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地球表层的基础自然要素综合评价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1.下列四幅图中,表示当今海陆分布的是(C)
读各半球的海陆分布示意图,完成2~3题。
2.据图判断,序号所代表的半球正确的是(B)
A.①是北半球 B.②是东半球
C.③是南半球 D.④是西半球
3.从图中可以看出,陆地相对集中在(C)
A.南半球和东半球 B.北半球和西半球
C.北半球和东半球 D.南半球和西半球
下图为运用皮尔斯梅花投影方法绘制的世界地图。据此完成4~5题。
4.图中最大的圆圈表示(B)
A.本初子午线 B.赤道
C.南回归线 D.北极圈
5.大洲①(A)
A.东西距离最长
B.位于北极圈内
C.跨经度最广
D.周围被四大洋所环绕
一张普通的地图包括大量的地理信息。读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路线图,完成6~7题。
6.麦哲伦船队航行没有经过的大洋是(C)
A.太平洋 B.印度洋
C.北冰洋 D.大西洋
7.为了促进海洋运输业的发展,人们开凿了世界著名的巴拿马运河和苏伊士运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巴拿马运河沟通了大西洋与印度洋
B.苏伊士运河是欧洲与亚洲分界
C.苏伊士运河沟通了太平洋与北冰洋
D.巴拿马运河是北美洲与南美洲分界
和陆地地形一样,海洋底部也是高低起伏,形态多样。读海底地形剖面示意图,完成8~9题。
8.海洋中最深的地形类型是(B)
A.洋盆 B.海沟
C.中央海岭 D.大陆坡
9.在海底地形中,火山活动比较强烈、是新海底诞生的地方是(D)
A.海沟 B.大陆坡
C.洋盆 D.中央海岭
马里亚纳海沟位于太平洋西部,最深处达-11 034米,号称“世界第四极”。中国“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坐底深度 10 909米,刷新中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读探索过马里亚纳海沟的国家分布示意图和马里亚纳海沟形成示意图,完成10~
12题。
10.马里亚纳海沟的成因是(D)
A.美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相互碰撞挤压
B.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相互张裂拉伸
C.南极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相互张裂拉伸
D.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互碰撞挤压
11.探索过马里亚纳海沟的国家(C)
A.均位于亚欧大陆上
B.均为内陆国家
C.均不濒临印度洋
D.均位于东半球
12.探测马里亚纳海沟可以(B)
①绘制更清晰准确的陆地地图
②探寻大洋底部的海洋生物
③开展海洋资源的勘测和开发
④揭示海沟处板块运动的规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读北半球年平均气温的分布示意图,完成13~14题。
13.甲处的年平均气温为(A)
A.20℃ B.10℃
C.0℃ D.-10℃
14.图示地区气温分布的总趋势是(C)
A.由南向北逐渐升高
B.由南向北先升高后降低
C.由南向北逐渐降低
D.由南向北先降低后升高
下图示意探究海陆温度变化差异的模拟实验(沙土和水的起始温度等条件相同)。据此完成15~16题。
15.通过实验可得出:水比沙土(D)
①增温快,升温幅度大 ②增温慢,升温幅度小 ③降温快,降温幅度大 ④降温慢,降温幅度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6.由实验推断,同纬度地区(A)
A.夏季陆地增温快,气温高
B.夏季海洋增温快,气温高
C.冬季陆地降温慢,气温低
D.冬季海洋降温快,气温低
读世界局部地区气候分布示意图和甲、乙两地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完成17~20题。
17.有关各地气温和降水的描述,正确的是(B)
A.①地的降水量比③地少
B.③地的气温比④地的高
C.②地的降水量比④地多
D.②地夏季气温比④地低
18.有关甲、乙两地气温和降水的描述,正确的是(C)
A.两地的最高温都出现在7月
B.气温年较差甲地小乙地大
C.两地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
D.两地的夏季均为高温多雨
19.图中④地的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B)
A.大陆的内部
