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2.2《海陆的变迁》(课件+教案+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2.2《海陆的变迁》(课件+教案+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6-05-08 19:00:05

文档简介

课件31张PPT。海陆的变迁
1.了解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及其原因,树立海陆不断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锻炼读图、想象和推理能力。
3.通过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变化,培养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学习目标实验探究 你有几种方法使插小旗的位置由陆地变成海洋?又如何使之由海洋变为陆地?实 地 考 察 荷 兰海底世界喜马拉雅山脉 说明该地曾经是什么?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喜马拉雅地区的发现喜马拉雅地区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  我国东海海域的海底,人们发现了河流古三角洲。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不断扩大荷兰的围海造陆工程荷兰的填海造陆工程 地壳的变动
海平面的
 升降
人类活动阶段小结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自然原因主要原因人为原因陆地会移动吗?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各大洲的轮廓?你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猜想呢?山脉 友情提示   最早发现其中奥秘的是德国的科学家魏格纳。他是怎么发现的呢?又提出了什么猜想?
魏格纳  1910年的一天,年仅30岁的魏格纳躺在病床上,目光正好落在墙上的一幅世界地图上。“奇怪!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凹凸,为什么竟如此吻合?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以前会不会是连在一起的?只是后来因为受到某种力的作用才破裂分离。大陆会不会是漂移的?”  如果你是魏格纳,你会从哪些方面进行严密的论证呢?探索发现:搜寻证据证据1──动物的相似性我不会飞,为什么南美洲和非洲都有我的存在呢?我只能生活在热带浅海,为什么南美洲和非洲都有我的存在呢?证据2──古老地层的相似性这好比撕碎了的一张报纸,拼合以后的印刷文字和行列也一一对应。大陆的漂移(1)创始人( )
(2)主要内容:2亿─3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 ),它周围是一片海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的( ),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3)证据:( ) 洋两岸的大陆能够吻和,而且两岸( )、( )十分相似阶段小结:德国科学家魏格纳一块大陆漂移分离大西动植物古老地层大陆漂移说慧眼识图这幅地图蕴含了板块学说的内容,你能根据老师给你的“锦囊妙计”发现它们吗?
板块构造学说地球由 大板块拼合而成;
板块处在不断 之中;
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和板块交界
的地带,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火山地震多发
生在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
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地球上有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运动板块碰撞挤压,使地表隆起抬升,形成山脉;板块张裂拉伸,使地表断裂,形成裂谷或海洋。板块挤压板块1板块2高山板块碰撞挤压运动,地表所产生的现象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我来验证:板块张裂裂谷和海洋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地表产生的现象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我来验证:
  我国也是一个多地震国家,当发生地震时应如何自我保护?你知道吗?大陆在漂移,病床上思索,
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
亚欧和非印,大洋加美南,
板块的构造,六块来拼合。
碰撞与张裂,山脉与裂谷,
块内较稳定,交界地震多。
沧海桑田变,调查证据得,
科学与创新,就靠你和我。随歌谣学地理
1.为什么英国地震很少?
2.为什么日本地震很频繁?
3.地中海的面积将会怎样?
4.近些年来,台湾渔民先后在台湾海峡捕捞作业时拖网拖上来的有3000多件陆生哺乳动物化石 ,说明了什么?
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下列现象测试:你有地质
学家的潜质吗?因为英国位于板块内部因为日本位于板块交界地带地中海的面积将会缩小直至消失说明台湾海峡曾经是陆地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与技能?
我们领悟了哪些道理?盘点收获拓展延伸   请充分利用已学知识和网络资源查找以下问题的相关资料,并以此为主题写一篇地理日记。(任选其一)
(1)地震前常出现哪些异常现象?
