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部分地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部分地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02 11:30:41

文档简介

2024级高一学年下学期开学考试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
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老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
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必修上册,
:如
一、现代文阅读(29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
材料一:
在乡土社会里,一说起“讼师”,大家就会联想到“挑拔是非”之类的恶行。作刀笔吏的在这
种社会里是没有地位的。可是在都市里律师之上还要加个“大”字,报纸的封面可能全幅是律师
的题名录。而且好好的公司和个人,都会去请律师作常年顾问。在传统眼光中,都市真是个是
T
非场,规矩人是住不得的了。
讼师改称律师,更加“大”字在上;打官司改称起诉;包揽是非改称法律顾问一这套名词的
改变正代表了社会性质的改变,也就是礼治社会变为法治社会。
在都市社会中一个人不明白法律,要去请教别人,并不是件可耻之事。事实上,普通人在都
市里居住,求生活,很难知道有关生活、职业的种种法律。法律成了专门知识。不知道法律的人
却又不能在法律之外生活。在有秩序的都市社会中,在法律之外生活就会捣乱社会的共同安
全,于是这种人不能不有个顾问了。律师地位的重要从此获得。
但是在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中做人,如果不知道“礼”,就成了撒野,没有规矩,简直是个道
德问题,不是个好人。一个负责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
狱。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关系,都有着一定的规则。行为者对
于这些规则从小就熟习,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
习惯。雏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良心。所以这种秩序注重修身,注重克
己。理想的礼治是每个人都自动地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但是理想的礼治秩序并不是常
有的。一个人可以为了自私的动机,偷偷地越出规矩。这种人在这种秩序里是败类无疑。每个
人知礼是责任,社会假定每个人是知礼的,至少社会有责任要使每个人知礼。所以“子不教”成
了“父之过”。这也是乡土社会中通行“连坐”的根据。儿子做了坏事情,父亲得受刑可,甚至教
师也不能辞其咎,教得认真,子弟不会有坏的行为。打官司也成了一种可羞之事,表示教化
不够。
在乡村里所谓调解,其实是一种教育过程。我曾在乡下参加过这类调解的集会。总不多每
【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第1页(共8页)】
25052A

扫描全能王创建2024级高一学年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C(“其实现手段就是依靠乡贤进行调处息讼”错,根据材料二“调处息讼是实现‘无讼’理想的币要手段”可知,
依靠乡贤进行调处息讼是实现“无讼”理想的手段之一。)
2.D(A项,“一个人之所以会做坏事,是因为父亲、老师的教导缺失,连坐从而就成为了通行的刑罚”错,材料一
指出“社会假定每个人是知礼的,至少社会有责任使每个人知礼”,父亲,老师被惩罚只是乡土社会归责的
种手段,并非父亲、老师一定有责任。再根据材料一“这也是乡土社会中通行‘连坐’的根据”可知,不能说父
亲、老师对后代有教导责任,因而连坐“就成为了通行的刑罚”。B项,“还需要请一次客”错,根据材料一“有
时还得罚他们请一次客”可知,并非所有的调解都需要请一次客。C项,“到清代达到了顶峰,族长开始能处
理轻微的刑事案件”错,材料二没有提到族长权力在清代达到顶峰,再根据“自元代起…由乡贤主导或参与
的乡约调解、宗族调解成为乡村民事和轻微刑事案件的主流解纷手段”可知,族长处理轻微的刑事案件的权
力,在元代就已经有了。)
3.C(A项,孔子作为政府官员来处理诉讼,不能作为论据。B项,范仲淹设立义庄,不是满解乡村纠纷,不能作
为论据。C项,张操是乡贤,处理的也是乡村纠纷,可以作为论据。D项,列举的是乡约,不是乡贤调解纠纷,
不能作为论据。)
4,①现代社会倡导法治,乡土社会对“无讼”的追求可能使人们对诉讼产生抵触之心,不利于法治思想的推广,
会阻碍社会法治化进程。②乡土社会对“无讼”的追求,在解决民间纠纷、形成乡村和睦的风气上有一定作
用,有利于乡村的和谐发展,对现代乡村治理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每点2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
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5.D(A项,“‘我跟若老赵在边外头山里写生”错,根据“他写生,我拍照”可知,“我”拍照,没有“写生”。B项,
“我们看到前方一个男人开若三马子运送一车玉米秸秆”错,根据原文可知,我们并没有“看到”男人开车,直
到三马子到了目的地,停下来,我们才知道开三马子的是“一个男人”。C项,“‘我'起初反对老赵开车灯给三
马子照路,但在老赵的解释下,改变了态度”错,根据原文可知,“我”起初并不知道老赵的意图,得知老赵要为
三马子照路,就很赞同老赵。)
6.C(“这使老赵表达的情感更真切而深刻”错,转述使情感表达得相对克制,并非“更真切而深刻”。)
7.①灯光是本文的线索,串联起老赵为三马子照路和老人为老赵挂风灯两件事,使情节联系紧密。②灯光给在
黑暗中的人的指引,象征若人的善良和温暖,“灯光”使小说主题表达得生动而鲜明。(每点2分,意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8.①两件事的主角都是老赵,但是用了不同的叙事者来叙述,使小说叙事自由,角度多样,避免了文本的单调
②第一件事从“我”的视角叙事,通过“我”的观察写老赵。第二件事是老赵自述,展现了老赵的心理和情感活
动。两件事从外到内地立休刻画了老赵形象。③第一件事是老赵帮助他人,第二件事是老赵获得老人的帮
助,两件事构成了一种“果一因”的结构,使“获得关爱一传递关爱”的主题表达得更深刻。(每点2分,意对即
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9.DFH(原文标点为:吾二年来目力极昏,看小字甚难,然盛夏帐中,亦须读书。)
10.B(A项,“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的“乃”,竟然。B项,材料中的“烛”,蜡烛:“明烛天南”的“烛”,照。D项,“望
美人兮天一方”的“方”,旁边。)
11.C(“这是他们不懂得读书的益处造成的后果”错,材料二没有提到。)
12.(1)老年时学习的人,像夜里拿着蜡烛行走,总比闭上眼睛什么也看不见的人要好。(“秉”“瞑目”,状语后置
句,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通过文章来结交朋友,依靠朋友来帮助自己培养仁德,文章与仁德有主次,但不是两件事。(“会”“辅”
“本末”各1分,句意通顺1分)
13.①材料一强调人无论老少,读书都有益处。②材料二强调要坚持读书,不能松懈。③材料三强调学习要虚
心,要向他人学习。(每点1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14.B(“表现出他为友人前途晦暗而担忧的情感”错,本诗主要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并没有写友人前途
晦暗。)
15.①颈联写诗人没有想到自己在思念友人的时候,友人也在思念自己,“谁料”一词已透露了诗人的“悔”,表达
了诗人对不能料想到友人对自己的深情而“悔”。②尾联写诗人收到了友人的来信,对自己不能早点寄信给
友人而感到“悔”。③“悔”是诗人的自我反思,也表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感情。(每点2分,意对即
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25052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