B.大陆的西岸
C.大陆的东岸
D.大陆的四周
20.甲地为地中海气候,其特点是(A)
A.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B.夏季温和干燥,冬季炎热多雨
C.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干燥
D.夏季温和多雨,冬季炎热干燥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除标注外,每空1分,共40分)
21.读下列材料和北极西北航线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6分)
材料 中国北极科学考察队成功穿越北极西北航道后,开辟了大西洋沿岸北美经济圈至东北亚经济圈的海上新航道。北极西北航道和传统航道相比,能缩短航程约20%,可以大幅度降低运输成本。
(1)图中A处是 苏伊士 运河。
(2)全部位于东半球的大洋是 印度洋 ,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洋是
北冰洋 。
(3)西北航道必须经过的海峡C是 白令 海峡,传统航道必须经过的运河B是 巴拿马 运河。
(4)依据材料,简要分析开辟北极西北航道的好处。
参考答案:①航程缩短,运输成本降低;②加强北美与东北亚的联系,促进两地经济的发展;等等。
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6分)
材料一 2023年5月,我国科研人员在西藏考察时发现了一批三叠纪喜马拉雅鱼龙化石,这是古生物学上的又一次重大发现。喜马拉雅山脉主峰珠穆朗玛峰为世界最高峰,海拔为8 848.86米。
材料二 鱼龙化石示意图和世界局部地区板块分布示意图。
(1)在西藏地区发现三叠纪喜马拉雅鱼龙化石,说明此处在三叠纪时期可能是 海洋 (填“陆地”或“海洋”),后来由于地壳 抬升 (填“抬升”或“下降”)运动形成现如今的自然环境。
(2)如图所示,喜马拉雅山脉位于 亚 洲,地处 地中海—喜马拉雅 地震带上。
(3)据图推测,喜马拉雅山脉的海拔将 上升 (填“上升”或“下降”),请用板块构造学说的知识解释其海拔出现该变化的原因。
参考答案: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板块之间的碰撞挤压运动使喜马拉雅山脉不断隆升。(言之有理即可)
2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9分)
材料一 《黄帝内经》曰:“冬三月,此谓闭藏……去寒就温(远离寒冷之地,靠近温暖之所)……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材料二 世界1月平均气温分布和世界1月适宜避寒区范围(图示阴影部分)示意图。
(1)图中等温线大致沿 东西 (填“东西”或“南北”)方向延伸,主要影响因素是 纬度因素 。1月,北半球同纬度的陆地比海洋气温 低 (填“高”或“低”),主要影响因素是 海陆因素 。
(2)读图可知,世界1月适宜避寒区主要分布在1月平均气温为 10~20℃ (填写温度范围)的地区之间。
(3)甲、乙两个适宜避寒区中,乙地相对于甲地虽然适宜避寒区面积大,但并没有发展成为国际著名的避寒胜地,主要的自然原因是 气候
干旱 。
(4)图示时期,去丙地避寒最可能见到的景观是 B 。
A.春暖花开 B.夏日炎炎
C.秋叶绚烂 D.冬雪纷纷
(5)图示欧洲非适宜避寒区的民居为了达到避寒效果,墙壁厚度呈现出什么变化 请你从气候的角度解释一下原因。(2分)
参考答案:墙壁厚度自西向东越来越厚,这是因为自西向东气温年较差越来越大(或墙壁厚度自东向西越来越薄,这是因为自东向西气温年较差越来越小)。
24.读A、B两地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完成下列问题。(10分)
(1)气候最主要的两大要素是 气温 和 降水 。
(2)A地最高气温出现在 1 月,由此可知A地位于 南 (填“北”或“南”)半球。
(3)A地夏季降水 少 (填“多”或“少”),B地降水主要集中在 夏 季。A、B两地冬季温和的是 A 地,雨热同期的是 B 地。
(4)A、B两地中为温带季风气候的是 B 地。请描述该地的气候特征: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
25.世界各地冷、热、干、湿情况各异,各具特点,形成了不同的气候类型。读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及部分地区气候资料图,完成下列问题。(9分)
(1)①⑤两地都为 热 带气候类型。
(2)②③④三地比较,降水最少的是 ③ ,气温年较差最小的是
② 。
(3)①②③三地中,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是 ① ,雨伞使用频率最高的是 ② 。