(2)你家乡的城市有专用地震应急避险场所吗? 海陆的变迁
学习目标:
1、认识地壳是变动的,并能举例说明
2、了解大陆漂移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记住世界火山、地震的两大分布带,并能简要说出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带与板块构造的关系
学习重点:
1、大陆漂移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带与板块构造的关系 2、世界火山、地震的两大分布带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学习任务一:阅读课本P33页,找出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3点)
学习任务二:阅读课本P34页,认识地壳是变动的,并能举例说明
1、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歇的____________________。我国的喜马拉雅山地区有大量古老的海洋化石,证明这里曾经是________后来因为地壳隆起并抬升成为______。世界最高山峰是________________。
2、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人们发现了古河流的遗迹原因是___________
3、欧洲荷兰是世界著名的低地国,全国四分之一的陆地低于海平面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任务三:阅读课本P39-P44,了解大陆漂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1、大陆漂移假说是20世纪初由________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认为: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叫"_________"的庞大陆地,被叫做"_________"的广袤海洋所包围。
2、读图2-15了解大陆漂移的过程
遥相对应,经实地考察,终于在______年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
3、读图2-19写出六大板块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一般来说,板块的______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______________,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_______________。
学习任务 三:阅读课本36及图2-54识记世界火山、地震的两大分布带, 并能简要说出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带与板块构造的关系
1、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世界上地震和火山活动最剧烈的地带。
二、合作共建
1、读图2-20完成课本P42页的活动题,并将答案写在课本上。
2、位于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附近的山脉是( )
A、喜马拉雅山 B、阿尔卑斯山 C、落基山脉 安第斯山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红海为什么在扩大?地中海为什么在缩小?喜马拉雅山是怎样形成的?
三、系统总结
海陆变迁
四、诊断评价
1、能说明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成语是( )
A、翻天覆地 B、日新月异 C、历久弥新 D、沧海桑田
2、有关板块学说,正确的是( )
A、地球表层是由一块整体岩石组成 B、板快是静止不动的
B、 板快与板快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稳定 D、板快与板快交界的地带多火山地震
3、下列由于填海造陆引起的海陆变化的是( )
A、台湾海峡的形成 B、荷兰围海大坝的形成
C、青藏高原的形成 D、埃及苏伊运河的形成
4、几乎全部都是海洋的板块是( )
A、亚欧板快 B、太平洋板快 C、印度洋板快 D、南极洲板快
5、关于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叙述正确的是( )
A、集中分布在各板块内部 B、火山分布与地震分布没有关系
C、与世界两大山脉的分布大致一致 D、包括了世界上发生的所有地震
6、喜马拉雅山形成的原因是( )
A、火山作用 B、拉伸作用 C、地震作用 D、挤压作用
7、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 )
A、乌拉尔山 B、巴拿马运河 C、苏伊士运河 D、基尔运河
8、地壳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地表会发生的现象是 ??①断裂陷落??②地表隆起??③形成高大山脉??④形成新的海洋 ??A.①② B.②③?C.③④?D.①④ 9、下列现象与形成原因连线,错误的是( )
A、在喜马拉雅山区发现岩石中含有海洋生物的化石——地壳抬升
B、台湾海峡海底分布着古代森林的遗迹——断裂下沉
C、非洲的西部海岩与南美洲东部海岸轮廓相似——板块断裂
D、地中海将会不断扩张——成为新的海洋
第二章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海陆的变迁
(1)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 (2)理论依据:大陆漂移假说,板块运动学说。
2.思想目标: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探索精神。
3.重点、难点: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的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和它们之间的联系。
教学辅助教具:
1.小黑板,正反面分别绘好“南美洲、非洲轮廓图”和“六大板块示意草图”(不画板块界线)。
2.用较厚的纸剪好的七大洲轮廓图片两套。
3.可活动的平木板和一些干净的细沙和泥糊两套。
教学方法:教师提问,学生活动、讨论、分析。教师再讲解、总结、归纳法。
教学过程设计:(1课时)
一、复习第1节“大洋和大洲”,导入新课:
展示没有画出板块边界的“六大板块示意草图”,让学生指认四大洋、七大洲的位置及名称,并能说出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目的:为下面讲授新课奠定基础)
二、讲授新课:
板书: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提问:同学们现在看到的海洋、陆地,从古至今都是这个样子吗?都是处于这个位置吗?会不会曾发生过变迁?
