诗歌,初步感受其创作风格差异,为课堂深入探究积淀知识。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教师活动:
1.播放剪辑好的电影《长安三万里》片段,影片中展现出大唐盛世的繁华、文人墨客的风流,以及安史之乱爆发后社会的动荡,着重突出李白醉吟《蜀道难》、杜甫拜谒武侯祠时的场景,画面与音效交织,营造出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播放结束后,教师展示微博上关于电影中这两首诗情节讨论的热门话题截图,如 “# 电影里的蜀道难# 被李白的想象力震撼到了,蜀道究竟有多难?”“# 杜甫泪洒蜀相祠# 那一刻,他在想什么?”,引发学生兴趣。
2.教师顺势引导:“同学们,电影与微博话题引发了大众对这两首唐诗的热议,今天咱们就走进课堂,深入研读李白的《蜀道难》与杜甫的《蜀相》,探寻诗中蕴含的情思与家国情怀,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学对话。”
学生活动:
1.学生被精彩的电影片段吸引,沉浸于大唐的风云变幻,看到熟悉的诗歌场景出现在荧幕上,兴奋不已,纷纷交头接耳分享感受。浏览微博话题时,好奇心被进一步点燃,对诗歌探究的欲望愈发强烈,迫不及待地翻开课本,准备深入学习。
(二)展示学习目标
教师活动:
1.通过多媒体课件清晰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诵读涵咏,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知人论世,领悟诗歌风格和内涵。深入探究,感受诗人的家国情怀。
2.教师简要阐释:“同学们,诵读能让我们亲近诗歌,感受韵律之美;知人论世帮我们揭开诗人创作的神秘面纱;而深入探究则引领我们走进诗人内心,触摸那份滚烫的家国情怀。接下来,咱们就一步步朝着目标前行。”
学生活动:
1.学生专注阅读学习目标,在教师阐释下,明晰本节课学习方向与重点,心中有数,带着目标意识投入后续学习环节。
(三)学习任务一:诵读涵咏 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教师活动:
1.播放《蜀道难》《蜀相》的示范诵读音频各一遍,要求学生闭眼静听,感受诗歌整体的韵律节奏、情感基调,提示学生留意字音、停顿、重音等细节,如《蜀道难》中 “噫吁嚱,危乎高哉!” 的惊叹语气,《蜀相》里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的肃穆氛围营造。
2.音频播放结束后,教师进行简单诵读指导:“同学们,诵读《蜀道难》要想象自己站在那高耸入云、险峻奇绝的蜀道面前,声音高亢激昂,用夸张的语调展现蜀道之难;读《蜀相》则需心怀敬意,语调深沉舒缓,体现对诸葛武侯的追思。现在,请大家放开声音,结合预习,诵读这两首诗,同桌相互倾听、纠正读音与节奏问题。”
3.巡视学生诵读情况,适时给予个别指导,选取几位学生进行诵读展示,并组织全班同学互评,强调优点,指出不足,共同提升诵读水平。
4.待学生诵读基本熟练后,教师布置文本梳理任务:“大家诵读得越来越有感觉了!现在,请结合预习,快速浏览文本,填写两诗结构导图,概括每部分主要内容,十分钟后咱们一起交流分享。” 同时在多媒体展示结构导图模板,标注关键提示信息,如《蜀道难》可按蜀道之高、蜀道之险、蜀道之危分类,《蜀相》可从祠堂环境、丞相功绩、诗人感慨角度划分。
学生活动:
1.学生安静聆听示范诵读音频,沉浸其中,仿佛置身于诗歌描绘的情境,初步感知诗歌的魅力,对字音、节奏等要点心中有底。
2.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热情高涨地放声诵读,同桌间互相切磋,认真倾听纠正,诵读水平显著提高。参与诵读展示的学生自信大方,其余同学仔细倾听评价,学习他人长处,改进自身不足。
3.接到文本梳理任务后,学生迅速低头研读文本,依据教师提示,圈点勾画关键语句,梳理诗歌层次,在本子上构思结构导图,积极思考每部分核心要点,为交流分享做准备。
(四)学习任务二:知人论世 领悟诗歌风格和内涵
教师活动:
1.引导学生回顾课前预习的李白、杜甫生平及唐王朝背景知识,提问:“同学们,了解了诗歌内容,咱们来深入探究一下诗人创作的心路历程。谁能结合预习,简要说说李白写《蜀道难》、杜甫写《蜀相》时各自的境遇以及所处时代的特点?”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补充完善,构建清晰的背景知识框架。
2.在学生发言基础上,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详细资料,深入讲解:“李白创作《蜀道难》时,正值大唐国力强盛却又潜藏危机,他胸怀壮志却仕途坎坷,这首诗既是对山川奇景的惊叹,更是借蜀道之险隐喻仕途艰难、国运隐忧;杜甫身处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由盛转衰,他漂泊半生,心系苍生,《蜀相》便是他凭吊先贤,抒发自己壮志难酬、忧国忧民的悲愤。”
3.分发表格,布置任务:“现在,请结合这些背景知识以及自己对李杜其他诗歌的阅读体验,填写下面表格,从诗歌意象、语言特色、表现手法、情感表达等方面对比两首诗的风格和内涵,小组内交流讨论,推选代表待会儿全班分享。” 表格示例如下:
| 对比项目 |《蜀道难》|《蜀相》|