(4)不同气候类型呈现出的自然景观不同。①④⑤三地对应的自然景观分别是 甲 、乙、 丙 。
(5)香蕉喜湿热气候,最适宜生长的气温为 24~32℃,怕低温、忌霜雪。五地中,最适宜种植香蕉的是 ⑤ ,简要分析其原因。
参考答案:⑤地为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气候湿热。第四章 地球表层的基础自然要素综合评价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1.下列四幅图中,表示当今海陆分布的是( )
读各半球的海陆分布示意图,完成2~3题。
2.据图判断,序号所代表的半球正确的是( )
A.①是北半球 B.②是东半球
C.③是南半球 D.④是西半球
3.从图中可以看出,陆地相对集中在( )
A.南半球和东半球 B.北半球和西半球
C.北半球和东半球 D.南半球和西半球
下图为运用皮尔斯梅花投影方法绘制的世界地图。据此完成4~5题。
4.图中最大的圆圈表示( )
A.本初子午线 B.赤道
C.南回归线 D.北极圈
5.大洲①( )
A.东西距离最长
B.位于北极圈内
C.跨经度最广
D.周围被四大洋所环绕
一张普通的地图包括大量的地理信息。读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路线图,完成6~7题。
6.麦哲伦船队航行没有经过的大洋是( )
A.太平洋 B.印度洋
C.北冰洋 D.大西洋
7.为了促进海洋运输业的发展,人们开凿了世界著名的巴拿马运河和苏伊士运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巴拿马运河沟通了大西洋与印度洋
B.苏伊士运河是欧洲与亚洲分界
C.苏伊士运河沟通了太平洋与北冰洋
D.巴拿马运河是北美洲与南美洲分界
和陆地地形一样,海洋底部也是高低起伏,形态多样。读海底地形剖面示意图,完成8~9题。
8.海洋中最深的地形类型是( )
A.洋盆 B.海沟
C.中央海岭 D.大陆坡
9.在海底地形中,火山活动比较强烈、是新海底诞生的地方是( )
A.海沟 B.大陆坡
C.洋盆 D.中央海岭
马里亚纳海沟位于太平洋西部,最深处达-11 034米,号称“世界第四极”。中国“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坐底深度 10 909米,刷新中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读探索过马里亚纳海沟的国家分布示意图和马里亚纳海沟形成示意图,完成10~
12题。
10.马里亚纳海沟的成因是( )
A.美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相互碰撞挤压
B.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相互张裂拉伸
C.南极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相互张裂拉伸
D.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互碰撞挤压
11.探索过马里亚纳海沟的国家( )
A.均位于亚欧大陆上
B.均为内陆国家
C.均不濒临印度洋
D.均位于东半球
12.探测马里亚纳海沟可以( )
①绘制更清晰准确的陆地地图
②探寻大洋底部的海洋生物
③开展海洋资源的勘测和开发
④揭示海沟处板块运动的规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读北半球年平均气温的分布示意图,完成13~14题。
13.甲处的年平均气温为( )
A.20℃ B.10℃
C.0℃ D.-10℃
14.图示地区气温分布的总趋势是( )
A.由南向北逐渐升高
B.由南向北先升高后降低
C.由南向北逐渐降低
D.由南向北先降低后升高
下图示意探究海陆温度变化差异的模拟实验(沙土和水的起始温度等条件相同)。据此完成15~16题。
15.通过实验可得出:水比沙土( )
①增温快,升温幅度大 ②增温慢,升温幅度小 ③降温快,降温幅度大 ④降温慢,降温幅度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6.由实验推断,同纬度地区( )
A.夏季陆地增温快,气温高
B.夏季海洋增温快,气温高
C.冬季陆地降温慢,气温低
D.冬季海洋降温快,气温低
读世界局部地区气候分布示意图和甲、乙两地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完成17~20题。
17.有关各地气温和降水的描述,正确的是( )
A.①地的降水量比③地少
B.③地的气温比④地的高
C.②地的降水量比④地多
D.②地夏季气温比④地低
18.有关甲、乙两地气温和降水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两地的最高温都出现在7月