学生讨论。一种说法是不会发生变迁;一种说法是会不断变迁。
教师讲授:同学们的讨论得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早在20世纪上半叶时,地理学科科学史上已争议很久了,那么接下来,我们用一些实例来证明,看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学生活动:看图2.10“喜马拉雅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图2.11“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和图2.12“荷兰的围海大坝”,用科学研究实例证明海陆变迁是不变的事实,学生边看边讨论,再由老师讲解“沧海桑田”的意思,使学生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变迁的。
板书:一、沧海桑田
提问:海洋、陆地是如何变迁的?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阅读材料”:“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
展示小黑板上“南美洲、非洲轮廓图”,要求同学们观察它们的轮廓,并参照课本2.14图“难道是巧合吗?”、图2.16“拼合大陆几种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和图2.17“海洋、鸵鸟在非洲和南美洲的分布”等图,看看两大洲的凸凹部分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南美洲及非洲的轮廓的凸凹处可以吻合在一,“就好像一块陆地被撕破了,分别漂离了原来的位置而来到现在位置上”。
教师归纳、总结:这种现象是德国科学家魏格纳首先看到的、发现的,他发现,如果把这两块大陆从地图上剪下来,它们就可以拼合成一个整体,而且就好像一张撕开了的报纸,拼合后印刷文字和行列也一一对应了。于是,他提出了伟大的假说──大陆漂移假说,并穷其一生,证明这一观点。
学生活动:①把学生分组,每组一套辅助教具──二:七大洲的轮廓图片。 ????????????? ②比赛:哪一组能最快地把相吻合的大陆找到,并拼合好。 ????????????? ③提示学生可参照课文图2.15──大陆的漂移,2亿年前的大陆→6500万年前的大陆→现在的大陆。
活动目的:一方面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识记七大洲、四大洋。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发现的喜悦和成功来之不易。在活动中,启发学生探究发现的兴趣,进而得出结论:魏格纳的假说是有科学依据的,是可信的。
思考:究竟是什么力量在作用,使大陆漂移呢?
板书:三、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学说”
这一部分内容是本章节的重点和难点,概念抽象,为符合七年级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能力,采用互动的教学方式加深理解,提高教学效果。
活动:
①把学生分两组,每组拿一套辅助课件──三:“可活动的平木板和干净的细沙和泥糊”。
②第一组:把木板上均匀地涂上有一定厚度的细沙,铺上一层泥糊后,用力向两边拉木板,使木板断裂开来。观察泥糊及细沙的运动。观看图1、图3。
③第二组:在木板上均匀地涂上有一定厚度的细沙,铺上一层泥糊后,用力从两边挤压木板,使两块木板的相交处,一边被另一边抬升,观察泥沙的运动。观看图1,图2。
活动结束:学生分析讨论所看到的现象及出现此现象的原因。
①第一组讨论结果:板块张裂,可看见泥沙下陷,板块分开、移位。
试用这一原理解释课文活动中图2.20“东非大裂谷”。和图2.21“红海的形成示意图”(从陆地到海洋)的现象。
教师总结、归纳:板块张裂运动,使非洲与亚洲的距离不断扩大,位于它们之间的红海范围也扩大。
板书:大陆板块张裂运动→地表裂谷带产生(东非大裂谷)→大陆解体(亚非大陆分离)→新的海洋出现(红海)→新的大洋形成(大西洋)
②第二组讨论:结果:板块受挤压,地表隆起成山脉状。
试用这一现象产生的原理解释课文活动中图2.22“地中海,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地带和图”2.24“喜马拉雅山形成的示意图”(从海洋到陆地)的现象。
教师总结、归纳:板块相向运动,使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靠近古地中海不断缩小,两大陆地受挤压力继续靠近,相互挤压的力量使地面不断隆起,于是板块挤压、碰撞形成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大陆结合,古地中海消失。
板书:板块挤压运动→大陆与大陆靠近(古地中海缩小)→继续挤压靠近,地表隆起,呈山脉状(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板块叠加结合(古地中海消失)
活动目的:把抽象的运动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动手操作,加深学生理解,培养学生能力。
展示小黑板:“六大板块示意草图”,把板块边界用色笔加画,边画边讲解六大板块的名称。
(板书)1.全球大致可分为六大板块 ??????????? 2.各大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 3.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现象
课后作业:
1.活动:把两块木板放在水池中,相互挤压木板,看池水的运动变化,放开手后看木板运动状态。(池水溅起,木板漂移。池水可看作岩浆、海水)
2.结论:把以上活动的现象用文字描述,并用学过的大陆漂移假说,板块运动学说解释这一现象。
课后提高:
思考:1.据测量,喜马拉雅山还在以每年0.33cm~1.27cm的速度上升,这说明什么问题? ????????? 2.岩层那么厚重,在运动过程中是否会在岩石上留下什么运动痕迹吗?
目的:为今后学习岩石圈打下伏笔。
课后心得:本章节理论抽象,板块的运动人类感觉不到,所以对七年级学生来讲难以理解,但通过这节课,使学生理解了“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会用这些观点,解释一些现象,本节课的目的就达到了。