| 意象运用 | 夸张险峻的山川,如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营造奇幻雄浑氛围 | 肃穆庄重的祠堂、柏树,“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奠定追思基调 |
| 语言特色 | 奔放豪迈,多夸张、想象,用词奇崛,“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尽显气势 | 沉郁顿挫,语言凝练,善用典故,“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饱含深情 |
| 表现手法 | 大量运用夸张、比喻、拟人,如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反复咏叹,强化情感 | 借景抒情、叙事抒情结合,以武侯祠景引出对诸葛亮生平功绩叙述,抒发感慨 |
| 情感表达 | 既有对蜀道艰险的惊叹,又有对友人入蜀的担忧,更有对国事隐忧的暗示 | 抒发对诸葛亮的敬仰、惋惜,以及自身壮志未酬、忧国忧民的沉痛 |
4.教师巡视各小组讨论情况,参与小组讨论,适时答疑解惑,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深入对比分析,确保讨论方向正确、内容深入。
学生活动:
1.学生踊跃发言,分享预习所知的李白、杜甫背景信息,在交流碰撞中加深对诗人境遇、时代背景的理解,如有的学生提到李白曾被放逐,有的讲述杜甫在战乱中流离失所,为领悟诗歌内涵搭好台阶。
2.认真聆听教师讲解,结合资料,对两首诗创作背景有了更透彻认知,在脑海中勾勒出诗人创作心境图,为后续对比分析奠基。
3.小组内成员分工合作,依据表格项目,仔细研读诗歌,结合背景与阅读体验,热烈讨论,各抒己见,填写表格内容,推选代表准备精彩发言,展现小组智慧结晶。
(五)学习任务三:再吟诗文,赏真情寻诗心,家国情怀贯古今
教师活动:
1.抛出核心问题:“同学们,深入了解背景与风格后,咱们直击诗人心灵深处。《蜀道难》中李白高叹蜀道难,难在哪里?从他的一唱三叹中,你感悟到什么?《蜀相》里杜甫‘泪满襟’,他为何而泣?仅仅是因为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惋惜吗?现在,咱们分小组合作研讨,找出两首诗的相似之处,尤其要关注诗人精神认同的‘家’在哪里,也就是他们共同的家国情怀落脚点。”
2.引导学生思考方向:“大家可以从诗句细节、诗人经历、时代需求等多方面入手,挖掘诗中隐藏的家国密码,小组讨论时,每位成员都要积极发言,记录关键观点,二十分钟后咱们来一场思想的盛宴,各小组分享研讨成果。”
3.巡视各小组研讨进程,适时介入,启发学生突破思维局限,如见学生对李白家国情怀理解浮于表面,便引导:“同学们,想想李白一生渴望报国,蜀道之难是不是也像他实现理想之路的艰难?他担忧友人入蜀,是不是也暗含对边疆安稳的考量?再深入品品诗句。” 确保研讨深入、全面。
学生活动:
1.学生带着问题深入研读诗歌,在小组内积极发言,思维碰撞激烈,有的学生紧扣诗句分析蜀道地势险要,有的结合杜甫生平谈他泣的多层原因,从不同角度挖掘诗歌内涵,探寻家国情怀线索。
2.认真倾听教师启发,调整思考方向,进一步深挖诗人情感,如重新审视李白诗中夸张背后的隐忧,体会杜甫泪水中的复杂情愫,在研讨中逐渐触摸到诗人那颗滚烫的赤子之心,明晰两首诗在家国情怀上的相通之处。
(六)课堂总结
教师活动:
1.邀请各小组代表依次上台分享研讨成果,教师认真倾听,在黑板记录关键要点,如小组提到李白借蜀道难叹仕途、国运,杜甫为自身与国家命运同哭等,展示学生思维结晶。
2.总结点评:“同学们,今天咱们通过联读,跨越时空与李杜对话,感受了《蜀道难》的豪迈奔放、《蜀相》的沉郁顿挫,更重要的是,我们读懂了诗人藏在诗中的家国情怀。李白、杜甫虽风格迥异,但都心系家国,以笔为剑,抒发时代最强音。希望大家课后继续品味唐诗魅力,传承这份赤子深情。”
3.布置作业:“课后,请结合自己对《蜀道难》《蜀相》和李杜其他诗歌的阅读体验,谈谈你心目中的李白、杜甫,按照给定句式,语言简洁,有文采,150 字左右。下节课咱们一起交流分享。”
学生活动:
1.各小组代表自信上台,条理清晰地分享成果,台下同学认真倾听学习,补充完善自己理解。听完总结,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有了系统梳理,对李杜诗歌、家国情怀有了全新认识,对课后作业满怀期待,准备一展身手。
七、【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
1.背诵并默写《蜀道难》《蜀相》,要求书写工整,准确无误,强化对诗歌文本的记忆,夯实文言知识基础。
2.整理课堂上关于两首诗意象、语言特色、表现手法、情感表达等对比分析表格内容,补充完善自己的见解,加深对诗歌风格内涵的理解,形成知识体系。
拓展作业:
1.阅读李白《将进酒》、杜甫《春望》等至少两首李杜同期或相关主题诗歌,参照课堂学习方法,分析诗歌风格与家国情怀表达,撰写 300 字左右赏析短文,锻炼知识迁移与阅读分析能力。
2.收集历代文人墨客对李杜诗歌评价资料,选取两至三条感兴趣的评价,结合课堂所学及自身理解,谈谈看法,拓宽文学视野,培养批判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