B.气温年较差甲地小乙地大
C.两地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
D.两地的夏季均为高温多雨
19.图中④地的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 )
A.大陆的内部
B.大陆的西岸
C.大陆的东岸
D.大陆的四周
20.甲地为地中海气候,其特点是( )
A.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B.夏季温和干燥,冬季炎热多雨
C.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干燥
D.夏季温和多雨,冬季炎热干燥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除标注外,每空1分,共40分)
21.读下列材料和北极西北航线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6分)
材料 中国北极科学考察队成功穿越北极西北航道后,开辟了大西洋沿岸北美经济圈至东北亚经济圈的海上新航道。北极西北航道和传统航道相比,能缩短航程约20%,可以大幅度降低运输成本。
(1)图中A处是 运河。
(2)全部位于东半球的大洋是 ,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洋是
。
(3)西北航道必须经过的海峡C是 海峡,传统航道必须经过的运河B是 运河。
(4)依据材料,简要分析开辟北极西北航道的好处。
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6分)
材料一 2023年5月,我国科研人员在西藏考察时发现了一批三叠纪喜马拉雅鱼龙化石,这是古生物学上的又一次重大发现。喜马拉雅山脉主峰珠穆朗玛峰为世界最高峰,海拔为8 848.86米。
材料二 鱼龙化石示意图和世界局部地区板块分布示意图。
(1)在西藏地区发现三叠纪喜马拉雅鱼龙化石,说明此处在三叠纪时期可能是 (填“陆地”或“海洋”),后来由于地壳 (填“抬升”或“下降”)运动形成现如今的自然环境。
(2)如图所示,喜马拉雅山脉位于 洲,地处 地震带上。
(3)据图推测,喜马拉雅山脉的海拔将 (填“上升”或“下降”),请用板块构造学说的知识解释其海拔出现该变化的原因。
2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9分)
材料一 《黄帝内经》曰:“冬三月,此谓闭藏……去寒就温(远离寒冷之地,靠近温暖之所)……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材料二 世界1月平均气温分布和世界1月适宜避寒区范围(图示阴影部分)示意图。
(1)图中等温线大致沿 (填“东西”或“南北”)方向延伸,主要影响因素是 。1月,北半球同纬度的陆地比海洋气温 (填“高”或“低”),主要影响因素是 。
(2)读图可知,世界1月适宜避寒区主要分布在1月平均气温为 (填写温度范围)的地区之间。
(3)甲、乙两个适宜避寒区中,乙地相对于甲地虽然适宜避寒区面积大,但并没有发展成为国际著名的避寒胜地,主要的自然原因是 。
(4)图示时期,去丙地避寒最可能见到的景观是 。
A.春暖花开 B.夏日炎炎
C.秋叶绚烂 D.冬雪纷纷
(5)图示欧洲非适宜避寒区的民居为了达到避寒效果,墙壁厚度呈现出什么变化 请你从气候的角度解释一下原因。(2分)
24.读A、B两地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完成下列问题。(10分)
(1)气候最主要的两大要素是 和 。
(2)A地最高气温出现在 月,由此可知A地位于 (填“北”或“南”)半球。
(3)A地夏季降水 (填“多”或“少”),B地降水主要集中在 季。A、B两地冬季温和的是 地,雨热同期的是 地。
(4)A、B两地中为温带季风气候的是 地。请描述该地的气候特征: 。
25.世界各地冷、热、干、湿情况各异,各具特点,形成了不同的气候类型。读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及部分地区气候资料图,完成下列问题。(9分)
(1)①⑤两地都为 带气候类型。
(2)②③④三地比较,降水最少的是 ,气温年较差最小的是
。
(3)①②③三地中,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是 ,雨伞使用频率最高的是 。
(4)不同气候类型呈现出的自然景观不同。①④⑤三地对应的自然景观分别是 、乙、 。
(5)香蕉喜湿热气候,最适宜生长的气温为 24~32℃,怕低温、忌霜雪。五地中,最适宜种植香蕉的是 ,简要分析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